|
名人与佛法————学佛是做减法,没有减少习气,学佛就是演戏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观点、做法看不顺眼、不能接受,怎么对治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这是我的习气。我过去世种下了看别人不顺眼的习气,所以现在看他不顺眼。他的做法和想法也许有问题,但我自己也有问题。如果我心里很清净,没有一个不认可别人的不清净的心,不可能看他不顺眼。
这时我们心里反省:我学佛以来,学了那么多佛法知识,念了那么我心里这些不好的习气虽然没有比以前增多,但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习气的可怕,习气的力量。
虽然我看别人不顺眼,我自己不一定是完美、优秀的,我不认可别人的心里面,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看别人不顺眼,百分之百都是自己的问题。
正如唯识的观点所说:“唯识所现,唯心所造。”“识”和“心”是谁?就是自己。我们看别人不顺眼,不接受别人的观点,都是习气。一旦提到习气,等于是自己的问题,因为习气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习气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习气,并不是说习气完全是不好的。习气有多种多样: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帮助他人的习气,伤害他人的习气,爱学习的习气,睡懒觉的习气,贪吃的习气,勤快的习气……
毕竟,习气里面有执著、分别的成分,再善的习气还是属于轮回,对于解脱成佛来说,连善的习气也要解决、断除,善要保留、提升。有时候善不能无限提升,也是因为习气。
我们学佛过程中,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减轻习气。如果我们的习气没有减少,那么学佛只是演戏。
修行是要产生作用的。我们持咒、打坐,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起作用,那只是像画上的灯一样。
灯的作用是破除黑暗。为什么画上的灯不是真的灯?因为画上的灯不能破除黑暗。无论我们怎样修行,如果没有起到减少习气的作用,只不过是画上的灯一样。
我们必须通过学佛修行的方式来改变习气、破除习气,让习气减少。习气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保护贪嗔痴烦恼,也帮我们完整保存善的、不善的业。
习气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作茧自缚”。为什么茧里的虫解脱不了?因为它自己身上有一个东西束缚自己。习气就像这样,没有人绑住你,束缚你的是你自己身上的东西,与生俱来就有。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用自己的想法、成见、自私来束缚自己。习气是看不见的,而茧是看得见的,除此之外,束缚的作用是一样的。
习气也有好的一面:习气是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所以当然可以去除。就像衣服上、脸上、身上的污垢,是可以洗掉的,因为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修行,因为习气是可以去掉的。
从整个人性的角度来说,习气是中性的,不能说坏,也不能说好。习气是一个载体,善、恶都在习气上种下了。
从解脱成佛的角度,对于恶的习气,要把习气改掉,而且把习气上留下的恶业断除;对于善的习气,要把习气改掉,把习气上留下的善保留,这时的善是纯善、无伪的善、三轮体空的善,因为它远离了习气。
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当成自己的习气来对待,这样就避免造业。否则,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起个念头都造业,如果这个念头严重的话,足以让我们堕落三恶道。
当我们起了一个看别人不顺眼的念头,如果认识到:这个念头是我的习气,别人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不好,只是因为我的习气可怕。
这时我们马上把心收回来,眼睛闭着,观照自心:“啊,我总是这样,我内心中的习气那么可怕。”于是立刻忏悔。这就是认识习气,经常这样做,我们会越来越清净,自己的习气越来越减少。
虽然我们每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但其他人与我们相处久了,不断发现我们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我们自己却看不到,因为习气蒙蔽了我们的智慧。
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很不容易。我们平常要保持正知正见,就是要观察:我现在的行为有没有伤害别人、有没有影响到别人。
佛法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严于律己是小乘的教育,宽以待人是大乘的教育。这两句来自传统文化,但如果从佛法角度来讲,这两句也可以作为佛法的基础。
习气特别可怕,就像汹涌奔流的大河一样。习气的发展非常容易。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手机、微信出现的时间不是很久,但很多人玩手机、玩微信,已经停不下来了。从这个角度看,习气是很容易引发的。
我们平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对治习气的时候,也没办法一天就解决掉,习气不是一天造成的。
总之,我们要认识习气,我们学佛修行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去除习气,这个任务在成佛之前不能停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