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夫畏果,菩萨畏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5:38
  • 93

    主题

    476

    帖子

    52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7:11: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当」就是正当名分。怎么「当得作佛」?前面讲了「开示悟入」,讲了「妙法莲华」,明白了「妙法莲华」,你「当得作佛」。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推求:分析考虑。到什么地方呢?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推求的时候,那是佛在兜率陀天观察四千年。「顿止一城」是在净饭王宫现「有余依涅槃」,在祇树给孤独园现比丘相,是现佛之应化身。
    造立舍宅:是建立道场。
    五欲自娱:佛现肉身相叫「和光同尘」,不离五欲教化众生,叫「同尘」,「自娱」叫「随缘不变」;虽然现身在五欲六尘,但是时时在定中,时时在大光明藏中。

    其家巨富,是总说佛家的富贵。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辇」和「舆」都是大车小车之别。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这段经文前面长行里已经作了解释,我们自己去回顾复习一下。

    商估贾人,无处不有:这是打比喻。比喻佛把法传出去,成就了众生,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跟搞买卖一样。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这是讲佛示现应化身是「不动而至」,他没有离开大光明藏。大光明藏之王者,就是「王者之所爱念」,也就是前面讲的「和光同尘」,是帮助解除小乘人不敢愿身再来的这个烦恼心。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这是讲佛弘法的气势。群臣豪族,比喻一佛出世,十方响应,诸佛菩萨以各种身份来助佛弘法。弟子大众中也会有古佛、大菩萨再来示现凡夫相。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仍然是赞叹佛法的气盛。「力」是表法门;「势」是表教育。我有这个法门还要开场教育。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这是指佛的悲心救世。在世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教化众生;灭度以后又是在考虑什么时候再来创造机缘、重返世间,诸佛就是这样。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所得」,可以说为一些修人天福报,是修歪门邪道,欲升反坠。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饥,是表示没有得到正法之食;饿,是表示没有得到助道之浆;羸,是表小法没有大的法力;瘦,是表小法没有大的功德。体生疮癣,是指迷惑颠倒、我执、所知障,就形成自己的种种烦恼习气。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物极必反,慢慢地在这个世间里感到很痛苦了,他自然有一种期盼出世的这种念头。在人天福报里啊,祖师大德有讲,往往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儿女不孝,家破人亡,或者重病在身,就把你逼到佛门里来。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是把上面那四句偈又进行了总结。「佣赁展转」就跟在外面打工一样,经过了种种的波折,终于一步一步向佛法靠近。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看来机缘成熟,佛已经出世,在道场的门内做种种充分的准备。这个「大宝帐」,是助于教化一切的众生。有缘者先成就,无缘者未来世也能成就。注意这个「大宝帐」,是指普度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是显示出肉身佛出世的气氛。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这是指弟子们修种种法门。「或有计算」一般是指菩萨在发心,给自己定计划。「金银宝物」是各种法门。「出内财产」是「自利利他」。怎么「出内财产」呢?就是前面讲经说法,代佛传法叫「出内」,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讲给众生听。
    注记券疏:「注」带有归纳、总结、整理的意思;「记」是依照佛所制定的课程修行,并自我印证,也就是「解脱知见」;「劵」是发大心,与四弘誓愿相对应;「疏」是修行的过程。把自己与一切的万法来沟通。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穷子觉得他不是国王,也是像国王那一类的很有地位的人。

    借问贫里,欲往佣作:问路上的人:「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供我们这些人去打工谋生」。欲往佣作:我就到那里去做粗事,我只能做粗事。比喻向老师讨教,像我这个根机的人,应该修什么法门呐?我一个字不识啊。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迷闷躃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即敕使者:「敕」是命令,这个「使者」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出世了,那么有缘的弟子过来了,所以佛在第一说法时,讲了一部《华严经》。

    追捉将来:《华严经》是顿教菩萨法。「追」显示出心情很急,要你马上回头,马上成菩萨;「将来」就是带过来,马上就要「背尘合觉」,合「大觉」。

    穷子惊唤,迷闷躄地:好像是休克了倒在地上。「迷闷」是比喻沉迷在迷惑颠倒中;这个「地」是无明烦恼习气之地,比喻这个小乘人,小乘根机不堪大教。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见杀」前面讲了,小乘人把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倒计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他认为菩萨愿身出世是又重新落入六道轮回。他把愿身再来的菩萨与这个凡夫的业报身混为一谈。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开始后悔:我这么笨,为了几口饭跑到这个地方来。跟这些豪贵权势在一起搞不好被抓回去,是不是又当杨白劳啊?他这种心态是比喻:我修什么大乘佛法呀?别到时鸡偷不到反丢一把米呀,是这种心态。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他知道儿子心下劣,不堪大教。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人与人之间思想不平衡,他没有办法沟通。众生就是这么可悲,各人都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那当然是典型的;最平常相互之间是不是也都是些烦恼啊?亲朋好友都有烦恼,就是各人自以为是,其实来讲并没有什么事情。往往就是小心眼,把它看得太重了。同样一句话,各人用心不一样,他理解就不一样。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渺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既然不堪大教就用小教。这个「余人」就是小乘法,「人」就是法。用小法来教他们。眇目矬陋:「眇目」就是一只眼睛;「矬陋」,短小不庄严。怎么「无威德」?小乘人是个体户,自己理自己,人家不服气,「威」不足以服人,「德」不足以化人。但是对于凡夫来讲,不可轻慢他,他能超越六道轮回也很不简单。

    汝可语之,云当相雇:「汝」就是你;「语」是告诉,「之」就是他;「云」是说话的意思。在古汉语里,言啊、语啊、云啊、曰啊,都是讲话之义。云当相雇:说雇你来做工、做佣人。

    除诸粪秽,倍与汝价:干什么事情呢?就是清扫厕所拉大粪这些事。比你做一般的活儿的工价要高双倍,甚至好几倍。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前面「除粪」是讲小乘法的行善断恶。「净诸房舍」就是修我们的清净心,做到六根清净。「房舍」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受想行识,以及种种妄想。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牖」就是指隔着窗户悄悄地看,时刻观察儿子的动静,这是比喻佛对弟子们良苦用心。
    其实作为做父母的,你需要不需要天天把儿子拉在手里,才了解他呀?不需要。做老师做师父也是这样,我就一年半载不跟你见面,我都知道你在干什么。你不要打妄想,师父怎么不理我,不睬我?有时不理不睬就是最好的理最好的睬,明白吗?
    父子师生之间,他们心里一种灵性是相通的。有时你来提问一个问题,我可以给你破口大骂;有时提一个问题我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不是也吭声啊?你可要明白啊!我一直盯着你看,也是在教育你。我有时看到你,我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也是教化你,大家明白吗?
    贵在自己要用心。诸佛菩萨也好、老师也好,他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在教化众生。老师不管跟你嬉皮笑脸,还是吹胡子瞪眼,都是慈悲,都要感恩;理你也好,不理你也好,都是慈悲。要这样来理解「长者于牖」,我们将来今生也好,来世也好,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做老师教化众生。这就是体现出老师父母良苦用心。

    乐为鄙事:心眼下劣,他把别人看得很低,把其它事情也看得也很低。这种人呐,往往对好人好事总是往坏人坏事那里想。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件事情,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往好处想的他也还有这个层次之分,有的往一百分好处想,有的往九十九分,有的往二分三分;往坏处想也有层次,他有的百分之百的坏,有的百分之七十的坏,有的百分之三十的坏。可是我们往往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评价人,这点很可怕。

    当你把别人想象的很坏的时候,我告诉你,别人并没有坏,你已经很坏;你给自己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坏的种子;而且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你在别人阿赖耶识里,也种下这个坏的种子,你是罪加一等。所以我经常劝一些同修,一定要把别人往好处想,不要往坏处想,人家未必如你所想象的。

    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就跟一面镜子一样,你拿来一朵华,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朵华来了?你捧着一对癞蛤蟆,那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对癞蛤蟆呀?你脑袋想一想不要紧,嘴巴讲一讲不要紧,可是你想了你讲了,你果报跑不掉了;它到一定的时候,阿赖耶识这个信息系统一启动,你就要受报应;受报应的时候由不了你想不想的问题,你后面的那个第七识,它自然而然来给你报应,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挡都挡不了,你思想准备都没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有到果报出现的时候,他才开始害怕,可是已经迟了。我们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把持好自己的命运,也就是给我们后面那个阿赖耶识,通过第七识来输送良好的信息。所以「长者于牖」,他一直考虑着怎样帮助弟子;不是像凡夫一样,怎样考虑来算计别人防止别人。

    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这段经文在前面长行里已作解释。虽然安顿他修小乘法,但实际上来讲,也让小乘人列席旁听,他已通过讲菩萨法旁敲侧击,把圆顿大法注入小乘人的阿赖耶识。不管你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这个佛种已经进去。这就是前面〈弘传序〉所讲「俱崇密化之迹」。这都是「既益汝价,并涂足油」。

    佛当年教育办法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师父对着张三讲,那个李四可坏透了啊,怎么样怎么样——我真的是在讲李四吗?你张三可别幸灾乐祸啊。看来师父是对我很好,那个李四就是不如我——你错了,师父就是借李四来旁敲侧击这个张三。有智慧的人要感恩,没有智慧的人你还不跟我吵嘴。
    你如果认为师父:哎呀,师父也搞人我是非呀?你又错上加错了。师父千里迢迢,舍弃家庭儿女,难道就是为了搞个人我是非?!那师父天天还在吃苦,是不是?有这么傻的人吗?搞人我是非的人,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如果师父想升官发财,在张三面前说李四,这一定是搞人我是非。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作为李四,也可能听到师父在张三面前讲他的是非,他又怎么对待,是不是应该感恩呐?在帮他消业障,又在利用他来教化其他的师兄们。就跟文殊菩萨还当着法会大众的面揭弥勒菩萨的老底一样,是一个道理。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苦言」是诸佛菩萨的「劝转法轮」。大根机之人,简明扼要几句话,一了百了。中下根机之人要反复讲明理由,劝说。有善根的人,你眼睛给他瞪一下子,他马上跪下来忏悔;但没有智慧的人,他翻来覆去给你强词夺理狡辩,始终舍不下我执。这个时候,老师要反反复复劝导。

    ——本文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法华经》讲记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9

    主题

    4034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689
    沙发
    发表于 2018-10-4 15:33: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11-13 20:04
  • 48

    主题

    6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78
    板凳
    发表于 2018-10-4 17:07: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4:37
  • 75

    主题

    206

    帖子

    25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41
    地板
    发表于 2018-10-4 17:32: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当」就是正当名分。怎么「当得作佛」?前面讲了「开示悟入」,讲了「妙法莲华」,明白了「妙法莲华」,你「当得作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8-30 08:18
  • 0

    主题

    431

    帖子

    42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6
    5#
    发表于 2018-10-4 18:48: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5:38
  • 93

    主题

    476

    帖子

    52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8:57: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5:38
  • 93

    主题

    476

    帖子

    52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8:5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这是讲佛示现应化身是「不动而至」,他没有离开大光明藏。大光明藏之王者,就是「王者之所爱念」,也就是前面讲的「和光同尘」,是帮助解除小乘人不敢愿身再来的这个烦恼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5:38
  • 93

    主题

    476

    帖子

    52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9:00: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就跟一面镜子一样,你拿来一朵华,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朵华来了?你捧着一对癞蛤蟆,那镜子里是不是现出一对癞蛤蟆呀?你脑袋想一想不要紧,嘴巴讲一讲不要紧,可是你想了你讲了,你果报跑不掉了;它到一定的时候,阿赖耶识这个信息系统一启动,你就要受报应;受报应的时候由不了你想不想的问题,你后面的那个第七识,它自然而然来给你报应,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挡都挡不了,你思想准备都没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9 15:38
  • 93

    主题

    476

    帖子

    52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71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9:00: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有到果报出现的时候,他才开始害怕,可是已经迟了。我们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把持好自己的命运,也就是给我们后面那个阿赖耶识,通过第七识来输送良好的信息。所以「长者于牖」,他一直考虑着怎样帮助弟子;不是像凡夫一样,怎样考虑来算计别人防止别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5 14:18
  • 199

    主题

    7043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418
    10#
    发表于 2018-10-4 21:02: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是往生之捷径,等觉之果位。《印光大师文钞》中云∶“法华奥典,位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