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庄严圆满之相好是功德蕴 在佛教中,常常以“相好”形容佛陀身体的庄严殊胜。如云:“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在《增一阿含经》等原始佛教经典中就提及到了佛身所具备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在大乘佛法中对此更是有着广泛宣说。佛的庄严身相显示了自身的圆满功德,使见到的众生无不起恭敬之心。 [size=+0] 佛住世时,有很多人就是因为见到佛的相好光明而得度。佛陀门下许多圣弟子,如:最初的僧宝──五比丘及大迦叶尊者、须达长者等,都是受佛陀威仪庄严的摄受,决心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杀人如麻的鸯掘摩罗,本欲行刺佛陀,却在目睹佛陀的圣容后,感动得五体投地,哀求忏悔。不但如此,连山中的猿猴、酒醉的狂象,也都被佛陀的金容所摄受而献上鲜果,流泪悔过。正如《心地观经》说:“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因为佛陀的相好光明而得度的众生,不知有多少! [size=+0] 佛陀的庄严德相并非偶然得之、自然如此,佛之色身为功德蕴。佛陀之所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由于佛在过去生三大阿僧祇劫中于因地时,为了度化众生而累劫精勤地行持菩萨道,精勤修习无边善行之业而不懈,广大累积福德资粮,经过九十一劫,方感得此世示现成佛具备此圆满三十二身相业报的成就。按《宝鬉论》中所说:假如我們將独觉、有学和无学声闻,以及转轮王等世间所有的福德加起來,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个“毛孔”;成就佛陀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好”;成就佛陀所有“八十种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相”;成就“三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德的十萬倍方成“頂髻相”;成就该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语梵音”。故佛相令观者无有厌足,如观澄海,能涤除烦热,心生清净。 其他修行人也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铁轮王和铜轮王这四轮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