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土社区]万行不凭凭念佛(二)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13:3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1922.html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于净宗书院以闽南语为莲友开示(十三)

    诸位同修、诸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欢喜感恩心  庆祝弥陀诞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弥陀圣诞,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全省乃至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寺院,不管是不是专修净土,都会以很慎重的心情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很多道场都在这期间举办「佛七」,纪念弥陀的圣诞。
    对净土宗来说,这一天更加意义深重,原因是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净土法门,没有众生的救度,诸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一种可以彻底救度众生之法来演说了!所以我们要以欢喜感恩的心,来迎接庆祝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当然,对同修来说,这一天更不寻常,因为今天是净嵩法师往生的纪念日。过去由于上师的引导,我们同修才能了解佛教,进而仰信佛教,最后再皈入净土法门,得到究竟的学佛利益。
    解脱生死轮回  人生唯一大事
    任何宗派,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最后若没有皈入净土,往往不过是结个佛缘而已。原因是虽然目前已得人身,听闻佛法,但只要还未解脱六道生死轮回,将来难免再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未出生死,就是未出轮回,而所谓轮回,是一种轮转回旋,出离无期。
    佛陀在《涅槃经》中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轮回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就如古德所说:「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因为三界六道的轮回,在本质上是纯粹的苦、彻底的苦,所以三界中的众生,应把身在轮回中,当成是唯一的、最严重的大事看待。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才有解决这件大事的机缘,既已生而为人,如果不知尽快解决这件生死大事,终将空手而回,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反之,既得人身,又遇到解脱的方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这样自然也成就了今生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一心无二专念弥陀  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为轮回众生,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修行,十劫以前,完成让众生能够成佛的极乐世界;完成救度众生离开娑婆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一切都融摄在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受任何阻碍。任何众生一旦皈命「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此后一心无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简言之,阿弥陀佛出现世间,就是要救度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能够让众生彻底解脱的法,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引入佛门导归净土  上师恩德无以回报
    净嵩法师引导同修进入佛门,最后舍圣道门,专修净土,这种恩德,就是粉身碎骨也无以回报。因为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解脱的法门,命终之后,还要继续轮回,承受刀山、剑树之苦,或者入驴胎、马腹,出离无期。所以,对同修来讲,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圣诞,另一方面又是上师圆寂的纪念日,有着这双重的意义。
    往年弥陀诞辰我们都举办「佛三」,就是念佛三天以为庆祝。其实书院每天都在念佛,可以说天天都在庆祝,所以今天(十七日)也同样是以念佛来庆祝。所谓「佛三」或「佛五」,内容也无非是念佛。
    为什么特别有这个施设呢?一方面固然是庆祝,另一方面则藉此鼓励平常比较没有时间或较少来书院的同修,可以利用这几天来念佛或跟同修见见面,师兄弟彼此问候。今年因为遇到例假日(周六及周日),所以提前两天开始,这样就可以让因上班不能来的同修们,也能利用周六及周日来,因此我们今年就举办「佛五」。
    援例开示  接续念佛
    今天刚好是每个月第四周的周六,以往此时都是以闽南语对莲友开示,所以今天仍援例以闽南语先跟大家谈一谈,然后再继续念佛。
    上次讲题是:「万行不凭凭念佛」,内容有三部份,第一部份有两段,上一次解释到第一段最后一句「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关于第一部份,今天我再念一遍: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
    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心,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具足众善不念佛  非往生正因正行
    我们学佛人,理所当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众善奉行」,不仅是世间修身养性、累功积德的人格者,要奉行不踰,更是学佛之人必须要做的。众善奉行归纳起来,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不过对于我们念佛人来说,五戒十善就算做到了,也还是有漏的善,并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虽然也可以将此有漏之善来回向往生,但只能往生在九品莲花之内,不能当下见佛闻法。意思是说,虽然同在报土,但却是在报土的九品莲花之内。
    假设没有回向往生呢?那就不能往生,因为因果不相应。五戒的果,是将来能得人身;十善的果,就是往生天上。所以五戒十善,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进而言之,即使修行四谛法门成就,只是得到声闻罗汉的果报;修六度万行成就,也只是菩萨的果报,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常怀惭愧  仰谢佛恩
    往生极乐的正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即使持五戒行十善,也不会认为要靠这个来往生,没有这种观念,只是尽学佛人的本分而已。
    但认真检讨起来,我们连五戒十善往往也不能做得清净。这时候,我们会更加惭愧,并且心存感恩的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因为惭愧于自己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所以「常怀惭愧,仰谢佛恩」,感念阿弥陀佛的恩德。
    想想看,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累积这句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就绝望了吗?我们的心不是就永远都陷在苦恼之中吗?因为只要面对生死轮回大事,这个心就无法安稳。所以说「往生当凭念佛一行」,意思是只要专靠弥陀救度,不管五戒十善做不做得到,心都没有顾虑,心都很安稳。
    因此,凡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一靠念佛,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超越十地,进入一生补处。所以,念佛这个法,不但方法很简单,证果也很殊胜。
    称名念念不舍  是为正定之业
    关于「往生当凭念佛一行」,解释得最清楚明了的,是宗祖善导大师的「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将所有修行的法门归纳为「五正行」与「五杂行」,若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专修「五正行」──读诵、观察(观想)、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其中称名就是「正定业」。
    善导大师解释正定业之文如下: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所以「一心」就是专一之心。这个「专」是形容称念的专心,就是一心而无二心,一心都依靠阿弥陀佛,不会脚踏双船,也不会心中犹豫不决。也就是说,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理所当然要专靠、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夹杂就是二心  不是一心专念
    如果误认为往生极乐世界还要靠诵经、持咒、念其它佛菩萨名号,或是参加法会等等的功德,这样就夹杂了;若是遇到研究教理的人,就想跟他去深入经藏,这样是夹杂;若是遇到禅宗参禅的人,也要跟他打坐参禅或禅净双修,这一样是夹杂,不是一心专念;同理,遇到持戒律的人,就起心跟着他披衣、用钵,这也是杂。杂就是二心,不是一心专念。
    所以,对于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除了本份上应该要做的,有关往生之法,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管我们是行、是住、是坐、是卧,时间是长是短,都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就是正定之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已经百分之百决定了,往生有份,必定往生,所以称为「正定」。若不是必定,就是「不定」,就是「不一定」,「不一定」就是或者会往生,或者不会往生。若是修其它的法门,必须回向才能往生,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但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回向,都决定往生,这就叫「正定业」。
    善导大师解释「正定业」是「顺彼佛愿故」,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第十八愿只说专念弥陀名号,没有说「三学」「六度」等其它法门。
    择依善导  传承纯正
    我们凡夫没有慧眼,即使看经典也往往会错解,但祖师能看出经典的宗旨,所以如果没有祖师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传承,我们就没能力了解经典的真正道理。
    当然,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但是,我们选择善导流的传承──善导、道绰、昙鸾、天亲、龙树,这个往上而溯的传承,因为这个传承比较纯正,而且易解易行。
    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是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的纯正解说,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第十八愿在说什么,要如何奉行。
    摄生三愿  救度众生
    四十八大愿之中,与众生往生有关、与由娑婆到极乐世界有关的愿,共有三个,称为「摄生三愿」。摄生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与第二十愿。这三个愿,又可归类为「当机愿」与「结缘愿」。
    「当机愿」就是十八愿、十九愿,「结缘愿」就是二十愿。「当机愿」的意思是说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是对机之愿;「结缘愿」就是今生今世并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但已经与阿弥陀佛结缘,未来世也能得到阿弥陀佛救度,也可以到极乐世界。
    名体一如  生佛不二
    再就「当机愿」十八愿、十九愿的内容来分析。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内容是要十方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同阿弥陀佛本体,名和体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开的。由于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和我们念佛众生的生死,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以第十八愿之因,阿弥陀佛的成佛和我们众生的往生与否,是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没有我们的往生;必须能够让我们往生,才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若不能让我们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所以,阿弥陀佛既然存在,我们念佛的人也可以因念佛而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很明确的,第十八愿就是根本愿。再者,「南无阿弥陀佛」是佛的名,佛名的意义,就是能恒常以无碍、不断的光明,摄取念佛众生。第十八愿的道理,简单说就是这样。
    第十八愿机法一体  第十九愿回向往生
    第十九愿就不同,第十九愿是修杂修杂行。当然,杂修杂行也包括念佛,但将念佛与其它杂修杂行的价值性做同等看待,然后再回向往生。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因此是靠杂修杂行回向往生,并没有完全靠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结为一体,成为生命共同体,所以就不属于根本愿的内涵。
    杂修杂行原本与阿弥陀佛没什么关系,但阿弥陀佛怜悯众生,发愿说「杂修杂行」者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也会来迎。虽然阿弥陀佛希望所有「欲生我国」的众生,都专靠「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但因众生根机各有不同,未必都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只要他想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所发菩提心是深是浅,修诸功德是多是少,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他,给他安心的保证。所以第十九愿有一种引导修杂修杂行的行者进入第十八愿,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向。
    这样说来,第十八愿是既简单又殊胜,简单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殊胜就是与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可说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第十九愿则比较难修,杂修杂行很不简单且不殊胜,也与阿弥陀佛没有结合一体,不亲不近,所以就没有「机法一体」的这层关系。
    第二十愿是结缘愿  善根已种果遂来生
    第二十愿:「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这就是结缘愿。也就是今生虽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名,知道有极乐世界,心中也想要往生,所以也有念佛,有累积其它的功德,结果并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他念佛要求现世或未来的福报,可能是往生的心不够恳切,或者念佛还有其它目的,但不管如何,这个善根已经种下去,这就叫「植诸德本」。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也不舍弃,生生世世都一直等待着、引导着,让他在不久的未来,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为得大利无上功德
    所以摄生三愿救度众生,三个愿有当机愿与结缘愿的分别,当机愿又有专修和杂修之异,专修是往生的正定业,往生的正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因此「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往生当然要专靠念佛这个法。这样说来,《无量寿经》的中心点在讲什么?就是在讲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发挥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十八愿的功德和第十九愿的功德也有区别。《无量寿经》下卷的卷首,说到第十八愿的功德,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亦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现生就已决定往生,并且得到不退转的地位。
    《无量寿经》下卷最后的「流通分」也说明,第十八愿念佛的利益是「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跟小利对比,就是念佛可以得到大利,除了念佛以外的种种修行,相对于往生来讲,都是小利;是有上的功德,不是无上的功德。
    以成佛功德  明念佛利益
    大利就是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无上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是以成佛的功德,来说明念佛的利益。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是跟这些经文相互呼应的,而第十九愿就跟这些经文完全不相应,没有得到这些利益。其间关系,只要详细研讨《无量寿经》,就能够了解。
    因此善导大师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结论,是怎样的结论呢?善导大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九愿,有讲到种种修持法,但善导大师的结论,却只肯定「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意思等同说,《无量寿经》虽然说了种种其它的修法,但用意是要显明专念弥陀名号,才能够决定往生。这就好像为了要显明光的明亮度,必须拿黑暗来作比较,意思是一样的。在第十八愿说念佛,在其它愿说其它的行,目的就是要显明念佛的殊胜。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净土三经」中,世尊先讲《无量寿经》,接着是《观无量寿经》,最后才讲《阿弥陀经》,世尊最后演说《阿弥陀经》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