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9-8 12:38:29
|
只看该作者
观光旅游的佛教;最后一种,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号,欺骗善良的信徒。有这六种,要记住,我们是学哪一种?
早年我有幸认识章嘉大师,这是中国四大喇嘛之一,分布在蒙古、西藏。西藏前藏是达赖,后藏是班禅,内蒙就是章嘉大师,外蒙哲布尊丹巴。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圆寂了。每个星期见面一次,给我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到二个小时,我学佛的基础是他给我奠定的。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眷属,所以他劝我出家,要我学释迦牟尼佛。最初的两本书是他指定叫我读的,《释迦谱》、《释迦方志》,唐朝人写的,在《大藏经》里面有。这书什么内容?讲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像传记一样。大师告诉我,你要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如果对他不认识,你会走弯路,那个亏就吃大了。必须要认识释迦牟尼佛,才不会走弯路,这个教导好,让我们欢喜接受。读了之后才晓得,那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一个人?他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是什么身分?那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一生教学,没有一天休息,不收学费,而且心量很大,能包容,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你只要想学,他就会教你。无论时间长短,他没有拘束,真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一生教人,这是佛陀的事业。
经典上讲佛事,就是教化众生这桩事,这个诸位要知道。超度佛事法会这一类的很晚才有,佛陀在的时候没有,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大概在唐朝之前也没有,唐朝之后偶尔一年有个一次、二次。好像我们今天办祭祖活动,一年三次,我们的时间排在清明、中元、冬至,这三个节日我们来做祭祖,提倡孝道。这种祭典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时候曾经向一位老法师请教,台湾的道安老法师。这个人很难得,早年在台湾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他邀请我担任主讲。我有一次问他,经忏佛事什么人兴起来的?什么时候兴起来的?他告诉我(大概他也没有把握),大概是开元年间,唐朝唐明皇。唐明皇的妃子杨贵妃,大家都知道,引发安禄山之乱,唐朝几乎亡国,靠郭子仪这些将军把这个动乱平定。明皇在每一个战场建一个寺庙,叫开元寺。现在这个寺庙还有不少留下来的,开元寺。这个开元寺就是追悼死亡的军民,战乱里头死亡的军民,请出家人做一次祈祷,大概就是这样兴起来的。国家提倡追悼过去死难的人,所以民间老人过世了,也请法师去念经做个超度,应该是这么兴起的。那个时候附带的,要邀请出家人来做祈祷也不是容易事情,多半都是达官贵人,一般平民不可能。这样子慢慢的兴起来,到了明清就很普遍,清朝中叶以后,有很多寺庙把经教也放下了,专门搞这个。这个什么?这个可以赚钱,是营利事业,一堂佛事要多少供养。不知道佛教寺院庵堂以前都是学校,殿堂是教室。这个我们要知道。
我们把根本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就下定决心,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就对了。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在经典,不能离开经典,经典要有老师教。我这个年龄,年轻的时候,出家在家还有一些好老师,人数不多,我们很荣幸遇到了,我遇到三个老师,跟老师学习十三年。方东美先生,启蒙的,是哲学家,不是佛教徒,台湾大学的教授。他学得很好,晚年在学校用佛经开课,他讲过大乘佛学、华严哲学,开了几个大单元,晚年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佛经,非常难得。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经教主要是在李老师十年当中完成的。那现在?现在没有了,现在学佛很难。你要跟我学,年岁大了,但是每一天我还不愿意空过,至少有两个小时我们在一起学习经典。我们选择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选择精华篇,最重要的一部,《无量寿经》。在这个之前,我讲过《华严经》,讲过四千多个小时,这是佛门第一大经。《无量寿经》古大德说得好,它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时间不够用了,来日不多,八十五岁之后我把《华严》放下,专讲《无量寿经》,自利利他。自利,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没有别的念头,同时对於净土有兴趣想学的人,我们可以在一起学习。我们用网路、用卫星电视,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到,这个方法好。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我明白他的意思,专心在修行上,不分心。我这一生,老师既然叫我学释迦牟尼佛,这一点我学到了,一生不建道场。一生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用一个清净心来学佛,你才能有收获。心地不清净,用一辈子功夫也学不到,充其量学一点皮毛常识,不能入门。入门得放下万缘,要把六道、十法界统统放下,才能契入。
《法华经》上把这桩事说得很明白,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八个字,佛到世间来干这桩事情。开是打开,打开什么?打开自己的心性,或者我们说真心。有真心还有妄心,六道凡夫用妄心;声闻、缘觉用真心,用少分;菩萨用真心用多分,比阿罗汉高;法身菩萨才用真心,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就是法身菩萨。所以把心性的门打开,世尊所说的这一切大乘经都是帮助我们打开心性的。每个人迷进去的浅深不一样,缘也不相同,所以佛为我们开八万四千法门,由你自己去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是自己所爱好的,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自己不喜欢、没兴趣,学起来很辛苦、很难,入不进去,你就放下,去选择另外一个门。佛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看哪个门你能进去,你很容易进去,你就选择这个门,方法教给我们。
我这一生也换了几次,最后觉得那些门,《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都喜欢,只能到悟,入不进去。入不进去,真实受用得不到,最后怎么办?在《华严》、《楞严》、《法华》里面发现,发现净土。《华严经》普贤菩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是从这里相信净土,不再怀疑了,从这个地方真正一心一意来学这个法门,但是还是喜欢读《华严经》。到八十五岁这一年,自己感觉来日无多,怕耽误往生,《华严》舍掉了,专攻《无量寿经》,选择夏莲公会集本,选择黄念祖老人的集注,专修专弘。为什么?这有把握。往生到极乐世界两个条件,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假的,真正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接引遍法界虚空界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真信,真想往生,这就有缘。这个对我来说很契机,我很喜欢,不找麻烦。这真简单,真容易,念佛的功夫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记住,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念佛呢?念佛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是这么回事情。
你要问我:法师,你想什么品位,你就满足?我告诉你: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为什么?我发的心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我要学一个完整的课程,那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念到研究所。小学一年级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寿命,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我扎根,那个根扎得一定好。所以我不想插班,我是想从头念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我要这样学法。这是真有把握。我也不求功夫成片,我也不求一心不乱,我只要真信切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佛都来接引。这个话是佛说的,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佛没有妄语。所以这个法门你要遇到了,人人有分,个个圆满成就。我们走一个稳稳当当的一条路,不跟人竞争。你们要争品位,我连品位都不争,老老实实到极乐世界好好学,这就对了。这个也不是我第一个人,我是跟到祖师大德的后面,莲池大师如是,蕅益大师亦如是,这都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最敬仰的老师。
把佛出现於世因缘说清楚了。「佛之开示,既是佛之知见,故唯有诸佛乃能如实知之」。这就跟我们解释,佛讲的这些经,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么多法门、方法,这些方法全是成佛之道。要老实讲,谁能完全听得懂?能明佛的意思?那个人也成佛了,他才知道;那个人要没有成佛,他不能够如实知之。净宗法门好,不知道也能往生,我只要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往生的条件就具足。别的经论,我们是不是真正像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是此地讲的如实知之?不敢讲。谁能说如实知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说。我们现前有一个,海贤老和尚,他是能如实知之。为什么?他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惠能大师平等的,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对诸佛经教,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能如实知之;念的人不知道,他知道,不是凡人。凡人能知,知几分之几而已,不能完全知道。
我们这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在大乘经教里,所获得的如此而已。我们的幸运,路走回来了,绕了一圈,回归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才有信心。既然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连这个身体都不能带,身体都要放下,何况身外之物。这个大家要知道,想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能往生,有一样牵挂放不下都不行。所以我们要学菩萨,学菩萨什么?学菩萨的放下。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为,或者说行事,可以做,不放在心上,这叫真放下。心上不能有,心上放不下,极乐世界去不了,那就可惜了。必须要放下,放得干干净净,学这一点就好了。也可以用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是帮助我们放下,那就是心里只装佛号,不装别的,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是世法是佛法,统统放下。《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我过去学《华严》、学《法华》、学《楞严》、学《圆觉》、学法相唯识,学得很多,统统放下了。现在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才能往生。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以染著,让我们的清净心出现。经题上五个字「清净平等觉」,那是修学的功夫,这个功夫是普遍的,不是专讲净土,所有大小乘法门都包在其中。清净心是阿罗汉、辟支佛,平等心是菩萨,觉是法身菩萨,也就是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得什么?也在经题上,第一个「大乘」,大乘是真实无量的智慧,自性本有的;「无量寿」是福德,无量的福德用无量寿来做代表;「庄严」就是自在、美好、快乐。你看,离苦得乐,往生到极乐世界大乘无量寿庄严得到了,证得了。我们用什么证?信、愿、念佛,就证得无量寿。
下面说,「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故佛虽有种种譬说」,像《法华经》上讲的三车,「但众生於佛之知见如聋如盲,不能真实解了」。这个话我们看起来,看出黄念祖老居士无尽的慈悲。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我们有个学习班,隔一天上一次课,学习班的同学把自己的心得报告写出来供养大众,跟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能体会到有契入的,有真正听懂了。有契入的难得,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圆觉经》云」,这也是一部大经,宗密大师有丰富的注解,《圆觉经大疏》、《圆觉经略疏》,有好多种。这个经跟《楞严》同性质,开智慧。这经里头有几句经文,这个地方有四句,「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辨是辨别,「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一般凡夫没有开悟,没有出轮回,六道凡夫,要给你讲什么是圆觉,你听到了似懂非懂,在你概念当中圆觉性,性是本体,圆觉的理体,即同流转,流转就是六道轮回。「此显思量分别不能解了圆觉」。我们都是用第六意识思考,一落到思考就不行了。为什么?凡夫知见,不是佛菩萨。告诉我们,佛菩萨没有思考的。所以经一遍读下来,不要去想,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愈想愈错,不能想,直觉,不能拐弯,那是智慧。什么时候能得?心地有一点清净就能得。所以有这个境界的同学很多,不难。我们自己好好的学,特别是学讲经的人,讲上个十年,这个境界会出现。听经、读经,如果经听上十年,每天不间断,不要多,一天两个小时,十年不间断,他会有悟处,他听经、读经都会有悟处,这就很可贵。
下面举这南泉禅师,他说这句话说得好,「唤作如如,早变了也」。括弧说,「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不是如如了,如如两个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你心地清净,没有染污,平常常常有佛法的薰修,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了解,这说的什么?如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们把黄金比喻作如,如之体,把金器,相,用黄金做的这个金器,黄金就是金器,金器就是黄金,这叫如如,是一不是二,这个比喻你容易懂。然后再告诉你,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什么?宇宙,圆满的宇宙,没有一丝毫缺陷,这宇宙圆满的。我们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佛经所说的。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哪里来的?《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真心,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师讲的一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能生能现,全宇宙,包括自己的身体,自性现的。谁知道自性?见性的人知道。这问题你没见性不知道,见性的人知道。所以见性的人你要问他,性什么样子?他随便比划一下,真的,不是假的。老和尚给他做证明,他真见性,就在当下,当下就是。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说唤作如如早就变了?你起了分别,你起了执著,就变了,佛菩萨、罗汉讲的这个话你就听不懂了。你听了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那真的是如如,你在这两个字当中大彻大悟,充满了法喜。为什么?真相看到了。看到之后,从此以后不再迷失。从什么地方来看?不再起心动念了。这是什么?佛知佛见。见色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真心,用真心。诸佛菩萨就这样的,除此之外跟我们没有差别。我们跟他不一样的,我们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们不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人就成佛,这个人如如。我们看这个如如,如如一个是性、一个是相,相如性,性如相,这是什么?这都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六道凡夫在讲如如,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讲如如,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永恒不变。
「故云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大乘起信论》上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是佛;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阿罗汉;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具足。佛、菩萨、罗汉、凡夫就是这么形成的,你是在哪个等级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就是菩萨。读经离文字相,对文字没有分别,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法身菩萨在念经。念得清清楚楚,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有念漏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