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林玄素禅师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延陵人也。姓马氏。晚参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寺。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
◎四祖下七世
○金陵牛头山忠禅师法嗣
△佛窟惟则禅师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乃曰:“天地无物也,物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岩。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
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跏趺而寂。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韩出撰碑,今存国清寺。〕
○鹤林素禅师法嗣
△径山道钦禅师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师遂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
马祖令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
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
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谥大觉禅师。
◎四祖下八世
○佛窟则禅师法嗣
△天台云居智禅师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阉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具,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径山国一钦禅师法嗣
△鸟窠道林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
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狐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葢,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磅郡,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
△北宗神秀禅师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开封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识之,深加器重。
祖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礼。
师有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徵士卢鸿一各为碑,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