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9-4 15:48:07
|
只看该作者
天天要上课。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员,他可以来上课,他也可以不来上课,他不是专任的,他是兼任的。所以,四众弟子都有这个责任。你要代佛说法,你要自利利他,佛说了,『应当安住如是辩才』,你要把这四句话牢牢的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众生,这就与利益相应。真正做个好样子,必定是跟如来的教诲相应,佛教我们应当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譬佛教给我们三福、六和、六度、十愿,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是与法相应。法一定与理相应,这是深一层的说,法一定与理相应,如果法与理不相应,那个法不是正法。依教修行的人,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依教修行的人,必然是趣向大涅盘功德相应。这是无论在家出家的弟子,要为一切众生说法,一定要与这个相应。再看底下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这是佛教导我们,听这些佛子说法应当具有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哪些人喜欢听佛法,能够接受佛法?必定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经典里面,善男子善女人说得很多,但是善的意思不相同,等级不一样。一般可以说大分有五个等级,就是五乘佛法。从最下面最低的等级,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此地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我们得的是人身,当然是为一切人来讲经说法,总不会去为畜生讲经说法,为人讲经说法。人要喜欢听,肯接受,这个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如果过去生中他没有善根福德,今天因缘虽然聚会,他也不会来听。我们今天在这讲经,新加坡有两、三百万人口,他为什么不来?可见得要到这个地方坐下来听两个钟点,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机缘,三桩事情凑巧凑在一起了,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时候机会才现前,少一个都不行。如果少善根,他不相信,他听不懂,没有善根,他不能信不能解。而没有福德,他不喜欢听,他虽然能听懂,他也相信,不喜欢听。你想想看,佛门里这些人不少,做法会的时候多少人来烧香拜拜,出钱作功德,讲经的时候他不来,他不来听经。你问他,佛教徒、虔诚的佛教徒,还是佛门大护法,问他听过经没有?一生一次也没有听过,那就是他有善根,他没有福德,听经是大福德。有善根、有福德,没有人讲经,没有机会,那也不行。所以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都凑起来,不容易!
诸位现在在座好像并不难,你想想新加坡几百万人,一比较你才知道真难,真不容易。你再看看亚洲的人口、全世界的人口,才知道这一会这两个钟点稀有难逄,决定不是简单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在此地。他『有信顺心』,对于所说之法他能理解,他能相信,而且能够依教修行,这叫顺,顺里头有依教修行的意思。我们对于讲经的人要怎么看法?『当于是人而生佛想』,讲经是代佛说法,所以升座,大座的前面要供佛像。人家顶礼拜的时候,我们讲经的人不敢当,佛在前面,我们躲在佛后面,你拜是拜佛,我们不敢当,但是我们要代佛说法。
既然代佛说法,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普贤菩萨这两愿教导我们,第一我们要敬佛,我们讲经的人自己不敬佛,怎么能教别人敬佛?第二我们要敬事,也就是敬业。讲经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对这个绝不能含糊,一定要非常认真,小心谨慎,不能把经义讲错。不但经义不能讲错,一定要讲得令大家生起欢喜心、信顺心。所以不能不敬业,敬业就是充分的准备,依教修行。第三要敬大众,为什么?每一位来听的人,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是过去生中无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时候成就,都是可敬可尊之人。要怀诚敬之心,在讲台上代佛菩萨说法。我们讲的人要具备这个心态,所以要认真的学习、认真的修行,含糊不得,绝不能草率来做这桩事情,草率来做我们诚敬的心就没有。诚敬的心没有,不但不能利益众生,自利都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听法之人对于讲法的人『生佛想,作教师想』,他是我们的老师,我到这来上课,接受教导的。
『亦于是人听受其法』,我们尊师重道,当然一定要来听经,一定要来接受佛的教诲。法师所讲没有离开经典,法师所讲全是佛的意思,而佛所讲的是过去古佛的意思。你要问佛有没有说法?佛说我没有说法。没有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什么?说的是古佛之法。佛这个态度与中国孔老夫子作学问的态度相似,「述而不作」,自己没有创作,都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今佛祖述古佛之所传,就是这个道理。讲的人、听的人都具足了良好的态度,这是佛在此地教导我们的。下面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这把理由说出来,为什么我们尊敬说法的人?为什么要相信所说之法?要依教奉行?说法之人,他所说的都是诸佛所说的,不是他自己所想的。如果用他自己的意思来说,问题就多了,麻烦就大了,决定是说诸佛之所说。这一点跟世间人想法、看法不一样,世间人都讲求要创造,创作发明超过前人,后人要超过前人。而佛法里面路子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办法超过前人。你要问为什么不能超过?因为法是平等法,你怎么能超过?《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平等觉」,你要一超,清净没有了,平等没有了。那一超超到哪里去?超到三途恶道里去了。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告诉你平等法。平等法是正法,平等法是真实法,是『一切诸佛诚实之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子心永远是平静的,平静就是禅定的功夫。六祖大师解释禅定,什么叫禅定?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了了分明是禅,如如不动是定,永远安住在清净、平等的境界里,清净就光明,平等就不动。四众弟子都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都要晓得这个道理,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哪些人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的人很多。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你们这样做法、这种心态是落伍了,这个已经被淘汰掉,不知道竞争,不知道求进步。我们要是听到人家这种说法,怎么办?如果想想,不错,举世之人都在竞争,我们怎么会变的这么消极?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受动摇。一动摇就错了,跟他们走了,你不跟佛走,你跟那些人走。那些人心是动的,心猿意马,一分一秒他都停不住,那是什么心?诸位晓得,妄心,他是妄心做主。佛教给我们安住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心,真心做主是佛菩萨,妄心做主是凡夫,凡圣的分水岭就在此地。我们到底是要作凡,还是要作圣?如果要作圣,那就晓得,说这些话的人很多、很平常,为什么?凡人多圣人少,几个人会赞叹你?能赞叹你的,他也是圣人,他明白,他才会赞叹你。毕竟是圣人少,凡人多,凡夫毁谤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而且常常会遇到,时时处处都遇到,自己要明了。这个时候看看你定慧有没有作用?你是不是能够在境界清清楚楚,还是如如不动?
这些人说这四辩才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这句话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我们学教,也就是学习经典,要能通其义,不能死在文字之下,那就错了。所以学教最高明的是通其理,学教理,其次的则是通其义,教义,不可以执着在文字上。譬如有人说,经上讲的『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你想想没有听说过?没有遇到,从来没有遇到过。可是你有没有听说「大乘非佛说」、「净土不究竟」,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有听说过。就是这个话,你想想看对不对?大乘是佛四种辩才说出来的,净土是佛四辩才说出来的,他说净土不究竟,说大乘非佛说,不就是『诽谤此四辩才,言非佛说』吗?他对大乘教不尊重,对于净土教不尊重。读经你要会看,它的意思很深很广。既然他毁谤,他必定就破坏、障碍,破坏佛法,破坏道场,障碍人学习,帮助人退失信心,这就是『作坏法业』,后果必定堕恶道。堕恶道的情形这个经一开端就说出来,果报是太可怕了。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佛这段的开示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因为犯了这些小毛病,而造成重大的过失。造这种罪业的人不是别人,也是学佛人,不是学佛的人他怎么晓得有大小乘?他怎么会知道「大乘非佛说」这些话?都是学佛的人,而且对于佛法大概都有相当研究的人。一个是自己知见错误,一个是人云亦云,自己没有主见,听人家说的,人家在书上说的。书是什么人写的?书是现在人写的,佛经是三千年前佛说的。我们要细细去思量,不可以人云亦云。三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如果有问题,这三千年中都没有能人吗?都没有高手,没有发现,到三千年后才被你发现,你也未免太瞧不起古人了!三千年的人都没有发现到缺点,你今天说的缺点不太可靠。这是个普通常识,稍稍有点逻辑思惟的头脑,也不至于被迷惑,不至于被蒙骗。当然烦恼、习气很多,也不尽然是这一个原因,原因很多。
这就说了,『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他为了想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为这个目标,他『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你们有没有疑惑?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为了这一生当生要成佛,认为净土成不了佛,净土是老太婆教,净土是没知识人学的。要成佛,即身成佛,学密,密是即身成佛;要修禅,禅是这一生就得道;标榜自己这一宗,标榜自己这个法门,毁谤其它的法门。他能不能成就?给诸位说他决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他毁谤三宝,毁谤三宝的罪业在阿鼻地狱。所以,他自己修的再成功,修的再怎么好,那是他说的,要来跟我讲我不相信。我为什么不相信?我理由很充足,因为他自赞毁他,他的烦恼没断,他的心不平。烦恼没有断,心不平,心不清净,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别说你成就了,你决定超不过三界轮回。三界轮回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的很多,你有妄想,才造成十法界;你有执着,才有六道轮回。你现在还执着你的法门对,别的法门不对,你的执着很坚固,你六道轮回出不去,道理在此地。
什么人能出三界?心地清净,真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出三界,无论他修哪个法门都出三界。所以《华严经》上,佛菩萨给我们做了个示范,你看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他们都得清净心,都得平等性,他们的态度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风度不相同。「我的根机很劣,学这个法门,别的人都比我高明,他们那个法门殊胜。」都说别的法门殊胜,没有说自己法门殊胜的,这是我们讲修行得道人的态度。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平等。他得到清净心,他得到平等心,也就是说他烦恼断了,智慧开了,他的心境开朗。与一切众生不仅是和睦相处,他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尊敬的,他能够自卑而尊人,这是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怎么可以自赞毁他?这几句经文,「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这一句就是自赞毁他,他是个学佛的人,他标榜自己,把别的法门统统给压下去。
下面这三句尤其我们要特别重视的。『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我讨厌这个人,这个人我不喜欢他,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他说的法我们也讨厌,那就错了。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迁怒,这个毛病很大,可能我们自己就有,一定要警惕,要把这个毛病改掉。不迁怒、不二过,这才能成就。不二过就是我过失只有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过失,那叫真正忏除业障,忏除业障就是不二过。人真能做到不迁怒、不二过,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们都相信他很快有成就。
第二是『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这个人有过失,譬如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他讲的经,他很会说但是他做不到,能说不能行,这是过失。不能因为他能说不能行,我们连他的说也不听,那就错了。天台大师告诉我们,天台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有两句名言,第一句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国师!因为他所说的是正法,说的没有违背经典,他说得没错,我们要依照这个方法来学,我们有成就。古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就是说老师虽然很平常,学生跟他学,老师教的方法、理论是正确的,学生真正肯学,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那就说明他所教的理论、方法没有错,这是国之师。「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国宝级的少,国师级的多。这个国家国师级的人多,社会的风气就能转移,能够移风易俗,能够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繁荣,可以得到。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讲经的人有过失,我们连法也责怪,这是错误的,这个不可以的。
第三,『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怨,这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跟前面两个不一样,前面第一个是讨厌这个人,第二个是虽然不讨厌他,但是他一身的过失,他毛病很多,第三句是与自己有过节、有怨恨的,他来说法我才不要听,那也错了,你连法也怨,那就大错特错。他虽然是你的冤家对头,但是他登台说法,法没有说错。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尊重法、来学习法,同时也要尊重说法之人。不要看他的过失,不要想他跟我过不去的这些怨怼,不去想这个,也不可以去瞋恨、嫉妒,都不可以。我们要以一个良好的态度,这样才能够学到如来真实、圆满的大法。好,请翻过经本。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前面这四种辩才是佛所赞叹的,「一切诸佛之所赞叹」,我们要注意这句经文,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一切诸佛是讲的十方三世。从这一句就知道,这段的教诲我们不能不尊重,不能不认真学习,因为三世诸佛都是这样教导弟子们的。这一段要说佛所禁止的四种辩才,也是辩才无碍。《楞严经》上说,现前这个社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些说法的人如果没有辩才,怎么能够蛊惑一切大众?何况现前大众里面,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于很多拿到博士、硕士学位的,都跟着他们走。他要没有辩才,他怎么能做得到?所以他也有辩才。可是我们细心一观察,他到底是佛菩萨,还是非佛菩萨?这段教导我们这个方法。我们依这个方法、依这个原则,就能够拣别、能够鉴定他是真的佛法是假的佛法?我们看这四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