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法华妙严 于 2018-8-28 17:21 编辑
摘自《莲池大师文集》
【钞】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立。谛理分明。无有错谬故。二正思惟者。见此理时。无漏心相应。思惟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者。不惟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住清净身业故。五正命者。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故。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故。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名道。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钞】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摄之。四念处者。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云念处者。以不净。是观身者所当念处之所也。苦无常等。亦复如是。四正勤者。解见前文。以生善灭恶。不懈弛故。名之为勤。勤所当勤。合于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谓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由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则为三十七品。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答。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钞】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觉分别。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经以信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余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三科者。从念处。正勤。如意。修为至此。方得根力坚固。能使前所得法。无有退失故。又后当得法。毕竟能得。亦由乎信。故首举也。
【疏】称理。则自性变化。是众鸟义。自性出生一切法门。是根力觉道义。
【钞】下文言彼佛变化所作。今谓妙色雅音。全体是自心显现。何得高推圣境。又心地含诸种。则五根等。全体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驰求。故先德谓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即五根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故云海生万物。无物不海。心生万法。无法不心。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