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9 08:23:3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偏不倚,合乎时中,说到中心了。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保住鲁君,国家也少倒霉。闵子如此说保全了鲁君,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十一.十五】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453)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瑟,古乐器。古人为什么弹琴瑟?乐器都有它的意义,礼记:瑟,尽也。或啬也。有止的意思,知行知止,不能随便胡来。先进末章有曾点「舍瑟而作」。孔门中讲究音乐,音乐调和性情,奏乐一个人一个调,西乐也是如此,中乐更不必说。子路刚强好勇,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与瑟的「知行知止」符合吗?他鼓瑟仍放纵自己的慷慨性情,没有「瑟」处处谨守的本义,什么性情弹出什么调。
「丘」音「某」,避父母老师的名讳,这是避圣人名讳。为什么我门庭的学生弹出这种调子?注解说:「有北鄙杀伐之音」,若是子路绝不弹出桑间濮上的淫乐黄色音乐,例如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桑中之音,亡国之调,北鄙,就是杀伐之音。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门人不敬子路。孔子说,不可如此,但是孔子没有直说,只说工夫深浅差别的比方。意在言外,不言不行,也没有阻止的词义。文法,盖房屋有里间、外间,内为室,外为堂,如城隍庙,外面有塑像,内有寝宫,寝宫就是室。到室就是到最深处,堂前为庭,再前为门,再来就是门外汉了。
孔子说,子路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入室指颜子,升堂的弟子已不多了,还有没上台阶的。这里也不必说「不可不恭敬子路」的话。
【十一.十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455)
从前读经必须熟背,因为在国家作官,办政治的事,彼此都有争论,群言扰乱则折衷于夫子,必须有个标准。政治上有出问题,一向是以十三经圣人的文化为标准,不能违背经典圣人的精神,自汉代至民国以前都如是,如今则已变。你们想学中国文化吗?你们又不懂中国书,是学外国吗?结果学得不中不西。私下以自己作主,公开则以美国作主。如今立法院通过堕胎,眼光未四下看看,将来一旦打仗,岂是十个月就可以打完?这也是天命。多数人主张灭种,但愿大战后,有存中国人,有一二位还能知中国文化的人。吾讲书必须古事今讲,事不一样,原则精神还是一样。
孔子为鲁司寇,后来不作官,鲁国不要重用,但是国家有事情解决不了,还得找元老说话。吾看报纸,知道现今发生的事,才能教大家。周天子封诸侯,诸侯有诸侯的制度与天子不同,只有鲁国特别,所以任何事不能随意开端。周成王年幼时周公辅政,成王为报恩,周公死后,成王赐以天子之祭礼。周成王报答错了,刻薄固然不好,但是太过犹如不及,以天子之礼赐周公这已经错了。不论办好事或坏事,有时办坏事,后来子孙也有好的,这有它的道理。有时办好事,子孙却坏了,这也有它的道理。尧舜的后代都不好,曹操的后代反而好,这是上天无眼吗?
诸位对历史没有用工夫,对中国文化与佛学都不能明白了然。历史,诸位什么时候看完了?霍去病二十四岁死,岳飞三十九岁死。不学历史,要为地方办事,为国家卖力,为祖先做点事,若没有学问,能力就办不到。祭周公用天子礼,万法无常,好不能永远好,坏不能永远坏,到鲁昭公时出了孟仲季三家,都是周公的后人,从前国君继承人为长子,三家都比昭公年龄大,将鲁家霸占起来,鲁君只是个空架子。就像天子虽有周王,但是由五霸七雄作主。封地的层次也有不同,诸侯用大夫,又分地给大夫,至于这时土地是什么制度,我们不清楚。古时候有井田制度,九百亩田,中间为公有,八家共同耕天子的公地,不再纳税。有土此有财(有粮即有钱),这时三家霸占土地,税收不往国家缴。国家有正式的周公,周公却是穷的,三家是富的。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季氏富于周公」三家最大的把持者为季氏,季氏拥有的土地大,用士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都在季氏家办事。季氏的财富,比中央的周公还富有,这已经令人不平了。国家有它一定的制度,必须缴粮。中国古来都讲节俭,不敢奢侈,因为钱都是从百姓而来的,如今公务员调薪,若年老而不办事,等着拿退休金,无功受禄,后来要变畜生还帐,所以吾不愿意。奢侈享受一开端就没有底限。钱从地里出来,须要钱就加倍纳税。既然用度不足,而冉求为季氏办事,季氏就与冉求商量,除地粮要纳税外,还要百姓纳若干税。并且找冉求寻求国家元老孔子的同意,孔子能同意吗?来讲了数次,孔子都不回答。孔子管不了季氏家,就责备冉求。说季氏已比周公富有了,而冉求还为他聚敛,大学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若只懂得增加钱财的聚敛之臣,宁可不要。这个道理不读书者不懂,为什么呢?所谓:「财聚则民敢,财散则民聚」也。一个机关内,或商店老板,也是如此。原来季氏要百姓纳粮,又要纳赋,经文没有说「加赋」,意义却是如此。
以上二句说事实,以下是孔子说的话。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从前太平时,若其它街坊的人来我们所住的街坊起冲突,人们都是管自家街坊的孩子,自己谦让而礼敬他人,如今则变成刻薄寡恩,这是学美国的缘故。孔子责备自己的学生,说冉有不是我的学生,这是拒绝之辞。孔子说,你们诸位学生可以敲鼓,表示让大家知道,大家攻击他,因为我的学生为季氏聚敛,坏了国家宪法,加厚纳粮,如今又要增税。
【十一.十八】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457)
这一章书,古人合为一章,朱子分为二章,改经是大毛病,合为一章好讲,前半段为引子。
「柴也愚,」
高柴愚。愚,愚直也,古之愚也直,不会转弯曲折。孔子家语记载他:方长不折,启蛰不杀,不踏人影(不履影),毋不敬,但未免呆板。
「参也鲁,」
曾子性鲁,迟钝,懂孔子之道。颜子不违如愚(立即能领悟),悟得快,若曾子当时听还不能悟通,但思考后也能了然。
「师也辟,」
子张派头大,所谓「堂堂乎张也」,才能过人,可以说他「失之僻」,但不可说子张「文过」。集解,马融说:失在邪僻文过。汉儒注解都有出处,吾如今没有找出来,找出来也不能说,自己没有这种过错才能说人的错。为什么呢?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由也喭。」
子路刚强,并不是俗,子路不俗,粗野还可以说,子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俗在何处?好刚猛便不行,要威而不猛,老虎就是猛。这四位弟子的状况都不得其中,必须调和。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说完四人,接着说颜回。颜回其庶乎,庶是差不多,颜回还差不多,差不多什么?屡空。屡空,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都讲得上来,但采取何者,吾不敢确定。屡,常常。空,一种解说是穷,什么也没有。颜子箪食瓢饮,乐在其中。孔子比颜渊更高明,孔子却是「空空如也」,难道说孔子比他穷吗?第二种说法,心空,心中什么也没有。
以文理说,有「屡」字,所以采「心空」好,否则子贡不穷,为什么说「屡中」?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很难讲,孔子学道是空空如也,连空也空了,因为道就是心,道是真空,心也真空。净土宗从有门入,禅宗从空入,禅宗人念一句佛,漱口三天,念「佛」就是有,所以学禅的人要漱口。例如丹霞烧佛,又说:无佛处不可坐,有佛处急走过。晨起拜佛,以为好事,却说:好事不如无。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本性真空。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相念佛则入常寂光净土,寂灭为乐。修净土宗,工夫不到不能说,从有门入,工夫到时,自然知道,不必说。佛对于韦提希夫人,不现寂光土是有原因的,因为佛的境界,凡夫不知道。唐明皇一曲,百花齐放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空」是真观,「有」是假观,再为中观,这「屡空」是真空。颜渊不能常空空如也,却能数空,这与道不远了。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有人说:赐贤于孔子,因为子贡不受天命,天命就是「因果」(天地间自然之法则),子贡与道差多了,却能货殖做生意,做货殖生意,心就在财货上面,心就「不空」。子贡虽不受天命,财货却没有迷住他(不会「财迷心窍」)。亿同「意」,心意,心思,心思想法。对空也接近了,子贡常思想、研究,也能「中」,合乎道,并不是一门都不入,也入一些,所以说「屡中」,但比不了颜回。别人想悟不开,子贡研究就能近道。
修净土宗要一心不乱,必须「净念相继」,若只念一、二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妄念,妄想多,如何往生?若不能往生,要怨谁?不如念佛忆佛。若日课五万、十万就不须忆了,一打妄想就不够数,白日念十万声已经累了,晚上睡觉也不致于有奸盗邪淫等梦想念头。有一些方便法,不可与外人道。
下面二章,尤其以后一章,多无定论,从阙可以。
【十一.十九】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460)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张问,善人之道,由善才能入贤入圣,若终日做坏事,希贤希圣做不到。先有善,而后可以入贤入圣。这是问善人之道,希圣希贤,必须从低处问。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不践迹」,迹,前人的行迹。践,踏的意思。前圣前贤有走过的脚印,跟着脚印走,不必紧扣着脚印子,只要不离开先圣先贤的轨道就可以了。如同前有车,后有轨,不离轨道。若不依前人轨道走,也不能入于室,不能入圣贤之室。或许可以升堂,但不能入室,学谁就跟谁走。
颜渊是孔步亦步,孔趋亦趋。
【十一.二十】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460)
这一章有二说。
(一)一说合上章为一章,汉注以为:为何同一章而有「子曰」,或许不是一时所说,但同一义,所以合为一章。意思是:言论很笃实吗?是君子吗?或是外表自然表现很庄重吗?(这是连着上一章,说善人如此,而是论笃吗?君子吗?色庄吗?)
(二)自成一章的说法。言论听起来很笃实,这样是君子吗?或是色庄的外表呢?但以上二说都阙疑。
【十一.二十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61)
上论与下论不同,古人编书有他的规则,决不随便。上论,自求学开始,一步步教,有次序,问题少。下论,自先进篇开始,问题多。经文不是全指一件事,但也略加分类。论语难讲的都在下论,先引入门,再讲难的部分。因为上来领路,若难的讲在前,后头就麻烦了。所以说话办事,都有次序。学时不可呆板只依一条学,而且必须看他的环境。
注解佛经的人注重科判、文字、意义等,或体或用等都不会雷同。论语就不是如此,同一章若干人讲,若干说法,闹意见,我们不知所从,能知道要听那一家的讲法,学问就不小了。吾讲佛经与讲论语,不依一路子讲,我没有他们的学问,都是参考注子而已。你们往后读书、做事,必须有见识。从前注经都是大儒,有门户之见,这是读书困难的地方。你们求学难,做事就难,所以吾教你们佛经,教你们了生死。人有生就有死,死后入三途,未死前这一段人生,必须办事。办事就有印象,必须致意,了生死还有轨道,办事却没有轨道,最为困难,所以办事难。大家必须读历史,有经验阅历,才能办事。公教人员,不用读书人不行,学司法财政是艺术,不读书一办事就害人。学校所读的只是会技能,不会办事也没用,今日学校有钱就教,台湾怎能强得起来?心理建设不起来,不能办事。今日的教育是害人害己,将来必堕三途,其苦无穷。读书明理,更要会用。
这一章,本文中有问有答,可以不用注解。但是就可讲下去了吗?我提出问题,就麻烦了。这是吾看书与诸位不同的地方。例如弥陀经,一者阿弥陀佛造极乐,一者释尊宣传,佛佛道同,佛的境界,迦叶以下诸位祖师没有敢加一句的,今有陈某某者竟能说几句,如说梦话,当了十方佛的老师,却有许多人相信他,真千古怪谈。福至心灵,无福的人就会被物欲蒙住耳朵。吾只是空着急,也莫可奈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闻斯行诸」子路问听到这个事情就去办吗?子曰:有父兄在。有长辈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其」指来问的,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就去行?再来是冉有问,听了就去办吗?孔子说,听了就去办。佛家也是如此,有人问赵州和尚,狗有佛性否?二人同问异答。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公西华说:子路问闻斯行诸,老师说有父兄在,不许他行;冉求来问,老师答就去干。公西华迷惑,应该听那一个?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下头是孔子答。冉求、季路都办政事,冉有事故深,大小事都斟酌,不斟酌好,没把握就不做,但是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孔子「故进之」,所以孔子提倡要他有点勇敢。子路办事,一办就办二人的事,兼差不兼薪,一人办二事,太超过了,孔子「故退之」,所以教他退一退。
闻什事?如闻小孩掉水的事,若回去问父兄,小孩已经溺死了。但是也有小事问父兄、大事不问父兄的,一样可以办的。
中国有「投诸四裔」的说法,四裔进入版图必须接受中国教化,不受则摒诸四裔。例如:结婚是大事,父母之丧也是大事。婚是大事者,一男一女本来没有关系,却说是天伦。易经八卦都有定位。古代结婚有三原则:一者、身是父母给的,自己不作主,必须由父母作主。二者、媒妁之言,必须门户相当,要所学相当。左传郑太子忽云:「齐大非耦」,不论如何不与齐家结婚,因门户不相当,不可只看眼前一时。三者、本人的意见。如唐高祖择妻,左传也多有。又,结婚必须六礼促成,最后才亲迎。因为结婚如此不容易、又麻烦,而且礼部会给证书。生孩子后,孩子有父一半母一半的血源,所以夫妇是天伦。但舜是圣人却没有告诉父母,就自己结婚,孟子万章篇云:「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所闻是什么事,这些注解多是一偏之思,半身不遂。不然,那只好去问冉有、子路、孔子,其它人若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