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7 16:52:48
|
只看该作者
舌头能够舔到鼻尖;舔不到,换句话说,你妄语很多,你说话不老实。所以佛跟人证明我一句妄语都没有,人家舌头一伸出来脸就盖住了,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形貌庄严,这个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生仰慕的心,就有很多人看到佛的相好跟佛出家。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阿难是见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心里想,这不是父母生的,这一定是修成的,看到佛这样的相好,他也想得到,所以跟佛出家了。你看,引导人出家。大乘教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先要用一段时间专门修福报。修福报,因为相是福报,这个相好能摄受人心。我们中国文人常讲秀色可餐。看到美女,连饭都不想吃,吃饭都忘掉了,秀色可餐。佛的相好比那个还要美、还要庄严,你看到的时候舍不得离开。这我们就晓得,这是佛摄受众生的一个手段,相好能吸引人,头一个叫你一看,你一生都忘记不了,有这种摄受能力。
第二个是『色相圆满』。「显色大相」,这个色相圆满才是三十二相,一个都不缺。世间人所谓是好相,佛统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底下一个是『人所乐见』,应该是这一句是八十随形好,色相圆满是三十二相,人所乐见是「具随好」,注解上,具是具足,随就是八十随形好,所以人看了之后生欢喜心。大师给我们说这三句,「上三观外相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外表,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德行。这命相里常讲「相随心转」、「相由心生」,这个话是真的,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在网路上看到一个信息,现代的科学家证实佛经上这两句话,他说人心的善恶与相貌、与体质有关系。心好的人,相貌好,身体健康;心地不善的人,常常有邪恶的念头,这个人相貌不好,身体也不健康。科学家用二十多年的观察,提出了数据,证实这个事情是真有。而相貌跟身体最好的是开悟的人,他用数据从一排到一千,他说开悟的人的频率都在七百以上,而发怒、愤恨、恶念,那个频率大概都在二十、三十。这一份资料我们想可以多印一些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科学家证明了佛法讲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证明这两句。证明相由心生,也证明境随心转,这句话他虽然没有说到,既然知道相是由念头转的,外面境界当然也随我们念头转,这是佛法里头说得非常的清楚。
第四句讲『难可值遇』。清凉大师说「时乃一出,出便利益,故为难遇,此通内外」。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真的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下面一尊佛是弥勒,现在是菩萨,他将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什么时候?《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下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当中没有佛,没有佛出现,你说跟佛遇到这多不容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影响,佛法叫法运,法运大家不好懂,就是他的影响,他能影响我们这个世间多长?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释迦牟尼佛影响就没有了。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佛对这个世界众生的影响。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佛,没有这个福分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影响范围之内,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记载是三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我们还算不错,一万二千年影响的时间我们居然在第三千年,在末法的头一个一千年,这个机缘就非常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真实教诲依旧还在我们汉传经典当中。我们得到这份典籍,就如同见到释迦牟尼佛他替我们讲经说法,我们诵读经典就是听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你要能信、能解、能依教修行,你就得利益。得什么样的利益?佛说了,纵然是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一万二千年最后的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佛的经典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部经,这部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后灭。《无量寿经》在那个时候,要有人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圆满成就,你说多难得。到一万二千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还剩下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相信这句佛号也会传个二、三百年。遇到这句佛号肯认真受持,求愿往生的人都能如愿,你就想这个法门是多么殊胜。所以佛告诉我们,在《大集经》上讲,「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在末法,这自己要清楚,末法时期选择净土,那就是遵守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我对佛有信心,我对法门有信心,我对这个世世代代的承传有信心。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祖师一个传一个的,像禅宗,达摩传给慧可,慧可传给僧璨,世世代代这样传下来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是民选的,是大众公认的,自己在世不知道,自己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佛门这些大德,大家公认某个法师一生他自己的修行,以及对於净宗弘扬有特殊贡献的,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宗祖师到现在只有十三代,其他宗派里面都差不多有六、七十代了,我们净宗只有十三代,这个时代没有那就没有了。在近代大家推崇印光法师,他的修持,他一生致力於净土的弘扬,他老人家往生了,大家尊他为第十三代的祖师,是这样选的,他不是哪一个传的。有真实的修行,有真实的贡献,这才能成为净土宗的祖师。
净土宗对这个「祖师」在不在意?不在意,他根本也不知道。如果连这个还在意、还放不下,他决定走不了,他不能往生,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要是佛的名利放不下的话,他早就变成凡夫了,跟我们六道凡夫一样,他怎么能成佛?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我们讲入门不是讲净宗,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你要想入门,我这么多年来跟同学们在一起学经教,我常讲,讲了十多年,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十六个字,四四一十六,这十六个字放下了,真放下了。你在哪里?你到佛的门口,记住,没进去。我如果说你能够入佛门,那是我欺骗你,我不能欺骗你,你在门口,你再努力进一步,你就入佛门。放下这十六个字是什么地位?用小乘的话来说,叫初果向,你的方向、目标没错,是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你向初果这条路上走,没走错。怎样才能证初果?那必须要经上的标准,经上标准是你能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身是我;放下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对立的念头没有了,跟一切人不对立了,跟一切事不对立了,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了,对立的念头没有了,你的心平静了。再放下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那是严重的执著。成见就是我以为怎样怎样,总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念头要放下。在佛法里面看一切世间法没有对错,为什么?它没有标准。维持世间社会秩序,圣人假设一个标准,大家遵守,社会有秩序,不会动乱,在佛法里头没有标准的。所以没有对立就不会产生矛盾,不会产生冲突;没有成见,不会有纷争;再把所有错误的看法统统放下,错误的看法叫邪见,统统放下,你才能证初果。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我们《华严经》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信,这是真入门,这是真正佛弟子。你上了佛教小学一年级,你正式是佛学校里面的学生,才小学一年级。
这个事实我们要很清楚,我们真正清楚明白了,自己才会谦虚,那个傲慢心自然放下,为什么?因为门还没有入,是不是已经到门口还不知道。我讲的十六个字真正放下,你才到门口,没入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修行,这十六个字放下,修什么?修十善业道。修十善业道之前一定要学儒跟道,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为什么?佛在「净业三福」里面明白的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一开头,孝亲尊师,人在这个世间这是两个大恩人。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养育之恩,这个恩德太大了,老师启导我们的智慧,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两大恩人!我们怎样孝敬?落实《弟子规》就做到了,这两句你真做到了。功夫浅深,那以后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你的慈悲智慧不断向上提升,你的孝敬也提升,提升到佛果才是究竟圆满。所以你要问佛家的教育是什么?佛家教育是孝敬,孝亲尊师,是这种教育。把这个孝敬扩大,你看《菩萨戒经》就讲得很清楚,以孝顺父母的心行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老师的心行,老师是释迦牟尼佛,尊敬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教。底下一句,「慈心不杀」,这一句是代表戒律,戒律里的根本戒,仁慈。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中国古大德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来落实,所以《感应篇》跟《弟子规》是戒律的基础,是戒律的根本。我们今天学佛不像佛,无论在家、出家,跟古人比都相差太远,什么原因?我们把基础疏忽了。我们没有从《弟子规》、《感应篇》下手,所以怎么用功、怎么努力、怎么学都不像,原因在此地。有这个基础,这才能入佛门,「修十善业」。他没有把十善业摆在第一句,没有说修十善业道,慈心不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不是这个,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第一句,这个次第不可以乱的。
今天真的是把为什么我们用这么多的时间、用这么多的辛苦来学佛,学得不像,总算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就要真正忏悔,勇猛精进,恶补,把前面这一段补出来才行!不能说我们现在年岁老了,年岁大了,我们没有时间再去学那个,不行;你没有那个基础,后面不能成就,所以基础的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净业三福」头一条这四句都能够做到、都能够落实,那你就是经上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有标准的,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是做人的自分,就是做人的标准,好人、善人的标准,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那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向上提升,胜进。我们人的本分是第一条,第一条没做好的话,你做人都没做好,你怎么能学佛,哪有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距小乘须陀洹、距离《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确实相当遥远,我们总得要接近。即使是念佛,一句六字洪名决定得生净土,他要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如果我们的心行都不善,古人有比喻,你的佛号念得怎么样?说是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你念到铜墙铁壁一样,都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限度要具足第一福,就是这三条,你是个善人。你看看阿弥陀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地方到那里去的人都是上善,不是上善你怎么去法。上善,不一定念过书,不一定认识字,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心好、心善、念头好、行为善,那个人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这一生才不会把自己耽误了。所以,《感应篇》不长,一千三百多个字;《弟子规》更短,一千零八十个字;《十善业道经》我有一个节要本,不超过六百字,分量都很小,能把这些东西背熟,常常检点自己,认真反省改过修善,念佛决定往生!人真正做到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人所乐见,无论到什么地方,你都会受人欢迎,没有人不喜欢你的,这是你现前所得到的福报,你有困难没有人不帮助你。又何况学佛之后,我们一心向往西方,对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全放下了,起心动念利乐有情,都是想著别人。
现在这个世间人很苦,生活得很苦,尤其是老人,现在儿女不孝!儿女不孝,我们如何帮助老人、帮助小孩?要帮助小孩受到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很重要。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会受社会污染。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知道,那像个大染缸,能够在这个染缸里头不受污染,那是圣贤,他是佛菩萨再来,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受染污的道理,这比什么都可怕。从小能够有好的教育,像中国古圣先贤办学的那种理念,那种精神、方法,我们要多了解、要多学习,多介绍、多推广,尽心尽力,这是救底下一代。老年人他临命终时,如果心里有怨恨、有不平,那不是好现象,佛经上告诉我们,那会堕三途。如果他走的时候,他很欢喜,他没有恐惧,心里面很平安,怀著感恩的心,这个好,这样临终决定不堕恶道。所以帮助一个老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就是你帮助他从地狱里头提升到天堂,你说这功德多大。这个理念如何向安老院去介绍,办那个事业那是大事业,那不是小事,帮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个个能够生到佛国,能够生到天堂,这里面护理的人员个个都是菩萨,个个受到好的圣贤教育,孝子贤孙,你让这些老人感到安慰,忘掉他一生当中的怨恨,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消业障、积功累德,多少这种机缘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要能够认识,要用智慧去观察,认真努力去修,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像这种机遇也像佛一样难可值遇,遇到这个机会要抓住,不能让它空过。能做得成功,好;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那就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想做,机缘不成熟。机缘不成熟,你发的心是真心,功德是圆满的。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这个话讲得好!你发的是真心,但是外缘有障碍,你没办法做得好,你功德已经圆满。这发真心不是容易事情。我们知道佛真是亿万年才出一次,而且时间并不长,你说遇到是多么可贵,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决定要掌握住。这个机会掌握住,不能让它空过,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遇到让它空过,太可惜了,再到下一次才遇到,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不能用年算,佛法都用劫,不晓得到哪一劫去?你在六道轮回里面很长的时间你在受恶报。如果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会勇猛精进,抓住机会决定不放过,这一生当中要成就。
第五句说『有大威力』,「十力无畏,降魔制外,此明内德」。如来有十种能力,佛法里面讲十种智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从智慧来的。底下一段经文会讲到,所以我们就不在此地说了,留在下一段经文讲。十力、四种无畏,大无畏!这种能力能降魔、能制外,外是外道。魔,要知道魔在哪里?魔在自心,不在外头。你看看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魔有四种,第一种叫五阴魔,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自己的。如果我们有能力降伏色受想行识,我们就证阿罗汉果。第二种,烦恼魔,烦恼无量无边,烦、恼、怨、恨、傲慢、嫉妒,这都是魔,都不在外头,是我本身,这个我们要晓得。所以降魔首先降伏自己的这些魔障,成就自己。第三个叫死魔,你看都属於自己,生死。我们道业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是折磨。纵然修得不错,来生再到人道,又到人间来了,至少你当中中断二十年,然后接著再修行,当中中断这么久,很困难,不容易!中断二十年,又回来了,又到人间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