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6 21:12:43
|
只看该作者
初义盖示根中之湛性为真因。真因得而后果证可期。二义盖指根中之结相为惑本。惑本明而后断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变之真也。结相者。六根之相也。随缘之妄也。斯则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别耳。惟其相妄。故须解之令尽。惟其性真。故可依而为因。然真既不变。则妄即本空。而妄既缘起。则真必全隐。约妄缘起而真全隐。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变而妄元空。性德尤所当明。性德固资修德而显。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门之义观之。真妄交融。性修双妙之旨。无余蕴矣。然则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头头。真也妄也。圆陀陀活泼泼。浑无定相。云为动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净洒洒赤裸裸。了无定执。如是则何惑不断。何果不成。而实亦无断无不断。无成无不成。特对迷心倒见者强分别耳。
楞严顿歇渐修说
前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似令一念顿歇也。此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多闻。祇益戏论。似令历劫渐修也。阿难之根。不劣于满慈。而满慈之位。差胜于阿难。何其修证难易之相悬若是耶。此盖世尊据念劫圆融之理。顿渐不二之宗。显妄空以夺法执。斥徒闻而?真修。即所谓看孔着楔。应病与药也。试论之。一念歇狂。顿也。不了则流为长劫。历劫勤修。渐也。究亦不离于一念。此念劫顿渐。似相悬而实不离也。况乃念性元空。时节无体。迷时似有隔异。悟后本自圆融。一念本不殊长劫。而长劫原祇是一念。复何念劫顿渐之可疑哉。向使满慈不索妄因而执实有。阿难不溺多闻而废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之说。亦不容拈出矣。
金刚经实有法发菩提心说
金刚经。圆明五眼。洞彻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之义。谓众生所以为众主者。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众生岂复可得众生不可得。谁为能发之人。三心不可得。何为所发之心。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果见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为不发而发。称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总摄一切诸要妙句。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华屋之门也。狂心顿歇也。不取无非幻也。闻复翳根除也。归无所得也。灭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觅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归也。子转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机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缘起无生也。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刹那而登正觉也。体得无心道也休也。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也。一超直入如来地。回头惭愧好儿孙也。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无一物献尊堂也。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也。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也。类此句义。不能尽举。唯此四句。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果能一念相应。是为真转全经。古德如慈明圆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诸人。于大见道后。皆作此工夫。谓之无心体道。以其是还乡要路。归真秘诀也。
一乘决疑论说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良以我释迦如来。为众生故。修证此法。无央数劫。行诸一切难行法行。舍所爱之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至于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顺悉檀义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诸子以依通之见。肆口诋诃。障正法明。瞎将来眼。疑误众生。殊非小小。谓其无罪。宁有是处。兹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荡迷云而净尽。耀佛日以重光。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当是时也。诸子天眼法执。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随喜正使未忘未通。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子。不唯有益于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妄依真起达真则心心印心。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即斯印矣。无心不属真心。是以滞相迷真。头头障碍。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见。精微详释。以俟多闻。
?
净土津梁?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会刻净土经论文集成。属?数语。余因历观。三经明因举果。大开净土之门。三论显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龙舒文。导初机而精详曲尽。指归集。采众善于事理圆通。或问数纸。搜抉禅者孤陋之疑。法语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云栖愿文自注戒杀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务。助行要门。至若莲华世界诗。虽文出游戏。而理实圆常。况写境传神。引心入观。摄化门中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门。得此诸说。无机不被。无路不通。统万流而归净土。诚为一大津梁矣。爰为题名曰净土津梁。然而津梁虽设。履践在人。撩起便行。阿谁无分。所贵贾勇先登。占宝莲之上品。玄关直踏。获法忍于无生。佛记早承。愿轮速转。遍刹网而纵横应化。尽劫波以展转津梁。则苦海劳生。由是而蒙利济者。可复量哉。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趋险道以苟安。或则玩津梁而不进。守津梁以自足。不惊汩没竛竮之苦。卒致问桥恋筏之讥。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义也矣。或曰。和尚秉单传之宗。以祖道自任。当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净土。当处现成。自性弥陀觌体不隔。乃为是津梁之说。以起人心外有法。去来取舍之见乎。噫。通元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来取舍耶。于此缁素分明。许汝会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语好。
?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无我而灵者。佛知见也。有我而昧者。众生知见也。生佛知见无殊。特一妄我间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苟众生之身见不亡。我执不破。则生死轮回。曷能自已。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书成七轴莲经。以无情之霜刀。刺难出之身血。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矣哉。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发是念。莲华种植时也。日渐刺书。莲华增长时也。七卷功圆。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但当莫忘本愿。系心念佛。直待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见佛闻法因圆果满时也。虽然。即今试问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笔纵横时。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灵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见耶。众生知见耶。于此了然。则佛国非遥。宝莲正放。或犹未也。请分明记取。以质诸弥陀老子。
?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金刀未举。班管未拈。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于斯见彻。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向当时喝散可也。于今日再会亦可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如王宝剑。杀活临时。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何以来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类生。迎刃而命根顿断。无边法藏。点笔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归源。言言得髓。奚止刺无能刺。书无所书。铺好华于锦上。指明月于天边也哉。明禅人年齿尚少。向道唯诚。刺血书经。归心乐土。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是为解第一义。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须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书经之念。念念忘缘。刺血之心。心心忆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谛不日亲闻。否则必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彼是刺血时。彼是书经处。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行。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远背佛心。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为可惜矣。禅人其勉之。
书莲华经普门品后
题标妙法。何法也。品号普门。何门也。说者谓。一光东照。十界圆彰。随类现身。应念脱苦。未为非是。特其末耳。直须未举以前。向世尊开口不得处。大士迴避不及时。亲见法法此法。门门此门。正与么时不与么会。始具看经眼。否则入海算沙。执指为月。不唯埋没己灵。见惜明眼。将恐普门。渐闭而妙法终隐矣。默超居土有见于此。得是经而装帙之。属缀数语。普为见闻随喜者。震涂毒鼓。食少金刚。其意岂浅浅哉。
二有室?
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金口诚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犹谬执唯心。横生异议。可悲也。因特书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浅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况复双泯双存。超四句。该四句。圆教有门之有。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谓之浅也宜矣。无庸辩。
?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尽于斯。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但反衬正宗。以补足其间要务耳。经中兼明净土。其处有四。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法。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第二干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夫干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智者大师是其明证。第三情想升沈中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清净国土。随愿往生。前干慧地。犹属圣位。此则博地凡夫。纯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炽然轮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者。是其证也。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将招极恶。一念宏法。变其所受地狱苦因。为安乐国。重罪尚然。况轻罪乎。况无罪乎。无福尚然。况有福乎。况多福乎。一念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诸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夫念佛法门。专逗十方之机。三根齐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唯利上根。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非谓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读经者不可不知。禅人血书此经。流通大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其于往生当必有分焉。
书问
覆香严居士书
月内二十九日。得尊札。备悉一切。欣慰无量。读札内有念佛期过三七尚未见相好云云。观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内。当必有大不思议之成就。但此时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存之则增躁动而翻为障碍矣。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不可不知。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岐路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鄙见如此。不识居士于意云何。至如长水之问。琅玡之答。针锋直截明白。不可更为蛇足。果能于此正眼洞开。觑破琅玡。捉败长水。楞严大旨。思过半矣。然虽如此。正好掷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开少解路。则更不劳拈出矣。柴紫录久闻其名。第未亲见其书。未可悬断。寺中近日唯嘉园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别无客迹。不慧逐日与诸衲子挥麈谈经。罢即焚香晏坐。或仇校华严。或检阅津梁。别亦无事楞严已讲竟六卷。约于后七月间。可圆全部。因思半载之内。两终此经。亦阎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数墨而已。绝无一字之新得。并书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书
仰惟居士。深入净宗。广陈法施。自他并利。解行俱圆。可谓现居士身。修菩萨行。不违本愿。不忘佛属者矣。向得三经新论。妄为评题。不见罪责。已出分外。兹复寄示种种新刻。属令论定。益觉赧颜。山野唯教乘大旨。粗知向方。而幼失问学。语不成文。故两处住持。二十余年。檀护之门。未投只字。今感居士虚怀远问。为法之诚。遂顿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词以告。其当否去取。唯高明以自裁焉。念佛决疑两论。皆发前人所未发。一以见慧解之超卓。一以彰卫道之真切。并没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续入藏。永永流通。序?皆精当。间有可商之处。签辩于后。
与瑞一李居士书
屡有书来。曾未覆答。师资心契。谅不我疑。闻在南中。竭力办公。尽心护法。修持不辍。劝导维殷。此则自行化他。二利并举。世法佛法。一道齐行。或雁信时通。或口碑传诵。每一闻见。且慰且欣。因思道无不在。岂分朝野。而修证之际。实有易难。的论修道。出家尚不易。况在家耶。居家已难。况居官耶故知即尘劳为佛事。化热恼作清凉。苟非忍证无生。位登不退。深入如来之室。权现宰官之身者。恐终不免尘缘渐染。而道念日微也。今贤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于冲繁官署。猛切乃尔。非宿善根力。谓之何哉。虽然。犹须痛念三界无安。肉身苦恼。生死路险。人命无常。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缘。只眼觑破。佛心佛行。赤体儋当。净业得修且修。宦场可下便下。无少生留恋。无虚弃光阴。务期事办一生。华开上品。庶几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
No. 1182-D 念佛伽陀(附)
嗣法门人 了如等 述录
教义百偈
一句弥陀 我佛心要 竖彻五时 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 意旨如何 知音常少 木耳偏多
一句弥陀 大意分明 蛇生弓影 药出金瓶
一句弥陀 名异方便 普摄群机 旁通一线
一句弥陀 开往生门 是多福德 非少善根
一句弥陀 临终佛现 四辩亲宣 六方共赞
一句弥陀 成佛标准 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一句弥陀 证三不退 祇此一生 便铺佛位
一句弥陀 满十大愿 岂得普贤 错教了办
一句弥陀 白牛驾劲 其疾如风 行步平正
一句弥陀 如来藏心 水外无浪 器原是金
一句弥陀 妙真如性 春在华枝 像含古镜
一句弥陀 清净实相 绝议绝思 难名难状
一句弥陀 圆融法界 觌体全真 交罗无碍
一句弥陀 大圆智镜 身土影含 重重掩映
一句弥陀 空如来藏 万法未形 一真绝相
一句弥陀 圆满菩提 天更无上 云不与齐
一句弥陀 大般涅槃 一轮明月 万里空寒
一句弥陀 开般若门 十虚万法 一口平吞
一句弥陀 华屋门开 从者里入 快随我来
一句弥陀 入王三昧 似地均擎 如天普盖
一句弥陀 得大总持 转一切物 使十二时
一句弥陀 性本自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