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了凡四训(第十一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07: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5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十一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页的后半面,倒数第三行。这个文后面还相当长,我们时间只有今天跟明天两天了,所以进度要赶一赶,不太重要的,他引证的故事,我们念一念就可以了。

      【昔正统间。】

      『正统』是年号,明朝英宗的年号。

      【邓茂七倡乱于福建。】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反、叛变。

      【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

      『都宪』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

      【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

      『布政司』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政厅长一样,这个地方说省长,还不到省长,布政司相当于民政厅长。

      【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一段是讲不妄杀所得的果报。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我们不太熟悉,总没有中国历史熟悉。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统军的大将,后代有好的人很少,为什么?杀业太重了,结的冤仇太多了。做将军有好后代的,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十个人都找不到,这是其中一个。这个因果报应最明显的,郭子仪是大将,他的后代能够保全,做将军积德。宋朝时候曹彬、曹翰,都是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曹翰的后代就很差,没有传到第三代,第二代就不行了,儿子就不行了,女儿沦落为娼妓,家败人亡;曹彬是一个很仁慈的将军,不妄杀,后代都很好。所以这个做将军的人,如果军纪要不严,士兵骚扰百姓,都是他的罪过。这个是不妄杀的果报,这个人很聪明,不是拥护叛党的,他都教给他如何来区别,在战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误伤人命。再看下面一段:

      【莆田。】

      这是福建的一个县,这个县靠近福州,离福州不太远,在福州的北面。

      【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这个也是先人有德。这个是施食,她每天做一点吃的东西,粉团,面粉做的,布施给这些穷人。她也没分别,每天做,每天到那里去摆在那里,谁要吃都给,没有一个不给的。这个很难得,说偶尔为之这容易,长远心难发,她是乐此不疲,这样的布施给别人。这个地方说有个仙人变化成一个老道,每一天早晨都到她那里去要个六、七团,她天天给他,三年如一日,才晓得这个老太太确确实实是诚心诚意做好事、做善事。她也没有什么希求,只是帮助一些贫困之人,这是帮助人。三年以后老道就告诉她,跟她讲了,他说: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每天都问妳要,妳天天都给我,我吃了妳三年了,我怎样报答妳?他说:

      【府后有一地。】

      这个道士会看风水,他说妳家里后面有一块地。

      【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他说葬在这里,妳的后代代代做官的人数有一升芝麻,芝麻粒很小,一升芝麻,你想看看有多少。

      【其子依所点葬之。】

      以后这个老太太死了,她的儿子就依照这个老道给他点的这个穴,葬在这个地方。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

      这是讲他们家做官,第一代开始有人做官,第一代家里就有九个人,可见这个老太太好善积德,子孙很多,他家里子孙要不多,哪有这么多人能够考中?可见她家子孙相当之多。

      【累代簪缨甚盛。】

      『簪缨』就是古时候贵人他这个帽子里头插着有花。

      【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一句话是真的,福建这个林家可以说是全省第一个大族,非常兴旺。这是讲诚心施食。再看底下一段: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殭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这是说救人一命。『太史』是过去翰林院,翰林多半称之为太史,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这是说他的父亲在过去做秀才的时候,读书的时代,『庠生』就是秀才,早起上学,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在大雪之中冻倒了,我们可以能想象,这个人必定是贫困交加,遇到这样的一个灾难。他看到的时候,用手去摸他,几乎快要冻死了,还没有冻死,他把他救起来,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把他带回去救活了。救冻一定要有常识,北方人知道,南方人不晓得,没有这个常识。

      所以道安法师,也是半夜起来的时候冻倒了,年岁大了,上洗手间,他洗手间铺的是磁砖,跌倒之后自己就起不来,到第二天早晨被人发现,他是冻坏了,冻了一夜,我们没有救冻的常识,把他整死了。所以他是命不该死,是被人家整死的,被这些信徒,当然信徒是好心,没有知识。救冻是要用凉水,用凉的毛巾凉水给他摩擦,使他内里面的寒气能够散发出来。决定不能够说,冻坏了,赶紧用被子把他包起来,叫他暖和一点,那就坏了,他这个寒气逼在里面永远发不出来,这就变成大病了。所以道安法师这些信徒没有这个知识,把老和尚抬到房间去,盖了好多床被子,还用暖炉、暖气,老和尚就糟了。最后的时候,他这个暖炉在背后,皮肤烫破了,可能是破伤风死的,所以冤枉死的。住在北方有这个常识,所以冻坏的时候不可以用热水,一定要用凉水。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

      他是什么也没考虑,看到这个人可怜,马上就救他,也不管是什么人,出于诚心来救人一命。

      【吾遣韩琦为汝子。】

      韩琦是宋朝的大将,也是名臣,韩魏公,中国历史上都有的,可能韩琦在饿鬼道,这个神就把韩琦介绍到他家去投胎,又转世了,又到人道来了,『为汝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儿子。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

      『习业』就是读书。从前念书人多半都在寺庙,只有寺庙才有多余的房间,才有图书室,寺庙藏经楼就是图书室,不但佛经很完备,世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大概寺庙里统统都有,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从前地方社会没有图书馆的设置,所以寺院就是学校,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念书的人多半选择在寺庙,寺庙环境都非常的幽静,都在山林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修学的场所。

      【夜鬼啸集。往往惊人。】

      这个事情也是真有,不是没有,确实是有鬼,人鬼杂居。如果人烟稀少,或者这个气不旺盛的时候,往往就有很多鬼出现。

      【公不惧也。】

      应先生心地清净,正大光明,他对于这些妖魔鬼怪不在乎,他不怕他。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这个鬼一定也是个吊死鬼,诸位要知道,凡是自杀的都要有替身他才能够去投胎,如果没有替身他相当之苦,他在这里吊死,还得有一个人在这里吊死他才能走,这个是自杀的。像我们现在有些车祸也是如此,他不是自杀的,是偶发事件,反正是横死的,统统都是有替身的。所以横死这是很不吉祥的,不吉利的。所以我们往往要留意一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07:21:33 | 只看该作者
    譬如说某个地方容易出车祸,常常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鬼,他在那里就是要找替身。这是一个吊死鬼找替身,他预先他就晓得了,他说某一个人家,先生很久在外面,大概是在外面做生意,很久没有回来,家里人不知道他死活,逼着他太太要改嫁。太太不甘心,所以想想要去寻短见,明天要在这里上吊。这个吊死鬼说,我有机会了,她明天可以来代我。这个话被应先生听见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应先生听到这个,这是人命关天,他是个穷秀才,哪来的钱?回去赶紧去卖田,卖了一块田,得了四两银子,造一封假的书信,送到他家里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这个信不是他儿子亲笔写的,这一看就晓得。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

      哪有人送钱来?这个钱不应该是假的,所以说:

      【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到以后没多久,他儿子果然回来了,这是保全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个功德很大。应先生当时做这个事情也不是想去做功德,只是同情可怜人家,救命要紧,他是发的真心去帮助她,救她一命,保全这个家庭,没有想到什么功德不功德,没想到这个事情,他还回到庙里去念书。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替死鬼,我可以有人来代我了,这个秀才把我的事情搞坏了。旁边有一个鬼就说: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你为什么不去报复他?这个祸就是报复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鬼神所以作祟能够害人,也是他罪有所得,他要没有这个罪业,鬼神想害他也害不了,也无可奈何。所以俗话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怕鬼那是很冤枉的,鬼怕人比我们怕他还要严重。所以只有自己做了亏心事情才怕鬼,鬼才会欺负你,如果你心地光明磊落,这些妖魔鬼怪决定不会作祟的。这些事情,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中国正史里面也记载的非常之多,《二十五史》里面都很多。在民国初年出版有一部《历史感应统纪》,都是讲《二十五史》里面所记载的因果报应之事,这个鬼神是真正有。这个鬼就讲了,『上帝』,这是指天帝,看到这个人心好,已经委派给他做『阴德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他以后果然做到尚书,他听到这个鬼神讲话,他也自己预先晓得。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横逆』就是别人对他非礼,侵犯他,侮辱他,他都能够反省,『怡然顺受』,这个小注里面注得很清楚,「怡然」是心平气和,没有一点浮躁,不与人计较,决定没有报复的心理,能够容忍。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不但自己做到部长这么高的地位,子子孙孙都非常之贤善。这是救急全节,保护人一个家庭的完美。底下一段是说赈灾。

      【常熟。】

      常熟县,江苏省。

      【徐凤竹栻。】

      这个凤竹是他的字,古人称都称字,栻是他的名字。名,前面跟诸位说过,名只有父母可以称、老师可以称。但是写传记的时候,他这个名讳写在下面,称『徐凤竹』,这是他的字,他的名叫『栻』。

      【其父素富。】

      他的家庭富有,他的父亲相当的富有。

      【偶遇年荒。】

      这是地方上有灾难,荒年,就是收成不好,歉收。

      【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

      『倡』就是提倡。『捐租』,可见得他们家里的田地很多,这个田地给农人去种,种的时候收租,跟农人收租,荒年收成不好,他捐租,就是今年我这个稻租我不要了,使农民的生活能够过得下去,收成不好的时候,这个东家,就是地主,他不要租金,农夫还能够勉强维持过得去,这是很难得的一桩事情。

      【又分谷以赈贫乏。】

      他自己家里面,大陆上富有的人家都有仓库,仓库装什么?都是装稻米的,所以把装稻米的仓库打开来,把这些粮食分送给这些贫困的人家。

      【夜闻鬼唱于门曰。】

      住在乡村里,这些鬼怪的事情时有所闻,有的时候还见到,鬼说的有些也听得很清楚。他说: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

      这个好像唱歌一样,这些鬼在外面唱。

      【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

      就是这一年。

      【凤竹果举于乡。】

      果然应验了,鬼在外面唱,说他家的儿子今年可以中举人,今年去考果然没错,是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善有善报,有效验人更努力去修善。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

      『都堂』就是都察院,像现在的监察院或者是大法官这样的性质,他是掌理刑罚的,他不是监察,掌刑罚的,好比现在的高等法院大法官这样的一个地位。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这是讲到最后他的官阶做到两浙巡抚,巡抚就是现在的省主席。这是真心账济贫困,灾难当中发心账济贫困的果报。底下一段: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这是很难得,帮助别人平反冤狱。审判案子再小心、再谨慎,实在说冤枉人是难免的。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说,他在民国初年做过县长,那个时候的县长还兼司法,民国二十几年县长还审案子,审这个刑事的案件。他说他在那个时候,虽然很谨慎、很小心,可是难免还有人受冤枉的,所以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说他一生,他懂得中医,他说我一生给人看病没有误过人,他说审案子就很难说了。由这里就知道做法官、做律师不容易,很难很难,冤枉人纵然不是有意的,也是很大的过失。『屠康僖』屠先生,这个人非常难得,他要使囚犯里减少冤狱,他自己跑到监狱里面去,跟这些囚犯混在一起,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有些人在大堂审讯之下真是丧魂失魄,真实的情况不敢说出来,这种情形确实是有的。从前那个大堂里面的威严,不像现在的法庭,那不一样。

      我在小时候,十一、二岁的时候还看过那个情形,在抗战的初期,因为我父亲也是做官,他在建瓯县政府做主任秘书,那个时候县官县长还是负责审案子,有的时候我们偷偷的跑到后面去看,夹棍那个刑罚都很重,用刑的时候犯人叫的声音之凄惨,听了都害怕。审案多半在早晨,天没有亮,利用那个时候,法堂里面阴森森,真的就像阎罗王审案一样,就有那个味道,看了那个气氛都叫人害怕,所以把囚犯在那个时候拉到大堂,真的像见阎罗王一样,跟现在的完全不相同。

      这个『刑部』就像现在的法务部一样,司法行政部一样,『主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科长,所以这个地位并不很高。他到监狱里面去探听,打听囚犯的真实状况。打听之后他不自己居功,他把这个情形写出来给『堂官』,堂官就是刑部的尚书,给他,功劳都归他的长官,他长官当然很欢喜,这是一定的道理。长官在早晨审案的时候,预先就知道这个实际情况,再一桩一桩的问,果然平反了十几个人。『辇下』是指首都,辇是皇帝乘坐的轿子叫辇,辇下就是京师,从前叫京城,现在叫首都。『咸颂尚书之明』,没有一个不赞叹刑部尚书公正廉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

      京师是皇帝所在之处,首善之区,这个地方政治清明应该是全国的模范,所以叫京师,师就是师范的意思,给其它都市做模范,京城尚且有这么多冤枉的人。

      【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

      京师以外其它的城市,冤枉的人一定不少。京城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何况其它的地方?

      【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的建议,至少每隔五年,朝廷里面派一个官员,重新把这些老案子翻过来再审查一下,核实平反,平反冤狱。这个建议非常之好。

      【尚书为奏。允其议。】

      这个刑部尚书就把这个意见禀告皇帝,皇帝就准了。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刑部尚书对他非常之好,知道他是非常廉明公正存心仁厚之人。所以这个制度建立之后,就是国家有了减刑官,刑部也派屠康僖做为减刑官里面的一员,减刑官当然不止一个,很多,每个人分配几个县市去审理这个案件。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果然没错,他有了三个儿子,命里头没有儿子,像袁了凡一样,袁了凡命里头也没有儿子,他是求儿子得到的,这个是积功累德,他没有求儿子,命里头没有儿子,天帝鬼神送三个好儿子给他。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

      『池阳』在现在的安徽,就是安徽池州,『太守』是地方行政首长。

      【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

      这是入赘,平湖也是地名,袁家,入赘在袁家。

      【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二氏』就是佛、老,就是佛教、道教,因为每一次考都没有考取,所以就比较显得消极,学佛去了,学佛、学道,天天跟出家人、道士在一块交游,这个人跟袁了凡算是世家,他们都有往来的。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这一桩事是出于真诚,施金修庙,修建寺庙。他屡次去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对于仕途意冷心灰,大概家境也还很不错,家庭能过得去,所以就学佛、学道去了,才与佛法有缘分。有一天他出去游玩,『泖湖』,这个地名在批注里面都有。偶然在一个村庄,就是乡下,见到一个寺庙,他既然学佛,遇到寺庙一定会去烧香,会去看看,见到观音像被雨淋到了。由此可知,这个庙年久失修,所以下雨才会漏,这个像才会被雨淋到。他看到这个情形,要修这个庙,这个庙里头没有钱,所以他自己把他身上带的钱,这个橐就是钱袋,把钱袋打开,里面还有十两银子,给这个庙主,就是这个庙里的住持,请他把这个观音殿修一修,修好。这个主僧就告诉他,修这个殿十两银子不够,修不起来。十两银子在从前这个数字是相当之大,由此可知,这个庙大概是个古庙,也有相当的规模,所以要把这个庙修复,也不是这个钱能够完得了功的。

      他听了这个话,再把他身上带的有四疋布,松布四疋也捡出来,还有他自己行李里面,箧是竹子编的藤箱子,旅行用的,这个里面还有几件好的衣服,都给他,拿去卖,卖了的钱来修这个庙。这个衣服里面有一件袷衣,纻褶就是袷衣,这个衣是新的,而且这个料子非常好,当然价钱也相当之高,他的仆人就跟他讲,这一件还是留下来!他就说,只要庙能够修好,圣像不至于被雨淋,我自己虽然没有衣服穿,『裸裎』就是裸露,打赤膊,也无所谓。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

      这在有钱的人家布施这一点也不难。

      【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他这个心真诚,只顾到佛像,没有想到自己,这点心是太难得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

      以后这个庙修好了,他是功德主,庙里面一定邀请他去,他就请他的父亲一道去,跟他父亲一道去。

      【宿寺中。】

      晚上就住在庙里面。

      【公梦伽蓝来谢曰。】

      『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晚上在梦中托梦给他,向他道谢。

      【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是一念真心修补寺庙。底下第十段,最后一段。

      【嘉善。】

      这是地名,在现在的浙江。

      【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

      这是一个囚犯,他确确实实知道他是冤枉,但是现在被判了重刑。

      【意哀之。欲求其生。】

      看到非常之可怜,想方法去脱他的罪。

      【囚语其妻曰。】

      这个是支立的父亲支公,知道人的冤枉,能够怜悯,想方法开脱他的刑罪,这是一桩好事情,不但是救一个人,救了一家,救了这个人一家。这个囚犯就告诉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告诉她:

      【支公嘉意。愧无以报。】

      支公好意,他知道我冤枉,想脱我的罪,我没有法子报答他。

      【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如果不是死刑也是无期徒刑,很重的罪,支立的父亲他晓得这个事情,有意替他办。所以囚犯嘱咐他的妻子,妳去好好的侍奉他,希望他能够多帮忙一点。

      【其妻泣而听命。及至。】

      把支先生请到他家里去。

      【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是属于道义,他从事于这个职务,这是他自己应尽的责任。法官里面因为囚犯骗财骗色的很多,不但子孙没有好下场,自己己身都难保,这是我们在历史上、在现前社会上,你观察观察,做律师、做法官有好下场、有好儿孙的很少,为什么?缺德的事情做太多了,只图一时的快意,不知道鬼神暗中有惩有罚。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

      这个支公没有儿子,大概家境也并不怎么好,因为公家做事,真正拿薪水不贪污,这个生活的确是相当清苦。中国在古时候,一个做官,一个教学,都很清苦的,虽然这个社会上非常尊重,他所得到的是社会大众对他的尊重,实在讲,物质生活相当清苦。他晓得他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你们夫妻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儿子,他说他有一个女儿也成年了,愿意送给你做妾,希望能够给你绵延后代,这个在礼上能讲得通的,这个应该可以接受。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

      果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支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弱冠』这是年二十,『中魁』这就是中试,考中了,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这是官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像主任秘书一样,翰林院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性质,中央研究院的秘书,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