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9 19:53:47
|
只看该作者
叫「羡慕嫉妒恨」,有这个词,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好像没听过。这五个字挺有意思的,表现出人的心理变化。羡慕,一开始羡慕,慢慢慢慢羡慕久了,变什么?「哼,有什么了不起!」嫉妒。嫉妒再严重,恨了,采取行动找他麻烦。横批:「没学过《弟子规》」。为什么?「见人善,即思齐」,他就不会往这里发展了。所以圣教很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五个字大家都在讲,讲到最后变什么?这种心理反应叫正常,其实它是不正常。应该叫「羡慕效法学习」,然后「契入」,这样才对。所以上天是公平的,看我们自己的心量,所以量大不止福大,量大智慧提升得也快,因为他吸收得快。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怎么才做得了他「一生」的贵人?父母、老师、领导者,他的著眼是什么?不是他眼前的成绩、分数跟学历而已,是著眼在成就他一辈子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态度。要有这种眼光,最好是有范仲淹的眼光。范公在他家门前种了两棵松树,叫君子树,他很有信心,自己传承的家道,他说「清荫大庇」,「清荫大庇」就是他这个树的树荫,可以庇荫后代,「期与千年」,我千年以后的子孙还受到我的庇荫,还依照我的教诲在做。确实,范公的后代现在非常优秀,已经八、九百年了。
人要发愿,对自己的家庭、后代子孙要发愿。范公是个好榜样,他不止看一生,他看千年。孔老夫子的后代两千五百多年了。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福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整个道统由他老人家传承下来,那利益的中华儿女没法计算。哪个圣贤、哪个中华儿女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是受孔子的福荫?所以这「一生」,我们就要问自己: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我们的眼光深不深远,能不能高瞻远瞩?「一生的贵人」,这个「贵」,贵在哪?贵在念念为学生的一生、为他的后代子孙著想,这个太值得人尊重,这个才叫贵。「知足者富」,「人敬」,人家打从内心尊敬你,这个才叫尊贵的人。不是你很有地位,人家在你的面前恭恭敬敬的,你一离开,对你颇多怨言,做这种贵人也没什么意思。这是就这个题目跟大家的交流。
第二个重点,跟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期勉生命的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实这句话就把人生的意义讲得非常清楚了。人生意义何在?「明明德」,就是完美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德能、福分,圆满的恢复,自爱;「在亲民」,爱人、爱学生、爱生命当中的有缘人;爱自己跟爱别人做到圆满了,「止於至善」。
所以一个人真的冷静思考人生,要留留得下来的,就像孔子留下了两千五百多年的风范,这个才有意义。很多人留钱下来,变成孩子的祸根,兄弟姐妹就为了争这个钱财,告上法院,那没有智慧。留留得下来的德行风范,努力带得走的。身体都带不走,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道、诸位学长,您有没有看过哪个人死了之后把身体带走?没有。身体都带不走,身外之物?更带不走。但多少人,终其一生几十年都追求身外之物,都是带不走的,耗了一生,然后愈追求愈贪心。
所以孔子提醒我们,「君子有三戒」。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确确实实不赶快教育青少年,真的被色欲毁了身体、毁了一生,思想观念都偏邪了。《弟子规》要赶紧教,「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懂得欣赏、效法别人,反而对立、竞争、争斗起来,造了很多罪业,团体都不和谐。「及其老也」,年纪大了,「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患得患失,一开口就要跟人家比这一生做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就要比我儿子赚多少钱、我女儿学历多高。哎呀,累死了,愈活愈累,愈活愈笑不出来。所以不读经典,开不了人生的慧眼,会愈活愈堕落。所以努力留得下来的,家道家风、一生的德行风范;努力带得走的,灵性的提升、灵性的智慧,一生所行的善事,都带得走。
第二个重点,生命的意义。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没有经典的教诲,开不了慧眼,把人生的意义都归在追求名利、追求欲望。现在整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叫「利」,享乐叫「欲」,利欲薰心,最后就麻木不仁,不管妻儿、不管父母,就在那里纵欲。所以现在人为什么文明病那么多?身体乱搞,罪业又多,哪有可能健康长寿?哪有可能五福临门?第三个严重的,叫极端个人主义,自私,都不会为人家想。一自私,再发展就竞争;再发展,斗争;再发展,战争。现在那么多家庭、团体,甚至是整个国与国的冲突,根源就是自私自利,把病根找到才能解决问题。整个生命的意义都走错了,所以挽救灵魂要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个重点就是分析到人类的苦难,苦难在哪?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整个人生的方向完全往堕落在走。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就走错路了。
第四个,我们既知人类的苦难,「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怎么帮助这个社会?第四个重点,「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学校的校长,「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父母是「君」,教化「民」,是他的家人、子弟,「成俗」,变成他的家风;一个老师教学生,学生是「民」,好好教育他们「成俗」,变成班风;一个校长教育老师跟学生,成为他的校风。国家领导人带头,我们非常欣慰,我们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现在都在播传统伦理道德的节目,这个在全世界都是创举,很少有国家电视台带头来弘扬圣教。「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师长老人家说到,要救这个世界,是两种人:第一,国家领导人;第二,媒体负责人。现在我们中国习主席带头,又指示媒体来弘扬圣教。所以以前的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不得不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教诲,才能带领世界的人走回稳定幸福的家庭、人生状态。这个不是我说的,一九七O年代汤恩比教授讲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诲。
当然,「教学为先」,教什么?教伦理道德,人耻於作恶;教因果教育,人不敢作恶。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教五伦、八德。而事实上,因果教育在哪里?没有一件事不是因果教育。今天这个同学成绩很好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他用功,他上课专心,他上课不看其他的书,他收获就大,必有原因;他尊重老师,这个就是因。《弟子规》每句都是因果。为什么?「父母呼,应勿缓」是因,他以后到学校去听老师话是果,他以后到单位去听领导的话是果。「闻誉恐,闻过欣」是因,「直谅士,渐相亲」是果。哪有一件事离因果?包含我们自己冷静观察身边的亲戚朋友,就可以知道,「积善之家」是因,「必有余庆」是果。孔老夫子、范公他们的家庭、家道承传这么久是果,因就是他们积了厚德跟他的风范。包含古今中外,其实整部《二十五史》,中国所有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史。多少留名青史的圣贤人后代非常好,你看鲍叔牙推荐管仲,他后代历史当中都有记载,十几世都是名大夫,后代很有福报。
刚好我这次还到了江苏常州,有个企业家他是做净水处理的。我看他乐在工作,他每次把那个染污的水,用他的方法变清净了,他就像个小孩一样高兴,「太好了,人可以喝到好水了。」而且他精通《易经》,刚好他被邀请到马来西亚来,要指导这个净水。结果他出门前卜了一卦,他姓李,这一卦,代表他这次来马来西亚,这次生意应该做不成,他卜的卦。结果他就起了个念头,他说纵使做不成,我也应该把中国最顶尖的净水技术传到马来西亚,来利益华人、利益这一方的人民,他就起了这个念头。结果这个生意谈成了,签了契约。
本来谈不成,怎么谈成了?大家看到没有,怎么改变命运?量大,心量,心念的力量,他是为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健康著想,这一念心,就转了这个因缘。所以很多国家领导人要参加选举,都去请教师长,也是担心「我会不会选不上?」师长告诉他,你只要发心,「我上任之后要爱民如子,要把最好的圣贤教诲去弘扬、去承传」,你本来选不上也选得上。所以人要改命运,要发广大的誓愿来利益众生。所以当时听师长说,当时台湾不少官员去找过师长,师长都是这么劝勉他。
我突然就想到这个李总,他这一念心证明了人发愿之后,因缘可以转变。我去常州到他们家,他们非常热情招待。他是学《易经》的,我也跟他开开玩笑,我说我们今天坐这一桌吃饭,也应该卜个卦。因为他坐我右边,另外一位姓刘的总经理刘总坐我左边。我说这一卦非常好,为什么?汉朝是刘家的天下,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所以这一卦叫重现汉唐,所以传统文化要从你们常州发扬光大。我看他们每个人都抬头挺胸,都很有责任感。俗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还要广交天下士,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可贵的做人的美德。所以这个教学为先,要怎么形成风俗?得要领导者带头,现在得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来带头。
第五个重点,要谈的就是振兴师道,就是师道尊严,这是第五个重点。师道怎么恢复尊严?一定要恢复,因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师道。宗庙、祠堂教孝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祠堂教伦理、教孝道;孔庙教道德、伦理道德;城隍庙教因果报应。这是我们老祖先教育的高度智慧。现在城隍庙没有了,祠堂现在变小家庭,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建百姓宗祠、万姓宗祠,非常难得。
师道如何能够振兴起来?因为没有师道,人不尊重老师,他怎么可以得到学问的利益?因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师长老人家用心良苦,提醒我们这两个字是关键,所以后面又加了,「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而且还举了我们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人物,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例子。他听他的老师讲课,只听了差不多二、三个小时的时间,听了半部《金刚经》的讲解,他就开悟了。根本在哪?开悟是结果,根本是他万分的诚敬,他受的利益就是这么大,当时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人要有高度的智慧不一定是要晚年,根本还是诚敬的心决定的。
学生要尊重老师,他才能受益,所以师道重要;但我们老师要自重,人才会尊重。老师不尊重自己的天命,失了职守,怎么可能赢得父母、家长、学生、社会大众的信任?最近一些报道也让我们非常忧心、非常痛心,教育界有些害群之马,做了一些事情,对学生有很大的损害。当时我就想到「德有伤,贻亲羞」,他这个道德有损伤,不只他个人、他的家庭蒙羞,整个教育界都被他拖下水,所以他这个罪业非常非常的重。更严重的是,家长、学生假如不信任老师,他就不可能学道了。
我们刚刚也讲,这个世间没有恶人,只有可怜的人,这些犯错的教育界人员,他们造的罪业太大太大。他们也曾经带著使命走入教育界,但是没有经典、圣人的引导,他们变成了追求他的利欲,才造下了这个罪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现在让他们回头最重要。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要赶紧教育他们,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
所以我们第五个纲领要跟大家交流的,师道尊严。首先第一点,我们要自重,要了解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我们从经典来体会,我们刚一起学过「教化」这个单元,我们翻到二百一十八句,一百三十页,再来复习一下,我们一起念一下:「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接下来我们会举几句经典当中的教诲,来体会教师的重要,这是第一句。一开始就讲,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实行不了,甚至实行了,社会治安也不见得会比较好。我们冷静看一看,现在犯罪率高的地方,难道是法律比较不健全吗?我们不举其他的,举美国就好。美国的法律健全状况决定排在前面,可是它的犯罪率很高。假如不教化,法律是症状解,症状是辅助,不从根本解决,问题一定还会层出不穷。所以老子提醒我们,「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非常严苛的地方,盗贼还是很多。
接下来说明了法律能将不孝的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他们的孝行、他们的情操。法能够处罚这些窃盗的人,但是却不能像人有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德风。所以这是更明显的体会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化。举了最好的榜样,「孔子养徒三千人」,培养了学生三千人,各个都可以做到「入孝出悌」,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言为文章」,说出来的话都成为人们依循的做人准则。「行为仪表」,行为都成为大众的表率。三千人,这都影响一方、教化一方。「教之所成也」,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我们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社会大众都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每个人念完这段话,都要期许自己做现代的孔子。
跟大家做个历史上的探讨,六祖惠能大师教了四十三个学生成就,才把禅宗弘传到全中国,四十三个。现在中华文化,不只是佛家、不只是一个宗派的复兴,是什么?是儒释道全部都面临危急存亡之际,这个法脉都快断了。大家用数学算一算,要多少人来承传?这个四十三要乘以多少?乘两个零不过分?乘三个零不过分?那不管多少人,其他是谁我们不罣碍,其中一定有谁?我看到大家额头发亮,大家这个愿心发出来,大地震动,大地都被感动,有愿必成。「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让我们复习好几年前,我们一起学习古文,我们学了七十二次,挺巧,刚好七十二节课,其中有学了《礼记?学记》,就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於学。』其此之谓乎!」你看古代的帝王,自始至终常以教育为念,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才是最根本。所有部长、宰相不能视事,代理宰相就是礼部尚书(教育部长),所有其他的部都为了服务这个教育。「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在这句话当中又让我们教育同仁学什么?要会比喻,要会譬喻,要会说故事。「玉不琢」,用玉来比喻,很具体,就「不成器」,所以人也要琢磨,人也要培养锻炼,才能成才。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圣贤教育,都需要老师的教导,这个世间不可能有无师自通的人,都是透过善知识的教导。这句也提醒我们老师的重要,重要在他是给人慧命。父母给我们身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