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无量寿经讲记1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第二种是『邪见』,这种人有聪明智慧,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他不相信佛。经上举个比喻说,他的家亲眷属,『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一切恶业里面是以邪见为最胜,所以比喻作「王」,知见错误。他『未能舍离』,没能够舍离邪见。什么叫邪见?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凡是与经典所说不一样的都是邪见;如果我们自己想法、看法,展开经典和经典能相应,这个知见叫正知见。所以,经论是修正我们邪知邪见而用的,将邪知见转变成正知正见,这是经典。现在有些人自以为聪明,对于经典里面所说的,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而自己以为非常高明,贡高我慢,连佛经都可以批评。世间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不能够虚心去修学。
经典,说实在的话,是如来从真如本性、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今天读诵,必须也要以清净心、也要以至诚心面对经典,才有几分相应,才有几分体会得到。一落在意识,往往就变成邪见了,这个事情很麻烦。试问问,今天有几个人能够离心意识?这是很大的问题。心,就是我们常讲它落印象;意就是第七末那识,它执着;识是指第六意识,分别。所以,这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去反省的,我们有没有做到面对着经典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一念不生面对着经典,这才能有几分相应。如果展开经典,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意念、有想法、有看法,这样与经完全不能相应。读了经之后,增长邪见,正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里面所说的,就是不懂得方法的人,经读多了增长邪见,要是不读经,增长无明,确实如此。这是说你心不清净,用分别执着的心,你去念经增长邪见,不念经增长无明。
所以,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实在讲就是用心不同,凡夫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执着妄想。佛菩萨不用这个东西,完全没有,不得已而给它起个名字叫四智菩提,叫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用这个名词来说。其实,四智是跟八识相对而建立的,没有八识哪来的四智?换句话说,所谓四智是觉悟了的八识,八识是迷惑的四智,四智跟八识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八识,悟了叫四智。所以才说生佛平等,无二无别。因为一切众生所用的八识,就是分别执着妄想,跟佛所用的四智,实际上是一不是二。只有迷悟不同,把那个名词变一变,除了变一变名词,其它的是一丝毫都不能改变。
我们自己的修学,一定要遵照佛在经典里的教训,转识成智,渐渐去练习、去学习。不仅每天读经要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尽可能少用分别执着妄想,不用这个。如果真正到不用这个,慢慢就会用四智了,处事待人接物用妙观察智,不用分别,用妙观察。这就很厉害,妙观察一见,把你过去现在未来统统见到了,为什么?它是照见,它不是分别见,照见。用平等性智,清净心待人,用大圆镜智,不落印象,无所不照,像《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用照见。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再看下面经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