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社区]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2516.html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转文
至诚心为《观经》上品上生三心之首,印光大师对至诚心作了多方阐发,开示了诚敬的利益、亵慢的过患以及诚敬观修的方法。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言简意赅地说:“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增广·卷一》)
1、诚敬是学佛的秘诀
永嘉居士周孟由读王耕心着作,误以为念佛有口传心受的秘诀,印光大师对他开示说:“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盂子奕秋诲奕一事,可以知矣。”(3)在《与吴璧华居士书》中,大师也开示:“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4)
所谓《持经利益随心论》发其端,就是该论提出这样的论点:佛所说大乘经道符实相,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沐恩光。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能直契。但没有展开论述。(5)
大师说拟续一二万言进一步阐述,就是后来所撰的《竭诚方获实益论》。第一段举汉魏昭师郭林宗和程门立雪故事,说明“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第二段赞叹如来恩德,启发报恩之心。“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第三段说亵慢佛经的过患,依《金刚经》和《涅盘经》说竭诚恭敬尊重。接着举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六则,供学人效法。(6)
2、诚敬是学道的根本,摄心的前提
弘一大师刺血写经之前向大师请教法则,大师开示:“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7)高邵麟居士请教心难归一的问题,大师开示:“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8)大师在《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中开示:“余惟修行之要,敬为第一。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无明贡高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
3、学佛利益决于诚敬
大师的《持经利益随心论》和《竭诚方获实益论》都是阐明这一点。大师在《复高邵麟居士书二》中开示:“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大师《复马舜卿居士书》说:“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小则消灾增福,大则超凡入圣,其利益在自己之诚否,不在佛像之真假也。”
4、感应之道在于诚敬
大师在《石印普陀山志序》中阐述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六种情况,而每一种情况都出于竭诚礼念。“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中开示:“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5、往生在于信愿感佛
大师开示:“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中开示:“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
6、诚敬观修方法
主敬存诚为修行之要,大师《复马契西居士书一》开示:“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而诚敬也有观修方法。大师《复张云雷居士书二》说:“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如在之诚”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又如礼佛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中开示:“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只有诚敬,才能折服我慢,故大师又教导弟子应“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9)
然而发起诚敬也须因缘,最好的因缘莫过于以苦为师,发真信切愿,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大师皈依弟子李智章被绑匪劫去十余日,眼睛被蒙不见天日,加之身体有病,在恐怖剧苦之中,至诚念佛,感应道交,亲见佛现,并被救脱身。事后写信向印祖汇报。(10)印祖回信开示:“若患难临身,果能一念投诚,无不立蒙感应者。以苦恼逼迫,一心求救,其余一切情见,概不现前,故其感应之妙,有不可思议者。……汝果能常将遇难将终念佛之念存之于心,则决定可以于此身报终之时,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愿吾徒智章常存战兢惕厉之心。以期不负弥陀世尊现身救苦之一番大慈悲恩,则幸甚幸甚!”(11)
参考文献:
(1)杜霞: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试论〈中庸〉“诚”说》,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 Vol.24 No.12 P.1-7
(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与吴璧华居士书》
(5)《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持经利益随心论》
(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
(7)《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弘一师书一》
(8)《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9)《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10)智章居士来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