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6 19:27:1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用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为一切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这就听话了。
最好的榜样具体的落实,《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沙弥律仪》做到了,比丘戒、菩萨戒做到了,那不就叫成所作智吗?你的思想、见解,是妙观察智、是平等性智。思想变成平等性,意识变成妙观察,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变成大圆镜,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真正的主人当家做主了,是这个现象。所以,佛法终极它是教我们做个转变,回头,你可不能跟著外道走。什么叫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外道是「心外求法」,你要把这句话多念几遍,好好的去想想这句话的味道。心外求法,心外没有法,心外求的全是妄想分别执著,哪有法?所以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法是从定中求,戒定慧。这个方法万古常新,它是真理。如果说过去用这方法行,现在用这个方法不行了,这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古人用戒定慧成就了,回归自性,今人还是要用戒定慧,你不用这个方法你就回不了头来,虽有佛性你见不到佛性,虽有法性你也见不到法性。
清凉在此地讲,「此性即第一义空」,什么叫第一义?没有起心动念才叫第一义,起心动念就变成第二义、第三义,以后愈演愈复杂。道家讲宇宙的源起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七卷) 2008/4/3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7》)
...下的,佛教导我们的,身见,不要执著这个身。这一关很难,这一关是凡圣的分水岭,凡夫执著身是我,迷惑,圣人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佛性是我,性是一切万物的本体,万法的本体,永恒不变,所以它是真的,叫真性。真是永恒不变,《中观论》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性,性遍法界虚空界,虚空,空间、时间都是从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因为它是所变。能变是真的,能变不生不灭;所变有生有灭,所变的有来有去、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所变的。能变的没有,能变你找这些现象统统找不到,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一异,所以它是真的,那个才是自己。所以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说的佛性,灵魂不是。有很多外道,心外求法的,他知道身不是自己,他不执著身是自己,他执著灵魂是自己,比我们高明。虽高明,出不了六道,他最高可以生到无色界天,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执著灵魂是自己。确实,灵魂是精神,肉体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是肉体跟精神集合在一起的,这个要知道。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离不开物质,在佛法讲,色法跟心法是一不是二,决定分不开。佛法说得微细,整个身体,灵魂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色身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它两个分不开。弥勒菩萨讲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是见分,形是相分,念念成形,形形有识。那个念是什么?念是迷,迷的人才有念,悟的人没有念,这个要知道。没有念,真的觉悟了,至少是《华严经》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八卷) 2008/5/1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8》)
...他以为心外有道,佛给我们讲心外没有道,道在心内,要从内心里面去求,他是从心外求,这称为外道。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我们念佛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求他,你想想,你是心外求还是心内求?如果是心外求,是外道。外道也行,也能够生极乐世界,生哪里?凡圣同居土。如果你哪一天觉悟了,阿弥陀佛是我自性所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那在哪里?最低限度你在方便有余土,不一样了。
但是诸位要记住,这是讲念佛法门的内外,如果不是念佛法门里面的内外,你就决定不能成佛道,你就真的错了。所以极乐世界,净宗法门有这个方便,你就算是心外求法,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是跟十方诸佛刹土真的不相同,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你执著有阿弥陀佛,行,这个不必要你开悟,只要你真心执著,都能往生。可是你得放下其他的执著,我只执著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我什么都不执著,我什么都放下,这个行,这决定得生。什么都执著的话,那就变成你的障碍,你就很难得生净土。我们在这个世间修学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真正能够放下执著,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你所修学的一切都变成你的增上缘,肯定能够提高你往生的品位。
所以对於一切造作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实的威德。威德从哪里现前?这些天魔外道见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七卷) 2008/1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87》)
...是方便土、凡圣同居土,都离不开「大方广」讲的范围,不是说别人,都说自己。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魔、外,要广为宣传,为什么?他明白了,他就不障碍了。他今天障碍,他没有障碍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成佛了,他也不能障碍毗卢遮那,那已经成佛了。障碍谁?障碍自己,障碍一切众生成佛得度的缘分,这叫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佛菩萨没有断,没有断众生法身慧命。谁在断?魔、外,外是外道,他们在做这个事情。这个魔、外,范围太大了,所以我们特别要能够反省,要回光返照,我是不是魔?我是不是外?这个很重要。
我要不是魔、不是外,我这一生肯定得度,修行成功,决定得生净土。如果不能往生净土,那我不是魔就是外,这个要懂。外是什么?心外求法,佛家讲外道,定义是在此地。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为所有一切佛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如果你认为这是心外之法,错了,你学一辈子你也不得其门而入,这叫外道。魔是什么?魔的意思是恶作,也就是说你跟正法相违背。正法是什么?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魔是什么?反其道而行叫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干贪瞋痴,这叫魔。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光返照,我到底是佛是外还是魔。前面讲到菩萨,每一位菩萨无边行海,无量无边,行门无量无边,这个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我们从早上起来到晚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要是用笔记记下来,多少条,这叫行海。归纳起来不出十善业,十善业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三卷) 2009/11/1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3》)
...一切佛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如果你认为这是心外之法,错了,你学一辈子你也不得其门而入,这叫外道。魔是什么?魔的意思是恶作,也就是说你跟正法相违背。正法是什么?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魔是什么?反其道而行叫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干贪瞋痴,这叫魔。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光返照,我到底是佛是外还是魔。前面讲到菩萨,每一位菩萨无边行海,无量无边,行门无量无边,这个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我们从早上起来到晚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要是用笔记记下来,多少条,这叫行海。归纳起来不出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佛,十恶业就是魔,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契入境界,不要多,稍稍涉猎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破坏别人就是破坏自己,报复别人就是报复自己。我常常比喻,牙齿咬了舌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咬过好多次,舌头都咬出血出来了,那舌头对牙齿要不要报复?深仇大恨,那要把牙齿完全打垮掉、拆掉它,舌头干不干这个事情?不干,咬流血也就算了,为什么?一体。世间众生一个个对立,什么原因?不知道是一体。这个一体是伦理关系,佛法里头有高深的伦理,究竟圆满的伦理。伦理是讲关系,人跟人的关系,人跟一切动物的关系,跟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关系。我们常讲跟花草树木的关系,跟山河大地的关系,跟自然现象的关系,这都是属於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三卷) 2009/11/1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3》)
...严经》末后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但我们六道凡夫体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也体会不到,为什么?他没破无明。就是说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障碍,让你性德不能自然流露。那我们努力学,学不起心、不动念,行不行?不行,你在那里学不起心、不动念,你是有作有为,你不是自然的。能不能达到?能。能达到什么地方?第四禅的无想天,那里头的人都不起心、不动念,他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他是个妄念修成的,他跟性相违背,他不称性,他那个定功失掉,烦恼又起来,还是要往下坠落。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修行的理论、方法跟性德不相应,就变成外道,佛家讲「心外求法」就变成外道。佛法一定要明理,理要搞得很透彻,这个十种都是从理上说的。统统明了,相即无相,并不是舍了相去得一个无相,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六道里面四空天就是这样。四空天人,这是凡夫境界里最高的,他讨厌身体,有身体总是有麻烦。色界还有身体,财色名食睡没有,他断掉,但他有色身在,色身还是麻烦。佛教没到中国来,老子就讲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身体,要是没有身体多自在,所以真有这样的修行人,修无想定。无想定修成功了,生无想天,无想天里头没有身,所以叫四空天,比色界还要高一层。他是用无想修成的,还是有作有为,不是无为法,有作有为,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我们要懂得,不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二卷) 2009/11/2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2》)
...,那就对了,这才是永远保持你的乐不会消失掉。我们世间有人讲「保富」,如何保持富贵,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要做给别人看,别人看到他就相信,没有看到,你给他讲,他还是半信半疑。一定要自己做出来给他看,你看三种布施都得到。富,不必很富有,衣食足就是富足,不缺乏,这就是富足,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重要,不迷惑、不颠倒。
第六,「於外道未发心者,摄令正信发心」。外道是佛学里头一个名词,是不是指学佛以外的都叫做外道?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个说法很含糊、很笼统,里面还有问题在。因为很多学佛的人,他已经变成外道他不知道。所以佛法里面,这个外道,有讲外道,还有门里外,佛门里面的外道,这要辨别清楚。外道的本义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这个地方讲的未发心者,没有发菩提心,不知道向内心去求,这就是外道,心外求法。这个意思就广了。学佛学了一辈子,还是在心外求法,那怎么会相应?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内跟外是相对的,佛法称为内学,佛法一切都反求诸己。从这个意思上来看,中国的儒、道,只要他反求诸己,他都是正道,他不是外道。佛门弟子如果向心外求法,反而变成外道了。这个名词的意思决定不能搞错。这还得要讲清楚,什么是心内,向内求?什么是向外求?向内求,老祖宗的话讲得很好,人性本善,这句话我讲得很多,而且我说得很清楚,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个赞叹词,就是说本性里头样样具足,一样也不缺少,它是究竟圆满的,所以称之为善。儒家讲「止於至善」,那是性德,佛在《华严经》上教给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本善。佛讲了,你自性里头,你的真心里面,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有无量的才艺、有无量的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不是从外头求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菩萨懂得,菩萨明了,菩萨绝对不向外求。佛常常教导我们修三种布施,施财得财富,施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四卷) 2010/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4》)
...身,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现在为什么搞成这种身,相貌丑陋,而且一身都是病痛?健康的人也要注意,你三天不吃饭,你毛病都来了。吃饭是什么?吃饭是吃药,一天得服三顿药,你才能把健康维持住,三天不吃饭你就病倒了。这就说明,健康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有漏之身,一定要觉悟,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应当要把它舍掉,把真身找回来。真身是法身,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找到了,你找到之后,才恍然大悟,一切具足,一切现成,你说多自在。自性里头有无量的珍宝、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你就遍施诸佛刹土十法界里面的有情众生,他们没有开悟的,你要帮助他。开悟的人是全都得到了,一切圆满、一切富足。所以,这个地方外道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不可以心外求法,要向自性里头求。
自性里面求,没有见性,自性里面虽然是圆满具足,它不起作用。就正如同好像你很有钱,你在银行存款有上亿的财富,你今天上街的时候口袋空空,肚子饿了还要去讨饭。有没有钱?真有钱,在银行,口袋里没有。那怎么办?只好打零工,给人家做几个钟点工,拿一点钱去吃饭。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打零工,佛就教你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这是你没有觉悟之前叫你去打工的,是这个意思,这不是究竟的,不是究竟法。这是临时的小法,先帮助你,让你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能定下来,你好好的用功办道,把你自己银行里钱拿出来,你就大富大贵了。就这么个意思,自性是圆满的。
所以,对於心外求法,未发心者,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常常想到一切苦难众生,他们贫穷,这个贫穷讲的是所有六道众生都贫穷。贫穷不单单是指没有财富,也指没有智慧、没有觉悟,他还在六道里头搞轮回生死,这叫贫穷。什么时候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他就摆脱贫穷,走向小康。给诸位说,四圣法界是小康,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头,四圣叫小康。生到实报庄严土,那才叫大同,我这样比喻诸位好懂,从小康进入大同。所以我们要永远的远离贫穷,就是远离六道轮回,发菩提心,要度六道轮回的众生,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最好是不为自己,我们与性德完全相应,跟诸佛菩萨一样,正行六度。如果有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