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8-4 11:13:46
|
只看该作者
那叫行、观行。如果说连这个做不到,观念转不过来,生活上做不到,你再降低一层,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有名无实是决定不得受用,你的佛法再通达,甚至於你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你丝毫受用都得不到。诸位要知道,现前得不到受用,将来我们生命报终的时候,依旧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一桩非常可怕之事。观行的功夫得力,拿这个功夫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净宗所说的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相似位是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分证位是净宗的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必须要知道。
【无论果位因地,相与非相,皆不可取。】
世尊在这里为我们做证明,他是以究竟圆满的果位,自受用的报身,现的这个大身,他不住。不住,虽得这个身,心里面若无其事,我们一般讲没在意。没在意就是心里面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甚至於念头都没有,这叫真的无住。果位层次很多,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往后面看,它是因,往前面看,它是果。譬如初地,初地向前看,三贤位,那它是果,往后面看,二地、三地,那它是因,因地、果地也要把它辨别清楚。证到究竟圆满佛,那是圆满的果位,那个没有因了,等觉菩萨往佛看,它是因位,往法云地菩萨看,它是果位,这个地方的果位、因地,要这样子看法。
相与非相,相是现相,是事相;非相是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来比喻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能断。我们要依金刚般若 的智慧,能断一切染缘。
【奉持二义,当机立断,坚持不懈,降伏习气。】
题里有能断,世尊嘱咐我们要「汝当奉持」,要把能断、奉持这两个意思记住,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诲。当机立断是信心清净,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坚持不懈,这是功夫。在净宗里面讲就是净念相继,这是功夫。降伏习气是效果、成绩。我们见思烦恼的习气虽没有灭断,但是伏住,它不起作用,这是成就甚深的禅定功夫。
「庶几有一心不乱之可能」,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念佛,才有可能得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那个功夫深。如果得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是实报庄严土,品位都非常之高。所以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不难也。纵然我们没有到一心不乱,我们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心得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妄想、牵挂、忧虑统统放下,这叫功夫成片,能念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这是生凡圣同居土。上乘的功夫我们未必有把握能得到,这样的功夫说老实话,人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真的肯放下,真的接受世尊在本经所说的事实真相,你能够肯定,你能够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你真的肯定,真的承认,你哪有放不下的道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只要你肯放下,功夫成片不难,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没有别的,没放下,还有一些牵肠挂肚的,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所谓「带业往生」,功夫成片的人,烦恼没有断,见思烦恼没有断,尘沙烦恼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统统都带著往生,是这么个意思。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那就不带,带什么?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带业往生。念到理一心不乱,见思、尘沙都断,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几品,还得带几品,还是带业往生。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带不带业?带业。他是等觉菩萨,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带业的,等觉菩萨带一品生相无明,还是带业。
过去有些人说,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把念佛人搞得迷迷糊糊的,真是搞得天下大乱,起这么一个波浪。那个时候正好我在美国弘法,我到洛杉矶,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一见面就是很悲哀的气氛,给我说: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行,我这几十年不就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2》)
...这就补一补,否则的话会惹麻烦!人家势力很大惹不起,虽然他说错,我们也从旁边还是要补一点,也要赞叹他一点,说他很慈悲,让我们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他听到我们这个说法,也许会原谅一点,不至於找麻烦。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所以者何】
这一科就一句话,我们细看江居士的分科,真的是很有道理。在其他古今注解里面,没有这个分法;也就是说没有看得这么透彻,看得这么详细。详明所以,这一句是总标。
【所以者何四字,标词,使人注意也。】
这句话是提醒听众的注意,提醒读者的注意,注意什么?底下几段经文,从六十四到六十九节,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皆是开示修持之法,皆是说明「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之所以然。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方法来修行?道理在哪里?我不依这个方法不行吗?说实在话,不依这个方法真的不行,连念佛人不依这个方法都不能得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可见得《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是涵盖一切法门。在我们过去以为,这总是大乘经、大乘教,哪里晓得连小乘教都包含在内。小乘虽然没有读过《金刚般若 》,没有听过《金刚般若 》,小乘人证果还是要无住,他要有住的话,他就不能证果,这个我们在前面读过。须陀洹是初果,须陀洹不著证果之相,如果须陀洹著相,他就不能成为须陀洹,这才叫我们恍然大悟。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没有别的,就是无住生心而已。无住生心大家做的程度不一样,程度最高的是大乘等觉,程度刚刚达到标准的是小乘初果,才达到这个标准。你要问修的是什么?无住生心而已。这就说明,金刚般若 统摄一切法门。
此一句中含三义。这个实在讲,要不是很细心的人看不出来,江味农居士不愧在本经下了四十年的功夫,他比一般人看得的确是仔细,一般人看不出来的,他发现了,他为我们说出来。我们仔细观察,他讲得有道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2》)
...下!你自然放下。你还会有分别,还会有执著吗?决定没有了。没有了,不为所缚,不会被它缠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著,还是轮回心做轮回事,这就错了。这个境界实实在在讲,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入般若 之门,开般若 智慧。开般若 智慧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
【义者,义理。观门行门,若伏若断之真实义是也。】
这是解释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字面上的意思。前面说深解,现在再讲义趣。义是义理、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观门行门,我讲得很白大家好懂,观门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观念;行门就是我们的做法、说法,表现在身体行为上的。观门行门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个大家好懂。若伏若断,这对烦恼来讲,就是对妄想、分别、执著,你能把它伏住,伏是没断,它不起作用。我们净宗念佛,若能伏,就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这是伏烦恼;若断,那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断烦恼,事一心不乱是伏烦恼。这就是伏断的真实义,就是说这个道理。
【趣者,归趣,亦云趣向。】
趣是从事上说的,也就是你得到的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有恶报。前面说过,性体一定现相,相不可灭。性是真的,是不变的,相是假的,是会变的。正因为相会变,善因变善相,恶因就变恶相。恶因变三恶道的相,善因变三善道、变佛菩萨的相。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才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在相上讲的;应无所住是对性上讲的。虽有妄相,相不能执著,因为相它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善因得善果,你做恶因一定有恶报。业因果报是真理,世间人讲真理、定律,这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你明了、你懂得,起心动念决定不会有恶念。恶念尚且没有,诸位想想,哪里会做恶事?绝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9》)
...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功的方法。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怎么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诸位要晓得,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那是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个妄相,出了一个假相;思,心里头有分别。有分别是思,有执著是想。一想,有执著才有相。有分别,那划界限,「田」就是划界限,界限是分别。一有分别,心就有界限;一有执著,心里头就有相。所以思跟想是妄心,不用那个,用照,照是真心。把分别妄想统统去掉,那个心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教你返照,返照就是不要照相,要照性,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换句话说,你要观察一切万相的体性,不要去著相,这就是明心见性。返照自性跟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如果不会的话,我们就用另外一个方法,「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虽然不是返照自性,如果是一味用功,绝不改变,功夫到了相当的程度,自自然然就见性,就入这个境界。所以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了。方法不同,功夫用得力,境界相同。
【乃得开见地】
开见地就是大彻大悟,我们平常讲开悟!
【了解经中甚深义趣】
开悟的相是什么?一乘经、大乘经,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那是开悟。我们今天不悟,为什么不悟?有障碍。什么是障碍?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是甚深般若 ,一切众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本来都是这样的,不是像现在长得丑怪怪的。我们相貌多好,都有像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的好相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智慧跑到哪里去了?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我们就被妄想执著害了。现前的身、现前的相,怎么来的?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哪里会有好相?佛菩萨的相为什么那么圆满?他没有妄想、...(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0》)
...。这个境界为什么你得不到?就是因为你执著,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执著,所以你自己真如本性里本有的境界不能现前,这是《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般若 是直截了当破妄想执著的,千万不要以为佛讲信解行证,还以为真的有个证,你要执著这个证,你永远不能证。许多念佛的同修看到我的时候,来跟我说:法师,我念佛念了不少年,一心不乱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这一辈子别想了,你永远得不到。他说: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头念阿弥陀佛,还有个一心不乱夹杂在里头,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那要怎么办?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想它,根本就不理会它,自自然然就得到了。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么一个念头在,就是有贪心,他要贪得我赶快得一心不乱;有贪心就是傲慢心,「我得一心,你的功夫不如我,我比你高。」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那怎么能成就!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怎样得到?什么都不想,老实念就得到,自自然然就得到。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的,那些乡下老太婆很多。她不认识字,她也不懂教理,你问她什么都不晓得,她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得一心不乱,她不告诉你,「我得一心不乱」,她没有这个念头,她真得一心了。所以她往生好自在,她真得一心。最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一般知识分子,书念得愈多就愈糟糕,念的是满脑袋的胡思乱想。世间人好羡慕,书念得多;佛一看,愈多愈糟糕,经看多了都糟糕,愈看多愈糟糕。所以讲席里头我也说过,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藏,那叫迷宫。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们,出家、在家,研究教的,入了这个迷宫,能够走出来的人不多,都迷在里头,死在教下,很可怜!临死还执著,这没法子。临死都不肯念佛,这有什么办法!他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佛这些话都是些假名;确有其事,但是你决定不能执著...(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1》)
...了,就成功。没有生死,随时想去就想去,随时来就来,哪有生死?没有生死,这是给你讲真话。所以这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这是功德两个字的定义。我们要知道,现在这两个字用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错解,也错用了,以为到寺庙里捐几个钱,就有了功德;或者是念念佛,打个普佛,拜个忏,这就有功德了。你看看这个解释。功是指修功,修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样的功夫叫做修功。我们拜了一堂忏,《大悲忏》短,一天拜完,如果《梁皇忏》要拜七天,《水陆大忏》要拜好多天,拜完之后,你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是不是都修正过来?果然修正过来,你就有修功,你有没有德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德是指性德。真正真实功德,在修行当中,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实功德。参禅明心见性,功德;念佛得一心不乱,是功德。所以要晓得,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乱,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乱,你得了哪一种功德?不是说我们做些好事就是功德,没有,那叫福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
所以,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见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虔诚的佛教徒。他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势力建筑佛寺,在江南、在他自己管辖的地区,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他就喜欢人出家,而你出家了,他供养,度了多少万人出家,自以为功德很大。达摩来看他,他就向达摩夸耀,炫耀他自己,在佛门做这么多功德,我做这么多好事,问达摩法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是个老实人,不懂得察言观色,说了一个老实话:并无功德。梁武帝被他泼一盆冷水,不理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