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之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5/5/9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52-124-0007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上一节课提到,要把菩提心落实在生活之中,落实在工作与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老和尚将如何落实帮我们提纲挈领,举出了五个修学纲目,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让我们能够抓住纲领,一门深入。首先,基础在三福,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刚刚也提到,孝养父母必须先做到敦伦尽分,没有把我们的本分做好,必然会让父母操心。人的本分落实在与人相处,有五个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个关系当中能和睦,那父母一定放心;假如五个关系常常冲突,那父母一定相当的担忧。所以中国人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我们当然不是只理解到就是有生一个孩子传宗接代,更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有德行,能够光宗耀祖。不然生了一个不孝子孙,到时候还让祖宗蒙羞,那这个确实就是无后为大。当然教育好孩子,我们还是要掌握纲领,也就是《礼记.学记》里面提到一句相当重要的话,「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到底孩子目前应该修正的坏习惯在哪,我们要赶快对治,进而要长他的善良、长他的本性。
刚刚也提到,在救失方面,第一个提到自私自利,还有呢?比较懒惰;再来顶嘴,那就无礼;还有没有?不好学;还有没有?没有责任心。要不要再继续写?到时候写成十条,就变成儿童十大罪状。我在海口,因为成立的是启蒙中心,所以很多家长会来跟我们一起研究孩子的问题。一进门,刚好办公室离门口有七、八十公尺,我就带着他一路走过来,一边走他就开始说,现在的孩子脾气很大,又很懒惰,又不爱学习,一路上把他孩子的罪状都讲出来。一进入办公室,我就跟他说,你一定很口渴,讲了这么多话,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倒一杯水给他喝。他坐下来喝了一口,我马上就问他,我说孩子自私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出在哪?这个家长这么一听,表情很惊讶!当然我们要「视思明,听思聪」,看别人的表情要了解他背后的言语,他的言语就告诉我,我怎么没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也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学佛,就理解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够把结果改善。当然,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往往原因都已经埋藏了好多年,现在结果冒出来,我们要从原因上断掉。
所以我接着就引导这个家长,提到说你们夫妻跟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小孩也在,你夹起来的第一口菜先给谁吃?很多家长很有悟性,但是这个悟性还是悟得早一点比较好。我这么一问,很多家长就笑了。我也看得懂他笑的意思是什么,他笑的意思是说,「啊!夹错了」。所以当她第一口菜夹给她的孩子,「儿子,这一道菜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一点」;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乖孙子,这几道菜也很好吃」,统统帮他夹菜,谁的菜满满的?小孩的菜满满的。家庭的地位已经很分明了,谁的地位最高?小孩的地位最高。所以,夹菜夹出了小皇帝,因为他最大。俗话又说,「伴君如伴虎」,皇帝的脾气好不好?很不好。所以现在十个小孩,几个脾气不好?可能都快八九不离十,相当严重。脾气不好是结果,原因在他从小只想到自己,当不如己意的时候,他的脾气就上来。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父母打开冰箱拿出水果,先给谁吃?假如我爸爸拿错了,我现在就不会坐在这里。所以诸位同修,拿水果重不重要?不只不会坐在这里,很可能现在已经成为败家子,因为我很有成为败家子的条件。我在家是独子,又是长孙,还是长曾孙,所以假如父母、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对,很可能就把我宠坏了。所以我们的念头里都是先想到爷爷、奶奶,想到长辈。我就记得小时候出去郊游,刚好在活动过程看到有人卖豆腐乳,我的奶奶特别喜欢吃豆腐乳,所以我就买了一罐豆腐乳。在回家的路上抱着这一罐豆腐乳,脑子在想什么?脑子都在想着,奶奶接到这个豆腐乳一定会有喜悦的表情。当然结果也是这样。所以确实施比受更有福。而一种关怀、爱心绝对不可能用文字来学,必须自己亲身去落实、去体会。所以只要孩子能为人着想,有孝心,他就不可能自私自利。
刚好也有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母亲都会买当季刚出来的水果,这个水果都很贵的,回到家里藏得很好,等公公、婆婆上楼了,赶快拿出来,把儿子叫过来,「儿子,这个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水果,来,赶快吃」,还要看看有没有人来了。你儿子吃得很高兴,他一定学得很彻底,所以他以后有水果给谁吃?给谁?不用等到他有儿子,保证只给他女朋友吃,给他老婆吃。因为你示范给他的不是情义、道义,是好恶,我喜欢的人就对他好,不喜欢就不做,所以孩子学到就是用这个好恶在对别人。当他对女朋友好,对你比较不好,你就会受到同样的待遇。所以教孩子要教他道义,不能教他感情用事。假如孩子已经很大了,来不来得及?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一次我们到雪梨去办课程,当地的朋友提到,说我们的课要上三天,每一天要上五个小时,在他们的都市里面几乎没有这样办课程,一般能听一个小时就不错了,而且是一天五个小时,办三天,所以他们想说有二、三十个人来就好了。就在雪梨大学里面办。结果来了一百八十个人,还有四十几个义工不算,所以一个小小的空间,挤进了二百多个人学习。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在推展圣贤教诲的过程,深刻体会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只是他有没有这个机缘可以接触到,不然都会很欢喜。我也记得在温州办课程,第一天来了三百个人,第五天变成五百多个人。还有一个朋友跑到前面对我们说,他说我的家族来了一、二十个人,亲戚能来的统统都叫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人都很善良,都希望别人好,只是找不到方法。澳洲当地有一个女士,她第一天来了,还不知道讲什么,很多人都会胡里胡涂来,今天有没有胡里胡涂来的?她朋友叫她来听,她也不知道讲什么。结果一进学校,要收十五块钱的车费,澳洲币十五块也不少,她心情很不好,说还要收钱!本来想走,后来想,既然来了,听一节课就好。结果第一节课听完,她又连续来了三天。三天听完,打了一通电话给她的朋友,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他,本来想走,后来听了觉得很受益,所以也相当感谢她的朋友能把这个机会介绍给她。
我们在推展圣贤教诲,除了对自己有信心之外,一定要对他人也有信心。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她三天听完,隔天起了大早,很早就起来,她的父亲看到她第一个反应就说,妳起那么早干嘛?女儿微微笑了一下,没说什么,就往厨房走进去。父亲看到她走入厨房,突然回过神来,「哦!去帮我们准备早餐」,所以她父亲说挺有效果。然后,因为刚好送我们去机场,就提到这件事,接着后面又补一句,「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要有信心,你不要拿着放大镜在那边等她,什么时候不做了,她一定浑身不自在;要称赞如来,多加肯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不管我们的孩子有多大了。
当然,上行下效,什么时候都有效,纵使你现在孩子已经三十岁了,你做得好还是可以达到「上所施,下所效」的效果。怎么说?举一个例子,我的父亲差不多五十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考试,因为他们公司要成立一个证券所,我父亲在银行上班,成立证券所必须有一个执照,所以公司就派人去参加考试。派出去的人当中我的父亲年纪最大,看到父亲五十岁还在那里看书,很认真。考试结果,整个公司只有一个人考上,诸位同修,你们知道是谁吗?你们怎么悟性这么高?我父亲考上了,三、四十岁的都没考上。那时候我在念大学,这一件事给我什么影响?父亲年纪这么大都这么好学,我们年纪轻轻怎么可以输给他?所以确实榜样的力量相当的大。
这个好学,现在很多家长很头痛,觉得孩子都叫不动,都坐在电视、计算机前面,一坐就几个小时。谁造成的?很多家长帮他买计算机。干嘛帮他买计算机,还那么早就买?买了计算机不打紧,还帮他在邮局开了一个户,自动扣钱,所以可能一个月花在网络、计算机上的钱就相当多。有的还给他配大哥大,一跟同学聊起天来没完没了,账单一看几千块,父母在那里叫苦连天。所以教育孩子要很谨慎,所谓慎于一开始。一开始对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做错了,要再把他引导回来,就会事倍功半。
当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吃饱饭,休息一会就到房间看书,我记得年纪小,打开门看看,父母都在看书,这个时候我们敢不敢坐在椅子上大摇大摆看电视?一定不敢,爸爸都很有威严,爸爸都看书了,我们哪敢看电视!所以自然而然养成习惯,就进书房看书。在记忆当中,我的母亲差不多十点多、十一点都会上楼来告诉我们去睡觉了,不要再念了。后来母亲人还没到,听到脚步声,我姐姐就在房间里开始传话,「去睡觉了,不要再读了」,我妈妈听了都会心一笑。所以当一开始很谨慎,当能做榜样,教育就显得轻松;当只是说,自己都没有做榜样,到最后你喊得声嘶力竭也叫不动。我就跟一些家长提到,当你在那里看电视,然后跟儿子讲,「你赶快去写作业」,儿子把他沉重的屁股抬起来,缓缓的走过去,眼睛看哪里?看电视,抱在楼梯口的柱子上流连忘返。突然你摆出了父母的威严,「你再不去写作业,我就家法侍候」,孩子迫于无奈就上楼去了。当他坐在书桌前面,身体在书桌前,他的脑子里想什么?想电视剧情,根本无法专心学习。所以好学必然是要父母开始做。
现在我们要学习《弟子规》,首先谁要好学?虽然我们现在五十多岁了,回到家里,《弟子规》拿起来。儿子比较晚了,孙子还在,我们到墨尔本澳华历史博物馆,它的馆长说,我要教我的孙子,还要教我的曾孙。他有这样的志向,相信会长命百岁。当你在那里念,你的孙子走过来,「爷爷,你在念什么?」诸位同修,一个人在念经典的时候,毛细孔都放光,你自己没看到。因为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纪晓岚就有记到一则故事,有一个在阴间办差的鬼使,他刚好遇到他以前的老朋友,他这个老朋友读了很多经典,一副老学究的样子。刚好碰上了他的这个朋友,也不觉得很诧异,就跟他聊起来。这个鬼就对他的朋友提到,他说前面有一个书生,他很穷,衣服都是破的,但是他半夜都在那里读经典,身上都放光,连屋顶都有光芒射出来,所以你可不能瞧不起他。他的朋友就提到,这个书生放光放这么高,请问我的光放到哪里?因为他是老学究。结果这个鬼就跟他讲,他说这个书生读了之后都有做,你读了之后都没做,所以你的光芒发到胸口前面就消失了。他听了很生气,鬼就跑了。诸位同修,我们的光放到哪里,自己心里要有数。当你真正抱持着以身作则,抱持着给子孙当榜样来念《弟子规》,保证放大光明,自然而然孩子跟孙子就会感染到这一分学习的态度,会起而效法。
第二个,除了自私以外,我们提到懒惰。诸位朋友,有没有看过孩子生出来,二、三个月就很懒惰?躺在那里都不动,说我好累。假如有这样的小孩,赶快带去看医生,不大正常,小孩子都是活蹦乱跳。为什么活蹦乱跳,十多岁会变得很懒惰?我们要把根源找出来,根源在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是,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其它的事你都不用管。所以他的责任是什么?把书念好。所以他做事会不会有责任感?他没有经历、没有体会,没有去做过,这个尽责任,做完事会去报告,他就很缺乏这样的态度。所以这个原因所在,就在于父母在他成长过程,做人做事的方法没有教好。孩子只是读书,他会形成一个态度,为谁读?为谁?为父母读。而且为父母读还要讲条件,小学考得好,要带他去吃冰淇淋、吃麦当劳;初中考得好要干嘛?当然那个条件就会升高,变成要买个数码相机给他;考上大学什么条件?要让他出国游学,有没有这种情况?这样念书的态度不正确。
有一个初中生,初三考高中考上了,对他父母讲到,他说爸爸,我考上了高中。因为在大陆,假如高中没考上,可以缴一笔庞大的金钱,然后提供一个名额给他儿子念高中。因为他考上了,所以他跟他爸爸说,我考上了,让你省了几千块,你应该帮我买名牌的衣服。假如是我们的孩子你就要谨慎了。念书应该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谈条件,而且念书的动机一定要从小引导好。我们刚刚也提到,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因为读书明理,读书有智慧,往后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事,应该以这个为动力才好。他平常都不帮忙,不帮忙能不能体会劳动者的辛劳?很困难。
我在前年到了海口,海口在海南岛。很多朋友没听过海口,这个海南岛就是当初各个历史朝代当中,很多的清官被贬到那里去了,所以那里叫做蛮夷之邦。我遇到很多一起学习的老师,他们遇到中国文化也是相见恨晚,所以学得相当积极,我都要向他们学习。有四点就起床,听两个小时的经到六点,六点吃个饭就到学校去,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然后拿起《孝经》、《弟子规》开始读诵。他的学生走进教室,本来还拎着早餐,想在那里慢慢吃,突然看到老师正襟危坐在读经,马上碎步坐在椅子上,赶快把书拿起来。所以以身作则,效果最佳。然后回到家,还固定也听一个小时的经,所以一天学习三个小时。他有这样好学的态度,他的学生对他很尊敬。一个老师假如上课的时候都能引经据典,学生就兴起对学问的向往之心。
很多同修就说,蔡老师,你怎么可以背那么多东西?你是怎么背的?告诉诸位一个秘密,其实我就会那几句,但是在记的过程,我们都是用心去体会,所以你用心去体会,句子就特别容易记住。比方说我考一个试,上等学子,什么样是上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折磨,忍耐上进。所以可以去感受一下折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折磨;折磨当然要忍耐,忍耐才会往上,所以上进,那就背起来了。中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鼓励,你看我们被鼓励就怎么样?发愤图强。再来,下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赞美,我们的心很脆弱,必须要呵护,「不错了,再来一次」,所以要在爱中成长。最后一个,劣等学子,什么都不能接受,事事叛逆。我们用意识去体会,就容易记住。所以你现在要去跟小朋友拼记忆力,那是自讨苦吃;从意识去体会,然后多读就好,不要硬记,硬记怕你晚上还失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