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集) 2008/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9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昨天学习了《弟子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我们今天来看: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接着上面那一句,我们所忧虑的是我们的德学、才艺不如人,而对于自己的衣服饮食这些物质享受方面不如人不要心里难过,这个『戚』就是心里难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看重这些物质上面的享受?因为物质的这些享受常常会引起人的贪欲,而贪欲是障道的一个很严重的烦恼,我们的本性本善不能够开显,往往就是因为自己的贪欲。对于物质上的享受我们够用就好,绝对不能够去追求时髦、追求享受,人如果心里有道,他常常想念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他自然而然对于衣服饮食之类的物质欲望就会降低。
我记得前些天我有幸跟随师长到新加坡去做公开演讲,到新加坡就拜访了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大使,这位中年的女士就问起我的情况,得知我是从大陆出去留学的孩子,在学术上面也有点成就,当上了昆士兰大学的教授,又得知我因为跟师长学习传统圣贤教育,把终身教授的职务也辞掉了。当时张大使也很关心我,她就问我:「你的工作辞掉了,你生活怎么解决?」我当时就笑着回答张大使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就是我们向往圣贤,所忧虑的是心里没有道,而不会忧虑贫穷,所谋所虑都是要提升自己道德学问,而并不对贫穷甚至衣服饮食不如人而生难过之心。张大使确实也很现实,她又继续问我一句:「你总得吃饭吧?」结果我就回答张大使说,其实我没有担心这个,古人讲「天不生无福禄之人」,如果我在世上没有福禄,就该饿死,天也就不生我了,我也不可能在这世上,换句话说,只要在这世上,总有一点福禄,就不会饿死。况且真正我们全心全意要为振兴中华传统文化而做牺牲奉献,古人讲的「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上天都会保佑,世上的善心人士看到了他也会欢喜,他也会支持。我们的生活降到低水平,这样在物质上、生活上没有压力,实际上我们的钱如果能省吃俭用,需要的不多,一点点就足够。如果是追求物质享受,特别是要跟人攀比,看见人家穿的好衣服自己比不上,也要去赶时髦,看见别人开名车、买大的别墅,心里又坐不住,又要去追求,这样生活很累,烦恼痛苦都是自己找的。有志于道的,有志于圣贤学问的,哪还能为这些衣服饮食而忧虑?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立志就是圣贤之道,要立志做圣贤,这种人还会以衣食不好而为耻,这种心态就不正,孔子说就不要再跟他谈了,都不是同道中人,有什么好谈的。真正有志于道的人,他们的快乐绝不是从物质享受上面得到的,他们的快乐是从读圣贤书,学而时习之,真正把圣贤的道理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得那种真道,那才是不亦悦乎。他有一种法乐,这种法乐、这种喜悦就像泉水汩汩的从内心中涌出来,它不是外来的。况且追求身外之物的满足,他能有真正的快乐吗?《菜根谭》是古代一位隐士洪应明所作的,讲的人生的哲理非常的深刻,里头有句话说,「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家都知道得到功名富贵这是快乐的事情,追求功名富贵,但是却不知道不要这些功名富贵,没有名位,那个快乐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他心里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压力,他这种喜乐绝对不是一个功名富贵人的那种乐可以比拟的。得到功名富贵的人他那种乐就像外在的一种刺激,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可是这种乐是短暂的,就好像人抽鸦片一样,抽的时候很乐,鸦片抽完那时候就苦了。所以人得到功名富贵的时候乐,功名富贵失去了那个时候就苦了。所以有智慧的人绝对对这些功名富贵不放在心上,有没有都不是问题,为了求道可以舍弃。
《菜根谭》底下这句话又说,「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人都知道没有衣食、饥寒的痛苦,但是他不了解不饥不寒的人他在这种安乐的生活当中往往会沉沦,有可能是玩物丧志。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安乐都是在物质上面、生活享受方面来说的,那种在所谓安乐的生活里面已经麻木的人不知道进取,这是一个君子看到了反而觉得忧虑。君子他所忧虑的是自己道业不能增长,而不是饥寒,能够让他的道业提升的话,他宁愿去忍受饥寒,生活上清苦一点能够帮助提升。一个有志于道的人看清楚世间的这些荣辱得失、贵贱贫富、是非利害,他在这些境界上他不再分别,他的心住在圣贤的教诲中,他的境界那是一般凡人不能够理解的,我们说他所住的是在乐土,因为心是清净的,所以他就生在清净的乐土里面,那种乐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亦悦乎。我们来看《弟子规》下面一句: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是「信」这章第十二条。我们如果碰到人家说我的过失我们就生气,甚至要跟对方辩论,气急败坏,忍受不了别人的批评,但当我们听到别人赞誉的时候心里就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起来,这种人你想想他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果?底下这句就是『损友来,益友却』,「损友」就是损害他的朋友都来了,让他堕落,真正有益于他的,帮助他提升道德学问的朋友一个个都退掉,不愿与他为伍,为什么?因为他不能接受朋友的劝谏,而自己常怀着傲气,骄傲自满,甚至还看不起别人,谁还愿意劝谏他,一定是避而远之。要知道我们求学的路上,特别是学习圣贤教育,老师和善友都是最重要的,老师带我们进门,他是指导我们学习的,而我们真正能够提升必须要有善友,跟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批评指正,成长就快。我们如果希望有善友来,那些不好的朋友、引诱我堕落的朋友我绝对要避免,这是果报,我们得修一个善因,有因必有果。因在哪里?因还在自己。有善友来,不是说我运气特别好,所以就有善友,当然这也是要有个缘分,而缘分能不能成熟,关键是『闻过怒,闻誉乐』有没有犯到?如果是「闻过怒,闻誉乐」的,绝对不可能有善友。
古人讲「闻过则喜」,听到别人讲我的过失我就非常欢喜,这种人必定有很多善友。为什么要闻过则喜?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可能往往自己看不到,看人家过失容易,回头看自己很难,就像一句诗里面讲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真面目,为什么?自己会有成见,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来看自己,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因此这就要善友来提携。所以假如有人给我们批评指正,我们就应该很高兴这是善友。人一生中除了父母和老师以外,能有几个可以真心批评指正我们的人?真心批评指正我们的人真的是我们的善友、大善知识,我们要感恩,我们要欢喜,为什么?这下我可以改过,我进步就快,没有他批评指正我还真的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感恩都来不及,怎么可以闻过之后发怒?况且发怒对人的身体健康大不利。
现在人脾气都很大,动不动就来气,要知道,生气的人他损害谁?损害的是自己。美国一位生理学家叫做艾尔玛,他研究在人发怒的时候出现什么样的生理状况,他拿着一根试管的水叫发怒的人向这个管子里吹气,管子里的水是零度的冰水混合物,结果这个发怒的人在气头上往这试管里一吹气的时候,就发现水竟然出现紫色的沉淀物,这很可怕。要知道我们身上百分之七十成分都是水,假如我们常常生气,变出这种紫色沉淀物,那各种病都会出现。现在人为什么癌症、肿瘤这么多?动不动就发现尿毒症、肝硬化,这些问题很可能都是跟他的脾气有关,因为肾是排毒的,肝是解毒的,如果常常发脾气,血液里面毒素就特别多,让肾可能排不过来,肝去解毒也解不过来,这时候就产生病变。生气的人都短命,《三国演义》里面还讲诸葛亮气死周瑜,周瑜如果脾气没那么大,绝对不会死。
这位美国的生理学家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把一个发脾气的人吹了气的水注射到小白鼠的身上,过了没多久这小白鼠就死掉,证明这水里面毒素有多大,发一顿脾气那个毒素可以把一个小生命给害死。像过去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个妇女生了孩子正在哺乳,因为在家里跟她的先生吵了一架,很生气,结果孩子喝了她的奶没多久就死掉,为什么?因为她一发脾气的时候身上产生毒素,因此奶里面都有毒,把这个孩子给毒死了。你想想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对身体有多大的损伤?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即使是别人批评我批评错了也不能发脾气。为什么不能发脾气?他批评我错了,既然我没有这个过失,那我不应该发脾气,他说错了,是他自己错,为什么要把他的错来惩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果他说对了,那更应该感恩,所以没有发脾气的理由。遇到别人赞誉的时候,要想想别人的赞誉是不是真的,对我会不会过誉。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别人赞得过火,我自己要生恐惧心,德行不够,承担不起别人这样的赞誉。即使是真有这样的德行,也要懂得谦卑,对待别人的赞誉也要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怎么可以沾沾自喜?沾沾自喜的人谦虚的心就没了,就已经担不起这样的美誉,他的结果必定是「损友来,益友却」。
什么是损友?什么是益友?孔子在《论语》里面给损友和益友都下了个定义,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讲益友的定义讲了三个,友直、友谅、友多闻。什么叫友直?就是这个朋友他是正直的人,他是正人君子,他来跟你做朋友一定可以帮你的道德学问提升。友谅就是这个朋友很诚实、很宽容,下面讲的「直谅士」的谅也是这个意思,诚实、宽容、讲求信用。友多闻,多闻就是博学多闻,他很有学问。朋友的这三种特点,确实帮助我们提升,这是益友。如果是损友,也是三种,友便辟,就是他善于奉承、巴结人。友善柔,善柔就是他很会献媚,很会讨好你,用一些花言巧语把你说得心花怒放,其实是蒙骗了你。第三种是友便佞,便佞就是讲善于说话的,很善辩的,很有口才的,这些口才都是歪才,可以把是说成非,可以把恶讲成善,统统都能够颠倒着来说,这种人叫小人。这些损友、这些小人跟你在一起就会把你拖下水,不知不觉你就跟他一样,也成了一个小人。我们想避免这种结果必定要在因上面注意,常常有一种戒慎恐惧的心理,有一种受宠若惊的心态,良师益友才能跟我们在一起,决定权还是在自己。底下一句是跟这个相关的: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是讲当我们如果听到别人的赞誉反而恐惧,真的是受宠若惊,听到别人讲我的过失我就很欢喜,这种人他自然就有那种益友,正直的、诚实的、讲信用的这种人跟我们走过来,跟我们走在一起,对我们的道业、学业、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曾经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欢喜,这就是君子。真正的大德必定有大的涵养和度量,涵养、度量就可以从这一句来看,看他是不是『闻誉恐,闻过欣』。如果听到别人讲,他马上就坐不住,要跟人反驳,那这人的度量一定有限,涵养一定不够。古时候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善于接纳大臣魏征的直谏,魏征给他劝谏很不客气的,但是唐太宗都能接受,所以他成为历史上一代名君。唐朝之所以这么兴盛,正因为有皇帝的那种大度、那种德行。做一个领导人要能真正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要有很好的修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的劝谏,对自己的不足绝对不隐瞒,欢喜改过,那他一定事业有成。
在历史上也有一个例子,讲的是苏东坡,苏东坡他这个人一开始也犯了「闻过怒,闻誉乐」的毛病。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有相当的名气,跟他一起学佛的佛印禅师,一起学佛的,佛印禅师比他学得好,但是苏东坡的文才很好。有一次苏东坡自己做了一首诗写给佛印禅师,请禅师来指正,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讲佛像,「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形容一个佛像非常庄严,稽首天中天就是向佛去顶礼,天中天就是佛,佛的毫光遍照大千世界,八风都吹他不动,他端坐紫金莲上。这八风是哪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总共讲了四对,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利衰一对,毁誉一对,称讥一对,苦乐一对,也就是说你在顺境、逆境里头都不动心,这叫八风吹不动。
这首诗写好之后托人带给佛印禅师,禅师看了之后也没说一句话,就写了一个字「屁」,放屁的屁,然后就叫这个人送回去。苏东坡满心欢喜,看看佛印禅师对他能不能有个什么印证,看看自己的功夫是不是到家,他自己有点吹捧自己的意思,以为自己也是八风吹不动。结果接到佛印禅师的批字,看到这个「屁」字,心里一肚子火就起来了,赶紧拿着这个诗就过江来找佛印禅师,当船快到岸的时候,苏东坡在船上就看到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下了船之后,苏东坡是面红耳赤要跟禅师来论理,禅师在那里就哈哈大笑,又说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时候苏东坡一听他就很惭愧,自己确实功夫差远了,连人家的一点毁谤,毁誉不能动心,毁谤、讥笑他就动了心,怎么能说八风吹不动?原来佛印禅师是在考他的功夫。
苏东坡回去以后,这个人也了不起,他闻过则改,他就回去好好反省。过了些日子他又来找禅师,跟禅师表现得很谦虚的样子,就跟他说,前些日子弟子有些洋洋自得,后来虚心检讨,通过一段日子的修行,现在可能也真的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听他这么一说,就已经明白这个人还是傲气没放下,还说自己八风吹不动。结果禅师就给他的小徒弟使个眼色,小徒弟也很聪明,马上满脸赔笑来到苏东坡面前跟他倒茶,说东坡大居士,我们的师父经常在我们面前夸奖你,说你真不愧是大学士,佛理再深的对你都不难,你真的能一闻千悟。今天又看到你这么气虚意下,谦光动人,果然是不同凡响,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时候东坡先生听了这句赞美,就马上也洋洋自得起来,喜形于色,说是啊是啊!结果禅师在旁边把脸一沉,他说东坡居士,我们这个小沙弥小徒弟给你几句赞美的话就把你捧上天了,证明你还不能够八风吹不动;八风讲的是毁誉称讥都不动心。这时候东坡也知道自己失态。你看看真正要做到八风吹不动,对待顺境、逆境、好的、坏的都不动心,这不容易。什么人真正做到?心常住在道上的人,对这些顺境、逆境不分别不执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