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9 19:53:52
|
只看该作者
领上诫门无机也自念无罪者罪者慈悲也众生罪故入生死狱菩萨以慈悲故亦同罪入狱二乘人无慈悲名为无罪令入生死之狱即是被囚执也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故言必死思此等事故言转更惶怖强以大教小智不解故言闷绝即起诽谤必堕三途故言躄地。
△三并领劝诫息大乘化四初思惟息化二初知大志弱。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
父遥见者小机去大乘远故名为遥是结缘子故名为见而语使言者若约教为使智本说教智知无机大教宜息若约人为使即语诸菩萨不须现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见如净名经中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着又普贤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皆是其义也勿强将来者既无大机若现胜身说大乘法恐伤其善根故言勿强也。
△二知小志强。
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冷水洒面者知有小志宜以三藏灰断理水除见思之热面者厌生死名背向涅槃如面也醒悟者开小教逗小机令得离烦闷悟四真谛也莫复与语者决定应息大乘教也妙乐云面者以向释之有背生死向涅槃机故名为面非谓洒彼涅槃名面莫复与语者语只是教。
△二释息化意。
所以其何父知其子(至)不语他人云是我子。
二乘厌苦欣空亲狎下劣无慈悲心即畏难大法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怀所以息化也审知二万亿佛所曾发大心故云审知是子而以方便等者于昔小乘教中随他意语方便覆护称是声闻不说随自意语云是菩萨也妙乐云覆实护权故云覆护亦是覆阴将护不彰其实故法华前一实之外皆名随他意语以昔方等般若犹有小教定无小乘作佛之语故乳及二酥并对小机云不说随自意耳。
△三正明息化。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我今放汝即是知大机弱随意所趣即是知小善强以此二缘故息大化也。
△四息化得宜。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无谤大罪得免三途故言从地有小善生故言而起又前拟宜大法迷闷不解卧无明地今逗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于四谛中欲求道法故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妙乐云境摄法狭故言贫里欲趣小果还须正助故云衣食。
△二遣二人诱二初齐教领四初领上拟宜三车。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
此下领鹿苑时也将欲诱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弃欲设方便故言将欲。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
初拟大乘云即遣傍人表一实谛一大乘教一菩萨人今明方便隐实为密指偏真为遣约教隐满字为密指半字为遣约人内秘菩萨行故言密外现是声闻故言遣二人者四大弟子齐已分领不涉菩萨故言二人约法是因缘四谛约理是有作真俗约人是声闻缘觉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说苦无常不净即是形色憔悴又内怖无常曰憔外遭八苦名悴无有十力无畏名无威德。
汝可诣彼徐语穷子。
汝可诣彼等者即以小教拟小机也大教明理直实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迂隐故云徐语。
此有作处倍与汝直。
此有作处者见道修道是断见思之作处倍与汝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谛十二因缘能出三界是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谛则能断惑得至涅槃是为二倍也。
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至)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穷子若许者有机是许即设教无机是不许即不设教欲何所作者二乘唯欲除见思惑取证涅槃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以言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约理即智谛相资约人即权人共实人修行故言二人共汝作也。
△二领上知子先心。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
审知有机故言已得。
△三领上叹车希有。
具陈上事。
陈说雇作除粪之事也。
△四领上适子所愿。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问价值故云先取取道灭之价除苦集之粪也其父见子愍而怪者愍其取阿罗汉怪其不求佛道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怪也齐此领法譬中意其文竟妙乐云问若愍而怪者何故密遣教其取果答旁追不来事须密遣虽教除粪非父本怀欲有彰言委付故先愍而怪之。
△二取意领亦名探领四初先以权智久欲拟宜。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
又者郑重辞也四大弟子将欲探领如来法身地上久知大小之机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也他日者二乘自谓方便为己非二乘法为他他者即是拟法身也日者时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时用智照机故言他日若齐教领者领化身用事为己日非化身用事为他日若探领者领法身中照机也法身之时用化他之权智照于权机若有若无照用权事若可若否皆是权智所照故言他日窗牖者偏见则小表权智照彼偏机也遥者小去大悬故名为远见子者昔曾种大称之为子以大拟之故名为见窗牖偏狭未宜大化故息大而施小也妙乐云窗牖者说文云在屋曰窗在墙曰牖非户故偏明处仍狭今亦如是非中故偏不遍故狭故法身地观无大机唯见偏狭先熟故也乃由子隔窗牖之外何关长者偏视之非况是长者欲取偏机于圆仍远故名为遥。
△二久知方便是其玩好。
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领如来先知二乘有小玩好也修因智力少为羸修因福力少为瘦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也。
△三久知须叹三车希有。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至)状有所畏。
脱妙服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璎珞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容服若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故脱之更着粗獘者现丈六形是粗生忍法忍是弊也尘土坌身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左手喻实右手喻权权用便易自以此权法断结成佛又用此权法化人故云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者状似也示同小乘怖畏生死又有寒风马麦之报也妙乐云生忍法忍等者忍有情恼名为生忍谓蚊蚋等忍无情恼名为法忍谓寒热风雨等左手等者小中权实也又有寒风等者大论第九佛有九恼谓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锵马麦琉璃杀释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加双树背痛为十。
△四亲教子作适愿受行七初譬四念处。
语诸作人。
语诸作人者即是说三藏教示四念处是除粪之器断结之境故遗教经云常依念处行道能破四倒此领火宅中适愿勇锐即是闻慧外凡位也。
△二譬四正勤。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其勤修四念处也若起懈息不能灭二恶(已生未生)生二善(已生未生)以二勤故能发暖火对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念处未得理火温心犹为疏外不可附近今四正勤以初得暖方便则可附近也。
△三譬如意足。
后复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使人须者相给。
咄是惊觉亦是责数上正勤中纷动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阳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阴性良以正勤?动不得与真空相应故惊觉责数令舍散入静故言咄男子也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念处正勤动不专一不名为常四如意中定不异缘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定断专一故云汝常此作不纷动故故云勿复余去此犹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顶法之位也当加汝价者正勤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言加价诸有所须者漏无漏善助道正道皆从如意观中求之欲须即得也四禅体含枝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莫自疑难者结上正助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决定可办如己物想故言勿难若欲直取神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驱役者如意观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獘故云亦有老獘使人虽不丁壮亦堪运役故云须者用给。
△四譬五根。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好自安意者得信等五根安固难坏也我如汝父者已得似解邻于证真似像未实故言如父亦是如子勿复忧虑者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五譬五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之位已具智断故言老大汝居道始之位(内凡)未有智断故为少壮此即忍法位也得此五力离五恶法谓得信力故不欺得精进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瞋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言余作人者远指外道诸见求理名余作人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过亦名余作人此文无五过即五力也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时节犹长中忍虽复缩观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第一最后一刹那心邻真逼圣故名此位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妙乐云暖等四位应云念处等四世第一是五力位无五过也。
△六譬八正道。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即时阿含说五种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今二乘得八正入见道中故名为儿妙乐云阿含至子义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断惑菩萨而大论斥权非谓全无论云迦旃延造者从所造论及所计者说岂以会二还归阿含法华准旧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七譬七觉支。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二乘因断见惑而得为子故云虽欣此遇思惑未尽犹居学位正须依教修行尽苦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若得初果厌小乐大大乘机发者即应授以大乘更不须进断其余残结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发以是且令依教尽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二十年者一无碍一解脱断见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故云二十年也此文并下偈颂凡三番云二十年意各不同随其文下释之可见也。
△四家业譬二初领家业二初相体信二初明其体信。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此下领方等时也过是已后者过鹿苑三藏之后即方等也心相体信者父子互相体悉信顺谓于三藏教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大不谤无漏根利闻必生信此即父信子也入出无难者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大小入出而无疑难也。
△二犹居本位。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二乘虽于大小入出无难然闻大乘之法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之位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云所止犹在本处。
△二命领业四初明其时节。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下领佛命转教般若时也将死不久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
△二命知家业。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至)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云多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劝学品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也通别两教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阙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妙乐云金即别教理等者问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已摄余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此二兼复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通别仓库准此可知。
△三诫令体心。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
诫体我心者佛以般若为心汝今转教当随佛意说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释此有三一被加令说与佛不异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三就今时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而二乘人自谓被加异耳。
△四敕无漏失。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无令漏失者一者汝为菩萨说般若教无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是故无令漏失也。
△二受命领四初正受领知。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
△二心无希取。
而无希取一?之意。
善吉转教虽说般若自谓是菩萨法我无其分也。
△三未舍本处。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故在本处者住罗汉位虽复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萨也未舍下劣心者虽复耻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证也。
△四鄙劣求大。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问何时名少时答一云说般若竟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为失为不失如此等寻思即是大乘机发时也此时去法华不远故言少时又当说无量义经时大乘机发何以知然无量义经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皆从一法生此之三乘亦应入一如是思时渐已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妙乐云失不失者失则于己无分不失复未同菩萨踟蹰之际即大机欲发之时正发乃在三请时也次约无量义者去法华极近时极少也既闻从一出多义必收多归一四味之终故云渐已机无隔异故云通泰。
○渐以通泰以字合作已下偈文云渐已旷大其义是同可详之。
△二正付家业譬二初付业四初明付业时下去合第四第五共为一领付譬。
临欲终时。
此下领般若之后说法华时也临欲终者是明时节化缘将讫灵山八载说法华经唱入涅槃时也。
△二命聚众证。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国王者一切渐顿诸经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当机益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即是王今经会通诸教岂非聚集国王故无量义经中先已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二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若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为大臣初地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性中生十住十行十向为居士此等皆从释迦受化者也妙乐云国王至是王者前约昔教诸部为诸王言兴废者华严二兴二废乃至法华一兴三废今乃废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华名王中王无量义中先已收集者虽云从一出多密拟多皆属一故云收集彼云下引彼无量义经以示收集诸经之相彼经既云诸经无量皆从一出故指前经以为无量四谛因缘即鹿苑也方等般若次第宛然。
△三结会父子。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至)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实是父于某城中者此经西国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说昔名字国土如大通智胜因缘今简略名字直言某城某甲耳是诸众生背此大乘起无明闇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备经六趣故云五十余年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如来自昔于法身地中常以权实二智观觅可化之机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今日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判天性定父子也。
△四正付家业。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万行万德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通)不共(别图)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不更广说一切行相也妙乐云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为万行果为万德行即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等德谓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此我之德既云子有当知汝等并有如来因果之藏此即天性相关也故知知之与见并是所有所以法华但总说云佛之知见耳。
△二欢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