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0 18:31:06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对了。口业这四种,末后这三种是意业,是起心动念。
第八「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引是牵引,是诱惑,取是想占有,贪而无厌,这是恶行。对财、对色、对名,名闻利养,这在现在这个社会都是很普遍的现象,看到了,遇到了,一定要晓得这是恶行。这个恶行,这三途,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不想堕三恶道,就要把贪瞋痴拔掉。
第九个「不瞋,止前忿怒之恶行,当行慈忍之善」。这桩事情,咱不说一般的,我们自己常常犯这个毛病,忿怒,发脾气,给人脸色看。好不好?不好,造极重的罪业。要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佛门弟子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希望一生没有冤亲债主。那就学什么?学忍辱波罗蜜,对待任何人要知道谦虚恭敬,要恒顺众生,要随喜功德,这就对了。所以当行慈悲忍辱之善。
最后一个,「不痴」,痴是邪见,我们一般讲愚痴,没有智慧,这是「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最重要的,愚痴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真有,不是假的,偏见、邪见都是错误的。怎么修正?你看,「当行正信」,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信心,特别是开悟的人。开悟人从哪里看?从大乘经里面看,依大乘经为标准,他说的话能够跟大乘经相应,不违背,这觉悟了。中国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自见,小悟,那是智慧,没有人讲他就懂了。开悟人留下来的著作有这个好处,没人讲,读,遍数念多了,自然就明白了。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以上,非常可能证得大彻大悟,就见性了。这例子很多,在古代中国外国都有,许许多多宗教创始人,不是大彻大悟也是大悟,他不是凡夫。因为他所说的跟佛菩萨讲的一样,跟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一样,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德行是在一条线上,没有高下。所以我们要尊重,要相信,不能怀疑,要依教奉行,准有好处。
「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离开邪恶就是正。我们要正信,归心正道,特别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正道是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生智慧之善心」,人真正肯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善,善中之善,没有任何善心善行能够相比的。我们看最近的,海贤老和尚一生,信愿持名,九十二年,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往生的时候自在往生。
我们接著往下看,「上之十善,均是世善」,世间善,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只是三善道。翻过去是恶,十恶,十恶的果报是三恶道,十善的果报是三善道,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世善。这种人世间有,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有没有细心深入去观察,是善多还是恶多?从我们家庭周边的人来看,邻里乡党,一层一层往外放大,我这一个地区,我这一个城市,我居住在这个城市范围内外。这样细心观察,你就知道这个地方清不清净,这个地方有没有福报,这个地方有没有灾难,就看出来了。如果是修善的人多、造恶的人少,这地方好,这个地方社会安定,这个地方和睦,众生有福,福地。为什么是福地?善人多,纵然有灾难,很轻,不严重,都能度过。如果这个地方恶人多、善人少,这就不是福地,这个地方会有重灾难,不能不知道。我们要从这些地方观察,这是因果感应,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丝毫不爽。
下面念老引《报恩论》的话来说:「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有《十善戒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我们在前面一段学到净业正因,净业正因里头,净业三福,第一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最后一句,修十善业,有《十善业道经》。这是人天道的根本,不堕三恶道,所以世尊特别说《十善业道经》。
下面第二段,「昼夜忆念」。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怎么个忆念法?我们看念老注解,「昼夜念佛。经云: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我们要接受,我们要依教奉行,我们不能把它忘记。下面举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天亲菩萨,《往生论》是他造的,在《往生论》里面他老人家主张「五念门」,教我们求往生的人怎么个修法。第一个「礼拜」,第二「称赞」,第三「作愿」,第四「观察」,第五「回向」。「论云」,论里头又说,「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这个赞叹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赞叹。南无是恭敬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礼敬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彼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又彼观察有三种」,这下面讲观察,观察三种,第一种,「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依什么观察?依经上所说的,依净土三经。本经说得详细,把西方极乐世界详细介绍给我们。《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有补充的,这里没有说到的那边有说到。小本《阿弥陀经》则是略说,为什么?小本便利做朝暮课诵,读小本的人多,简略。如果你要想详细了解,你就读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说得详细。经要多读、要多听,为什么?对极乐世界熟悉,对极乐世界产生感情,产生愿望,愿生。
庄严是相,是形相,庄严从哪里来的?功德。功德是谁修的?阿弥陀佛所修的。我们《无量寿经》上讲得清楚,阿弥陀佛发大愿,修行五劫。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将十方诸佛国土用神通展现出来让他看,教给他,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好的东西,帮助他建成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建成之后,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功德庄严它统统具足,圆满了,所以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建立这个庄严的佛土为什么?为了接引我们。所谓佛不度无缘人,真正相信,真正发愿,真正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有缘人,接引这些有缘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
所以天亲菩萨给我们立了一个简单的课程,现在夏莲居老居士,就把天亲菩萨的五念法写成一个简单课诵本,叫《净修捷要》,也叫五念法门,写得非常好!对修行人来讲太方便了,大概只要半个小时你的课就做完了,而且这个课程虽然很短,功德无比殊胜。黄念祖老居士有《报恩谈》,就是「五念」的注解,《净修捷要》的注解,讲得太好了!你真正多念几遍,你对於西方净土不能不相信,甚至於不能不想去,决定想往生极乐世界。是接引大众同生极乐无比殊胜的小册子,希望同修们这个本子不能不看。同学们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把念老的讲述写成文字,我看过,也编成有声书,非常便利。这个有声书我听了七十多遍,愈听愈欢喜。希望同学们抽出一点时间多看看、多听听,我相信你会得法喜。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为三?第一个是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第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第三是「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分为三种。前面第一种有十七种,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报,国土,国土功德庄严讲了十七种;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有八种;观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诸菩萨功德庄严有四种,真正不可思议。「今经所云,正是第四观察门。或兼口念,则兼第二赞叹门」。第三是作愿,就是决定发愿求生净土,第三是大愿。「如是观察或赞叹,昼夜相续」,你时时刻刻会想到。所以念老的《净修捷要报恩谈》,真正没时间做早晚课,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来学习这个大经,就学习那一本,很好。《报恩谈》真正你看进去了,生欢喜心,功德跟念《无量寿经》没有两样。你一定会发心求生净土,放下娑婆世界,这就对了。所以昼夜相续,叫『昼夜思惟』。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句:
【志心归依。】
这就是发愿,『至心归依』。注解上说,「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第一礼拜门。论云:云何礼拜?」怎么个拜法?「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就代表十号,「为生彼国意故」,为的什么?想往生极乐世界。我拜阿弥陀佛,就是求生净土,为生彼国意,意是心里想著要往生。「又归依」,归依就是「归命」。《往生论注》里头说:「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这个志心,意思用得深,「更兼供养,弥显精诚」,这真诚心。这经上说的这几句好!礼拜,《往生论》上讲的五种意思,都在这一拜当中就圆满了,所以说弥显精诚至感。
下面这一段,果报,真修就有果报。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还是《往生论》上说的:「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妙因感果」,五念是妙因,往生见佛是果报,「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本愿的加持,这威德。「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句话非常难得。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时候一心不乱不是自己修成的,而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慈悲加佑,帮助你一心不乱。「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是一心不乱,这个功德太殊胜了,无比的殊胜,我们要知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句话也出现在玄奘大师所翻的小本《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没有「令心不乱」这一句,玄奘大师的译本有,把这一句补出来了。这一句很重要,帮助我们念佛人,求生净土的人增长了信心。我功夫不到没有关系,在这一刹那当中,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保佑我们,帮助我们一心不乱,这太难得了!
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不惊者,不惊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惧」。这就讲什么?走得平安,走得好,自在往生。「不颠倒者,心不错乱,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故得往生。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这一句我们不能忘掉,所有往生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必定来接引,为什么?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尤其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临终,五逆十恶真正忏悔回头,一心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不来迎接的,不来迎接你找不到极乐世界在哪里,所以到时候佛一定来迎。「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所以决定佛来接引,不可以不知道。「今不言者」,没有提到这个话,因为这一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果报现前的境界就省略掉了,这个道理要懂。这是妙果。
下面第三,「忙里偷闲正念得生」,这一段重要。里面分四个小段,第一段「胜因」,这个因太殊胜了。我们看经文:
【若多事物。】
工作繁忙。
【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念老注解,「右第三类,有二句」:第一句「修行世善」,第二句「忙里偷闲,正念得生」。关键是后头这一句,要正念才能得生。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此类」,这是一类的人,这一类的「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就是平时,空闲的时间很少,像一般人「大修斋戒」他没办法做到,「更难於一心清净」,这就是他做不到。「如是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办?我们要想求往生,怎么办?这里教导我们。「当努力行善」,尽心尽力行善,善,前面讲的十善,要以这十善做标准。「并应忙里偷闲,善择时机,遇缘即修,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末后这一句结论好,定得往生,也能定得往生。什么时候修行?得空就念佛,遇缘就修,只要这个工作不需要用思考的都能修。
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法,他一生耕种,农夫,虽然出家了,每天还是下田耕种、耕作。耕作不需要用思考,所以不妨碍他念佛,拿著锄头,拿著工具,一锄头一声佛号,声声不缺,这就是缘,机会。所以他念佛不间断,无论工作不工作,佛号不间断。有人的时候默念,不出声音,不干扰别人,不妨碍别人,没有人的时候就出声念,有人的时候默念。不使空过,佛号一句接著一句,除了睡觉中断之外,醒过来接上了,没有空过。我们看末后,念老在这里给我们结的,「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也」,《报恩论》里头说的。
『有空闲时』,承上面所说的,「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净」,身心都不能得到闲暇,平常身在工作,心里还在想著事情,所以不能『大修斋戒』。「则当善用时机」,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善用时机,「遇闲即修,摒除世虑」,对世间一些牵挂的事情统统放下,「勇猛专修」。「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浊世恶苦品》里头,经里面说:「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这是佛在《无量寿经》里头劝勉我们,「浊世恶苦品」。五浊恶世,真不容易!我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经文,我总是以为佛说话太过分了一点,是有浊恶,还不像佛说的这么严重。但是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念念这一句经文,相不相应?一点都没错,好像是我们这个社会,释迦牟尼佛亲眼看见的,称之为五浊恶世。能在这个世间,端心正意,不作恶业,难,很难,就是前面十句所说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能不起心不动念吗?恶缘现前,你能够守得稳,不动心,能做得到吗?太难了!所以佛在这里赞叹,「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真不容易,这是大德。这几句话对谁说的?对学佛的人说的,对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说的。佛确实慈悲到极处。
《重重诲勉品》里面说:「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你们大家,你们大家要想行善,什么是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就是大善,端心正念这就是第一作善。我们先端正心意,然后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后再端正眼耳鼻舌身。这个地方讲的,「是故遇空闲时,首应端正身心」。空闲的时候会胡思乱想,会受境界干扰,眼被色干扰,耳为音声干扰,鼻为香干扰,舌被味干扰,身、意没有一样不受干扰,干扰就不得其正,我们讲偏了、邪了。
「绝欲者,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去忧,放下世间忧虑」,这是念老在此地教导我们。绝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扰的时候,要能够觉悟,要能够把这个干扰放下,用『绝欲去忧』,爱欲放下,忧虑放下。『慈心精进』。「慈心,与众生乐之心」。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历代的祖师大德用什么方法?他们所用的,持戒、讲经、教学。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现在叫办班教学,四十九年没中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