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圆瑛大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印赞许说
(一)印赞许说 (二)正为开示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即本师释迦牟尼。‘言’者,因问而答。重言善哉者,(一)佛先密示无言般若,空生善能领会;(二)佛欲重示有言般若,空生善能启请。若赞若请,皆善契佛心,故重言善哉,即所谓善而又善者也。故特乎其名而告之曰: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未得住心诸菩萨,善付嘱未得降心诸菩萨,汝今谛实而听,当为汝说。嘱以谛实而闻,谛审而思,从此闻思,而起修慧,自可得证。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叹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此而不说,则为失人,故云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数句牒空生请词,应如是住降两句,应字平声,当也,有承前约后二解:承前者,善男女既发佛心,应当如我,寻常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一段本地风光,这就是了,以此无住之住,即是安住真心;以此不降而降,即是降伏妄心。
约后者,即指后文,略示广详,降心离相,住心无住,故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者,谛信无疑,应诺之词,老子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解曰:礼对曰唯,文雅也;野对曰阿,粗俗也。空生对曰唯然者,已了如是住降之义,一卷无言般若,早已说竟。
再曰:‘愿乐欲闻’者,是更请如来,大开方便,以言而言无言之道,令众生,依语言之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得契实相般若。闻有三种:一曰闻言,耳根发识,但闻于言;二曰闻义,意识依言,审察其义;三曰闻意,凝神静虑,寻义会意。说者,依意而现其义,依义而发其言;听者,因言而寻其义,由义而会佛意,果能得意,则言义皆为筌罚,庶几而近于道矣。
华严十地品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即愿乐欲闻之义。(一)印赞许说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