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7-12 14:28:26
|
只看该作者
试试看干得了与否。从前有钱贾、刑名的师爷,浙江出这种人才,称为老夫子、先生。做官的一进去,不能自己作主,老夫子说该怎么办、怎么不办,不能不听,错一字都不行,这叫试用,作过一年两年才可以作主。若办事的老夫子办出错,这个地方便不能存身,而其它地方也有人传播,再也不能办事,失去职业了,你看这严重吧!试用后,可以补实缺。那一行都有外行官、外行长官,就是没外行职员,所以古人说:「有外行官,无外行师爷。」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斯民也」,对于治理百姓,「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有一定的方法。自夏商周三代办政治,要办通了,用直道,别讲手法、权谋,该如何办就如何办,该赏则赏,该罚则罚。若有疑惑,则赏应该从重,罚应该从轻,这也是直道。罚错而加重,那会错上加错。尧舜垂拱而治是用直道,桀纣走曲路,一玩手段,没有一个能长久的。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亦从之,反其令而行,百姓不从。学佛知道「直心是道场」,佛不接受手段。
这一章,若分二章比较好讲,今再合为一章勉强说说。汉书艺文志说,唐虞殷周时的治理百姓,那时的百姓与孔子时一样,但唐虞时百姓都上轨道,到了幽王厉王时人民不上轨道。唐虞到孔子时的人性都一样,而是领导者的关系,全在教化上。领导人其身正,直率而行,唐虞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若桀纣率天下以暴,百姓也从之。三代人民本性如此,孔子时人民本性也是如此,因为教化不同的原故。
所说虽然有理,但是文字难讲。
【十五.二十六】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654)
我们的学问,如点燃的香头,从前人注解互相争议,都比我们读的书多,但是他们比起古人,只像星星之火。所以比起以前的人,我们就是没念过书。从前考到殿试,皇帝当主考,得功名后,名为状元,并不是他的才学就盖天下了,只是会国家限定的范围而已,与博学鸿词的无范围不同。中状元后,再回家念书,因为人多会来领教,往往栽了跟斗,所以必得再加用功,回来再预备,应付士林。有人有大学问,但是运气不好,也得回头读书。我们一部十三经没有念过,通鉴辑览没有看完,一部论语没背全,如此如何谈政治?诸位!学着认识自己。吾就自称不通,吾日日有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书到吾手中,甚至报纸,都是吾师,换你们就受害。例如吾看玉翎燕的书,还没刊出之前,吾先忖思,他的思想就足为吾师,你们知道个中的味道吗?书经云:「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你们的学问还太早,在社会上只有做一个受人指挥的而已。那也必须看为谁指挥,若不是大公无私的人,就倒霉了。你们的前途,如日历撕去一般,过一天少一天,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那就算到底了。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史,不是指历史。尔雅说,史,字也。仓颉造字,开头就叫史。「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史就是字也。孔子说古时候的字,我还有没见到的,如今的台湾话,会说不会写,台语中有古字,是济南的土话。孔子说,我对某字的本来面目有没见到的,那是阙文。注者说﹕阙者从阙,勿胡造谣言。理说的是,但是注疏却强加解释,真是胡造谣言。
「有马者借人乘之,」
「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这两句似与上文不连贯,有注解说:此段有阙文,可从缺。
邢昺等注解说,这一句是比喻,缺文找不到好比人有马,若不懂五驭的方法,那就找会调理马的人去骑,拜托他调御,自己调理就出乱子,这办法很谦恭。千里马不在力而在德,要接受五驭的方法,例如马在大街如何舞翔,遇水如何绕水曲等。
「今亡矣夫。」
「今亡矣夫」,指人,现在就很少这种人了。
包咸注解,借,指另换一人,大意与邢昺同。
勉强可依邢昺、包咸的说法,拜托别人察考,不可妄作聪明填上,如今这种人已经没有了。
也有人解释说:孔子对于未见过的字,从阙。下文是举例,古书上有「有马者借人乘之」句,如今没有。但是那一本书上没有这一句呢?空空洞洞,吾不采取这种说法。办事要请内行人,不可自己不懂,妄出主意。如此才不出乱子。
【十五.二十七】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655)
「子曰:巧言乱德,」
这二句就是格言,首句说对方,有一种人能说话,如少正卯的言伪而辩,饰非而泽,不必犯罪,就该杀,这是巧言。为什么该杀?乱德也。德,直心。巧言的人心不直,所以孔子反对「讲演」,今日则大兴讲演,讲演得不好,尚且罢了,若讲演得好,却惑乱人心,更糟!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下句说自己,遇见事情,或遇见人不以为然,你必须计划计划,忍耐忍耐,过去就算了。若巧言加在你身上,你的言辞、颜色不对,后来再遇见他,就会破坏你的大事,扰乱大事。他为了出一口气,他不顾一切,小人受点滴之怨,则报之涌泉。所以古人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小人。
【十五.二十八】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656)
此章文字并不深奥,只要能得其中意义就行了。有人说,这一章上下句要更易置换。例如人们常说﹕善恶,不说恶善。其实不须要争执,依佛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说法不同,或上或下都可以。
「众好之,必察焉。」
先从好的方面说。大家对某人都有好感想,好印象,我们遇见了,不能随和便对他也有好印象,「必察焉」。并不是说众人喜好他,你就偏偏要厌恶他,而是必须试试,必察焉,要察考试验。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大王的左右人都说这个人好,不可听信,乃至国人都说好,然后察考,见他可用,然后举用。见好有好印象,想和他交朋友、使他工作等,必得如是,何用说?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
大家都讨厌某人,也必须察考,见其可恶,然后厌恶。普通人是同流合污,乡原是德之贼也,但是也有卓立不群的人,必须英雄识英雄。自古英雄不得意时,大家看不起,如韩信,人看不出来。刘邦用兵十万,韩信则多多益善。若是袁绍,兵给他多了就不行,袁绍愈増兵,曹操就愈高兴,因为他是愈多愈乱。
【十五.二十九】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57)
此章常听到,但有一些人讲不明白。多说「道能弘人,人焉能弘道?」孔子反对。古来注解吾多不以为然,多是作文章的见识,秀才之见,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书生不能办事。皇疏所说很有道理,吾采取。
「子曰:人能弘道,」
道「寂然不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易经说,易无体无象无形。「人能弘道」道既然如此虚无飘渺,中庸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佛说道就是本性,众生皆有佛性。真如本性人人皆有,人人不知,圣人说了我们才知道。孔子说:「人道敏政」,但是能敏政者有几人?地道敏树,天道敏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一错便不行,人的政治一错就出太保,地一错也不行,种不出东西,要按时令种。台湾是边地,但是老农种地,也是依时令为种地。十二个月,廿四节气,节气中有多少气,有多少候。例如朔望,一是节气之首,一是节气之中。时令你们懂吗?真不如老农。其实中外都是如此,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非道弘人。」
佛经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人能弘道,道若没有人去推动,很难悟道,如独觉见飞花落叶而开悟。要得道必须自求自悟,再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有多大,你的心就可多大。你们不要存依赖的心,所谓识人,必须英雄相识,心能通的原故。
圆人说话,无法不圆。好人办坏事,坏事也变成好事。
【十五.三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658)
「子曰:过而不改,」
除了圣人无过外,其余人都不免犯过。但是世间圣人少,除了法华承认众生性具,起信说染净二分,其余的说性善。善是清净,善无形,何来的过?坛经说,不思善不思恶时是汝本来面目,不思善,不说恶时又有何过?有过,就是心一动,有业相,就有见分、相分等一路迷下去的发展。大学中,也不主张心往过失下处发展,所谓格物,汉儒注格,来也,来了事情。致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觉悟,就消灭。
「是谓过矣。」
有过不能觉,不能改,是真有过。这句可以悟道。能改,随后就恢复本来面目,罪虽多,但是众罪如霜雪,慧日破诸闇。
【十五.三十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58)
这一章争议很多,有人说:至「以思」一逗,有说:至「无益」一逗,这是咬文嚼字,无谓之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武侯略观大意,必不如此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这一章完全注重学字。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生而知者,上也,其余人都要学。再其次是困而知之,其知一也。坐飞机、搭火车、坐牛车,一样可以到台北。普通人都要学,甚至要困而知之。孔子不承认他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孔子说他本人平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一生好学,颜子好学,你们好学吗?孔子对某一个道理研究,可以终日不食,忘了吃,晚上睡觉睡不着,如周公思见三王,喜而不寝。吾对于吟诗,曾经如此过。
「不如学也。」
如此研究无所得,「不如学也」,没了门了,起来再看书,所谓「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字。
【十五.三十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659)
首末二句都说君子,中间二句为小人,钱地之的《论语汉宋集解》,句法也是如此,但是讲法不同。这是十五年前吾的讲法,现今用另一种说法,因为之前讲法不合圣人的意思。讲书只要求合理,讲得通,不与其它章书冲突,就可以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计划道,不成天计划吃饭。下文若依一般讲法便是教人只读书不种地,只要有学问便可升官发财。但是三皇的神农、后稷如何啊?神农教人稼穑,后稷教人种五谷,所以后来的周朝国运长久。
这一章书必须注重「谋」、「忧」、「中」,这三字有如诗眼。谋,图谋某事,就是求的意思,但是用「图谋」比较顺当,君子儒的士人读书人所为何事?孔子承继道统,主张人道敏政,人的社会,政治第一要紧,没有政治,就没有次序。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好,其次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主张用道德,有耻且格。中国文化,志于道,誓愿在道上,还要据德,依仁,游艺,因为道最要紧,道人人必须学。家若无道不能齐家,个人无道不能修身。天下无道很久,天下就大乱。
虽然道不远人,但是大家说不上来,孔子也说不上来。「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懂道,晚上死也不吃亏。大家学佛,都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就是道,一般人听不到,听到又必须懂,懂得便有了办法,能遵循道走,眼前可消灾免难,不再造恶因,便不结恶果。学佛懂无漏法,就能解决生死大事。孔子求道,颜子求道,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乐,所乐为何?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颜子,曾子都得道,深浅不同而已。道也得自求,人能弘道,不去研究、弘扬,道也求不到,真有学问的人,都必须要求道。若求道得到,今日可以消灾免难,后来不入轮回。君子终日研究道,并不是不吃饭,只是好坏不在乎,好坏是你的福报,一啄一饮,莫非前定。子思一月才吃九次饭,我们一天吃三次还不满意。自古有道的人,像许多高僧大约只活五、六十岁,只要有办法,早解脱更好,这是首句的讲法。
「耕也,馁在其中矣。」
再说,民以食为天,普通人都必须吃饭,古时儒家要半耕半读,到汉代还是如此。两汉时,百姓有一个人提倡「孝弟力田」,孝弟是道德,力田是耕田,诸葛亮躬耕南阳,陶渊明种禾南山下,自古耕读传家,但是为什么而耕?若为自己,不耕就不能享受,若怕饿才耕地,就大非圣人的本意。神农发明耕地种五谷,不是为自己吃饱,而且收集粮食,都是为解决他人的生活。但是一般人「耕也,馁在其中矣」,一耕地,心发动的思想,都是为怕自己饿才耕地,这就与道远了。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尊德行而道问学,求学问为发展道德,得志则为天下,苍生得好处,穷则独善其身以待时。所以孔子对长沮、巢由等都不反对,因为巢由那时候有尧舜,不须要他,并不是他不管。
神农发明耕田是为百姓,不是为自己。求学得志,当为天下,并不是为求利禄。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是怕追求不到,忧道是卫道,怕道不存在,道存在大家才得好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所以道能传到今天。如今道只存在台湾,你是要维持?还是要抛弃?只喊口号,道能维持吗?全球真懂人道孝弟忠信,只有孔子之道。全球人,共产党不必论,其余国家也没有懂道的,如非洲的孝,用木棍杀他的老人,而且众人共同食掉,用腹葬,这是什么孝?君子忧愁道在社会不能存在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大家能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就可以了,君子要为大家。
小人求学不是为这个,一求学就以为有学问便可作官,一作官自有俸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种讲法,也是吾的开创。只要不与孔子反对,就行。
谋,未得想求得道。忧,得到怕失掉、损失。中,心中存着。
【十五.三十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62)
改书是大毛病,讲不通时可以存疑,因为从前竹简为书,有错简的时候。
这一章书就很难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仁」有人怀疑是错误,但不敢改,朱子喜好改,但是在这一章没有改。有人说,与上章合为一章。这二种说都可以。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这是指在位者,有国家有责任者,为什么能得国得官?因为有此智慧能得到,但不是就永远得到。周朝有八百年之长,但也倒多少次楣。「知及之」有智慧能得到,「仁不能守之」既然得到了,为什么不能守?这是因为知及之而不能以仁守之,虽得到也很快再失去。如武王死了,若无周公,就不能接继。看历史必须有觉悟,须要有人才,若以智慧得到,又以仁守住,便得以好。凡得天下,不动刀兵者少,篡位也是如此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