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第六集) 台湾台北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20-001-0006
诸位同学,大家好!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求学的态度,在儒家教学的目标是君子;儒家的君子相当于我们佛法里面称菩萨;君子之道也,就近似菩萨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一句的重点是在「学」。要如何成就学问?一定要有威仪、有威德;如果要有威德,一定要能够自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讲解: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竞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水平比一般是要高一些,最初给诸位说过,他老人家是把佛法跟儒家的道理,将它合而为一。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可见得这个标准跟大乘佛法的标准是一样的。如果要不是期心在圣贤,这就谈不上自重了!「自重」,这一句话在我们佛经里面,就是佛常常教诫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很不容易。闻佛法,诸位看看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如果要不自重,那么这一生一定又空过了!
如何才能不辜负佛菩萨?必得要发大菩提心,成圣成贤。大乘法里面这个圣者是指十地菩萨,或者把等觉也包括在当中,我们称之为十一地,这是圣人;三贤菩萨称之为贤人,十住、十行、十回向;能发这样的心,向这样的目标努力、精进,这才算是自重。如果不发这样的心,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记住。不但是诸佛菩萨勉励我们要自尊、自重,你看世间圣贤教学也是这么说法,劝一个君子要自重,要自爱。
下面是讲威,「戒慎恐惧,名为威」。一个人能够自爱自重,自自然然就做到戒慎恐惧,他的心行必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都小心谨慎,这个叫做「威」。大师这些解释,我们都要特别留意到。
何谓「学固」?「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以本觉而其始觉。「始觉」是开始觉悟了!初发菩提心开始觉悟之人,照大师这一个标准,我们自己检点检点,我们自己这三桩事情,我们做到了没有?我们是不是自重自爱?是不是具足威德,真正觉悟了?
夫子的话是从反面说的,蕅益大师这一段话是从正面说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问问自己,在佛法里面果然觉悟了,觉悟了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在心理行为上,迥然不同;不觉悟的人,他是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当中,这是不觉悟。诸位要晓得,迷就不自重!迷,还能谈得上威德吗?这一些全都是互相关联的。由此可知,世出世法在教学当中,都重视觉悟。我们讲《论语》,第一章就给诸位说出来「学而时习之」,「学」就是觉悟!
诸位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当中的教学,才真正认识佛法到中国来之后,为什么小乘佛法不行了?确确实实儒家的这些学术,不但足以代替小乘佛法,而且更能贯通大乘的思想,比小乘要殊胜得多!小乘法里面,有很多是没有这样明显的大乘的教义。你看看在《四书》里,真是从人天一直到大乘佛法,都能够贯穿得起来,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读了之后,一定要向自己心行上去会归,才有功德利益。
底下说:「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竞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这一句实实在在给我们重大的警惕。要是拿禅宗的话来说,当头棒喝!我们确实如此,未尝不觉。可是毛病在哪里?是「暂觉还迷」,毛病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觉了,以后就不迷了,这才算是一个君子,在佛法里面才算是一个学人。
可是觉而不迷的人真是凤毛鳞角,「暂觉还迷」的太多太多了!这虽然说不怎么样,可是诸位要晓得,那个暂觉也相当可贵。为什么?还有许许多多就根本不觉。他到佛门里面来是另有目的,他不是求觉来的。我就常常遇到有一些人来问我,想出家。我就说;「为什么?」他说:「社会上谋生活太不容易了,我看你出了家很自在,又有吃的、又有住的,逍遥自在,什么事也不要干。」为这个目的来出家。诸位想想看,他怎么会觉呢?这个入佛门的目标就错了。这样的人有没有呢?真有这一类的人,那是从入佛门到老死,他也不觉。
何况求觉的机缘也不容易。在过去,学佛比我们现在稍稍要殊胜一些。过去丛林寺院天天有讲经的,有首座和尚讲经说法,指导我们修行,这个机会多!在台湾,诸位能看得到的,现在一般寺庙建得富丽堂皇。为什么?配合观光,大家都从事于观光的事业了,对教理的研究、修学已经束之高阁了。虽然有藏经楼,那是摆起个样子,庄严道场,是干这个。
所以要说到求觉,实在不容易,在环境上也是有所障碍。但是在目前也有不少的寺院,举办一些佛学讲座,也有许多的佛学院。可是真正能遇到的,那是少数人,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在台湾,可以说讲经的风气最盛是台北市。台北市大大小小的道场,讲经的道场,大概有十几家之多!这是最盛的。虽然有这十几家道场,诸位要把台北市人口调查、调查,做一个比例,那就差得太远太远了。在此地这些道场在一块研究佛法的,又有几个真正觉悟了的呢?听是在这里听,不觉的还是占多数,觉悟的还是占少数。所以这样一层一层的淘汰,真正剩下来谈得上有修、有学、有觉悟的人数并不很多。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自爱自重。
大师在此地说「倘自待稍轻」,轻是什么?就是放逸,自己对自己随便一点、马虎一点。人责备自己的时候总是少,责备别人很认真;对自己常常会原谅、会放宽,这就是大病。「便不能念念竞业惕励」,读儒书的,这是学业,佛法里面讲的是道业,道业比学业更精更纯。换句话说,条件要更严格,要不能够战战兢兢,自己勉励自己,必定是「暂觉还迷」。这是对什么人说的?那些善根深厚之人来说的。刚才说了,善根要是薄,根本就不觉。
「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这是解释孔老夫子这一句话:「君子不重」!不知道自尊自重,这是做学问的大病,世间学问根本的大病都在此地了。我们要讲修道,可见得要有这样的病,我们决定不会有成就。世间学问都不能成就,出世间的学问焉得有成吗?
这一句的目的是讲学问,讲觉。根本就在自重自爱。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真正能体会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固然能把这两句话体会到了,诸位想想如何能不自爱?如何能不自重?「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生能遇到了,怎么可能把它舍弃掉呢?学佛稍稍入门一点的人,哪一个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暂觉还迷」呢?可见得我们有很严重的劣根性,病根之所在!我们自己要想成就,一定要把病根拔除,障碍去掉,才有成就的希望。
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会想到「信佛」,这两个字要紧!我们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在佛法当中信心没能够建立。大经、大论一开头就给我们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没有信心,所以才不自爱、不自重。
不但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于世间法里面因果都没有信心。何以见得?我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居士没有遇到云谷大师以前,他相信的是命运,世间因果他相信。他只要一相信命运,他的心定了,没有妄念了,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妄念熄掉了。初见云谷大师,跟云谷大师在禅房里面坐了三天三夜,心里都不起一个妄念,云谷大师佩服得不得了。结果一问的时候,他相信因果。原来大师以为他定功有这么深,很佩服他的。结果一听说他相信因果命运,他还是一个凡夫!这个凡夫就相当了不起,所以我称他为标准凡夫。
古人给我们讲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为什么?这个命里面早就注定了。所以了凡居士这是君子乐得做君子;他不打妄想,他知道什么妄想都是空的,决不是妄想、欺诈能够占得了便宜的,不可能。你用妄想、用种种欺骗的手段、害人的手段,你所得来的还是命中所有的,真是冤枉!命里面没有的,我得来的那不算冤枉;命里都有的,得来的还是本来有的,这是冤枉。这就讲世间人连这一点都不相信,他怎么能相信佛法呢?
我们现在世间人修道,最担心的钞票怕没有了,我生活来源没有了,明天怎么办?他不是求觉悟,满脑袋的就是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怎样得来?多多益善,干这些。迷上加迷是根本不觉,不但在理上他不能悟,天天念经也不会开悟。这是为什么?没有信心。佛在经里面讲,佛的白毫光中里面有一分光明,就是给后世这一些弟子们四事供养,这是样样具足,我们还求什么!韦陀菩萨护法,也是护持我们四事供养没有缺乏!只要你的心在道上。
什么是道?觉就是道,信就是道。我信得过,佛的白毫光中有我一份;韦陀菩萨护持当中,一定也有我一份,那还要求什么人?不必求了!我们要连这个都不相信,那还信什么呢?信人,信如何想方法去巴结人,如何想方法去拉拢信徒,把他口袋里的钞票,用什么方法骗到我的口袋里来?你相信这一套,就不相信佛法,这就叫不自爱、不自重!连佛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会有成就?他的「身、口、意」三业,天天造的是罪业;罪业与觉悟是相背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此地说:「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这是解释下一句「主忠信」。主是忠主,我们一定要依忠、依信。「忠则直心正念真如」,这一句我们在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很多,「直则离谄曲之心,正则无妄」!正念则不是妄,正则不假!「如是,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直心正念真如」,就是《华严经》所念到的「一心正念」,直心就是一心。
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心不能一!心不能一,心就不能直。你看看在修行过程当中,《华严经》里面所显示的,学佛之人在大乘法里面,一开头就学什么?就学个直心。十住菩萨,十个位次,他主修的功课,就是修「直心正念真如」,就是学这一句!从初住到十住,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的根本法。
直心要从哪里做起?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心直言直,中间永无委曲相。」这就是教给我们最初方便。司马光教人从不妄语做起。直心,在《无量寿经》里面叫做至诚心,心诚到了极处;诚到了极处,这就是直心。这是教给我们下手的方便!最初方便就是不欺骗人。别人欺骗我,那是他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学佛,他不求觉;我学佛,我求觉,我不欺骗人。
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今天这个世界都是人骗人的世界,人吃人的世界,我要不骗人,我在这个社会上不能立足了!给诸位说,没有这个道理。我不骗人,我也活得满好的,很自在!不骗人的活在这个世间,决定是自在的,法喜充满!哪有不如人的地方?哪有过不去的地方?没有这个道理。
试问问,为什么要去欺骗人?为什么不能像佛菩萨一样,以诚心诚意来对待一切众生?这个就是觉,这就是自重,这就是威。我们能够这样诚诚恳恳的待人,相信因果报应,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只有成就别人的心、利益别人的心,绝没有一丝毫害人的心。而后你就肯定相信自己,这一生可以作佛作祖,这正是自重之处。我们讲到自爱自重,这才沾上一点边!
「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既然知道自重自爱,又能够做到自重自爱,这个时候就要求增上缘。增上缘是什么?是师友,要有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这是我们向上的增上缘。古德之所以不辞辛劳万里参学,就是为了这一桩事情。师友之缘具足了,最后这一关,就是要改过。有了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天天在一块,但是自己的毛病不肯改,那还是没用处。像我们在《坛经》里面所见到的,五祖麾下门人不算少数!五祖是名师,有好老师、有好的同学。你看那些人,他为什么不开悟?毛病习气太重,不肯改!
毛病里面最大的是自私自利、嫉妒障碍,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你看六祖得了衣钵走了,多少人去追他,想去夺回衣钵,甚至于还想杀害他。这些都是嫉妒障碍!那些人不是没有名师,不是没有好的同参道友。神秀大师也是善知识,他为什么不能成就?
所以我们读经,我们看语录,像这些地方都要留意。晓得那个人成就,他为什么成就?另外一个不成就,他为什么不成就?再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具备成就的条件?还有没有像那些不成就人的那些毛病?要是有,就要勇于改过;不改,始终是障碍;不改,佛菩萨也度不了你。这一点太要紧了!改过要勇猛,决定不能够轻易原谅自己;对待别人我们要原谅,对待自己绝定不能够原谅,你才会有成就!
「此三」,这个「三」是指什么?指忠信、指无友不如己者、指过则勿惮改,这三条是对症的妙药。对什么症?不重!换句话说,这三条都能具足了,这才算是自爱自重之人。为什么?他确确实实是向圣贤之道精进,确确实实能够成就圣贤之道。
「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惮于改过时,不肯改过,不愿意改过,怕改过,这都是自轻之相。
底下说:「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这是大忌讳。纵然是忠信,忠信也有限,也不能成就。为什么?他有重大的障碍在。
我们再看后面补注的这几行:
【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
「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这是我们讲真正修行、真正肯干的人。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人生苦短,这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人世苦,寿命短促。诸位不要看到八十岁、九十岁,给诸位说,一弹指就过去了!你们年轻的时候还不太觉得,四十以后就有这个觉悟了,就会感觉到人生苦短,真正是来日无多!觉悟到这一点,对于这一生不重视了,重视修来生。来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