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9 19:10: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了,那他这样子对待我是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欢喜接受,这个帐一笔就勾了,不再结冤仇。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你不能接受,心里头有怨恨,还想找机会报复,那麻烦大了!那就迷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两方面都痛苦。那又何必?
所以,你能够作如是观,这是正确的,问题就化解了,化解就没有障碍了。不化解,障碍永远存在,遇缘它就现前,不遇缘它就隐藏在那里。所以一定要把它化解,化解得愈多,你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一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1》)
...接触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部活活泼泼的《华严经》。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在那里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对人对事对物真修、真干。开始你就这样做,依教奉行,做过一段时期,纯熟了,再向上提升一步。怎么样?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行善不著行善之相,逐渐从二提升到不二,你就超越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超越了。
你只要肯用功,你才会得到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在这一生当中,常生欢喜心,那就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就是法喜充满。你要不真肯干,不真学,不真正向上提升,这种境界哪里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契入了。经上讲的是佛说的,一切注疏里面所说的,那是佛弟子说的,过去这些高僧大德说的。我们要不学,天天读它,好像是懂得了,也讲得天花乱坠,没契入。没契入从哪里看?你没有法喜,换句话说,你生活得不幸福、不快乐,你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真正得到受用的人才知道感恩。
人生幸福美满,谈何容易,几个人能得到,极少数的人。你是极少数人当中的幸运者,谁给你的?圣贤教诲给我的。你才会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产生感恩之心,报恩之心,才能生得起来。从感谢佛菩萨、祖师大德,感激老师,然后真正回过头来之后,感谢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不是天天在那个地方磨炼我,你怎么会磨得出来?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决不生贪恋;恶的这一面,决不生烦恼,就是傲慢、瞋恚、嫉妒、障碍,不生这个。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理智现前,而不会感情用事。这个人叫真修,这个人真正是依觉正净。
所以「受持三皈」,你看在「净业三福」里头,它不是第一条,它是第二条。第一条是受三皈的条件,你要不具足受三皈的条件,你三皈得不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伦理道德,父母是伦理,师长是道德;「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归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一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1》)
...我的。你才会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产生感恩之心,报恩之心,才能生得起来。从感谢佛菩萨、祖师大德,感激老师,然后真正回过头来之后,感谢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不是天天在那个地方磨炼我,你怎么会磨得出来?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决不生贪恋;恶的这一面,决不生烦恼,就是傲慢、瞋恚、嫉妒、障碍,不生这个。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理智现前,而不会感情用事。这个人叫真修,这个人真正是依觉正净。
所以「受持三皈」,你看在「净业三福」里头,它不是第一条,它是第二条。第一条是受三皈的条件,你要不具足受三皈的条件,你三皈得不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伦理道德,父母是伦理,师长是道德;「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归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础。你要是具备这个条件,有这样的基础,你才有资格去受三皈,去学五戒。三皈哪有那么容易!时时处处,念念提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三皈。念念愿一切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个统理是对一般领导,各个阶层的领导,我们今天把这个意思引申,与一切大众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切无碍。这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为指导原则。
凡是佛弟子,早晚课一定要念的,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我在早年刚刚亲近佛法,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了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一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1》)
...是一天的,就是学出家人的生活,学一天,受八关斋戒。受戒之前,一定要受三自皈,必依三皈。这就说明三自皈的重要,三自皈是根本。
一切佛法,不论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在中国是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法,一定要依三皈。三皈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无论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违背了就不是佛法。所以三自皈是我们的总方向、总目标,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归要三者」,归为什么要三,「翻彼外道」,这个外道是指印度世尊当年在世那个时候,印度有许多的宗教,这些宗教都是心外求法。所以外道不是藐视别人,不是轻视,确实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错了,知见就不正,正的反面是邪,所以说「邪师,邪教,及邪众」,众是信徒。
因此,佛法就有针对著当时这些宗教的状况,所以佛讲皈依佛,佛是善师,真正的好老师;经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皈依僧,僧就是大众,僧团,僧团清净,没有染污。这叫翻邪三归,所以它用意很深。下面有个比喻,「犹如良医,良药,及看病人,烦恼病愈故」。佛好比是良医,法好比是良药,信众就好比是来看病的人,遇到这么好的大夫,好的药,药到病除。这是为什么皈依要用三,清凉大师在此地简简单单给我们提了一下。
下面说,「为与众生为缘念故,三宝之义,至下当释」,下面还会给我们讲解三宝的意义。三皈是与众生为缘、为念,这个缘是增上缘,让你常常念著三皈。所以在佛门里面,无论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早晚功课里头一定有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我们在过去很详细的讲过几次,有录音、有录相,还有同修们依照讲解写成文字,《三皈传授》,初学佛的同学可以做参考。
三皈最重要是皈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之外叫住持三宝,就是我们现在的佛像是住持的佛宝,经典是住持的法宝,出家人是住持的僧宝,这是形相。形相里面含的意义就是自性三宝,这个重要。形相要不要紧?形相很要紧,没有形相我们就忘掉了,凡夫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十善业道是佛法根本的根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学佛的人统统忽略了,所以三皈五戒都变成有名无实,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可是你自己明白,自己觉悟了,别人不干,僧团都不干,我个人要干,救自己,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决定不可以说,他们都不做,我做它干什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都堕地狱,我不堕地狱到哪儿去!不就这个意思?这你就错了。别人不干,我要认真干,一定要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就对了。
我们想想,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还有个根,这个根就是《佛藏经》上,世尊所说的「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才知道,十善业道下面的根是小乘,我们现在没学小乘。小乘经里面,过去我学佛,第一部老师教的是小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里面,第一句佛教导我们,「亲近明师受戒」,受戒是教诫、教诲。头一个条件,你学佛一定要跟一个好的老师,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我们就晓得,这个老师有修、有学、有证,才是明师。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找不到,证果是圣人,在从前真有。大乘教里头明心见性,禅宗的,那是明师;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宗里面得一心不乱的,这是明师。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从前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找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这个老师真正是解行相应,虽然没有证得,我们跟他学不会走错路。如果连这样的老师都没有,你就要知道真正发大道心,跟古大德学习,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学孔子,真学成了,就怕你不肯学;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成了,成为一代祖师。世法、佛法里面,用这个办法成就的人不少!
这样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读古人的书,像李炳老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读印光大师的《文钞》,能解其义,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我们,「亲近明师受戒」,受戒是教诫、教诲。头一个条件,你学佛一定要跟一个好的老师,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我们就晓得,这个老师有修、有学、有证,才是明师。
现在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有修、有学、有证的老师找不到,证果是圣人,在从前真有。大乘教里头明心见性,禅宗的,那是明师;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宗里面得一心不乱的,这是明师。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从前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找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这个老师真正是解行相应,虽然没有证得,我们跟他学不会走错路。如果连这样的老师都没有,你就要知道真正发大道心,跟古大德学习,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学孔子,真学成了,就怕你不肯学;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成了,成为一代祖师。世法、佛法里面,用这个办法成就的人不少!
这样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读古人的书,像李炳老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读印光大师的《文钞》,能解其义,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是永远做不到的。
这首偈,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受学戒者,即十戒也」,因为这是出家,出家十戒就是《沙弥律仪》,「亦通五戒」,《沙弥律仪》前面五条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是在家居士,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六事,及五百戒」。这是讲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弥戒,出家当然愿望是比丘、菩萨,受到圆满的大戒,那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在古时候,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后学。譬如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受了之后,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统统做到了,师父才允许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够受持,也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行为上,你才有资格去受菩萨戒。所以它是分三个时期,不是同时。
现在只有受戒,不讲究持戒,所以三坛大戒一次就受了。你能不能做到,传戒师父不闻不问,这是佛法衰退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也教导我们,现在这个已经成了风俗,演变成一种习惯,只好去受。受了之后,自己一定要知道,你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萨,可不是真的。如果你自己真的称比丘、称菩萨,那就犯大妄语戒,犯大妄语戒,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你不是菩萨,你对人说我是菩萨;不是比丘,你对人说我是比丘,这个不可以。真的是菩萨,没有关系,那可以,真正的比丘才能称。
所以明末清初,我们净土宗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仪》,「亦通五戒」,《沙弥律仪》前面五条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是在家居士,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六事,及五百戒」。这是讲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弥戒,出家当然愿望是比丘、菩萨,受到圆满的大戒,那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在古时候,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后学。譬如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受了之后,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统统做到了,师父才允许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够受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