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8 17:41:20
|
只看该作者
皆是自心为缘。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所以古德云。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出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
又问。若依此义。岂不违于平等意趣。若言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
答。平等之言。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若属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耳。如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自性。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而示现。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如是一切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刚菩提圣性三摩地故。金光明最胜...(第1595-05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斩以谢屈。甚不惜也。八方论士。既闻此言。亦各来集。而立誓言。我等不如。亦当斩首。愚痴之头。亦所不惜。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须发。以为弟子。不斩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无方论。而与酬酢。智浅情近者。一言便屈。智深情远者。极至二日。则辞理俱匮。即皆下发。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钵。终竟三月。度十余万人。释曰。禀明于心。不假外者。审如斯语。何往不从。故能德动明神。凿大自在天之眼。化谐人意。度十万外道之心。可谓救世良医。度人妙术。不得斯旨。悲愿何成。自利利他。理穷于此。
天台无量寿佛疏云。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所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上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况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释云。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限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设具行门。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夫真心寥廓。绝言像于筌罤。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虽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原。静鉴虚凝。未...(第1595-05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2)
...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祇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
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会。
般遮于旬。此云五神通人。经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瑟。歌颂佛德。
四毗舍罗。念佛三昧经云。度脱五道四毗舍罗。注云。此或言施戒法。此无悭义。
没栗度。此云耎。物柔曰耎。
丽掣(昌制)毗。此云细滑。
谆(之闰)那。此云碎未。
四摩。此云别住。此处作法。余不相通。
嗢瑟尼沙。此云髻。无上依经云。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
乌瑟腻沙。此云佛顶。
母陀罗。槜李曰。结印手也。
迦私。或迦尸。此云光。能发光故。释迦世尊圆光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智论云。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二者有量之无量。见第七卷。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量上福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感通传天人王璠言。是大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祇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又多闻长子名那...(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或曰。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如形声。土如影响。只须自净其心。何假别求净土。答初言心净应辨理事。一者性净。二者事净。且性净者。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此则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俱为净土。二事净者。性虽本净心乃忽迷。一念不觉。二障久翳。当修三观。以破三惑。故仁王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登妙觉果方究竟净。最下凡夫。慎勿叨滥。次云土净。须晓难易。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一者难行。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十疑论明五种难事)。二易行道。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名易行道。此七义门辨诸佛土。纵数逾地尘皆理同镜象。舒虽万化横陈卷实一法不立。编至此时。六十四岁。幸目未昏。得书小字。绝笔自庆。遂述颂曰。
梵语星分难遍求 列篇举要会群流
总持三藏如观掌 颙望后贤为续周
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普润大师。名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戈姓。世居长州彩云里。父母祷佛。梦一梵僧云。吾欲寄灵于此。迨生颜如所梦。瑞相特异襁褓间见僧则欣然欲趋。似获珍玩。五藏辞亲。礼慈行彷公为师。始从庭训。神锋发硎。越明年背诵妙经七轴。九岁薙[髟/采]。十岁进具。以所受法。即登槐座。为众说戒。绍圣四[袖-由+異]。发轸参方。首见通照法...(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道者。止观相须。如鸟两翼车之二轮。二轮不具则无运载之功。一翼若阙则无凌虚之势。故云不具则不能入○自下第三明防退方法。于中有二。先明可退之人。后当知如来下明防退之法前中二。初标行劣。二以住于此下举处释成。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以其内心既劣。外阙胜缘。信行难成故将退也○防退法中有二。初通举圣意。后别引经证。前中二。初标圣善巧。二谓以专意下释显巧相。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引经证中二。先引经。后常见佛下释经文。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言若观法身得毕竟往生等者。但往生之人约有三位。一如莲华未开时信行未满。未各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已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已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菩萨等。住初地生净土等也。此中毕竟等。是后二位也○第五劝修利益中有三。初总结前说。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二若有众生下举信谤损益。三当知过去下结劝修学。就信谤中二。初信受福胜。后其有众生下明谤毁罪重。前中先约三慧总举其益。
若有众...(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法身。即是作真如观。观佛纯熟分得相应也。后报等者。以众生夙业无量。今虽发心修行。其力微劣难敌强恶。恐此报尽。仍逐故业随生诸趣。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报命终未知所往。或经多劫遍历三涂。纵得人身尤拘缘障。或蛮貊受质贫穷处身。或诸病所缠。六根不具。或王事迫己尘羁在躬。或少小无知强壮凶勇。方知乐善已是衰年。虽悟非常难任进向。况真法罔值善友莫逢。纵遇此缘根性多昧。傥是上智易悟法门。纵辩宣扬巧开人意。炽然恶习任运繁兴。积善既微强恶难免。脱然堕落。又是轮回如螘循环。何当断绝。菩萨观此深动悲怀。若非方便无能垂救。故论云。有胜方便摄护其心。故云。恐后报迁遇缘成退也。往生等者。文云。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世界者。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等。此意欲令众生专意念佛。欣求乐欲生彼国土。凡所修善尽将回向乃至有人无恶不为。但能临终至心十念。乃至一念成就。即得往生。生彼国已见佛闻法任运修进直成菩提。无诸恶缘令其退转故。云使不退也劝修等者。文云。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乃至云。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正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举彼损益者。文云。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惟修习。毕竟能至无上之道。乃至云。此人功德无有边际。斯举益也。又云。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斯举损也。修则但应仰信...(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无始积集。善行则方将修学境强心弱障重力微。在于观心宁无恐劣。娑婆者。此云堪忍。具足五浊实不可居。故经云。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善聚。唯佛如来堪忍住。故亦可修忍。胜余方故。不能常值等者。以秽土之中虽有佛出。然不久住即入灭度。动经多劫空过无佛。行者或生佛前。或生佛后皆不得值。以不值故不能供养亲近承受圣旨。惧谓等者。其犹孤子未及成人。便失恃怙宁不忧劳。将无所损。行人亦尔。无佛为胜缘内心又微弱。况兹秽境五浊混然。期心上求实为难进。拟退圣道。
圣意中。论胜方便者。即念佛三昧十六观门。及佛愿力等。随愿下如随愿往生经所说。十方皆有净土。若欲生者随愿往生。
引经中。论修多罗等者。即阿弥陀无量寿瑞相。及观经等。如小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乐事极。故名为极乐。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明寿命弟子国土庄严悉无量。故其国土庄严佛身功德微妙殊绝。难可思议。广在经文。不能具述。然凡往生者。都有九品。因行有胜劣。往生有升降。华开有迟速。成道有前后。上上品者。发三种心。谓志诚心深心回向心。具足戒行读诵大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及菩萨亲来迎接。观音菩萨执金刚台等。至行者前。其人乘此随佛之后。如弹指顷即生彼国。生已见佛闻法开悟。经须臾顷遍至十方。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乃至下下品者。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合堕地狱。经历多劫。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名号。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具足十念乘华往生。佛及菩萨共来迎接。生彼池中莲华之内。...(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2)
...不后方是圆顿三昧。据上所论似如次第一心义之何在。答说虽前后用在一时。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若论假观亦复如是。白毫宛然如骨起光是假。其相叵得是空。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此骨是中也。若论中观了此白毫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则痴。无想是尼洹。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为亡二边也。既其双亡必也双照。以双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时不可前后。是则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一假一切假三观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观俱中。不前不后绝思绝议。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刹外。何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刹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边。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以例取舍不取不舍。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然。具如止观前六章。依修多罗广开妙解直论诸法本真。无非三谛妙法。由此理具方有事用。以即假故不失自体。不远而远往生彼土。复由即空故同一性体故。以佛力故。三昧力故。一念能见故。心在定故。如弹指顷故。不近而近实不往生双非二边。非生非不生事既即理便是妙事。但佛世根利随举其一必具三。故小弥陀偏语其远。十六观经偏语其近。既其远近双照必也远近双寂...(第1605部~天台传佛心印记一卷)
...。同得念佛三昧。共证菩提不亦伟欤。修净业者无吝慈悲。试一展卷见闻随喜。赞辅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请高着眼。
时大德九年乙巳弥陀示相日。江州庐山东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僧优昙普度斋沐谨题。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
念佛宝鉴叙。
念佛正因卷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