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说阿弥陀诸经集第六八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7:3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阿弥陀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阿弥陀诸经集第六八卷







    ...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又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又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淫女人。名庵罗婆利。舍卫国有淫女人。名须曼那。王舍城淫女人。名忧钵罗槃那。有三入。各各闻人赞三女人。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梦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往到跋陀婆罗菩萨所。问是事。跋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此三人。方便巧说诸法空。是时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知人不来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又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当如是念佛。数数念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国。是名如相念。大方等大集经云。佛告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如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又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见者清净。...(第1595-01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不能增。无明地不能减。故称不动。如三藏勒那云。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此则摄他为总。入他为别。一身既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供养之具。皆助随喜。悉同供养。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邪业。不生愧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阿弥陀佛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周备。西天云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设一切佛不化众生。但一佛化生。即功归法界。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礼也。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华经明。十方诸佛。皆是释迦分身。则阿閦弥陀。悉本师矣。本师即我心矣。释云。非独弥陀阿閦。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若能寻迹得本。自然绝迹归宗。或迷迹徇尘。则为失本。所以了之者。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昧之者。本迹俱迷。随情自异。故大宝积经云。我证菩提无差别迹。何名为迹。真如法性二俱名迹。诸法实际亦名为迹。无生无灭亦名为迹。今时多执方便言教之迹。失于一心正义之本。是以宗镜所示。皆令寻迹得本。虽遍引言诠。殷勤委细。同指于此。故天王般若经云。利根性人。说文知义。若能说文知义。见法识心。方入宗镜中。顿消疑虑。则不用天眼观。彻见十方界。不用天耳听。遍闻法界声。不假神足通。疾至十方际。端坐寂不动。诸佛常现前。如般舟三昧经云。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心。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在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之。自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阿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受持得。从三昧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如上所说。皆是顿入之门。以备上根。非为权渐。今则傍明佛旨。略赞经文。大意并依先德解释。即何理而不尽。何事而不穷。然更在后贤智眼明断。以佛意深奥。一句能生无量义故。  
      问。如上所说。芥纳须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须弥为复...(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在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之。自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阿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受持得。从三昧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如上所说。皆是顿入之门。以备上根。非为权渐。今则傍明佛旨。略赞经文。大意并依先德解释。即何理而不尽。何事而不穷。然更在后贤智眼明断。以佛意深奥。一句能生无量义故。  
      问。如上所说。芥纳须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须弥为复入芥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经何故云。须弥本相如故。若言不入。又云。唯应度者见之。  
      答。若有所入处。即失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见。又或云。小是大家之小。大是小家之大。或云。芥子须弥各无自性。此皆是以空纳空。有何奇特。故知未入宗镜。情见难忘。局大小于方隅。立见闻于妙道。致使一真潜隐。万法不融。今明正义者。所谓...(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之迹。又若无所应之身。亦无能感之事。自他能所。非一非异。缘起相由。成兹密旨。然缘起相由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7:41:20 | 只看该作者
    皆是自心为缘。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所以古德云。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出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  
      又问。若依此义。岂不违于平等意趣。若言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  
      答。平等之言。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若属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耳。如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自性。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而示现。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如是一切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刚菩提圣性三摩地故。金光明最胜...(第1595-05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斩以谢屈。甚不惜也。八方论士。既闻此言。亦各来集。而立誓言。我等不如。亦当斩首。愚痴之头。亦所不惜。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须发。以为弟子。不斩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无方论。而与酬酢。智浅情近者。一言便屈。智深情远者。极至二日。则辞理俱匮。即皆下发。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钵。终竟三月。度十余万人。释曰。禀明于心。不假外者。审如斯语。何往不从。故能德动明神。凿大自在天之眼。化谐人意。度十万外道之心。可谓救世良医。度人妙术。不得斯旨。悲愿何成。自利利他。理穷于此。  
      天台无量寿佛疏云。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所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上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况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释云。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限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设具行门。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夫真心寥廓。绝言像于筌罤。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虽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原。静鉴虚凝。未...(第1595-05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2)


    ...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祇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  
      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会。  
      般遮于旬。此云五神通人。经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瑟。歌颂佛德。  
      四毗舍罗。念佛三昧经云。度脱五道四毗舍罗。注云。此或言施戒法。此无悭义。  
      没栗度。此云耎。物柔曰耎。  
      丽掣(昌制)毗。此云细滑。  
      谆(之闰)那。此云碎未。  
      四摩。此云别住。此处作法。余不相通。  
      嗢瑟尼沙。此云髻。无上依经云。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  
      乌瑟腻沙。此云佛顶。  
      母陀罗。槜李曰。结印手也。  
      迦私。或迦尸。此云光。能发光故。释迦世尊圆光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智论云。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二者有量之无量。见第七卷。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量上福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感通传天人王璠言。是大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祇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又多闻长子名那...(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或曰。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如形声。土如影响。只须自净其心。何假别求净土。答初言心净应辨理事。一者性净。二者事净。且性净者。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此则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俱为净土。二事净者。性虽本净心乃忽迷。一念不觉。二障久翳。当修三观。以破三惑。故仁王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登妙觉果方究竟净。最下凡夫。慎勿叨滥。次云土净。须晓难易。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一者难行。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十疑论明五种难事)。二易行道。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名易行道。此七义门辨诸佛土。纵数逾地尘皆理同镜象。舒虽万化横陈卷实一法不立。编至此时。六十四岁。幸目未昏。得书小字。绝笔自庆。遂述颂曰。  
      梵语星分难遍求  列篇举要会群流
      总持三藏如观掌  颙望后贤为续周  
    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普润大师。名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戈姓。世居长州彩云里。父母祷佛。梦一梵僧云。吾欲寄灵于此。迨生颜如所梦。瑞相特异襁褓间见僧则欣然欲趋。似获珍玩。五藏辞亲。礼慈行彷公为师。始从庭训。神锋发硎。越明年背诵妙经七轴。九岁薙[髟/采]。十岁进具。以所受法。即登槐座。为众说戒。绍圣四[袖-由+異]。发轸参方。首见通照法...(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道者。止观相须。如鸟两翼车之二轮。二轮不具则无运载之功。一翼若阙则无凌虚之势。故云不具则不能入○自下第三明防退方法。于中有二。先明可退之人。后当知如来下明防退之法前中二。初标行劣。二以住于此下举处释成。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以其内心既劣。外阙胜缘。信行难成故将退也○防退法中有二。初通举圣意。后别引经证。前中二。初标圣善巧。二谓以专意下释显巧相。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引经证中二。先引经。后常见佛下释经文。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言若观法身得毕竟往生等者。但往生之人约有三位。一如莲华未开时信行未满。未各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已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已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菩萨等。住初地生净土等也。此中毕竟等。是后二位也○第五劝修利益中有三。初总结前说。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二若有众生下举信谤损益。三当知过去下结劝修学。就信谤中二。初信受福胜。后其有众生下明谤毁罪重。前中先约三慧总举其益。  
      若有众...(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法身。即是作真如观。观佛纯熟分得相应也。后报等者。以众生夙业无量。今虽发心修行。其力微劣难敌强恶。恐此报尽。仍逐故业随生诸趣。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报命终未知所往。或经多劫遍历三涂。纵得人身尤拘缘障。或蛮貊受质贫穷处身。或诸病所缠。六根不具。或王事迫己尘羁在躬。或少小无知强壮凶勇。方知乐善已是衰年。虽悟非常难任进向。况真法罔值善友莫逢。纵遇此缘根性多昧。傥是上智易悟法门。纵辩宣扬巧开人意。炽然恶习任运繁兴。积善既微强恶难免。脱然堕落。又是轮回如螘循环。何当断绝。菩萨观此深动悲怀。若非方便无能垂救。故论云。有胜方便摄护其心。故云。恐后报迁遇缘成退也。往生等者。文云。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世界者。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等。此意欲令众生专意念佛。欣求乐欲生彼国土。凡所修善尽将回向乃至有人无恶不为。但能临终至心十念。乃至一念成就。即得往生。生彼国已见佛闻法任运修进直成菩提。无诸恶缘令其退转故。云使不退也劝修等者。文云。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乃至云。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正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举彼损益者。文云。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惟修习。毕竟能至无上之道。乃至云。此人功德无有边际。斯举益也。又云。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斯举损也。修则但应仰信...(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无始积集。善行则方将修学境强心弱障重力微。在于观心宁无恐劣。娑婆者。此云堪忍。具足五浊实不可居。故经云。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善聚。唯佛如来堪忍住。故亦可修忍。胜余方故。不能常值等者。以秽土之中虽有佛出。然不久住即入灭度。动经多劫空过无佛。行者或生佛前。或生佛后皆不得值。以不值故不能供养亲近承受圣旨。惧谓等者。其犹孤子未及成人。便失恃怙宁不忧劳。将无所损。行人亦尔。无佛为胜缘内心又微弱。况兹秽境五浊混然。期心上求实为难进。拟退圣道。  
      圣意中。论胜方便者。即念佛三昧十六观门。及佛愿力等。随愿下如随愿往生经所说。十方皆有净土。若欲生者随愿往生。  
      引经中。论修多罗等者。即阿弥陀无量寿瑞相。及观经等。如小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乐事极。故名为极乐。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明寿命弟子国土庄严悉无量。故其国土庄严佛身功德微妙殊绝。难可思议。广在经文。不能具述。然凡往生者。都有九品。因行有胜劣。往生有升降。华开有迟速。成道有前后。上上品者。发三种心。谓志诚心深心回向心。具足戒行读诵大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及菩萨亲来迎接。观音菩萨执金刚台等。至行者前。其人乘此随佛之后。如弹指顷即生彼国。生已见佛闻法开悟。经须臾顷遍至十方。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乃至下下品者。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合堕地狱。经历多劫。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名号。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具足十念乘华往生。佛及菩萨共来迎接。生彼池中莲华之内。...(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2)


    ...不后方是圆顿三昧。据上所论似如次第一心义之何在。答说虽前后用在一时。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若论假观亦复如是。白毫宛然如骨起光是假。其相叵得是空。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此骨是中也。若论中观了此白毫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则痴。无想是尼洹。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为亡二边也。既其双亡必也双照。以双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时不可前后。是则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一假一切假三观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观俱中。不前不后绝思绝议。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刹外。何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刹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边。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以例取舍不取不舍。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然。具如止观前六章。依修多罗广开妙解直论诸法本真。无非三谛妙法。由此理具方有事用。以即假故不失自体。不远而远往生彼土。复由即空故同一性体故。以佛力故。三昧力故。一念能见故。心在定故。如弹指顷故。不近而近实不往生双非二边。非生非不生事既即理便是妙事。但佛世根利随举其一必具三。故小弥陀偏语其远。十六观经偏语其近。既其远近双照必也远近双寂...(第1605部~天台传佛心印记一卷)


    ...。同得念佛三昧。共证菩提不亦伟欤。修净业者无吝慈悲。试一展卷见闻随喜。赞辅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请高着眼。  
      时大德九年乙巳弥陀示相日。江州庐山东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僧优昙普度斋沐谨题。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  
      念佛宝鉴叙。  
      念佛正因卷第一。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7:42:40 | 只看该作者
      
      念佛正教卷第二。  
      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派卷第四。  
      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行卷第六。  
      念佛正愿卷第七。  
      念佛往生正诀卷第八。  
      念佛正报卷第九。  
      念佛正论卷第十。  
    目录  
      第一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说 阿弥陀佛因地 弥陀释迦本愿因地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归依三宝 发菩提心 受持戒法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观进行者。  
      第二卷(一十九章)  
      念佛正教说 佛为父王说念佛 善财参见德云比丘说念佛门 智首菩萨说念佛 龙树大士说念佛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 修持法门 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 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 空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日观念佛三昧专想法门 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 一相念佛三昧专念法门 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 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 晨昏念佛功德信愿法门 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门 慈照宗主圆融四土。  
      第三卷(八章)  
     ...(第1606部~庐山莲宗宝鉴十卷)


    ...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无碍。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界。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  
    阿弥陀佛因地  
      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又大弥陀经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发无上意。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时佛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应其心愿。法藏稽首礼佛。广说四十八愿云(本经具载)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弥陀释迦本愿因地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无诤念发愿云。我修大乘取于净土。终不愿于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1606部~庐山莲宗宝鉴十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