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卍续藏第37册No.0671四十二章经疏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4: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37 册 No. 0671 四十二章经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37 册 No. 0671 四十二章经疏钞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二明世间果三初善不可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自在此也。

      【疏】存心不善曰恶人。志仁无恶曰善人。

      身口辱曰挠。意来辱曰乱。有意非无心曰故。禁息。意忍也。无瞋责。身口忍也。

      依华严明。忍具八心。一忍辱心。如司空图之耐辱。耐人之所不耐。二柔和心。如老子柔弱胜刚强。三谐顺心。如娄师德之唾面自干。四悦美心。如孙登之投水嬉笑。五不瞋心。如孟子之横逆自反。六不动心。如帝释之诃其愚痴。七不浊心。如黄宪之汪洋万顷。挠之不浊。八不报心。如陈骞之含隐怨害。置之不报。若配此文。身加辱而忍耐不瞋。口毁骂而美顺不责。意嫉害而柔和不报。不动不浊。此其所以为善人也。善人若还对彼此无智慧。

      不对心清凉。骂者口热沸。故云而自恶也。经言。彼重以恶来。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间。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此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故云福气常自在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其然乎。

      【钞】初二句所对境。次二句能治心。末四句出罪福。司空图者唐人。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自号耐辱居士。柔胜刚者。德经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又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今谓他人陵我以刚强。我则骋之以柔和也。娄师德者。唐人有弟。出守代州。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已。师德曰。拭之是违其怒也。使自干尔。投水笑者。普孙登。为人绝无恚怒。人或投其水中戏之。既出嬉笑自如。横逆自反者。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文)诃愚痴者。杂阿含云。有阿修罗。与帝释战不如。遭五系缚。将还天宫。辄瞋骂詈。御者白帝释曰。释今为畏彼。为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罗面前而骂辱。帝曰。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与愚夫对。御者又曰。若但行忍者。于事则有阙。愚痴者当言。畏怖故行忍。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帝曰。我常观察彼。制彼愚夫者。见愚者瞋盛。智以静默伏。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若使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有何忍。于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文)黄宪者。汉时人。郭林宗曰。黄叔度汪洋若万顷之波。澄之既不清。挠之亦不浊。未可量也。

      陈骞者。晋传云。骞沉厚。有大度量。虽加怨害恼怒。并皆含隐不报。此则含人之所不含者也。

      △二圣不可诃。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疏】先引明骂佛自祸二。初默然不对。有人指六师外道诸恶人也。守道。以理存心也。仁者爱人。慈者怜人。施于身曰行。遍法界曰大。有本云。愚人以吾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彼以恶来。吾以善往。释曰。四等四无量心也。故云行大仁慈。骂有二种。一作色。二戏笑。于中或带宗亲。或但自身。复有十相。一种族。二形貌。三称名。四据齿。五家业。六品位。七威仪。八事迹。九罪过。十善道。致骂亦二义。一爱人者人恒爱之。则佛有弟子。而外道无眷属。故致骂也。二下土闻道则大笑之。此乃不得绝圣绝仁之意。是故不但背后笑毁。而且致面骂也。默者笑其狂。愍其痴。忍其怒。治其骂也。内含四悉。默具事理。见者适悦。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单为彼默。旧善心生。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不对骂止。新恶除遣。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悟入圣道。永不为恶。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下问答中。亦具四悉。例此可知。问下。二举事况显。子者。虽无伏断。亦住正因。故有外子之名字也。迎送拜揖谓之礼。以礼待人。人受礼尚归于自。况于不受礼乎。则知受骂不受骂。亦皆归自身矣。所以然者。盖受礼则生自福。如育王之礼僧。不受礼则自有礼。如不轻之深敬。受骂则自招殃。如歌利罽宾国王。不受骂则诃骂自。如鞠多叔孙武叔。

      今来骂佛。是自求祸。祸岂不随其身者哉。故法华明获重罪。楞严示堕无间。孟子贬为亡者。老子斥名死徒也。宜矣。

      【钞】诸恶人者。法华谓诸外道梵志(在家外道。事梵天故)尼犍子(此云离系。出家外道)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是顺世外道。计顺世情故)。逆路伽耶陀(此云恶论。亦名弟子破师。是不顺世外道。以逆君父之论故)也。以理守心者。拣彼邪师心游道外也。

      仁慈。拣彼恶人无仁慈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文)遍法界者。佛之同体大慈。拣乎菩萨未遍。二乘人天。梵王大千世界。帝释六欲四洲之仁慈也。爱人句。出孟子。具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下士句。出老子。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文)。不得绝仁意者。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文)解曰。绝圣。令还天理也。弃智。令反无为也。绝仁。令复真心也。弃义。令归本源也。绝巧。令抱朴。素也。弃利。令守公正也。不得其意。遂以弃绝为是。仁智为非。而来呵佛骂祖。毁圣诋贤。此则名为迷中倍人可怜愍者。默者下。有本云。佛默不答者。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默具事理下。大通佛之默然受诸梵请。老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世界也。楞伽四答中(一向反诘分别置止也)。止论以制外道。世论婆罗门默然不辞而退。为人也。如来教令密摈恶比丘。公主说偈。密默治王子瞋(昔有一微贱人。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曰。再若瞋时。当说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瞋。说已默然瞋歇。后不复瞋。是主及余诸人。但闻偈不知意也)。对治也。净名默住不二。智积默然信受。第一义也。梵语悉檀。此翻遍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也。问中具四悉者。问明善恶欢喜不瞋。世界也。为说善法。生彼善心。为人也。以今善教。破除恶骂。对治也。得悟其理。非善非恶。第一义也。

      子者下。博地凡夫。称名字子。具正因。住自性佛性。而未有观行。故小乘七方便。大乘三贤。称相似子。具缘因。引出性佛性。缘理伏惑故。小乘四果辟支。大乘十圣。称真实子。具了因。至得果佛性。断惑证真故。外子者。一凡外。外子也。未入佛家故。二二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4:16:00 | 只看该作者
    庶子也。未付家业故。三菩萨。真子也。绍隆佛位故。今于二种三子中。皆初子义。故称子也。育王礼僧者。阿育王经云。王见福田僧。不问大小。悉皆礼拜。耶奢大臣。怪而谏曰。应当自重。何轻作礼。王集群臣。不听杀生。仰敕各得一头。若牛若马之类。唯敕耶奢。得死人头。既皆得已。使货于市。余头卖尽。人头独存。王问众臣。一切物中何者为贵。答曰。唯人最贵。王言人贵应得多价。何以不售。答言。人生虽贵。死乃最贱。头尚可恶。况有价乎。王问。一切人头皆贱否耶。答言皆尔。王言。今我头亦贱耶。尔时耶奢。惧不敢对。王言。若不异者。汝何遮我不使礼拜。汝若是我善知识者。应当劝我礼拜。使我将来得诸天身。贤圣胜头。头有所直。何故我自作礼。汝尚嗤笑。

      (文)不轻深敬者。法华云。常不轻菩萨见诸四众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四众之中。有生瞋者。恶口骂詈。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不轻菩萨。能忍受之。其罪毕已。六根清净。增益寿命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四众轻贱我故。二百亿劫。不值三宝。千劫于阿鼻狱。受大苦恼。(文)歌利者。此云极恶。金刚疏云。佛昔作忍辱仙人。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果否。皆答不得。王怒。割截身体。天怒。飞砂雨石。王惧求忏。仙言无瞋。誓后身复如故。(文)罽宾王者。传灯录云。师子尊者。因罽宾国王秉剑于前云。师得蕴空不。曰已得。问。离生死不。曰已离。问。既离生死。就师乞头得不。曰。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便斩之。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文)鞠多者。魔王名。庄严经论云。尸利鞠多。因设火坑并诸毒食。害佛不得。悔过号泣。世尊告言。汝勿忧怖。即说偈言。害我我无瞋。久舍怨亲心。右以旃檀涂。左以利刀割。于此二人中。其心等无异。

      (文)武叔者。鲁论云。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文)。自求祸者。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造也。孟子曰。般乐怠傲。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文)获重罪者。法华四卷云。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

      (文)堕无间者。楞严八卷云。毁佛法僧。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文)梵语阿鼻。此云无间。谓受苦无间刻也。

      贬为亡者。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候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文)强酒而欲无醉。既不可得。乐不仁而欲无死亡。又岂可得哉。斥名死徒者。德经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仁慈则用力救助)。俭故能广(节俭日用自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文)今则不仁不慈而恃强横。死亡也可知。

      【疏】犹下。次结诫止恶行善。初二句喻也。次一句合也。后一句诫也。恶因恶果。既如形声影响。则善因果亦尔。是故应当止恶行善。转祸为福也。

      【钞】善恶能感因。如形声。祸福所报应。如影响。此感彼应。毫发不爽。故云随无离也。而曰终者。纵经多劫。因果亦不亡也。经中说言。有三业报。一现报业者。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来生受苦乐报。三后报业者。此生作善作恶。直至未来无量生中。受苦乐报。若见恶人好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善业熟故。所以有此乐果。岂关现作恶业而得好报。若见善人苦者。此是过去生报后报恶业熟故。现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所以有此苦果。岂关现作善业而招恶报。(文)中竺大士名阇夜多。问鸠摩罗多尊者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谋为。皆不如意。邻家一人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耶。尊者答曰。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文)原人论云。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三途中。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生于人天。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有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若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报。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愚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复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年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俗人不知。唯执否泰由于时运。(文)此皆不明三世轮回者也。则知善恶之报。有大小迟速矣。即影响之喻。乃言其必然。非谓其速也。影之随形。亦有远近。影远则大。影近则小。报之迟速。亦犹是也。速则报轻。迟则报重。又或恶业多而先受恶报。善业多而先受善报。抑或善心退转。则又因福而得祸。恶心改悔。则又因祸而得福。虽有种种差殊。总之一定不移。故曰应随终无离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正此意耳。

      △三贤不可毁。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从己堕。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疏】初标举。神明不测谓之圣。才德出众谓之贤。又圣者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四果十地等。贤者良也。背恶心向良心故。三资四加等。心无悲愍。损恼于他。名之为害。犹下。次喻明。初喻毁斥上等圣贤。次喻逼恼同学良善。含血喷天。还污己身。如方士之诃责贤祖。身自疮疱。把尘扬风。反坌自体。如蔡京之贬剥司马。自取戮辱也。杂阿含云。健骂婆罗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曰。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时婆罗门。忏过而去。贤下。后合示。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反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法华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皆是毁贤祸己之明证也。

      【钞】又下。比证曰贤。亲证曰圣。资粮加行位名。通大小乘。方士诃贤祖者。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请三祖藏和尚讲华严。因论邪正。时有方士。在会嫉恨。面兴愠色。口出恶言。谓三祖曰。但自讲经。何起诽毁。祖曰。今讲经旨。无他论议。问。一切诸法。悉平等耶。祖曰。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又问。何法平等。何法不平等。答。诸法不出二种。一者真谛。二者俗谛。若约真谛。无此无彼。无自无他。无净无秽。一切皆离。故平等也。若约俗谛。有善有恶。有尊有卑。有邪有正。岂得平等。方士词穷无对。犹瞋不解。但加骂詈毁辱而已。归去经宿。明朝洗面。眉发俱落。通身疮疱。方生悔心。敬信三宝。求哀三祖。祖令持华严经百遍。以赎前??。诵至八十遍。忽感眉发重生。身疮顿愈。又如四禅无闻比丘。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皆是唾天自污也。

      蔡京者。宋徽宗时。蔡京为相用事。排陷元祐诸臣。目曰奸党。首列司马光。刻石殿门。又自书大碑。颁布州县。长安中无敢议者。惟石工安民辞曰。司马相公。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我不忍刻也。官欲加罪。民泣曰。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闻者愧之。靖康中京既正罪。安民亦得褒赠。

      后合下。毁贤合唾天飏风。祸己合堕己坌身。三业之中。口业实重。好言是口。莠言是口。赞则靡德不归。犹如寒谷生春。毁则何恶不往。宛似炎天飞雪。关系既大。招致不轻。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庄子曰。为不善于显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者。鬼得而诛之。则知毁圣害贤者。必有灭己之大祸。不可作也。

      法华下。圆通解曰。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来于我起侵伤。还着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失。自然黑业果相随。则还著者。还是自害自也。

      △三明上上果二。初道果显胜二。初奉道得大智果。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疏】博学多闻。则涉于名言。爱道广远。则高于门境。那知道不远人。徒增悭慢。法本离言。何劳强记。犹如阿难徒闻。未全道。力。故云难会。

      心之所至谓之志。理之所诣谓之道。持守其志。则无如外智。体奉其道。则无智外如。心境相契。如盖合底。体包太虚。用周沙界。故云甚大。三乘菩提。皆在自心得矣。岂远乎哉。

      【钞】上二句。明不善学之失。执着法相曰悭。自恃其道曰慢。本离言者。起信云。是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文)阿难证也。楞严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颂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文)守志下二句。明善学之益。

      志。能也。心也。智也。道。所也。境也。如也。三乘二句。上智契心得佛菩提。中智契心得辟支菩提。下志契心得声闻菩提。心赋注云。天有道以轻清。地有道以宁静。山谷有道以盈满。草木有道以生长。鬼神有道以灵圣。君王有道执王天下。道即灵知心也。故曰在自心得。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岂不可惜。若夫达磨西来。不立语言。直指人心。贤首顿教不说法相。唯辨真性。可谓得斯意矣。

      △二助道得大福果。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疏】初直明随喜福大。施道。是法施。拣非财施。助欢。是随喜。拣非自作。见作曰睹。人通五乘。福甚大者。大品明不可知数。法华谓无量无边。以随喜施道。拣非随喜施财也。沙门下。次问答福报无尽。先问。上大且约横遍法界。此尽乃对竖穷时世。故疑难云。此福虽大亦有尽耶。佛下次答。先喻。一炬之火本。喻初闻随喜者福。千百炬来分取。喻百千人展转闻而随喜得福。熟食喻得定身福。禅悦食也。除冥喻得慧身福。生空慧除界内无明也。亦可熟食喻涅槃法性身福。法喜食也。除冥喻得智身福。法空智除界外无明也。如故。谓本有之火不减。喻不因展转分取其福。而致初闻随喜之福有减损也。末一句合法。转闻分取。福尚无减。况自行持。福岂尽乎。经云。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则随喜福。亦无尽也。

      【钞】法施以五教乘。施众生也。财施内则身命。外则宝物。净名云。当为法施。何用是财施为。华严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者。随则顺事顺理无有差别。喜是庆己庆人。闻微妙法。顺理有实德。顺事有权功。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别行疏云。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随喜。为庆悦彼除嫉妒障。起平等善(文)。通五乘者。行愿品云。诸佛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所有善根。六趣四生声闻辟支所有功德。一切菩萨难行苦行。我皆随喜。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慧。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足一乘者。无量人天福。皆随而欢喜。

      (文)大品者。彼经随喜品中。明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文)法华者。六卷随喜品云。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文)先喻下。炬喻随喜。火喻福报。人喻行者。分取喻转教他人作随喜福。拣上自行随喜也。冥。黑暗也。有室内室外之别。

      △二圣果显胜二。初备显饭善令得无漏。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疏】先凡位中较田胜。非善非恶谓之凡。贫病等也。仁慈无害谓之善。忠恕等也。归信佛律。名持五戒。兼摄余戒定慧人天。及小教中七方便也。饭百下。次圣位中较田胜。初四果中较也。

      饭十下。次三乘中较也。别行钞云。辟支佛者。此云独觉。独一觉故。亦名缘觉。从缘生觉故。饭一三世诸佛者。谓于三世诸佛中。随饭一佛也。声闻断使。如烧木成炭。支佛侵习。如烧炭成灰。佛则正习俱除。如灰炭俱尽。而又说法利生。故增胜耳。饭千下。后有无乘较也。千亿诸佛者。谓诸佛中。饭至千亿尊佛也。念心住境修因。证果也。无念。拣凡夫善人之有念。无住。拣持戒之有住。无修。拣三果之有修。无证。拣罗汉辟支诸佛之有证。

      前九较中。后后胜前。虽有福报。犹住于相。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今则无心。不取于相。所获福报。亦如虚空不可思量。以取舍情亡等于真空故。指要录云。佛为须达。说布施果报。谓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白衣。不如供养一净行人。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问。施食有何功德。答。食施获五福报。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辨。亦云无尽功德。犹彼尼拘类树种如纤芥。生长高四十里。岁下数万斛实。是故婢舍一文。得公主之贵。女施二钱。感正后之荣。文荼举家皆福。那律多劫无贫。德胜献麨为人王。使女施潘成支佛。问。贫者将何作施。答。优婆塞戒经云。贫者说无财施。是义不然。何以故。贫贱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果报。天下极贫谁无尘许麨耶。谁有三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4:17:26 | 只看该作者
    可谓难矣。

      富贵逼人。以直报怨。临事而惧。是常情也。今欲无心而不瞋临。岂不难哉。

      若能舍全躯而求半偈。造佛像而受记音。夫妇一床而分寝??。见妙五欲而无欢乐。临骂而佯为不闻。被射而慈愍无怨。无心行欲。类木人之看华鸟。不意斩杀。犹伎见之听讼狱。则此诸难。亦不难矣。

      钞教下。先明难。

      佛前后为难者。经云。八难。一者地狱。二者饿鬼。三者畜生。四者边地。五者长寿天。六者虽得人身癃残百疾。七者生邪见家。八者生于佛前。或生佛后。

      以直二句。出鲁论。彼具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则有瞋有心者也。要如夷齐不念旧恶。老庄恬淡无为。始名为无瞋无心也。若能下。次不难。

      半偈者。涅槃经云。佛昔作婆罗门。雪山坐禅。求法修道。天帝往试。化为罗刹。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半。答曰。腹饥难说。问欲何食。答曰人血。请曰。愿说我当身施。即说偈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以偈遍书木石。即上树舍身。罗刹手接之。还复本形。作礼而去。受记者。造像功德经云。帝释请佛。升忉利天。度夏三月。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渴思不见。欲造木像。毗首羯磨天。化为匠者。操斧斫香木声。上彻诸天。至佛会所。如来遥叹。授菩提记。则知别相同相。不离住持三宝。报身法身。不离应现影像。是以一见尊容。一闻经声。即为睹佛听法。当自生大庆幸。而城东老母。与佛同生。俱在一处。共经一世。曾不见佛。不蒙法音。以故心疑是难。未必异时亦为难也。分寝??者。佛本行经云。毕钵罗耶童子。与?陀罗女为夫妇。同愿修行。不相染触。子若眠时。女起经行。女若睡时。子复经行。周历十二年。同在一室而不同寝。后女睡时。一手垂地。忽一蛇来。夫恐螫女。擎于妇臂。安置床上。时妇责曰。今乃何故起如是心。夫以实情告之。后投佛出家。皆得成道。夫即摩诃迦叶。妇即紫金光比丘尼。是也。无欢乐者。行愿钞云。佛灭百年。波吒梨城王。名阿输何(亦名阿育。此云无忧)。因弟毗多输(此云除忧)。敬信外道。疑僧不能离欲。假设方便。令入佛法。语大臣言。我今洗浴。汝当将我所脱衣服天冠与弟。令登王座。谓言。王乃无后。汝当即位。今者试之。有何不可。王出见怒。敕令杀之。诸臣谏劝。王言。暂延七日。即以种种妓乐婇女。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更有青衣。披发摇铃。行杀之者。执刀门立。至七日满。将诣王所。王问弟言。作王七日。妓乐恣意。婇女问讯。汝贪爱不。王弟答言。我于七日中。妓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名衣诸珍宝。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以见行杀者。执刀门外立。又闻摇铃声。死镢钉我心。不知妙五欲。不得安隐眠。王语弟言。汝于七日中。思惟生死畏。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心。佛诸弟子等。日日观生死。云何有欢乐。而起烦恼心。观身如怨家。三有如火宅。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其心如莲华。处水而不着。弟因回心。归信三宝。后即出家。成罗汉果。不闻者。富弼少时。常有诟詈之者。富如不闻。或以告之。富曰。恐是骂他人耳。又曰。明呼公名。答曰。天下多有同姓名者。非骂我也。吕蒙正相参政。正入朝堂。朝士指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伴为不闻。同列欲请其名。正坚止曰。一知姓名。终身不忘。不如无闻也。慈愍者。优填王正后。皈佛受戒。得须陀洹。王听??言。挽弓射后。后见不惧不怒。一心念佛。慈愍于王。箭绕三匝。还住王前。百箭皆尔。王大恐怖。诣佛忏悔。无心下。释触事句。无心欲者。净诸业障经云。无垢光比丘。持钵乞食。遇淫女咒术。因共行欲。归以自责。投佛忏罪。佛问。汝有心耶。曰。无心也。佛云。汝既无心。云何言犯。楞严化乐天云。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不意杀者。梁武帝断重罪。则终日不怿。或谋反事觉。亦泣而宥之。唐太宗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临刑三覆奏。然后行刑。此是不获已杀。非故意也。善见律云。育王太子帝须。出家兴隆佛法。时有一臣。僻取王意。杀诸比丘。帝须遮护。臣即置刀。往白王言。令僧说戒。僧不顺敕。依罪斩杀。帝须禁止。王闻闷绝。苏后责言。我令说戒。何以杀耶。王往白僧众言。不审此事。谁获罪耶。有僧问王。有杀心不。王言。我本以功德意遣来。无杀心也。僧曰。王若如此。王自无罪。杀者得罪。上证自杀无意。此证教杀无意。故喻木人看花。伎儿处斩。皆无贪瞋烦恼心也。

      疏广下。二学道证果难。

      一句难了。况欲穷通三藏。上座尚讥。岂能逊让初学。空腹高心。有恃者可知。胜负气厚。齐物也难论。是非情浓。隐恶扬善者少。入耳出口。道听途说者多。稍有觉悟。便言见性明心。道理未穷。焉能该因彻果。必也如阿难之多闻。不轻之礼敬。难陀稽首波离。帝释请问野干。受苦辱而无诤。顺师教而遍参。女子深观。见谛得果。老僧系念。断惑证真。是则触向成易。又何难成。

      钞一句下。初明难。三藏。通大小乘。

      讥上座者。毗婆尸佛灭后。有一年少比丘。通达三藏。多人供养。复有一摩诃罗老比丘。声形丑恶。年少詈言。如是音声。不如狗吠。老比丘言。汝何毁也。我得四果。即举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汝何不识。作是恶业。三藏心惊。礼足忏悔。以呵骂上座故。五百身中。常作狗身。

      有恃者。或以多闻识达陵人。或以篇章技艺傲物。或辨口利辞。或华门望族。或年寿。或福德。起诸贡高。生大憍慢。慢虽多相。我慢为本。

      齐物者。庄子有齐物论。谓方生方死。无成无毁。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圆觉云。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今既人我见存。自他心立。何能齐长短而一荣枯也。入句。见善知识。彻法底源。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今人不参善友。唯功口耳。故于知识无缘。

      稍有下。释见性句。道通教行理果。上豪贵道。且属教行。此见性道。属理果也。必下。次不难。

      阿难不轻可知。难陀者。普曜经云。佛弟难陀。初落发时。次第作礼。到优波离。止而不礼。是我家仆。世尊告言。据戒前后。不在贵贱。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陀。去自贡高。礼优波离。大地震动。请问者。未曾有经云。帝释问野干曰。施贪施法有何功德。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布施财宝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世间。解曰。天帝下心于野干。则无自他高下之见识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于狗。问曰。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答曰。佛施狗得福多。何者。福从心生。不因田出。心为内主。田是外事。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佛以平等心故福胜。舍利弗以取舍心故福微。明知胜劣由心。不在田也。无诤者。昔一比丘。乞食至珠师门。珠师为王穿大摩尼之珠。进去取食。有鹅见珠。映比丘衣而作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出来。觅珠不知所在。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害鹅命而不敢告。珠师即加棒打绞缚。眼耳鼻口。尽皆出血。鹅来饮血。鹅亦打死。比丘即说其因。殊师剖鹅得珠。即号哭哀忏而说偈言。南无坚持戒。为鹅身受苦。不作毁缺行。此事实难有。为畜受苦。尚不分辨。岂于人中起两舌耶。遍参者。即善财遍参五十三员善知识也。女子者。杂宝藏云。昔有女子。深信三宝。请僧斋供。至心求法。比丘不解。潜身归寺。然此女人。念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获须陀洹果。(文)此证见性不难也。

      老僧者。彼经又云。昔有比丘。年老昏塞。见诸年少比丘说四果法。心生羡慕。语言。愿以四果。见受于我。诸少嗤言须得好食。老者大喜。即待肴膳。诸少戏弄之曰。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汝果。老者欢喜如教。诸少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语言。此是须陀洹果。老者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复戏弄言。汝今虽得初果。犹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诸少复以鞠打语言。与汝斯陀含果。老者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复言。虽得二果。然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诸少复以鞠打。语言。与汝阿那含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证三果。诸少又弄之言。虽得三果。犹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变。念念是苦。汝更移坐。诸少复以鞠打。语言。与汝阿罗汉果。老者倍加至心。复证四果。即大欢喜。设斋报谢。与少共论道品。诸少滞塞。老者语言。我实已得罗汉道果。诸少咸皆求忏戏弄之罪。是故至心。求无不获。(文)此证学道不难也。是下。结成。

      疏随下。三广化众生难。众生无边。心行无尽。云何可度。令出生死。如沙弥退心。学人不愿故难也。眼贪爱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嗜于味。欲逆流根至不生灭。岂易得耶。众生病根既广。如来法药亦多。感有刚柔邪正机宜。应有慈威逆顺教门。不能一一善解。奚使人人入道。

      岂如迦旃延之善教归戒。舍利弗之巧化浣金。

      力蓝不觉车声。空生不闻鼓响。

      末利假酒而救厨官。大悲用杀而活贾客。

      审尔。难亦非难矣。故知难之为语。罪在于人。人有心愿者。入劫烧。升梵天。把虚空。掷大千。未足为难。人无心愿者。得睹佛经尚难。况能上弘下化者乎。今佛举言难者。正欲吾人发猛勇心。立坚固愿。能行其难行。常人而为难得人也。

      【钞】众下。先明难。

      退心者。智度论云。昔有罗汉。领一沙弥。携持衣钵。沙弥忽发大菩提心。罗汉知之。便取衣钵。令其前行。行到前途。遇一水潭。多诸细?。思众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原令持衣后行。沙弥问。答云。汝发大心。应前罗汉。既退道意乃是凡夫。不合居我圣人之前。

      不愿者。法华持品云。复有学无学八千人。作是誓言。我等亦当于它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流根者。六根流转于六尘也。逆者。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不生灭者。如如不动也。问。此对境不动。与上触事无心。有何义别。答。上约三业作事。不起善恶心。此约六根缘境。不动染净念。众生二句。楞伽云。如医疗众病。以病不同故。方药种种殊。我为诸众生。灭除烦恼病。知其根胜劣。演说诸法门。感有二句。刚强众生以威折之。柔软众生。以慈摄之。邪见众生。以逆而同其事。正知众生。以顺而进其道。若欲尽解。实为难也。是故二乘。不能破所知障。大乘亦有尘沙烦恼。岂如下。次不难。先度人不难。善教者。律中云。迦旃延善能教化归戒。令屠者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他世。破言。若无他世。则有今日而无明日。一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无他世。答。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二)。问。若生天。何不归。答。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汝已化。宁得知之(三)。问。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无他世。答。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不(四)。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知无他世。答。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得不(五)。问。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既无神去。则无他世。答。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人死失神则重(六)。问。我见临死人。反转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耶(七)。外道赞伏。又世典婆罗门语五百释。能与我论不。五百释言。出家下者。周利槃特。汝与论胜。我与汝名。世典便屈。后时于路遇槃特伽。问何名。答。当问义。何问名。问。汝能与我论义耶。答。我能与梵王论。况汝盲无目乎。问。盲即无目。无目即盲。岂非烦重。周利作十八变。即云。此僧但能飞变。更不解义。迦旃延天耳遥闻。即隐槃特。示身如彼。从空而下。问。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问。男即丈夫。丈夫即男。岂非烦重。世典答。止止。置此杂论。可论深义。即问曰。颇不依法得涅槃耶。答。不依五阴法。能得涅槃(一)。问。五阴依何生。答。因爱生(二)。问。云何断爱。答。依八正道。即能断爱(三)。世典闻此。远尘离垢。巧化者。庄严论说。目连教二弟子。久无所证。问舍利弗。舍利弗言。以何法教。答。金师之子。教不净观。浣衣之子。教数息观。舍利弗言。错矣。锻金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子。应教不净。目连依教。即得罗汉。叹身子曰。我常在河边。习浣衣自净。安心于白骨。相类易开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师常吹囊。出入息是风。以其相类故。易乐入安般。众生所玩习。各自有胜劣。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第二转法轮。佛法之大将。于诸声闻中。得于最上智。

      力蓝下。次对境不难。泥洹经云。大臣福罽。欢喜前礼。佛问。得何法喜。对曰。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有五百车过。继次人至。问曰。见车过不。答曰不见。又曰。还闻车声。答曰不闻。曰卧耶。答不卧。在观道耳。因赞叹曰。车声??。觉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遂得法喜。佛言。我亦如是。昔游阿沉。暴雷霹雳。连煞四牛。耕者二人。同时怖死。我亦不闻。定觉经行。一人作礼。随我而步。吾问。何匆匆耳。答言。向者霹煞四牛二人。世尊独不闻乎。我言不闻。曰卧耶。我曰不卧。自三昧耳。其人亦叹。亦得法喜。

      空生者。如幻三昧经云。假使以大地为鼓。须弥为槌。于须菩提耳边打。不能令其微念心动。何以故。入空定故。

      末利下。后方便不难。未曾有经云。波斯匿王。游猎饥甚。敕斩厨官修迦罗(名也)。唯此一人。称王意者。时夫人末利闻之。即具酒馔。将诸妓女。来至王所。共饮相乐。王嗔乃歇。后即诈传王命。莫杀厨官。王至明旦。颜色憔悴。夫人问。何患耶。王言。昨晚饥火所逼。怒杀厨官。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王大欢喜。即同夫人。诣佛忏罪。谓持五戒。犯此饮酒妄语二戒。其事云何。世尊答言。似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过。何以故。为利益故。大悲者。宝积经云。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采宝。内有一盗。欲杀诸人谋取其宝。时有导师。名曰大悲。夜梦神报。盗若杀此五百菩萨。当堕地狱。可作方便各全其命。大悲思惟。杀此一人。五百全命。我受狱苦。彼离恶道。生哀愍已。即以?矛。刺杀恶贼。令诸商人安隐得还。时大悲者即我身是。五百贾者。即贤劫中五百菩萨。由我行方便故。得超亿劫生死之难。

      故知下。后结示。入劫等者。法华云。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假使有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4:18:11 | 只看该作者
    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它国。亦未为难。又云。我灭度后。谁能护持广说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一唱也)。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二唱也)。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三唱也)。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文)准知有心。难亦不难也。人无等者。法华云。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文)准知无愿。非难成难也。上弘等者。得睹经等七难。中修自身也。广学七难。上引佛道也。随化三难。下化众生也。自尚不修。岂能弘化。今佛下。通妨。妨云。若尔云何独言难耶。故今通云。若不举难。心愿不发。是以法华三唱。惟愿弘持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三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