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8 08:53: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书受不受人欢迎,他都考虑。我们如果委托他印一千套,他欢喜。所以早年我们印经,跟书店里面约定,你印一千套,我买三百套。大概卖三百套成本他就收回去了,他以后再卖一本,他就赚一本的钱,三百套可以收回成本。他怕销不掉,不敢印。
所以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子才能入佛门、才能皈依三宝。你看净业三福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十六个字我们做到没有?如果没有做到,不能入佛门。你要想受三皈,做佛弟子,现在讲做个佛教徒,这四句没有,人家不给你授。现在这四个没有也都接受了,这不相应。我们为了挽救,为了补习,把这补出来,具体落实在《弟子规》,前面讲的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们用儒释道,《弟子规》是儒家的,《感应篇》是道家的,《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这是入门的课程,要达到入门的标准,我们求授三皈,真正是佛弟子,这不是假的。
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决定不能丢。我受三皈是在章嘉大师面前,我跟他三年,头一年没有,第二年才皈依,行皈依礼。大师告诉我,皈依,他用比喻说,就像你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三皈是什么?就是这张车票,你要常常放在身上,你上车要检查,中途他也会查票,最后到站的时候要交回去。他说三皈就像车票一样,你从初发心到成佛圆满,一时一刻都不能够离开的,它是最高指导原则。皈依佛,佛是什么意思?觉悟,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经典所说的。我们从邪知邪见回归到正知正见,用经典正知见修正我们的邪知见,与经典上讲的不相应叫邪知邪见,这重要!佛陀在世,佛为老师,请佛开导;佛不在世,法就是我们修行的依据。佛在世,三宝排的是佛第一,法第二;佛不在世,法摆在第一,佛是第二。泥塑木雕的佛像,只让我们景仰,看到佛像如同真佛在世,恭敬供养。僧是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今天我们看到出家人,不要批评他,他如法不如法他个人的事情,他有他的因果。我们见到出家人这个形象,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要向他学习,这就对了。所以这个三条,觉、正、净叫自性三宝。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形像,形像是表法的,它的作用提醒我们,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看到经书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这个好,没有这个提醒常常忘掉,所以三宝住世的功德就在这里。但是他对真正懂得经教,真正给修行人做了好榜样,起这个表法作用;如果是一般大众,就不起这个作用。一般大众,如果这个是出家人,非常守持戒律,他尊敬你,这是个好人,这不是坏人;如果不守戒律的话,他就毁谤。他毁谤造的这个业谁负责?这个出家人要负责。这个事麻烦可就大了,出家人不守清规,让这些人毁谤佛法,出家人造的什么罪业?灭法的罪业。灭佛法果报在无间地狱,阿鼻地狱,你说多可怕!所以出家不能随便。印光大师一生不敢给人剃度。为什么?他了解,我给你剃度了,将来你败坏佛法的家风,你堕地狱,剃度师要负责任,得背因果责任,你为什么收这个徒弟?收了之后你为什么不教他?收了之后你能教他,以身作则,他不遵守,他破戒,罪过是他的,老师没有责任。老师要没有做好榜样给他看,没有好好教他,老师要负责任。印光大师一生不敢给人剃度,他只收学生,你去学他会教你,他不给你剃度。印祖这种表法也是给我们看的,有很多人要跟我出家,要我给他剃度,我不敢,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好在我们讲经教学五十六年没中断,你不肯学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肯依照经教修学你是个好法师,你这一生,特别是净土法门,决定得生净土,能生净土是无量功德。
所以相应两个字非常重要,身语意起心动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动念。佛与一切众生相应,善的众生相应,恶的众生也相应。统统给他纯正的表法,善的看到了,欢喜跟他学习;不善的看到了,提高他的警觉,让他生惭愧心、真正忏悔心。忏悔是改过,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忏悔之后还干,那就错了,那不是真忏悔,那是欺骗佛菩萨,这果报都非常不好,不能不知道。如来的意,身口意,意没有了,有阿赖耶才有意。如来转八识成四智,如来要是讲,譬如我们说起心动念,全是智慧,真实智慧。自性般若智慧注照遍法界虚空界,这个智慧是常寂光,常寂光是遍照法界。所以法身如来,梵语称为毗卢遮那,毗卢遮那的意思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法身。法身没有形相,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能现相,起作用它就现相,不起作用它就没相。所以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起作用。所以才有相应,不相应菩萨不知道,相应菩萨就知道,护念这些菩萨。所以,「为令众生身口意三业顿契如来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称相应宗」。
「此四句与前升灌顶阶二句,深表密净不二之旨」,这一句佛号含无量义,这是密。佛说得很清楚,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犹如隔罗望月。罗是很细的纱,好像是透明的,很细的纱,丝织品。隔著罗看月亮,看得清楚吗?看得清楚,但是总有一个,还是有一个障碍。我们今天戴眼镜看外面境界,还是隔一层玻璃,不是百分之百的见。真正完全没有障碍,大乘经上也说得很清楚,可以相信,佛常常讲八地以上,他见到真相。七地以下,圆教初住,这三十多位法身大士,他们看朦朦胧胧的,好像在烟雾当中。地位愈高就愈清楚一点,地位愈低见得就愈模糊,他见到,不是没见到。三乘菩萨,声闻、缘觉完全没见到。我们这里有个罗扇,看得见,但是隔一层,在古时候这个透明度是最高的。深表密净不二,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神咒,跟密宗的神咒没有两样,神咒当中的神咒,显密圆融。「表会中诸大士为宏密乘,乃教导诸菩萨成为金刚阿闍黎」。我们有些人没到极乐世界他就证得这个果位,什么样的人?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没有到,理一心不乱到了,显密圆融。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法,做榜样,他就一句阿弥陀佛,九十二年不拐弯。不拐弯什么意思?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念九十二年,昼夜不断,睡觉睡著念佛放下,醒过来接著就再念,念到理一心可以说昼夜不间断。他证得什么果位?当然是最高的果位,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法身菩萨。法身里面,我们相信他所证得的是地上菩萨,不是三乘。三乘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下面三十个位次叫三乘。他不是这个,他是登地的菩萨,有这么好的成就。教他没学过,他全知道;密他也没有学过,他也全知道。他确实有时候显了一点小神通,我们在他日常生活当中能看见,真得自在。所以,「本身恒常修习无量无边相应之行」,也就是用我们的话来说,老和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阿弥陀佛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这叫根。「又善能生妙果,出生余善,故谓之根。」这是善根的意思。大乘经教里头一般讲善根,就是身口意三善根。十善里面最后,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世间所有一切不善法都是从这根生的,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贪瞋痴,后面还有两个,傲慢、怀疑。三毒是俱生烦恼,从哪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时就形成,阿赖耶变现出来的。从阿赖耶变现出第七、第六、前五识,《金刚经》上说的我见,就是指的这个。这个难断,这个要断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到这个程度,他能破四相,《金刚经》前面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真正破了,须陀洹就开始,到阿罗汉就圆满。但是破四见没那么简单,破四见,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等觉圆满,连习气都断了。
末那第七识,第七识是什么?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七识它的本质就是这四样东西。第一个我见,不是身见,他不执著身,他有我见。有我见就是一般人讲有灵魂,身体没有了,他还执著有个我。这个我有形状,无表色,它不是物质,它还是属於色法,有相当禅定功夫的人能看到。像有些人通灵,能看到鬼神,那个身都是属於我见,它不是身见。修行人称为灵性,一般人我们统称灵魂,他执著这个东西。从我见生我爱,我爱就是贪,所以三毒烦恼,贪的核心是什么?情执,比什么都重。有我爱就生出我慢,傲慢,慢是瞋恚的核心。最后一个是愚痴,我痴。我痴的核心是什么?是怀疑。所以佛说思惑是五个,贪、瞋、痴、慢、疑。要断三毒烦恼从哪里断?要从欲望上下手,欲望里面最严重的爱欲,要从这里下手;断瞋恚要从我慢下手,学谦虚;断愚痴从不怀疑,不怀疑是智慧。所以怀疑是痴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爱是贪的根(贪欲的根),三毒烦恼。要把三毒烦恼的本质找出来,就是爱,就是慢,就是怀疑。所以圣教困难,圣贤教育、大乘佛法决定不能怀疑,有怀疑你怎么能进门?根本烦恼没有拔除。学习经典,我们自己包括在内,前面二、三十年对经教有没有怀疑?有,不懂的地方就怀疑。懂的地方未必真懂,自以为懂得,为什么?智慧没开,心没有摆平。
圣教入门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恭敬心,我们这三个都达不到标准,怎么能入得了门?我跟这三个老师,三个老师都很喜欢我。我有没有达到标准?我自己很清楚,没有。我跟大家谈论的时候说过,真诚、恭敬我只能打三十分,跟上一辈的比我不如,上一辈的至少可以打七十分,像方东美、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他们这些人从小受过传统文化的薰陶,父母、老师都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我们没有,我们这一代生在战乱的时代。七七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战爆发,我十一岁。出生那个时代,从出生,满清亡国了,中国军阀割据,没有统一。那个时候我们太小不知道,好在生在乡下,乡下没有受到干扰,交通不方便,人都很纯朴。所以我跟上一代比,上一代可以打七十分,我只能打三十分。那老师还收我,还特别照顾我,什么原因?比起学校的同学好多了,学校的同学大概只有三分、五分,我有三十分很不错了,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还是算非常幸运,我们那个小地方是桐城派的根据地,这个小地方没有动乱,军阀割据的时候没有动乱,八年抗战日本人也没到这个地方,邻县到过,我们这个县没有,所以还保持一个安静的生活,战争当中所谓有惊无险。我们学佛能学多少与这个成正比例,就是你的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这个有多少,你就能得多少受用。
我们修行,不能不重视身口意。心量要大,如果心量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这个人一生的成就非常有限,很小,纵然做了大官、发了大财,也是转眼成空。他能享受个几十年,寿命到了,那就是他福报尽了,一样也带不走,依旧在搞六道轮回。他造的业,不善的业比善的业多,来生三恶道去了,人天没有他的份。这个事实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可不走这个路子。起心动念想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自己受苦,还有别人比我们受得更苦;我们有很多委屈,很多人比我们更委屈,在这个地方修忍辱波罗蜜。愈是逆境,愈是恶缘,我们感谢逆境、感谢恶缘,它逼迫我们,让我们求往生这个念头愈来愈坚定,它送我们往生。那好不好?好!对这些人不但没有怨恨,有感恩的心。所以海贤老和尚他的心目当中人人都是好人,看到什么人都欢喜,看到什么事都高兴。那是念头转过来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自己的增上缘,全是好事,没有坏事。逆境、恶缘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留恋,多难得。谁有这个力量,能把我们这种贪瞋痴慢疑的根拔掉,还不就是逆境、恶缘吗?
顺境、善缘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看看历史,自古至今这些大富大贵的人,那是一生得意,大富大贵,后来怎么样?唐太宗在历史上,好皇帝,明君,以《群书治要》治国,这个宝典我们现在看到了,他死了堕无间地狱。为什么会堕无间地狱?夺取政权的时候杀人太多。隋朝末年,隋炀帝,无道昏君,各地方的英雄好汉都起义,就是造反,夺取政权,李世民也参加了,他平定群雄,建立唐王朝。自己年轻,十六岁带兵打仗,常胜将军。他父亲在,请他爸爸做皇帝,唐朝开国的帝王,实际上国家是他打下来的。我们知道他二十七岁,父亲把皇帝位子让给他,父亲做太上皇。大概父亲对他很不满意,得天下这桩事情满意,最不满意的、令他伤心的,他把他哥哥、弟弟都杀掉,为了争权夺利,争取王位,哥哥是太子。玄武门事变,这是他父亲最伤心的事情,他父亲对於儿女非常爱护,所以那个皇帝,我们也相信他做九年皇帝做得很辛苦。
李世民继位的时候二十七岁,国家安定,战争没有了,他讲求文治,自己读书不多,用什么方法来统治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幅员?唐朝的地图诸位展开来一看,非常可观,比现在中国还要大。所以他很聪明,要搜集古人的经验、古人的智慧,从三皇五帝到前面晋朝,这二千五百年古圣先王他们治国的智慧,治国的理念、方法、经验,这一类的著作流传给后世,去搜集,把它抄下来,有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抄下来给他做参考,这就是《群书治要》。一共,一部一部去搜集,最后选出六十六种,从六十六种里面,唐太宗所需要的把它选出来,抄成一部《群书治要》,五十万字。他得到这部书手不释卷,一天到晚就学这个东西,让他朝廷文武官员一起学习,贞观之治就出现了。他附体,我们看到碟片,从地狱出来苦不堪言。
我们找到这部书,《群书治要》。我找了三年,没有人知道。我在讲经的时候提出来,有善心的同学他们发现了,找到两部寄给我,我如获至宝。我一看到这两部书很完整,民国初年印的,大概九十年前,将近一百年,纸张很脆了,但是没有损坏,字很清楚。我交给书局给我印一万套,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收藏,就不会再失传了。怎么失传的?唐朝亡国之后,日本的留学生把这个书带回去了,那个时候的本子手抄本。这些人识货,唐朝治国宝典带到日本,日本起了作用,所以日本也有一千年的长治久安就靠这个东西。为什么现在不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日本人也想走全盘西化,把中国这个东西疏忽了。日本自己没有文化,完全是中国的,饮食起居、礼节服装,统统都从中国学去的。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它能保存,千百年不改变,这个我们很佩服它,我们很赞叹。古老的建筑,寺院、宫殿都保持唐朝时候的风格,用的材料,这个殿堂柱子坏了,换一根柱子,一定用跟它同样的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