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7-7 09:04:58
|
只看该作者
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这一点意思太好了,这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知恩报本。佛怎么成佛的?是累积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听说人有修功德,那怎么不欢喜?虽然自己功德圆满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圆成佛道,这是感恩,这叫不忘本,这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我们看下面这一首颂: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我们先把这个偈的意思说一说。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没有一样不清净,所以『清净』是它的总相。这个地方的确是法轮常转,佛说法、菩萨说法,不但佛菩萨说法,六尘都说法。所说之法是无比的清净,『垢』是污染,决定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清净,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比的清净。因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污、烦恼、妄想、习气,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容易断除的。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不容易断除?我们想断,但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不断增长污染,那哪里能断得了?所以那边的环境清净,清净才能够断除这个染污。
『化佛菩萨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可以说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弥陀佛的化身。弥陀化身跟他的真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会自己感到我很荣幸,我天天跟到阿弥陀佛,天天不离开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能分无量身。菩萨亦复如此,所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大菩萨也是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这是化佛、化菩萨。「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须弥』,「须弥」在此地表真实,真实不虚,住持无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所利狭小」。此地这个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菩萨的时候,见到十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的国土,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小菩萨,小菩萨是指没有见性的菩萨,我们都称他为小菩萨,也称之为权教菩萨,没见性的。这些菩萨智慧小、能力小,所以不能于十方世界承事诸佛,度化众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愿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萨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事业」,菩萨是泛指修学无上菩提的人,这都称之为菩萨。菩萨先做什么?先要做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的、应教化的这一些事业。实在上说,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所讲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就是这些事业,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像天亲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念佛用五念法,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一念当中含着有五门。我们念佛,句句佛号里面都具足五念门,这个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有真诚恭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我念佛,我很诚心、我很恭敬,哪一个人发现到我的心不恭敬?没有,每一个人都觉得我的心很真诚、很恭敬。其实都是假的。
所以,什么叫做诚?这个诚的定义我们就没搞清楚。从前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简单的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跟佛法这个意思很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这个心很诚,我的心很诚,你看你起了个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不诚了。果然是诚心,这个念头没有;有这个妄念,哪来的诚心?可见得这个诚不容易。所以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心,一心是诚,是真诚、是恭敬,就是讲的礼拜门,二心就不诚了,所以教你一心称名。我们是不是一心称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打妄想,还想别的事情,这就不诚。不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杂念,那才叫一心归命,这个要紧。妄念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妄念念掉;烦恼来了怎么办?赶紧念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起来的时候,用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念掉,这才叫一心归命,这个是真的恭敬供养。我们自己用这个方法,也劝导别人用这个方法。
「及入三昧」,这个三昧是功夫成就了,妄想执着不生了,心地得清净了,三昧就是清净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身心不动」,身心不动不是一个人变成木头,身没有妄动,身之一举一动都如律仪,都跟戒律威仪里面讲的自自然然是一样的,不会违背,不会乱动;心地清净,不会为世出世间一切法所动摇,心不动了。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你心不动。「如实修行」,这才是真的修行。「常作佛事」,这个佛事是什么?就是教化众生,把我们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帮助别人修学,这叫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为什么说修无所修?修是真的认真修,一点也没有松懈;无修是指他心地清净,他不着相,自己修行没有着修行的相,教化众生没有着教化众生的相,般若法门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的心,这个身心,常在清净不动之中。这个就是「如须弥住持」的意思。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时候见到这个状况。如来眷属就是佛的学生。我们都有这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够供养他方无量诸佛。你要不信,你看我们在台湾,每年过年,每一个寺庙道场都拜万佛,拜万佛忏,什么意思?就是想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拜万佛忏没错,诸佛如来还是一尊都没见到,这个就是法藏菩萨所看到的,这是很苦恼的一桩事情。
还有一个现象,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辛苦,我们现在在此地就这么辛苦。今天大概我们全世界佛教里面最辛苦的人,星云法师,我在温哥华,有人告诉我,星云法师现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两百天在飞机上。这都没有神通!此地没了,那里就出去了。你看前几天不是在我们此地,此地没了,不晓得又到哪里出去了?听说到温哥华那边去了。此没彼出、先南后北,好苦!这是事实。所以不能以一念一时,这个一念一时那就得有神通了。一念一时,分身、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样,千百亿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时,哪个地方有感,这个分身、应身马上就应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所以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这个愿兑现了。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个愿力加持我们,使我们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分身去的、化身去的。阿弥陀佛面前,我们还在那里,没有离开,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分身千百亿。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你要不去,从美国到台湾要飞十几个小时,好辛苦!到达西方世界就没有这个辛苦的现象,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感应道交,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毫无辛苦。
「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所以西方世界,你这个分身、化身,尽虚空遍法界哪里都能去,他同时的,同时达到的。所以《弥陀经》上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一时达到的,同时达到的,没有往来。的确像《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往来的现象。所以说身心不动,不动才能遍十方,动就不能遍十方了,动就很辛苦了。
这是这首偈子讲的,『无垢庄严光』,「无垢」是清净,「庄严」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这个「诸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上供诸佛,下度众生,只要与你有缘的人没有一个不得度。所以唯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有这样殊胜的能力。再看第三首: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说明菩萨到他方世界去见佛,见佛一定要有供养。用什么供养?天乐、天华、天衣。这个『衣』,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大家要记住,不是像我们这种衣服,我们这种衣服佛菩萨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幡幢、宝盖、旗帜一类的,这个东西都是属于衣的这一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妙香』,用这些东西来供养,这叫供养具。供养具无量无边,举几个例子而已。上供诸佛,下面也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对佛说供养,对众生是讲布施,为什么?因为有分别心。这些大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说广修供养,他们看佛跟众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诚恭敬的心平等对待诸佛与众生。所以他们修的是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超过一般的菩萨。『赞诸佛功德』,赞叹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末后这一句是讲用的是清净平等心。
「佛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这是法藏在因地时候见到的。其实这种境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没有这个广大的心愿。「故愿我成佛时,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这里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以前早去的,这个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众,刚刚到达那边,这一见阿弥陀佛就有这个能力。就能「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这是供养具,带着礼物供养具。「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当然譬如说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了,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这是真正大慈悲,佛谦虚忍辱。「不见佛土有杂秽相」。为什么?他心清净。心清净,见的这个境界是清净相,境随心转。「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这个两句就是解释无分别心,他无分别心。
「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普贤行愿》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是第一。什么叫法供养?要以无分别心清净供养,这才是法供养。如果有分别心,那法都破坏了,都变成事供养了,就不是法了。这一句很要紧,我们往往把这个法供养、事供养搞错了,这观念弄错了。所以真正是无分别、清净心,这才叫法供养,事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了。如果心不清净,有分别、有执着,法也变成事了,这个很要紧。末后一首: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到极处。哪个世界里面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们都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往生、去示现,这个难得!菩萨去示现的,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缘成熟,缘不成熟,佛菩萨不住世,缘要成熟,哪个地方因缘成熟了,佛菩萨到那个地方去,就示现了。「我土菩萨」,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说,我这个极乐世界里面的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这是菩萨无尽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初住菩萨,圆教,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这个佛的身教化众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是不是真的佛?是菩萨现的,菩萨可以现佛身。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佛,他是分证佛。所以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能力以这个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化众生。西方世界的菩萨,纵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等于圆教初住以上,不容易。这就是说明西方世界它的好处,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们为什么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颂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二十三首,从第三首到此地,总共二十一首偈颂,都是讲的「观察门」。昨天我跟诸位提出来了,我们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心上真有。经典太长,不容易记住,不容易时时刻刻现在心上,偈颂简单,文字不多,能把这些偈颂念熟,常常存在心里面,心里面常常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这些相状,这就叫忆佛,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心上真有,那个礼敬、称赞、作愿,后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门里面,观察占这么长的文字,可见得观察重要。观察何以重要?观察就是念,念就是观察,这个不要搞错,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
因为佛在大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常常想阿弥陀佛,常常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被你想成了,这决定往生,就是这么个道理。口里头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不想,心里还想名闻利养,还想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样念佛了,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心里头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从口里头生的,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念佛这个念是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这个叫念,不是说口上的。最后这一首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我』是天亲菩萨自称。「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作论的这个人,我们称他作论主,就是作《往生论》这个人,天亲菩萨。他把前面这个礼敬、称赞、作愿、观察都讲完之后,末后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说出来了,他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愿见弥陀佛』。我们看他这个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在第一面里面,末后一句「愿生安乐国」,一开头是说「愿生安乐国」;到最后,「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恳切,这个是自己回向。末后两句是为一切众生回向,『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看这个批注五十七,「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天亲菩萨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圆满,如果要不生净土、不见阿弥陀,他的功德就没有办法圆满。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这个是总结,末后的总结。《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这个『章句』是讲全部的经文,天亲菩萨以二十四首偈颂总括说竟,说圆满了。我们看下面这个小注,「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像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一样,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没有一尊佛不尊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无论是哪一个世界,无论是哪里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名。「信心欢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