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4 18:39:33
|
只看该作者
就现什么样的身分去帮助他;应以什么法门得度,就给他说哪一种法门去帮助他。所以总在于缘。『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佛菩萨要帮助众生,或者用世间人的身分,像经上讲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童男、童女;出世间就示现佛身、菩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无论示现哪一种身分,都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是特别说这个净土法门。教乘是经典,「教」是讲十二分教,「乘」是讲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在教乘来说,就是在一切经教里面,这一部经是最尊、最隆重的。举扬于海会,「海」是比喻广大。这个真是大到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经的道场,没有不讲《弥陀经》的,没有不赞叹阿弥陀佛的。海会,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海会。『沁入于苦海』,苦海是比喻六道众生。唯独这个法门,因为阿弥陀佛、一切诸佛与众生的缘深,所以宣扬这个法门,大家都能够深信不疑,发愿求生,这就是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慈是讲慈悲。诸佛将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因为这个法门是凡夫成佛的法门。一般大乘经上讲的菩萨成佛,声闻、缘觉不能成佛,人天更没分。这个法门,连恶道众生都是一生成佛;换句话说,从阿鼻地狱到常寂光,它是通的,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寂光净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究竟了义。所以古德赞叹,这是「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万德是指的诸佛,十方一切诸佛,钦是敬重的意思,承是承事。换句话说,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没有不佩服的,没有不尊重的。「群灵拱极」,古德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群灵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极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大家都供奉他、拥戴他,把「极」比喻作阿弥陀佛。诸上善人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就像众星拱北极这个意思一样。第二个说法,就是说十方无量的菩萨对于阿弥陀佛的尊重。这两个意思都好。
『当知佛种从缘起』,佛种就是成佛的第一个条件,第一个因素。『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遍缘法界,是圆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做得到,为什么?他要具备平等心跟清净心,这才能遍缘。我们净宗理论与下手的方法,实在与这个清净平等暗合;教给你的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心念,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是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所以一就遍融。「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净土,实在讲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剎土。不仅如此,所谓是「一香一华,一声一色」,这就讲无论什么事相,没有一样不是遍融法界的。香华声色是物,「受忏授记,摩顶垂手」这是事,乃至于起心动念,都是十方三世无不遍融。为什么?因为你常住真心,《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但是妄心,我们也没有常住,我们这个心一会想东、一会想西,心猿意马。用念佛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使我们的真心本性时时刻刻现前,这就是「法界缘起」。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决不能小看。一个真正发心念佛的人,老实念佛人,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人,这个人他就是遍缘法界。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是烦恼重、业障深的,没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三界的,那你就应当决心专求往生西方。『深位人』,是讲他确实有功夫,他能够断烦恼,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真有这样的功夫,这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圣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为什么?假如你舍西方求生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见到普贤菩萨,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拐个弯吗?哪有现在这个直截了当!聪明人不绕圈圈的,这是绕圈子,走了些冤枉路。所以教给你,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这几句话是李长者说的。唐朝专学《华严》的李通玄居士,这个人很了不起,那是真正佛门的大德。《华严经》自古以来批注流传于后世的,就是两种:一个就是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一个是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李长者给《华严经》作批注的时候,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他就走到山林里面遇到一只老虎,这一般人看到老虎都吓得跑掉了。李长者见到那个老虎,还拿拐杖敲敲牠的头,我要给《华严经》做个批注,哪个地方清净,你带我去。老虎领路,你说这样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环境的确是非常幽静,是一个石头山洞。旁边有清泉,里面是老虎窝。李长者选中这个地方,老虎搬家,把这个地方让给他。他住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照顾他的生活,饮食起居统统这两个女孩子照顾,文具都供给了。老居士专心,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有问过她们叫什么名字,从哪来的?没有跟她们说过话。书写成之后,这才想起这两个小孩子,得问问她们是哪家的?姓什么?不见了,没有了。他以为是山下村庄里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来供养。
他在《华严合论》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是李长者说的。实在讲,他别的地方都对,就这个地方说错了,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把他这句话修正。「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他还有权实大小,心里面还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的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是《华严》的教义,这是他读到导归极乐,他的妄念起来了,所以才说错这句话。这个一定要晓得,没有大小,没有内外,莫不遍融。如果还有大小,还有权实,还有内外,怎么能遍融?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好!这才把《华严》这个疑惑断掉了。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这是一句假设的问话,你的意思以为怎么样?『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经题上一半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世尊省略,特别举出下半段「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没有看到舍利弗答复,舍利弗在这一会虽然是大智舍利弗,也一句话说不出来。下面世尊是为我们解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善男子、女人。什么叫做成熟?听了欢喜,深信不疑,发愿求生,这个男子、女人,就是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善根福德成熟了。『闻是经受持者』,听到这部经就发愿受持,这一定深信。他不信,怎么能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深信。『及闻诸佛名者』,这个地方所讲的『诸佛名』,就是阿弥陀佛,弥陀名号就叫诸佛名。『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的,一个真正念佛发愿求生的人,就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还要去求这个佛,求那个佛,没有必要了,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的。这是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从大本经里面知道这个事实,一切诸佛灌顶。『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自己果证的利益。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经文上「皆得」,换句话说,从上上品往生到下下品往生都是「皆得」;从带业往生到消业往生,也是「皆得」,没有例外的。不要认为我们自己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恐怕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那么快的成就,那就是自己怀疑自己,对于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话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这部经上字字句句没有模棱两可的,都是非常肯定。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因为这样的缘故,第一个,你得一切诸佛护念;第二个,你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圆证三不退,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利益。佛叫着舍利弗,也就是叫着我们大家。「汝等」,你们。「皆当信受我语」,对于释迦佛所讲的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否则这种不可思议殊胜的利益,那真是当面错过,这太可惜了!不但世尊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前面我们从六方佛读过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样劝告我们的。所以,这不是信一尊佛说的,是信一切佛所说。
要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茍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独是唯独,换句话说,除这部经之外,没有了,就是《华严》、《法华》也没有。「诠」是明显的为我们说出无上的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是解释为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理在哪里?此地为我们说明了,因为这部经是无上心要,是诸佛名字(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名字),圆满究竟的万德,这个经上讲这三桩事情。「无上心要」,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性,一心称念,一心就是无上的心要。「诸佛名字」,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课诵本里面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如来,一即一切,所以称为诸佛名字。「圆满究竟万德」,就是佛的名号,执持名号,名号是圆满究竟万德。诸佛因圆果满,智慧达到究竟,所以般若、法身、解脱都达到圆满。名与德是相应的,我们讲名符其实,实就是德,三德圆满。念这个名号,就与圆满的三德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佛圆满证得,众生虽然没有证得,但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三德与诸佛如来果证的三德,它就相应了。蕅益大师讲,念这个佛号,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就是这个意思。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这个问得很好。有些人只念阿弥陀佛,没有念经,能不能得诸佛护念?能不能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答:此义有局有通。』局是局限,就是狭义的,通,我们今天讲广义的,有两个解释。『占察谓』,《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属于地藏三经。地藏菩萨三部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流通最广的,《地藏菩萨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合称地藏三经。《占察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杂乱垢心』,垢是不清净,心里胡思乱想,心不清净,『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个讲念佛号没有功德,杂乱不清净的心念佛号,没有功德。『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虽然没有功德,功德的确是没有,但是还是有福德,不能说他没有福德。『但获世间善报』,他能有一点福德,没有功德。『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广大深妙的利益就是开悟,得定开悟、了生死出三界,这样的利益他得不到,他能得世间一些善报。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这个地方讲到「一行三昧」,《六祖坛经》上,惠能大师在禅宗里面,非常重视这个一行三昧,净宗也不例外。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常听说有「念佛三昧」,殊不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在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指示的标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经里面叫做「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功夫浅深不同,念到见思烦恼断了,这叫事一心不乱;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理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就是刚刚达到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这叫「广大微妙行心」,这是得相似的无生法忍。真正的无生法忍,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仁王经》上讲得很清楚,七地菩萨。七地以前都叫相似的无生法忍,七地那是真正的无生法忍,下品的。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十地菩萨,不叫无生法忍,叫寂灭忍。十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是上品寂灭忍。
『此亦应尔』,「此」是讲念佛法门,也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跟《占察经》上讲一行三昧这个境界完全相同。『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这个说法是狭义的说法,跟佛在一般大乘法门所讲的是一样的,这个不足以为奇!这也不能说净土比其它法门殊胜。那个殊胜在底下一段,这一段跟大乘法门是平等的,无论在理事上是平等的。通义,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就显示它的特别处。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这两句是赞叹,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诸佛慈悲不可思议,是诸佛接引众生,帮助众生这个行愿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名号是方法,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这个方法超越一切法门,能令业障极重的凡夫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方法实在是妙不可及!『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你听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信,欢喜,很好!你不信,听了讨厌,也好!有心听到的,无心听到的都好,总而言之,你都跟阿弥陀佛结缘了,你成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话说得好!从广义上来说,佛的心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是普度众生,只看缘有没有成熟,不论怨亲。造作极恶之人,像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阿阇世王,这是杀父害母,破和合僧,造五逆重罪,临终忏悔,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他也往生了。他没有堕地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