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4 09:09:58
|
只看该作者
过须弥峰虽是年少。老人见之。供养如父。以实老故。亦复能作长命之业。乃至造作无上菩提大智之业。何况能造夜摩天王世间之业。王若如是。修如实语功德因缘。于现在世。常得安乐。常有利益。能护国土。能护自身。善人所赞。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为夜摩王。以修实语善业因故。
又刹利王。复有一法。是第十七。应勤修习。成就相应。现在未来二世利益。第十七者。谓于臣众。若无因缘不举不下。是王重意。彼王不知他戒形相。及不知意。则不生信。为王之法。细意思惟。然后乃作。王于臣众。若不于先深细思惟。或下或举。彼则非王。若为王者。则不久灭。唯可单有王名而已。不思惟作。心意少动。意轻不住。若说旧法。众则不信。...(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住心者。能持善法。人所赞叹。住心之法。离一切恶。无始流转。心过罗网结使周遍系缚坚固。非是少时少精进。少定能断。如是大恶罗网。若有比丘。薄少住心则不能断心地过网。无有异法能断生死如住心法。唯修行者。有住心法。若不善法起。摄心令伏。不乐恶业。精勤断除。勇猛精进。断不善法。若贪欲心起。修不净观。是名相应。是恶欲心。不净能断。不乐不着。若起嗔恚。摄心修慈。若起痴心。摄心观于十二因缘。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若不乐住心 随乐起诸爱
若为爱所缚 失于二世利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兜率陀天。说不住心无量过恶。尔时天众。闻二世利乐听无厌。作如是言。孔雀王未曾有也。乃能为我演说深法。初中后善。能至涅槃。于种种生死。能生厌离。第一安隐。唯愿为我次第宣说。我等当共一心听受。自利利他。时孔雀王。闻是语已。知诸天众一心乐闻。踊跃欢喜。其心怡悦。第一利他。美妙音声。告诸天众。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众。心念于法既念法已。勤修怖畏。修何等法。所谓畏恶名称。若有比丘畏于恶名。则离诸过。所谓不入女人戏笑之处。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与共语。不近嗜酒人。亦不与语。不近贼人。不近先作大恶之人。不近好斗人。不近阴恶怀毒人。不近无恒数舍道人。不近博戏人。不近伎乐人。不近小儿。不近系缚女色人。不近轻躁人。不近不护口人。不近贪人。不近贩卖欺诳人。不近巧伪市道世所恶贱人。不近决掘河池人。不近黄门女...(第0675-07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六十一卷~第七十卷))
...成就
如是鹅王知法修行为说法师。以法成就利益众生。此天放逸。我当云何为之说法令离放逸。久思惟已。忆念本生。我于往昔生阎浮提。于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闻之法。我今应说。我于尔时生阎浮提大长者家。作长者子。名优钵罗达多。彼佛如来。知我命终。生夜摩天乐行之地。愿生鹅王。当为放逸诸天子等。宣说我法。今正是时。当为宣说。尔时鹅王思惟是已。以清净心。利益天众。以慈悲心。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往诣天众。受五欲处。与诸鹅众。围绕而住。见彼天众。游戏山林。或游花园。或游枝叶。荫覆宫室。或于虚空。坐宝宫殿。或有天子共诸天女。食须陀味。尔时菩萨鹅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时。当为放逸诸天说法。我今当以美妙音声。演说偈颂。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着欲放逸。不得闻法。闻我音声。耳识爱乐。必至我所。作是念已。出妙音声。念佛功德。起慈悲心升七宝山。鹅众围绕。满十由旬。无等妙音。以偈颂曰。
及死时未至 应修行福德
勿自保其命 于后生悔恨
若行于放逸 是名为死处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于放逸 此道非寂灭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众莫放逸 放逸非寂灭
非寂灭行故 则堕于地狱
若已失当失 若今现在失
皆由放逸过 如来如是说
是故一切时 当勤加精进
远离于放逸 则得寂灭法
如...(第0675-07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六十一卷~第七十卷))
...
放逸懈怠人 亲近恶知识
是人无命果 如殖种沙卤
远离见闻法 是则为盲人
若人远离法 而行于非法
是人舍离药 摄取于疾病
若人近善友 增长无量法
犹如注大雨 河流皆增长
顺法寂静行 夙兴念正法
必定得安乐 不为放逸诳
既知智功德 智者应修行
非是无智者 而得受安乐
如是善时鹅王。为诸天众种善根故。数数为说利益之法。断无利益。说佛经法。尔时天众。既闻法已。生敬重心。生欢喜心。放逸薄少。天同业故。复诣异处而受天乐。善时鹅王。既以迦那迦牟尼所说经。名集无量功德闻法坚固经。为诸天众。具演说已。复诣异处。思惟念法。乐行地天五乐音声。受五欲乐。乃至爱善业尽。以恶业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余业与人同业。生于人中。大富安乐。善持禁戒。常乐闻法。第一顺法。聪慧正见。或为王者。或为大臣。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夜摩天名种种杂地。众生何业。生此地处。彼见有人造作善业。身口意善。正见正命。遍行善行。直心乐实。不杀不盗。远离邪淫。若在梦中。见于女人。心不亲近。昼亦不念。浊心觉观。如我此身。以舍邪淫。得善果报。离邪淫故。得生天上。与诸天女围绕受乐。舍离女人。悕望天女。以求天女。名浊梵行。望生天故。舍离邪淫。我先与女人歌笑舞戏。是为不善。当堕恶道。...(第0675-07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六十一卷~第七十卷))
...萨未曾有法。如来得成于佛道已。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得诸通。及一切智。此是往昔于先瑞相。
菩萨在胎。母受禁戒。心常奉持。戒行而行。自余众生。在母胎时。母行杂行。菩萨在胎。母持禁戒。不行杂行。此是菩萨未曾有法。如来得成于佛道已。及声闻众。最胜持戒。于世间中。出大名闻。沙门瞿昙。持戒无比。持戒分胜。此是往昔于先瑞相。
菩萨在胎。其母不生欲染之想。不为欲火之所恼乱。时菩萨母。恒行梵行。自余众生。入母胎时。不久其母。欲心炽盛。倍多于前。菩萨在胎。其菩萨母。于自夫边。犹尚厌离。不行淫欲。何况余人。此是菩萨未曾有法。如来得成于佛道已。眼根善伏。善藏善护。善覆善熏。复能因此如上所知。为他说法。如是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乃至善熏。复能如是。令他断故。修习说法。此是往昔于先瑞相。
菩萨在胎。其菩萨母。不贪异味。自余众生。在母胎时。其母贪嗜。不知厌足。菩萨在胎。其菩萨母。不患寒热。及以饥渴。不恼其身。此是菩萨未曾有法。如来得成于佛道。已知四种食。此是往昔于先瑞相。
菩萨在胎。其菩萨母。志习庶几。乐喜行檀。自余众生。在母胎时。其母悭贪。不喜布施。吝惜财物。
菩萨在胎。其母意乐。行于布施。心意开解。居自家内。此是菩萨未曾有法。如来得成于佛道已。设不悭法。此是往昔于先瑞相。菩萨在胎。其菩萨母。常行慈悲。能于一切诸众生边。但是有识有命之类。悉皆愍念。自余众...(第0676-01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一卷~第十卷))
...。无一微尘等诸烦恼。而不散灭堪应他供。出如是声。
唱多字时。当向苦行。出如是声。
唱他字时。一切众生其心若斧。诸尘境界犹如竹木。当作是观。出如是声。
唱陀字时。当行布施行诸苦行即得和合。出如是声。
唱咃字时。当有法声。出如是声。
唱哪字时。当须用彼食饮活命。出如是声。
唱簸字时。真如实谛。出如是声。
唱颇字时。当得成道证于妙果。出如是声。
唱婆字时。解一切缚。出如是声。
唱嘙字时。说世间后更不受有。出如是声。
唱摩字时。说诸生死一切恐怖最为可畏。出如是声。
唱耶字时开穿一切诸法之门为人演说。出如是声。
唱啰字时。当有三宝。出如是声。
唱逻字时。断诸爱枝。出如是声。
唱婆字时。断一切身根本种子。出如是声。
唱[口*奢]字时。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出如是声。
唱沙字时。当知六界。出如是声。
唱娑字时。当得诸智。出如是声。
唱嗬字时。当打一切诸烦恼却。出如是声。
尔时彼诸五百童子。作如是唱诸字门时。以是太子威德力故。兼复诸天护持所加。出于如是微密秘奥诸法门声。
时净饭王。又复集聚群臣议言。卿诸臣等。一切谁知。何处有师。最便武技善巧军戎兵仗智略。堪教于我悉达大子。时诸臣等。奉报王言。大王当知。此处...(第0676-02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喜声。闻已除灭欲痴嗔恚斗诤忿怒。皆悉令得清净之声。闻如迦罗频伽鸟声。命命鸟声。雷隐隐声。如诸音乐歌赞咏声。深远高声。无障碍声。非鼻出声。清净之声。真正之声。实语之声。如梵天声。如海波声。如山崩声。震动之声。如诸天王所赞叹声。诸阿修罗歌咏美声。深难得底断魔力声。降伏一切诸外道声。师子之声。驶风之声。象王之声。如云磨声。能至十方佛刹土声。告诸所化众生之声。不急疾声不迟缓声。不停住声。不缺减声。不浊秽声。合一切声。入诸声声。解脱之声。无系缚声。无染着声。合语义声。依时语声。不过时声。巧能宣说八千万亿法门之声。无壅塞声。不止息声。能辩一切诸声之声。随心能满一切愿声。能生一切安乐之声。示现一切解脱之声。流通一切诸道路声。众中说时。不出众外。令诸大众欢喜之声。声出之时。顺于一切诸佛法声。
菩萨以此如是众声。告语于彼刈草之人。作如是言。仁者汝能与我草不。其化人报言。我能与。是时帝释所化作人。即便刈草。以奉菩萨。其草净妙。菩萨即取彼草一把。手自执持。当菩萨取彼草之时。其地即便六种震动。是时菩萨。将于此草安庠。面向菩提树下。
尔时菩萨。持草行时。中路忽有五百青雀。从十方来。右绕菩萨三匝讫已。随菩萨行。又复五百拘翅罗鸟。四方而来。如前围绕。又复五百孔雀而来。乃至略说。五百白鹅。五百鸿鹤。五百白鸥。五百迦罗频伽之鸟。并其五百命命之鸟。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五百白马。头耳乌黑。[騣-凶+...(第0676-03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须资生者。悉具与之。时其家内所有财物。皆收内库。一切酒坊。一切屠舍。并皆除断。
时长者妇。或满九月。或满十月。其胎成熟。产一男儿。极大端正。可喜少双。身体色黄。犹如金柱。头顶团圆。犹如伞盖。鼻如鹦鹉。长臂下垂。支节端直。诸根悉具。肌肉柔和。犹生酥抟。彼子生已。其上自然化出微妙七宝之盖。而诸世人所见之者。皆大唱言。希有昔来未曾睹见。
尔时长者。为彼童子。立四乳母。一者抱持。二者洗浴。三者与乳。四者共戏。童子生后。长者恒于四城门外及交道头。立无遮会。如前所设。又复集聚内外眷属。而语之言。我今已生如是儿子。汝等立名。其眷属等。相共平量。此子初生。上有宝盖。自然出现。以是因缘。名闻流布。遍于一切。是故此子。应名上伞。于是后人相共称唤。为耶输陀(耶输陀者隋言上伞)。其耶输陀。于父母边。唯止一子。父母爱念。不曾离心。眼欲恒看。目前养育。令其增长易观易畜。而有偈说。
福德之人疾增长 犹如良地莳果栽
薄运少祐无相人 似于道头种诸树
而彼童子。渐渐长成。既能行走。后依家法。教诸技能。使学作业。所谓书算。及造印记。出财与他。从外受入。货易兴贩。染诸色缯。衣服裁缝。别诸香类。识达五谷。了别七珍及诸宝物。诸如是等。一切皆练。无不洞晓。工巧辩捷。利智聪明。悉皆成就。无人与等。及至年大。欲遣别停。
尔时其父。为彼童子。造立三堂。一拟冬坐。二拟春秋两...(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迦。复告于彼大众言曰。汝等人辈。莫去莫去。虽复如是言说遮断。不能留碍。遂尔而去。时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即作是念。今此大众。必定舍我。以此大众舍离因缘故。大愁恼。即从口中。吐大热血。而取命终。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与拘离多波离婆阇迦。将五百眷属。诣迦兰陀竹林之处。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应善知时。于此院内。须敷净座。彼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时诸比丘。即为世尊。于其院内。敷设净座。世尊于是坐彼座。时长老憍陈如。遥望见彼优波低沙及拘离多二人。与彼外道徒众。左右围绕。欲来至已即白佛言。世尊。今此二人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等。有大技艺。多闻多知。于诸道术。无复疑网。名闻流布。遍至四方。今若来至世尊前者。如我意见。量此二人。决欲共佛论议来也。作是语已。佛告长老憍陈如言。汝憍陈如。我今知彼二人之心。求胜故来。不以论议。
尔时世尊。遥见彼等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等二人因缘。而说偈言。
见诸圣为乐 共居亦复乐
不见群痴辈 是则名常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见此二人波离婆阇迦。一名优波低沙。二名拘离多不。时诸比丘。而白佛言。见也世尊。佛复告彼诸比丘言。汝诸比丘。今此二人。是我声闻弟子之中。各有第一。一者智慧第一。二者神通第一。而说是偈言。
彼等遥见二人来 弟子围绕及眷属
云雷尊...(第0676-05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讫。与诸比丘。涉历诸国。尔时世尊。至王舍城。饭食已讫。回还以足蹋城门阃。时彼大地。六种震动。动已复动。涌已复涌。时摩伽陀彼国之王。频婆娑罗。与诸人众。俱诣佛所。即随佛行。游涉诸国观看聚落。时虚空中。无量诸天。千亿万众。见佛将欲游历国土。皆来集会。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口出种种微妙音声。歌啸喜乐。呼唱大唤。旋裾舞袖。拂弄天衣。复以天上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以散佛上。复持种种末香涂香。及香华鬘。亦散佛上。散已复散。
时婆伽婆。所行至处。观看诸国。一切众类。皆悉恭敬。尊重供养。如来到处。得诸衣服。最胜最妙。饮食汤药床褥卧具。如是资物不可称计。利养殊妙无所乏少。名闻流布遍满世间。而佛于此名闻利养。不生染着。犹如莲华处于浊水。
尔时世尊。有如是等无量威德。于诸世间。威德最胜。殊妙第一。
时婆伽婆多他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世彼世。若天若魔。梵沙门等。及婆罗门。诸天人境。以神通智皆悉证知。而彼世尊。为世说法。辞义巧妙。初中后善。悉令具足清净梵行。
尔时世尊。知诸众生堪受化者即教化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