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3 16:59:23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十法界。前面引的《行愿品》里面说:「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一念就是一句佛号。「圆成行愿」,圆满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的功德在这句佛号当中。「故能安住於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这是总称,这句佛号能,千万不要忘记这句佛号,比什么都重要!佛号明了不明了没有关系,关系在你信不信,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得到,只要你发愿求生,就能满足你的愿望。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小段「游行方便」。经文只有两句: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权是对实说的,实是体,权是用,也就是我们常讲善巧方便。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讲的善巧方便到极处。看诸佛如来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这叫权德。「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我们今天讲旅游,旅游的目的是教化众生,旅游不离开教化,这里头就有功德,要去学习。诸佛菩萨旅游在遍法界虚空界,教化一切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能信的人有缘,愿意学的人有缘。菩萨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看他的程度,能接受什么样的法就说什么样的法。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完全是与机相应,就是跟对方相应,他的爱好、他的根性、他能理解的程度,样样都适合他,他学起来并不困难,慢慢把他向上提升。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地球上,在印度这个地区,真的是游步十方。世尊没有建道场,居住在树林里面,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著托钵的生活。这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是普通人,真正有智慧,到处教化众生。他老人家教学分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普世教育,普是普遍,世是世间,人人都应该接受的。这里头内容是什么?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劝人断恶修善,这种教育十二年。佛所行处,没有不承蒙教化的,没有不受他影响的,人都变成好人,都变成善人。还有一部分希望再向上提升,佛讲方等,提升了,好比办中学;方等再向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学,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讲法华好比是研究所,一乘法,讲真的不是讲假的。前面三种都是权教,善巧方便,最后讲真实。真实什么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身说法,他的成就,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应当要发愿回归本性,回归本性就是成就无上菩提。
佛没有傲慢、没有嫉妒、没有障碍,他成佛了,希望个个都成佛,跟他一样,不在他之下,佛的教学就圆满了。好比现在,老师拿到了博士学位,希望所有的学生,个个都能拿到这个学位。教了四十九年,一生教学,完全给你讲真的。开头十二年是方便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慢慢提升完全讲真实。方等里头有权有实,般若是实教,给你讲真实的。四十九年当中,末后的三十年讲真的。到法华会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晓得,阿含、方等、般若跟法华比,全是方便说,佛用这个基础,把你提升到法华境界,法华境界跟华严相同。
前面引用。「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是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上方下方,这叫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十方是讲空间。「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明心见性之后他离开阿赖耶,转八识成四智了,阿赖耶是能变,六道十法界是所变,转八识成四智,六道十法界不见了,能变的转了,所变的痕迹都找不到了。所以他住哪里?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论是体还是相,体遍法界虚空界,相,相也不例外,也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现相,能生万法;无缘,完全一片常寂光。常寂光里头什么都没有,也就是三种现象它没有,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统统没有。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要遇缘它就现实报土,实报土也是没有边际,法身菩萨住的。十法界众生见不到他,他能见到十法界,十法界众生见不到他,哪个地方众生有感跟他有缘,他就会自然相应,相应的时候现身说法帮助你。
释迦牟尼佛当时跟印度这些人有缘,他示现的是应身,也得投胎,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这是应身。化身,突然有的,豁然不见了,他来办事,事办完就没有了,化身。像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的,虚老在四十三岁的时候,发愿朝五台山,他在普陀,从普陀出发到五台,三步一拜,拜了三年多才到五台,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自己的父母,父母都过世了,孝心当然感动文殊菩萨。他在路上两次得病都在荒山郊野,没有人家,这个时候病倒了怎么办?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好心救了他,讨了些饭喂他,找了一些草药,帮助他把身体养好继续再拜。过了一个多月,又发一次病,又遇到这个乞丐。两次时间加起来一个多月,这个乞丐陪他一个多月。他很感恩,救命恩人,请教他尊姓大名。他告诉他,他姓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文章的文,文吉。住在哪里?我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病完全好了,离开了。他到五台山到处打听文吉,没有一个人知道。最后到了庙里面,拜了佛之后,向寺庙里出家人请教,你们有没有人知道有个文吉的乞丐?他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人家说,文殊菩萨化身来救你的,才恍然大悟,这叫化身。化身管用,化身跟他在一起一个多月时间。有急难的时候,菩萨真照顾你。
时间短的化身。我在台湾遇到抗战期间老校长周邦道周老师,他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她回到南京。她家南京的房子我去过,是两进还是三进我就不知道,四合院,房子很大,进了大门之后是园林,树木很多,里面的第二道门,进去之后,才是她们居住的地方。周师母告诉我,有一天,有个和尚来到她家化缘,她们那个时候没有宗教信仰,就问这个和尚从哪来?九华山来的。问他有什么事情?化缘。化什么?五斤香油。她家里有,没给,没有给他,那个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后突然想起来,她家里二门、大门没有开,他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之后就不见了?这个谜始终放在心上,遇到这个怪事情。这个和尚跟她说话的时候大概有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绝对不是眼看花,不是错觉,真有其人,怎么一出门就不见了?前面大门没开,他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以后到台中学佛,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那是地藏菩萨。她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没有给五斤香油。所以她就知道她跟菩萨有缘,修地藏法门修得非常好,每天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忏悔业障。最后念佛求生净土,往生火化有三百多颗舍利。
我那个师母真正是好人,虽然抗战期间没有学佛,对待我们学生比对待她儿女还好,关心照顾,无微不至。我们学生没有不感恩的,都把校长夫妻当作自己父母一样看待。这样的老师现在找不到了。抗战生活非常清苦,救济物资拿到手先分给同学,还有多的剩下来,他们才有分,如果没有多下来的,她儿女就分不到。她的小孩不少,好像有六、七个。她家的好像是老四跟我同班,以后都移民到美国去了。好像老大还在南京,老大大我好几岁,在不在不知道了,很多年没有联系。「自在游行,化度十方」,菩萨有这个能力,十方世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求、有苦难,他都知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再说什么法。无有定法可说,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统统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想什么他现什么,想佛他就现佛,想释迦牟尼佛他就现释迦佛,想阿弥陀佛他就现阿弥陀佛,随心应量,有这个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行权方便,权,对实而说。具权宜与权变之义」,就是善巧方便,变化无穷。宜就是顺著众生,众生想什么就现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俗话讲通权达变。所以权也是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说,「方者法也」,方法,便,便是起用,作用。「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无量法门都是佛的善巧方便,终极的目标,把你引到极乐世界。你现在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慢慢来,用这些方便、巧妙的方法,把你引到极乐世界,让你相信,让你发愿求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法终极的目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不能翻,这是梵语音译,阿翻作无,耨多罗翻成上,三翻成正,藐翻成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可以翻的。因为它是佛教终极的目标,所以尊重不翻,用音译,再把它注出来,没有比这更高的了。正觉,阿罗汉证得的;正等,菩萨证得的;无上,佛证得的,这叫方便。「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就是说它有法则,它不乱,有规矩,有礼仪,这叫方。「善逗机宜」,善是善巧,能够引导众生,恒顺众生,这叫便。
「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异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然后什么?我们以平等心看一切众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现菩萨身,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耶稣基督),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回教的阿訇。有一年我到日本,去看一个老和尚中村康隆,那一年是他一百岁,老和尚往生好几年了,老和尚告诉我,全世界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说得好,我相信。换句话说,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是基督为主,诸佛菩萨是基督的化身。这是华严境界,主伴圆融,主不是独一的,伴也不是永远都是伴,随时可以做主、可以做伴。以基督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释迦为主,基督就是伴。他们可以互为主伴,得大自在,这叫方便。所以《净影疏》里头说得好,化行善巧,随物所宜,就是恒顺众生,种种异现,异现是不同的示现,这叫权方便。虚云老和尚遇难,文殊菩萨现个乞丐来救他,来帮助他,权方便。荒山僻野来了一个乞丐,一点都不稀奇,正常的,乞丐到处讨饭,怎么在这个路上碰到他?他也不会疑心菩萨示现的,不会,到五台山才明白。
「综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妙契众生根机,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或行方便」。权就是方便,引导众生归向净土,一生决定圆满成就。我们就晓得,夏莲居老居士为了《无量寿经》没有善本,在中国几千年,学的人太少了,反而在日本流通,但是日本人五种本子只选了一种,康僧铠的本子,其他四本没有人学,这就是没有善本,必须要会集成一个善本,这行权方便。黄念祖老居士给这部经做个注解,为末法时期做一个标准典型,做个模范。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讲经,会讲错。怎么办?用经来注经,他用了八十三种经论,这个没话说了,古大德所说的,那是开悟的人,那是见性的人;用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总共用一百九十三种,这是在末法叫人心服口服。末法时期学习经教,要用这个方法,避免过失,也让大家生信心,对你不会怀疑。就经论的意思,祖师大德开示,可以用像我们现在学习心得分享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帮助大家建立信心,终极的目标,帮助大家发愿求生净土。这都属於行权方便,唯有行权方便,才能得到究竟圆满。
底下这一段,第四段「究竟圆满」。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这叫入,解是理解,契是契入,宗源是讲的自性。中国俗话讲追根究柢,打破砂锅问到底,宗源是法性。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的宗源就是自性,明心见性就找到宗源了。「《净影疏》云」,《无量寿经》中国的注解就这两种,一个是《嘉祥》,一个是《净影》。日本多,日本有二十多种,我知道的,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净影疏》说,「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也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入佛知见这里面的入字。入是契入,真正明白了佛知佛见,这个入字。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下面是念老的解释,「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跟这个意思相同。这个智慧,智慧的体、智慧的相、智慧的作用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在《华严》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统统包括了,智慧、德能、相好。诸佛如来所有的,一切众生统统都有。为什么?一个自性,是自性本具的。佛觉悟了,破迷开悟,他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透出来了。凡夫在迷,自性里面智慧变成烦恼,德变成了业,造业,相变成了六道轮回,变质了。是不是真的变了?真的没有变,变是虚幻的,不是真的,真的一点都没有动。但是你完全不能觉察,是在你面前,你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到,有身体不能接触,它并没有离开你,这叫迷。
只有佛菩萨,他们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好像在梦中醒过来。醒过来之后觉悟了,梦中境界完全没有了,所以梦中是假的。梦中这个虚幻的东西,千万不要执著,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那个梦还要继续做下去;不放在心上,梦就会醒过来,道理就在此地。一切要放得下,连身体也放下,连我们想法看法统统放下,没有一样是真的,自性清净心中没有想法、没有看法,想法是思烦恼,看法是见烦恼,想法是思烦恼。六道轮回就是从见思烦恼里头建立的,没有见思烦恼就没有六道轮回。这个东西先放下,阿罗汉放下了,阿罗汉脱离六道,他到十法界声闻法界去了。所以佛法藏,法性当中含摄一切佛法,法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真性,也叫灵性,它这个里面一样都不缺,世出世间法是圆满的,所以叫它做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就是《法华经》上讲的善入佛慧,通达大智的意思。
「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甄解》这个意思也说得好,从果向因专说念佛法门,因为这名号是果德,名号不是因,我们执持名号,从果上修的,把如来果当作我们的修因,这是特别法门。佛果功德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这个功德大宝海,给它说个名词,叫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一乘是圆满的,一乘在大乘法里头最高的。经教里面讲一乘就两部经,《华严》、《法华》讲一乘,其他教里头都不是一乘教。大乘,小乘,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声闻缘觉是小乘。「《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