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1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为什么?怕伤害它们。这都是比喻到极处,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宁愿渴死,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
「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要有这样的决心,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真可以这么做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今天正法没有了,你发心学习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你连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所以要通权达变,每条戒都有开缘,它不是死的,开戒就不是破戒。我们被人用这些树的藤子捆绑住,我们能不能把它挣脱?应该。不能像这个经戒上所讲的,我怕伤到这个藤、伤到这个树,宁死也不想把它解开,错了。这在什么时候?这是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于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于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着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于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着,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所以要晓得,持戒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放下执着分别,得按这个层次,先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到最后再讲不起心、不动念。你看往生净土,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生方便有余土;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有,生凡圣同居土。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净土,自己知道往生到哪个品位。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庙,或方坟」,方坟是塔藏舍利的,舍利塔,「谓置佛舍利处也」。「《会疏》曰:安塔有其三义」,为什么造塔?「一、表人胜」,这个人的舍利藏在这里头,这个人无比的殊胜,他不是凡人,他是菩萨、他是佛、他是罗汉。或者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骨灰都可以放在塔里头,给别人做榜样。所以「二、令他信」,让别人看到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要跟他学,是这个意思。「三、为报恩」,我们供养佛舍利报佛恩,供养菩萨、祖师大德的舍利为报师恩,念念不忘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恩德,是这个意思。「《法华经》曰:诸佛灭度已」,诸佛已经灭度,「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古时候没有玻璃,佛经上所说的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现在人说的水晶,这些都可以做为做塔所用的材料。「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这是木塔,用木头做的,栴檀树,沉水香是沉水香树。「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可以用做木塔、砖塔、瓦塔、泥土塔都可以,或大或小没有一定的形式。「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完全用泥土的建筑,上面盖茅草,抗战期间,在中国内地农村里面,像这种用泥土、用茅草建这个房屋,到处都能看见。现在还有,不多了,我们在国内旅行的时候有看到。我们从小,小时候住在农村,所住的屋都是泥土跟茅草,墙是用泥土筑的。「乃至童子戏」,就小朋友游戏,「聚沙为佛塔」,小朋友游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是说建塔的功德利益,《法华经》上说得不错,这些人皆已成佛道,是不是真成佛道?不是的。成佛道的种子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头,什么时候成佛道?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他这一生遇缘殊胜,这一生就成就了。小孩从小他就知道敬佛,他就晓得有佛,他长大了,遇到善知识指导他修行,他这一生真成就了,一生成就;没有缘,来生后世遇到佛缘,肯定就成就。
下面说,「像,指佛像。据《增一阿含》,佛升忉利,优填王忆佛,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为此土雕像之始」。第一个造释迦牟尼佛像是优填王,佛到忉利天讲《地藏经》度他母亲,优填王想释迦牟尼佛,用栴檀木雕释迦牟尼佛的像来供养,这是雕佛像供养的头一个人。「《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你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为佛,这个佛的意思是广义的,为佛法、为佛陀教育。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圣贤,都是学佛同学们所仰慕的,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我们看到像就想到见贤思齐,想的时候我这一生成就能跟他一样,能修成佛、能修成菩萨,这个念头生起,这就是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经》曰: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广]麦」,这个字《中文大辞典》有,这个麦字边有个广字,一般字典找不到,你们查查看,它是怎么念法?意思也是麦,是麦子里面的一种。「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造像的功德,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现在造像的人很多,能不能灭罪?如果不能灭罪,那经典上这些是妄语。我们相信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个字是废话。为什么我们现在业障还这么重?要知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念念都在造业,这个念,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在造业。
所以造像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罪,只除掉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业的一部分,不是全灭掉。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些是从事上讲的,事上,八十亿劫也是事上,如果心的念头转过来,那就全转了。事上有佛,心上没有佛。心上的佛是什么?心上的佛是戒定慧,有没有?我们学佛第一天接受佛法的洗礼,受三皈依,三皈依的传授就是心里有佛,有什么?有觉正净,这是佛法僧,觉是佛,正是法,净是僧。我们受了,受了但是没有,没做到,觉正净我们知道,但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早到晚还是迷邪染,不起作用。从理上讲就更明显,理上讲放下起心动念、妄想执着成佛了,我们都知道,但是没放下。你看经上讲得多好,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这个圆圆满满将三世生死之罪统统灭掉,那不是部分。八十亿劫是局部,一小部分,你就全灭了,这给你讲真的,只要你放下就成佛了。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觉正净相应,你就真有佛了,你的烦恼习气自然就没有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云何为五」,哪五种?「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这能不施吗?「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这都靠饮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能辩吗?「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这是说明什么?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干,全心全力投注,他不从事于生产这个事业,他以乞食为业。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为什么?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养,他们所需要的,他不要别的,他就要一钵饭而己。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戒经》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为什么?太多了,世间人说你贪心,避免讥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不好看。
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我们这个钵是象征性的,不是实用的。你到泰国,你看看南传的钵,像个小锅一样,托完之后,他有盖子盖起来,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出去托钵,不是千家饭吗?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这是供养。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国来行不通。中国的帝王、中国的人民讲孝道,孝亲尊师,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那还得了?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尤其是佛教,是帝王帕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到中国来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怎么可以做乞丐?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建宫殿,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服务的人员,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这随缘。随缘不变,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寺庙里供斋,打斋供养,这常有的事。样样都如法,叫通权达变。
在印度只有三衣,因为它是热带,三衣够了。中国这个地区靠近北方,有四季;有四季,这三衣就不够。所以三衣到中国,就做为佛事所用的礼服,就是我们搭的这个衣,而且比原来的衣小了一半。你们看南传的他们这个衣,藏传也是的,衣是比我们的衣大一倍裹在身上。我们把它裁小了,缩小一倍搭在身上,古时候用带子,两个带子系起来,以后用勾环,勾环比带子方便多了。佛事是什么?佛事是讲经教学,教学的时候穿上礼服纪念释迦牟尼佛,老师穿的是这个衣服。佛教传到日本,日本出家人的袈裟多大呢?像个火柴盒那么大,一点点大,平常带子卷起来,放在西装口袋里头,做佛事就拿出来,一个小带子套在脖子上挂在这胸口,那是他们的衣,比我们更方便,这日本的衣。我穿的这件海青是韩国的,跟中国的样式不一样,但是这些衣着,韩国跟日本都是从中国学去的,他们很难得,两千多年来都还保持着原样子。特别是日本,你看日本的和服,和服也叫吴服,你要听到吴服,你就知道是什么时代传过去的。战国的时代,春秋战国,吴是现在的江苏,越是现在的浙江,那个时候是两个国家。
日本从那个时代就跟中国密切的往来,所以日本的文化跟韩国的文化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我们今天读《礼记》,很多地方我们不容易体会,到日本去一看,跟《礼记》上讲的一样,所以日本人一直到今天还保留着。二战之后日本人产生变化,接受西洋文化,但是日本的民间,你去看中国传统的东西,保留的很多很多,想学中国古文化的,应该到日本去看看。在寺院庵堂里面,可以能看到中国古时候宫殿的模式,日本有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建筑,唐宋时代的建筑都还保存着。他们很用心,年代久了,梁柱坏了,他们用原来是什么材料还是用什么材料,所以永远它保持那老样子。这是让我们对日本人尊敬的地方,他能够爱惜传统、保存传统。连一条道路,我第一次到日本去观光旅游的时候,他们新开辟一条新路,那个新路在旧的道路的旁边,旧道路保存,这个难得。那个旧道路是古道,观光旅游必须去的地方,招来好多观光客,让人值得怀古。还是起作用,现在讲经济效益,那很赚钱的,如果把它拆掉就毁掉了。但中国古老的建筑破坏得太多,所以这些古建筑群应当保存,那是保存自己国家的文化。
「又《会疏》曰: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这个不得了,这个如果大家晓得,争着供养出家人。《会疏》里说的,它是引经讲的,佛在经里说的。正令得满四天下宝,这是一四天下,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四天下的宝藏,你统统得到了,你得这么大的利益,这个利益怎么样?不如请一个清净沙门在家里面供养,你所得的利益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真的吗?真的。为什么?你得一四天下的财宝,你不能出六道轮回;你有真诚的心,请一个出家人在家里面供养,出家人接受你供养是财供养,他要回报的,他不能白吃,他一定给你说法。《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就是什么?财供养跟法供养的对比。三千大千世界比这个多,这才一四天下;法供养为最,你一生当中能够听一次经,这个福报就不得了。为什么?阿赖耶种这个善根,你这一生遇到缘,你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个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比。为什么?明心见性,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对你是太渺小了,这给你说真话。请一个出家人,清净比丘他一定给你说法,所以你得的利益超过得满四天下宝,要超过多少倍都不止!
「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就是丝织品,我们今天中国人讲丝绸。缯,凡是丝绸,总名称称之为缯。「悬缯者,以缯造彩幡悬挂于佛殿」,就是幡幢宝盖这一类的供养佛,悬挂在佛殿上。「《百缘经》云」,这是引经上一段话,「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毘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