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9: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考证 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有大树。名阎浮。此树下有阎浮那檀金聚。以此胜金出树下。故因以名树名洲○新娑婆论。又名赡部。其土南狭北广。此土有大树。名赡部。其叶上广下狭。地形象之。故名赡部。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考证
      
      三归
      
      初门曰。归依佛者。归以返还为义。返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归依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归依法者。返邪法。还修正法。凭佛所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归依僧者。返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及出三界生死○发隐曰。按折伏罗汉经云。忉利天子。寿终当受猪身。诣佛求救。佛教归命佛法僧。于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免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穿木槵子称三宝。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宝。一切众生归依处也。
      
      人天福报
      
      经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广修善事。是名作福。必有福报也。
      
      声闻
      
      四教仪与发隐相参○声闻位分二。曰凡。曰圣。凡有二。外凡内凡。身居有漏。圣道未生。皆号曰凡。外凡则未见法性。尚在理外。内凡则渐见法性。心游理内故也。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心。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二。别想念处。即四念处。身念不净。受念是苦。心念无常。法念无我也。三。总相念处。念身不净。亦念身是苦。身无常。身无我。受心法皆然也。已上三科名外凡。内凡四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暖者。从总相念生暖善根。具观四谛。修十六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如钻木先热。将春先和。名曰暖也。顶者。用观同前。转更明朗。如登高远视。名曰顶也。忍者。堪忍。又忍可义。分下中上。下忍遍视八谛。修三十二行。中忍渐减。乃至上忍。惟有一行三刹那在。名曰忍也。世第一者。从上忍二刹那心。一刹那尽。余一刹那犹在忍。更一刹那心尽。即入世第一。有漏名世。世间最胜。名第一也。此四位为内凡。此七方便。入圣之阶。过此。则圣位教义。圣位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果三果。三。无学道。四果。一。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六品思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此二位名修道。四。阿罗汉。此云无学。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此名无学道。声闻如此○永嘉集曰。因声教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未普。设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
      
      缘觉
      
      华严疏曰。辟支。此云缘觉。又云独觉。独但自悟。缘依教悟也。独觉自分二类。其利根者曰麟喻。喻麟之独出无佛世。见物变易。自觉无生。其钝根者曰部行。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观法者也○四教仪曰。缘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谓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七支为苦谛也。缘觉先观集谛。所谓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又言独觉。两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与声闻同。独觉发真无漏。功德力大。能侵除习气。声闻但断正使。不侵除习气。故缘觉居声闻之上○永嘉集曰。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原其所习。十二因缘而为本行。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而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之报何酬。爱取有以无疵。老死亦何所累。心唯善寂。意玩清虚。独宿孤峰。观缘散灭。利他不普。自益未圆。于下有余。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处中央。如此。辟支佛道也。
      
      菩萨
      
      四教仪曰。从初发心。缘四谛观。发四弘誓○初门曰。四弘誓者。一未度者令度。言未度苦谛。令度苦谛。苦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得意生身。虽无分段之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成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二。未解者令解。言未解集谛。令解集谛。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亦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烦恼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集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三。未安者令安。言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亦有二种。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言未得灭谛。令得灭谛。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亦有二种。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一。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既已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永嘉集曰。如其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不拘。人法俱空。故名菩萨。原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行施。则尽命倾财。持戒。则吉罗无犯。忍辱。则深明非我。割截何伤。精进。则勤求至道。刹那无间。禅那。则身心寂泊。安般希微。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生。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大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9:14:17 | 只看该作者
    悲智双运。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乘之道也○权乘诸位菩萨。即二乘。声闻未得圆证者。非大乘菩萨也。
      
      最上乘
      
      黄檗心要曰。如来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三乘法。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性。故云惟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不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令别行。若契悟者。便至佛道矣○宗镜录曰。众盲触象。各言己得见象。其触牙者。言象形如莱菔。触耳者。言象形如箕。触鼻者。言象形如杵。触蹄者。言象形如臼。触腹者。言象形如床。众相之外。更无别象。但非象之全体。不可以言见象也。欲见象之全体者。其唯明眼之人乎。今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缘。菩萨之六度。虽皆佛法。终非佛道之全。不可以言佛也欲得佛之全体者。其唯最上乘乎。
      
      发菩提心
      
      华严经曰。发菩提心者。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是名发菩提心○宗镜录曰。海中有宝。名曰宝藏。普现海中庄严事。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莲师疏云。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钞云。究竟极果。对下而言。名之曰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道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正觉也○维摩经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也。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来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静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所谕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僧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附四谛
      
      初门曰。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一。苦谛。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苦谛。二。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集谛。三灭谛者。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而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俱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四。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为助道。审定不虚。即是道谛○四教仪云。四谛之中。分世出世间。前二谛为世间因果。苦因集果也。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也。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答。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合七法为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也。一。四念处者。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也。二。四正勤者。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已生善法增长。一心勤精进。三。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也。下四五六七。俱见阿弥陀经考证三解脱门者。见修禅章明宗篇考证。
      
      西方愿文
      
      (莲池禅师撰)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隋。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考证
      
      四恩
      
      父母。师长。国王。施主。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故名为有也。
      
      五体
      
      二肘。二膝。及额也。
      
      忏悔
      
      坛经曰。忏悔者。忏其前非。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不灭。后过又生。何名忏悔○发隐曰。冥祥记云。沙门慧达。于地府见观世音菩萨。言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宿世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勤诚忏悔罪即消灭。观此。则知忏悔功德。不可胜量。菩萨于幽显中。皆教人悔罪也○宗镜录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则直了无生之心。当处解脱。此大忏悔也。故云断惑忏罪。比余渐教。如?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四教仪论忏悔有二。一事忏。二理忏。今坛经发隐所论。事忏也。宗镜所言。理忏也。未悟其理者。事为急矣。
      
      手摩衣覆
      
      法华经云。若有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手摩其头。衣之所覆○往生集云。晋刘遗民于定中。见阿弥陀佛手摩其头。引袈裟覆之。
      
      三身
      
      法数曰。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如来三身者。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法身也。卢舍那。此云净满。报身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化身也○黄檗曰。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也。
      
      四智
      
      证道歌云。三身四智体中圆。注云。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束四智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为化身。平等性智为报身。圆镜智为法身也。
      
      五眼
      
      金刚经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复因缘也。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荫因缘也。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佛眼者。照见佛光普照。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槃国土也。若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者因缘。即名大乘菩萨。
      
      六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身得如意。详见一卷往生胜果篇○正讹集曰。道与通自别。眼彻视。耳彻听者。通也。入色界。眼不受色惑。入声界。耳不受声惑者。道也。如以通而已矣。则神亦有通。鬼亦有通。妖亦有通。与道何涉。认通为道。遂至堕魔罗境。生外道种。可勿慎诸。
      
      回入娑婆
      
      赜禅师曰。若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出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由此观之。则回入娑婆。未可易言也。
      
      法界
      
      出三界者。不受轮回生死。四种圣人。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是也。四圣得意生身。于三界内外。无住无不住。总而言之。有十法界。在人用心不同。各循行业。诸趣摄之。
      
      十法界之图
      
      
      
      诸佛(修六度万行三心圆发得证法身)
      
      菩萨(修次第观行六度行得成大乘菩萨)
      
      缘觉(修体法空观十二因缘行道成缘觉)
      
      声闻(修祈法空观依四谛行道成阿罗汉)
      
      诸天(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故得生天道)
      
      人伦(修中品十善五戒五常故得为人伦)
      
      修罗(修下品十善五常欲胜他故为修罗)
      
      饿鬼(作下等十恶正作能悔故为饿鬼道)
      
      畜生(作中等十恶作已能悔故为之畜生)
      
      地狱(作上等十恶作已不能悔故堕地狱)
      
      天如祖师十法界图解○天如祖师升座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世出世间。圣凡境界。只此一偈。包括无余。所言法界者。有四圣六凡。合成为十界。是十法界。本无自体。本无自性。亦无自种亦无自根。皆惟一心之所造也。所言心者。如大虚空。本来清净。不知何故而言法界惟心造哉。原夫此心。虽曰不变。而亦随缘。以其随缘。故曰能造。随缘者。或因一念瞥生。或因外境相触。故曰因缘。才有因缘。便成法界譬如水体本净。遭遇风触。则波浪随生。故曰水能造波。波因水而有也。心能造法界法界因心而有也。然则一乘任运。万德庄严者。诸佛之法界也。圆修六度。总摄万行者。菩萨之法界也。见局因缘。证偏空理者。缘觉之法界也。功成四谛。归小涅槃者。声闻之法界也。广修戒善作有漏因者。天道之法界也。爱染不息。杂诸善缘者。人道之法界也。钝执胜心。常怀嗔斗者。修罗之法界也。爱见为根。悭贪为业者。饿鬼之法界也。欲贪不息。痴想横生者。畜生之法界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者。地狱之法界也。若广而论之。有种种之法界。皆由此心随缘变造。若能一心不生。了悟了证。则种种法界。随其所了而空也。是故十习既断。六交不生。地狱之心了也。欲贪既断。痴想不生。畜生之心了也。爱见既断。悭贪不生。饿鬼之心了也。胜心既断。嗔斗不生。修罗之心了也。爱染既断。正念现前人道之心了也。舍有漏因。修无漏业。天道之心了也。不执四谛。不守真空。声闻之心了也。不局因缘。回心入大。缘觉之心了也。六度功成。顿超地位。菩萨之心了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佛之心了也今我了心于六凡法界之中。必已了悟无疑矣。且道四望法界之中。所了之心。落在甚么界。喝一喝。下座○纂灵记云。一人死至地狱门。遇地藏菩萨授以一偈。若人欲了知三句。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故知若观此心。不惟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者若能用然臂之精?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师欤。
      
      考证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发隐曰。问愿多期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称地狱。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学柳下惠。
      
      西方誓文
      
      (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誓于
      佛菩萨之前曰。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课。圆通宗法。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9:1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心三藏-yxsz 于 2018-6-17 19:52 编辑

    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已。否则情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十方
      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
      佛闻法。了证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
      佛昭明。尚其鉴之。
      
      又诣
      三洲感应护法韦?尊天之前(先赞后誓)。
      
      赞曰。韦?天将。菩萨化身。永护法佛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论。祈祷赴凡忱。
      
      誓曰(誓与前同)。
      
      考证
      
      三洲
      
      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名阎浮提。又云赡部。须弥山东。名弗于逮。又名弗菩提。又名东胜神。须弥山西。名瞿耶尼。又名瞿陀尼。又名西牛货。须弥山北。名北俱芦。又名郁单越。四洲而曰三洲感应。何也。佛祖统纪云。北洲佛不出生。故不闻佛法。既无佛法。则韦?不往矣。故止言三洲也。考经四方皆有佛。何言北洲无佛法。曰。北洲无佛。只言娑婆世界耳。极言四方。有无量四天下。故言有佛。
      
      韦?尊天
      
      一百十七世。世世为童真。其所作功德浩大。不能尽述。宝华琉璃光佛时成道。名普眼菩萨。释迦如来会上成道。名童真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发大誓愿。若金刚宝杵坏。即破童真身。佛佛出世。拥护佛法。不见僧尼之过。顶戴凤翅兜鍪。足穿黑履。身着黄金锁甲○智论云。护世四天王。各有八将军。周四天下。护助出家人。韦将军于三十二将中。最存弘护。比丘道力微者。为魔所惑。韦将军恓惶奔赴。应机剪除。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