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7 17:55:07
|
只看该作者
落叶纷飞。大自然时刻演示着世间的无常。今天乞食重新分组,托钵来到村旁一家,家里的母女俩很热心地供养了两个馒头。与她们回向后,继续向村子里走去。村子很小,只有三十几户人家,有的还下地干活去了。这时正是秋收季节,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走了几家没有乞到食物。
沿路返回时,见果成师正劝说一小男孩放了拴在绳子上的小麻雀,小男孩的母亲正是村旁供养我们食物的女施主。见女施主正在解绳子上的小麻雀,心里随喜她的放生功德。在经上说:放生得生,功德很大。因众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众生皆具有如来藏性,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在寺院里经常有人来放生,僧众们每次都如理如法给它们做放生仪式。盘锦连居士就经常到寺院里大批量放生。所以,他在受到危难的时候都能化险为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缘所致,今天乞食有三组僧人托了空钵,于居士等供养了斋饭,使僧众得以饱腹。
午斋后,僧众沿国道行至路旁高坡上的松树林中。今天是剃头的日子,居士们准备充足的冷热水。在林中,僧人们剃了头。“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唵悉殿都漫多啰娑婆诃。”
剃头后,在林中休息,阳光透过缝隙照得人浑身舒畅。今日的行脚,道友登上的高坡实属不易。其实,最险最难的地方,并不在那陡峭的山坡,而是自己内心存在的三毒。降伏三毒才是最难的。
在日暮前,大众抵达一片茂密树林旁的空地,准备在此过夜。今天总结了前几天经验,睡前将睡袋取出铺在塑料袋里,以度寒夜。远处五颜六色的礼花时而腾空而起,时而瞬息消灭,世事都如镜中花、水中月。
八月十五
早上,僧众借着汽车灯光,沿着林间小路又踏上行程。边走边诵咒。天渐渐亮了,黎明的曙光散满大地,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孕育着万物。但它从不索取任何东西,而无私奉献着它的光和热。一路上,悉怛多般怛啰咒的密因就如阳光,带给众生吉祥、安康。
路旁休息时,居士供养给师父一块手表(乞食时看时间用),师父说一切供养归常住。在寺院八项共住规约里,有一条就是一切供养归常住。僧人不论行脚、受戒等,在外面收到的东西要上交常住,常住根据僧人需要来分发物品。这样,大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同时,大家对常住生起感恩之心。常住如我们自性不生亦不灭,人们因听常住一词而得解脱。
此时,已临乞食时间,僧众下了公路,拐进了大红旗东沟村。路旁,当地信佛的一家人来看望师父,并向僧众问讯。在一处空旷的庄稼地旁,放下背包,僧众们搭衣持钵,跟着师父向村子走去。在村口乞食时,乞了几家都无人,只得向村子里走去。来到一家,主人躲在院子里不愿与我们相见。遗憾之余来到第二家,几声佛号后,一小女孩出来告诉我们父母没有在家里。见她没有布施的意思,沿着街道来到第三家,这家没有院门,来到院子里,几只大黑狗叫了起来,其中两只边叫边向我们跑过来,给它们做了皈依,狗还是叫着。这时,男主人从屋里出来制止了狗的叫声。说明来意后,男主人拿出三张饼供养,与他作了回向。
又走了几家,都没有乞到食物,按原路返回。僧众们也都陆续地回来。由于村子道路不规则,有几组僧人还走错了路。今天都乞到了丰盛的食物,信佛的一家人也供养一些斋饭。斋后,师父结缘给他们一些念珠、佛像和经书等。这家十八个月的小男孩还不停地给师父顶礼。
今天是八月十五,按佛制是诵戒的日子。虽然行脚在外,但也要诵戒。斋后,僧众继续赶路,边走边找诵戒的地方,这一带路旁的人家很多,适宜的地方很难寻觅。
傍晚,来到一座大桥旁的大榆树下休息,因缘所致,今天不能诵戒了,榆树下成了僧众法义交流、过夜的安住之所。
一轮圆月慢慢升起,爬上树梢,瞬息又越过树梢,朗照夜空。师父、亲融师、亲行师和亲义沙弥还有李居士、马居士、于居士等,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师父开示大家:“修行佛法要有长远心,只有菩提心才有长远心,只有长远心才能生起菩提心。行脚乞食是坚固长远心的过程,长远心就得靠行脚乞食,这是无价之宝,是成佛的本钱。成佛道不需很长时间,有了长远心就没有时间概念,就是无我。”
八月十六
凌晨三点钟,僧众起来整理背包,三点二十分准时上路。由于昨天没有找到适宜的地方诵戒,天刚破晓,师父在荒凉的山岗上选好了诵戒的地方。五位比丘师父在冢间如法唱四方大界相,结界,解界。四座土坟围成大界,七位沙弥师在眼见耳不闻的庄稼地诵戒,师父诵戒的声音铿锵有力,驱散了早上的寒意。
诵完戒,太阳出来了。《遗教经》曰:“佛灭度后,于末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即是戒的意思。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又名别解脱戒,即受持一条就解脱一条。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闻、利养和死得生天上。十重四十八轻戒又名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支;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愿土坟里的亡灵乘着戒的功德能够往生善道。
僧众们顺着山道来到国路上,继续前行,中午抵达到一座大桥旁的八里台村乞食。今天行乞挺顺利,两家女主人供养了馒头,其他的僧人也都乞到了食物。师父说过诵戒的日子一般都能乞到食物,这都是乘着戒的功德。
在河套大坝下准备过斋时,一位中年男子拄着一根棍子,腿好像有点跛,他说一个月前,两个假僧人挨家挨户送闪闪发光的菩萨像卡,而且还要钱。后来,他打电话报了警,结果那两个假僧人被送进了派出所。他说他原先是喇嘛,现在还俗做老道了。恐怕他以后没有出家的因缘了,因为他犯十三重难中的“破内外道”(即先在佛法中出家,后又还俗入外道中,佛制再不允许出家),因这样的人志性不定,非佛法器,佛不许度。所以说,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念诵时,他又送来一袋干粮。
过完斋,唱师父的回向偈:“修行容易守戒难,不守戒条魔一般。守住戒相心坦然,提木叉保解脱船。愿汝成真出家汉,清净无为虚空般。高尚品德如青莲,行解渡众大法船。”
我的双眼禁不住开始湿润。佛陀住世,以佛为师;善逝涅槃,以戒为师。戒律是我们修学佛法乃至究竟成佛的基础,能确保我们永远处在正确的学佛位置上,处在不败之地。戒也是我们本师的心地法门,可给众生不思议的成佛大利益。佛说戒法是能把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中流,运到涅槃彼岸的船筏。否则,我们就不能渡过生死苦海。所以,修学佛法必须守持戒律,师父带领众弟子行头陀行,沿街乞食,严持戒律,用无声的语言演说佛法。如马胜比丘托钵乞食时,威仪庄严,感舍利弗出家。出家人身披法服,荷负如来家业,奉行如来教法,上报四恩三有、下济三涂八难(编者注:四恩为: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三有为: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涂为:火途,血途,刀途。八难为: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佛前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恩师将戒律放在修行佛法的重要位置,使弟子们不致走错路,盲修瞎炼。欲知前方路,须问过来人。还在迷中的众生不可能也无能力自己得见觉道,所以,必须听师父教导。
斋后,那位中年男子也向师父顶礼三拜,这就是佛的戒律的感召。
僧众们整理行装,又踏上了305国道,行走而去。三叉路口,拐向大黑山方向,天渐渐黑了,居士的车靠师父走得很近,致使僧众跟着师父到路基上行走,他这样做也是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一处休息时,远处的山脉依稀可见,大黑山离我们很近了。天刮起了北风,气温也开始下降,师父又去寻找休息的地方。每次师父都是不顾身体的疲倦,给弟子们找适宜的安全地方休息。不久,马居士回来将我们领到山坡上厚厚的毛草上,再铺上睡袋,心想今晚可度严寒了。此时,天空星星点点,一轮圆月高悬。
八月十七
早上,沿着笔直的公路前行,穿越了树林,踏过了水沟。《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而我们众生的心都是委曲的,必须通过修学佛法,去掉委曲。
路上,行人渐渐多了,道旁的村子也渐渐近了。继续走着,居士开车过来告诉师父,往大黑山走错了,应往回返二三里路才能走上正道。在路旁村民的指引下,穿街绕巷,大家来到了山咀村。由于这段路是沙石路,走得又快些,双脚也经受了一次考验。师父经过耐心细致的寻找,选定了一处树林休息,准备乞食。
今天重新分组,师父将我们这组分到村子西边一条街上,村子里前三家门都开着,但都没有人出来。次第循乞,按规定每人乞到七家,如果乞不到也不能再乞了。还有五家不能乞:一唱令家不行乞;二淫女家不行乞;三酤酒家不行乞;四王宫家不行乞;五屠宰家不行乞。来到第四家,几声佛号后,一位年轻女施主出来说家里没有吃的。第五家,几个人正在门口干活,说他们不是这家的主人。第六家、第七家主人都说没有什么吃的。街道的最后一家无人,也没有乞到食物。今天是行脚途中第一次托空钵。
过斋时,心里很惭愧,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心想如果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机会,对降伏慢心是有很大帮助的。斋饭还没有用完,天又刮风又下雨,几位居士忙着用塑料布支起棚子以备风雨。天有不测风云,过完斋,雨又停了。世事都演示着无常。
僧众没有休息,继续赶路。开始进入连绵起伏的大黑山。路上,又飘起雨来,雨时大时小,僧众们披着雨衣,冒雨前行,雨水溅湿了鞋袜,可脚步依旧。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师父的行道偈诵这样写到。在南传佛教里,尊者阿姜查开示说:“你不需要读太多书,你依教奉行的话,便会亲身体验到法,如果你斩断这个思考的心,你将会有真正的判断标准,否则的话,你的领悟将无法彻见。”
路旁休息时,师父找了一处杨树林准备住宿。由于下雨,今天休息早些,僧众们用树枝将林中落叶扫开,地面还算干爽。师父不顾身体的劳累,给大家安排了休息的位置,并嘱咐大家写日记。昌光师父被安排在一石穴内,石穴不大,能容纳一个人,这样即使下雨,也不用找避雨的地方。
大约在五点钟,大众师和居士围成一圈,开始诵楞严咒。林中树木挺拔,溪水清幽,一片秋意盎然。跋山涉水不畏路途艰险,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平缓悠扬的诵读声中,在香烟萦绕的木鱼声中,让人有一种心清意闲的宁静。清风微拂,古老遥远的年代却那么真实,悉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在山谷中回荡,愿山神、土地、护法灵祇闻此咒声悉得解脱。五遍楞严咒后,师父回向:愿国基巩固、世界和平、大悲寺内外护法居士及所有人一切吉祥如意。
夜晚,皎洁的月光透过缝隙照在树林中,山谷间显得格外清凉幽静。
八月十八
凌晨三点钟,僧众准时起来上路,这段山路正在修水渠,路面都是沙石路,走起来比较吃力。天快亮时,在路旁高耸的松树林中休息,早七时登上了盘山道,山路蜿蜒崎岖,两侧峰峦起伏,松林郁郁青翠。
八时左右,翻越山道登上顶峰,站在群山之颠,众山一览无遗。休息时,护林防火队又来询问,见没有意外情况而离去。僧众开始下山。大黑山位于两省中间,山南面群峰耸立,地势险要,归辽宁省朝阳市辖属。山北面地势平缓,丘陵居多,归内蒙古敖汉旗辖属。
上午十时,僧众来到内蒙古境地的大庙村。传说以前村子里有个寺院,现在只有一座土地庙,里面供养着城隍等牌位。在村子旁的杨树林中休息,准备乞食。村子分布比较散落,来到公路东侧聚落行乞。第一家,一位中年男子正在修理推土机,见我们到来,得知来意后,进屋唤出了女主人,女施主很热情地布施了小米饭。回向后,我俩又走了两家,无人。
最后一家,主人供养了小米饭后,见没有菜,男主人又让女主人拿出一块咸豆腐供养。这家主人很诚心,还让我们到屋里吃。我们谢绝了,并回向他们,愿他们一家吉祥如意。这两家女主人对我们用的钵很感兴趣。钵又称钵多罗,是三世诸佛标志,护钵如护眼目,又云应量器。谓应受人天供养及应法之食器。为体、色、量三者皆与法相应故。律制钵有铁瓦二种,不许畜金、银、铜、锡、琉璃、水晶、旃檀、木、石、漆等杂宝。《善见律》云:三乘圣人皆用钵乞食资生。《僧祇律》云:钵乃出家人器,非俗所宜,不得恶用。恶用就是不能用钵盛水及盛其他杂物之用也。“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僧人过斋时,将食物都打入钵中,再也不用其它食器。即使是树叶也不许可,以免生贪心,还得次第食,不分别食。师父说,过斋清净可以证果。钵的外形如水泡,表无常,一切都不真实故。僧人过斋也是一堂功课,不是为吃饭而吃饭。
午斋后,僧众行走下了山,在一起休息时,几位沙弥在师父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就结缘了一些经书等,被师父说了。师父要求以后类似情况都要白师(编者注:白师,向师父说明,并经师父同意)
在《追随你的老师》一书中,尊者阿姜查这样开示到:在佛法成长中时,应该有一位老师来指导你,忠告你,通常他纠正的地方正是你认为对的地方。在你错综复杂的思想中,也许隐藏另一个而使你受骗。尊敬你的师父,并遵从其修行规矩及方法,如果老师叫你去做事就去做,如果叫你停止就停止。这使你产生一个挚诚的努力,并引导你产生智慧及内心明晰的洞察力。如果照我说的话去做,就会明白和了解真正的老师只谈关于“舍弃”和“除去自我”的困难修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舍弃你的老师,让他指导你,因为我们很容易忘了“道”。
《沙弥律》云:乞食当与老成人俱。老成人就是持戒有道之人,这样可免发生过失,或已发生的过失得到及时纠正。
天渐渐黑了,休息住宿地一直没有找到。晚上九点多钟,来到玉米间的道路上休息。晚十一点,僧众通过贝子府镇,来镇外杨树林中休息,此时已是晚上零时。
八月十九
行脚的时间受气候的影响。凌晨,寒冷的风唤醒了未能熟睡的行脚僧。走在高低不平的沙石路上,有时车辆经过,扬起厚厚的尘土,只得用衣服遮挡,行进的脚步艰难。
上午九时,来到公路旁的土路上休息,经询问修路的民工,前方五、六里路有村庄,以现在行进的速度,恐怕要耽误乞食的时间。最后决定,在离我们较近的村子乞食。师父今天的身体是行脚途中最差的一天,双腿发软,浑身无力,行走已成困难(病的原因)。通过吃药和按摩,略有些缓解。我们劝师父今天不要再去乞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