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6 15:11:32
|
只看该作者
认许业习气的安放处是第六意识。
中观宗自
续
派瑜
伽
行主张六识,认许业习气的安放处是第意识。
经
部
行同于瑜伽行自续派。
应
成
派认许一般不坚固的业习气安放在心识上,坚固的业习气安放在唯我上,并且业之因,业及业之果皆自性无,故以业息灭的方式最后遇缘而感果。
了义经与不了义经
有部认为佛说皆为如实语,亦即佛经皆为了义经。
经部宗主张大皆同于有部,但后期的部份经部宗也有区分佛经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
唯识宗随
教
行凡是佛说能从字面上直接认识、不必另加解释的如实语者,即为了义经。
凡是佛说不能从字面上直接认识、必须另外加以解释的非如实语者,即为不了义经。
随
理
行同于随教行。
中观宗自
续
派凡是佛说展示胜义谛及如实语者,即为了义经。
凡是佛说展示世俗谛或非如实语随一者,即为不了义经。
应
成
派凡是佛说主展胜义谛者,即为了义经。
凡是佛说主展世俗谛者,即为不了义经。
三乘主修品
有部三乘同修人无我。
人无我:没有独立自取的我。人我执意即:虽已经证成我蕴体一,却执取认识我不需观待认识蕴,执我与蕴如似主仆业关系,有如是之我;修人无我见,即能破除此人我执。
经部宗同于有部。
唯识宗声闻、缘觉主修人无我的空性,即没有独立自取的我。
菩萨主修法无我的空性,即:
遍计所执自相无。
二取空,即能取所取异体空。
中观宗自
续
派瑜伽行声闻主修细分人无我,即没有独立自取的我。
缘觉主修粗分法无我,即二取空。
菩萨主修细分法无我,即胜义无的空性。
经部行声闻、缘觉主修细分人无我,即没有独立自取的我。
菩萨主修细分法无我,即胜义无的空性。
因许外境有,故不许二取空见。
应
成
派三乘同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即补特伽罗没有自性实有、诸法没有自性实有。
三乘主断品
有部细分人我执,即执取独立自取我的我执,此认许我蕴体一,但执取我蕴如主仆,许蕴为我的所属品,且非依蕴假立为我。
声闻、缘觉断染污无知,即人我执、三毒及其种子。
菩萨断非染污无如,如四种无知之因。
经部宗同于有部。
唯识宗声闻、缘觉缘皆主断烦恼障。烦恼障如:粗、细二分人我执及其种子、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等。
菩萨主断烦恼障及所知障;所知障如:法我执及其习气。
此派所认许的人我执同于有部,法我执则指执取二取异体或遍计所执自相有的执著。
中观宗自
续
派瑜伽行声闻主断烦恼障,即人我执、三毒及其种子等。
缘觉主断执取二取异体的粗分所知障。
大乘主断执取诸法胜义有及其习气的细分所知障。二障断尽与成佛同时。
经部行声闻、缘觉主断烦恼障,即人我执、三毒及其种子等。
大乘主断所知障, 即法我执及其习气。此派所认许的人我执皆同于有部;法我执指执取诸法胜义有的执著。
应
成
派声闻、缘觉主断粗细二分人我执、法我执。二我执及其种了、三毒及其种子,都是烦恼障,因为主张法我执也是烦恼障,所以三乘皆需断二种我执。
菩萨主断所知障,二我执及烦恼的习气、由习气所生的二现错觉、三门粗重为性及执著二谛体异的垢染,都是所知障所摄。
此派的人我执是指在补特伽罗上执取自性实有的执著;法我执是指在法上执取自性实有的执著。
涅 槃
有部声闻决定种性行者,最高证得阿罗汉果,进入无余涅槃后就身心断灭,或无补特伽罗,故不
回小向大。
二乘阿罗汉所得的涅槃是:
有余涅槃:经过修道,当断尽了染污无知而留下以前由业与烦恼所感报的蕴体的择灭。
无余涅槃:当断尽了染污无知,且已经消失了由业与烦恼所感报的蕴体的择灭,彼时身心皆
已断灭,成无阿罗汉。
经由菩萨乘修学圆满成佛,所得的涅槃乃是断尽了非染污无知,余皆同于二乘阿罗汉的有余
、无余涅槃。佛入无余涅槃时,佛已不存在。主张究竟三乘,众生不定成佛。
经部宗同于有部。
唯识宗随教
行二乘阿罗汉的有余与无余涅槃,皆同已断尽烦恼障为所依,而以有否剩余蕴体而。
不定种性的声闻、缘觉可从有余涅槃转入大乘,无余涅槃时已断身心续流,也自然
灭尽二障。
佛得无住涅槃,而后仍会示现利益有情,并未身心断灭。主张究竟三乘,众生不定
成佛。
随
理
行二乘无余涅槃时不会断身心续流,并可回小向大。
大乘种性以三大阿僧祇劫修习福慧二资粮最后成佛,得无住涅槃,仍示现色身利益
有情,并未身心断灭。主张究竟一乘,众生毕竟成佛。
中观宗自
续
派二乘有余、无余涅槃之理,同于随理行唯识宗。
二乘无余涅槃者堪取意识之身投生净土,或由佛劝回小向大。
佛得断尽二障的无住涅槃,且有法、报、化三身。
主张究竟一乘,众生毕竟成佛。
应
成
派共同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同于自续派
不共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主张二乘先证无余涅槃,再证有余涅槃,或可回小向大。有余涅槃:断尽了烦恼障
而具实有显现。无余涅槃:断尽了烦恼障而不具实有显现。
佛是得断尽二障的无住涅槃,同于自续派的主张。
主张究竟一乘,众生毕竟成佛。
三宝观
有部佛宝:佛陀心中的永尽不生智。
法宝:根据《俱舍论》的说法,是指佛、缘觉、声闻三位圣者心中的涅磐。
僧宝:是指有学位圣者心中的道谛。
经部宗佛宝:佛心中的永尽不生智,佛陀的色身也是佛宝。
余二宝,与有部主张相同。
唯识宗佛宝:佛的法、报、化三身都是佛宝。
法宝:三乘圣者心续的灭、道二谛。
僧宝:具足法宝的三乘有学位圣者。
中观宗佛宝:佛的自性法身、智慧法身、报身、化身及佛圣者补特伽罗都是佛宝;若以佛自身而内分,则佛身为僧宝,佛语为法宝,佛意为佛宝。
法宝:三乘有学位圣者心续的灭、道二谛。
僧宝:具足法宝的三乘有学位圣者。
有部与经部的三乘证果方式
有部声闻乘:
于三世——利根者可以第一世证资粮道、第二世证加行道、第三世证见道到无学道,或钝根者在更长期间内,修习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主要是生起缘独立自取空的人无我的三慧,依次历经有学四道,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尽染污无知而现证阿罗汉果。
《俱舍论》认许:资粮道时发出离心,资粮道分下、中、上三品主修四念住,加行道分煖、顶、忍、世第一法,煖位主修四正勤 ,顶位主修四神足,忍位主修五根,世第一法位主修五力,见道位主修八正道,修道位主修七觉支。又见道断分别、修道断俱生烦恼障。
缘觉乘:
在上品资粮道以后,将了悟补特伽罗独立自取空的人无我的见解,配合百劫或更长劫数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最后于一座之间,现证加行道之煖位乃至无学道,断尽染污无知。另修三十七道品,主修人无我,也有修十二缘起。
菩萨乘:
悉达多太子时是资粮道菩萨。
诸菩萨在资粮道时,于三大阿僧祗劫圆满修学六度等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好之因。
在最后一生,坐菩提树下,于一座之间,主修补特伽罗独立自取空的人无我,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呬多的等持,现证加行、见、修三道,最后于黎明时断尽非染污无知,现证无学道成佛。
经部宗三乘:
此宗除了主张无退法阿罗汉与佛的色蕴也是佛以外,其他有关三乘证果方式等都与有部相同。
但是也有师长认为,在经部宗,缘觉乘与菩萨乘的后四道并非一座完成,而是依次完成。
唯识宗的三乘证果方式
唯识宗随教行与随理行唯识宗皆同认许,小乘决定种性行者:
以补特伽罗无我的粗分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乃至修习到达究竟位时,依止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尽一切俱生烦恼障,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由于声闻缘觉所修、所断毫无差别,故二者都有八向住的安立。然而二者之果位并非毫无差异,由于缘觉与声闻有延长与不延长百劫修集福德资粮之差别,因此果位也有胜劣之分。
随教行小乘不定种性行者:
主张:决定种性的专趋寂灭的二乘阿罗汉,不转入大乘道;不定种性的菩提圆转的二乘阿罗汉,则能转入大乘道,而且是从有余涅槃转入大乘,不从无余涅槃,因为主张究竟三乘。所谓究竟三乘,是指声闻、缘觉、大乘等三乘各有各的决定种性,故而导出三种不同信解与修行,证得三种不同的果位。
又,二乘不定种性之回小向大与中观宗相同,乃从五道中的任何一道转入大乘;如果已证得阿罗汉果则从有余涅槃转入,因为主张在二乘阿罗汉入灭的无余涅槃时,已断了身心续流,无众生存在,此与有部、经部主张相同,故不从无余涅槃转入大乘。不同的是,主张佛圣者入灭时不断身心续流,佛圣者心应化各种化身,以大悲本愿,利益众生。
随理行小乘种性行者:
主张所有定性不定性小乘阿罗汉都可转入大乘道,因为此派主张究竟一乘,即众生不论属于何种种性同,最后必定成佛。并且主张二乘无余涅槃不断身心续流,于无余涅槃时只是断了苦集二谛的续流,并未断了阿罗汉圣者的无漏智,以此无漏智回小向大,辗转投生,趋入佛地。
随教行与随理行唯识宗皆同认许,大乘种性行者:
以法无我的细分圆成实作为所修品,以兼修三大阿僧祗劫资粮的方式成就五道十地,循序上进,最后依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即以第十地菩萨最后心的等持智的无间道除二障,也就是说,大乘行者于下品资粮道发菩提心,于中品资粮道必证法无我的空性,于上品资粮道得缘空性之止,于加行道得缘空性之胜观,于见道位亲证空性断分别二障,于修道位断俱生二障,于佛位断尽二障。
中观宗自续派的三乘证果方式
自续派瑜伽行小乘决定种性行者:
诸定性声闻:以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作所修品,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同时现证声闻阿罗汉果。
诸定性缘觉:以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见解作所修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障烦恼障和粗品所知障,同时现证缘觉阿罗汉果。
主张究竟一乘,所有二乘均将转入大乘道。又声闻、缘觉由于所断的障垢和所悟之理等因素的不同,因此所现证的果位也有高下之别。
大乘决定种性行者:
大乘决定种性行者于下品资粮道发最胜菩提心,于中品资粮道证胜义无的空性,于上品资粮道依法流三摩地从佛的最胜化身亲闻教授,并将所得教授之义理付诸实践。
初生缘空性的修所成慧时,即趋入加行道。于加行道煖位时,厌伏「见所断染污所取分别现行」,得明得三摩地;于加行道顶位时, 厌伏「见所断清净所取分别现行」,得明增三摩地;于加行道忍位时,厌伏「见所断执实能取分别现行」,得入真实义一分三摩地;于加行道世第一法时,厌伏「见所断执假能取分别现行」,得无间三摩地。
接著以见道无间道正对治分别烦恼障112种、分别所知障108种及其种子,解脱道时完全根断并得灭谛。
于修道位时以下下乃至上上等九品修道,渐次断除修所断俱生烦恼16种及其种子、及修所断俱生所知障108种及其种子。
最后依止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顿断俱生烦恼障和俱生所知障,并于第二刹那现证无上菩提。
经部行主张声闻、缘觉二乘主要所断品是人我执、所证品是人无我,并无粗细之别,因此,证悟的品类也没有什么不同,并且此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虽然二乘的所修所断都一样,但因二乘的积福与修道方式不同,故二乘的菩提仍有胜劣之分。
主张大乘主修法无我的空性,于见道位时断尽分别二障,此与瑜伽行自续派同许,但却认许到修道的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剩下的所知障,经由三清净地依次而断,直到成佛悉得断尽。因此主张:大乘决定种性行者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有前后次第的。其余大致上与中观瑜伽行自续派一致。
中观宗应成派的三乘证果方式
应成派小乘决定种性行者:
诸小乘决定种性行者,仅以简略之理修习无自性实有的人无我。所谓简略之理,是指不具听受广大正理的能力或不具大乘方便分摄持而修空性。不论利、钝二根行者皆必须福慧双修,从发起出离心,后以空性为所缘得止、得观而入加行道,进而依次历经小乘加行道十品,入世第一法位的等持,当最初亲证空性就入了见道,见道时继续将亲证空性的智慧配合福德资粮而起修,就入了修道,如是依次修习九品修道,最后以小乘修道位最后边际的等持智的金刚喻定断除我执及其种子,同时现证自乘菩提。又声闻与独觉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圣者。主张究竟一乘,众生毕竟成佛。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主张: 证得无余涅槃前,必须先证有余涅槃。此派则主张:现证有余涅槃之前,必须先证无余涅槃。
小乘不定种性行者:
声闻不定种性行者,从资粮道乃至见道前,能转入大乘;见道后即于自乘决定,而在证阿罗汉果后再转入大乘。缘觉乘则五道决定,必圆满自乘,而在证阿罗汉果后再转入大乘。其余修学之理,大皆同上。
大乘决定种性行者:
利根菩萨先证空性再发心,钝根者大都先发心再证空性。诸菩萨由发菩提心开始,从无量理门广泛修习空性义,进而断除二障。未断尽烦恼障之前,不能断烦恼的习气及二现错乱的所知障;在现证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从第八地到第十地的三清净地依次断除上中下三品所知障,最后依止有情心识之流尽头的无间道断除所知障,第二刹那予以根断 ,即现证四身的佛位。
主张涅槃和灭谛都是胜义谛。此宗与其余大乘宗派见者共的部份如:下品资粮道时发菩提心,中品资粮道证空性,上品资粮道得空性之止,加行道得空性胜观。俱修三十七道品,行六度、四摄等福慧资粮。不共部份如:二障不能同断,需先断烦恼障,再断所知障。见道断分别烦恼障112种,修道位断俱生烦恼障16种。修道第八地断尽烦恼障,成佛断尽知障。
大乘不定种性行者。
先发菩提心,后遇恶缘而退心入小乘,依次圆满小乘道证阿罗汉果,再回入大乘。其余修学之理,大皆同上。
回向文(一)
解脱寂静海一味,流入无边道法河,
纵一词片三毒垢,遍净此善说甘露;
愿由出版善聚力,开启百千正法门,
五趣有情尽无余,自在决定胜宝库!
回向文(二)
惟愿以此闻思修习《宗义宝鬘浅释》的胜妙功德,回向:
如来圣教久住世间。
所有上师、善知识悲心愿力早日圆满。
一切众生毕竟离苦得乐。
我能如实了知大乘深广二道,速疾圆满二资粮,成就成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