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6 11:19:08
|
只看该作者
出家人的衣服剪裁型式,与衣服的颜色,应与俗人有异,应与道相应,若能如是相应,若能如是相应,是名真佛子,谨慎莫放逸!
还有更严重的事情,竟然发生了,有少数在家弟子缺乏正知正见,佛法不听不闻,穿著大红祖衣(二十五条袈裟),赶经忏,为亡者超度说法,引魂度亡,身穿如来袈裟,做此非法的佛事,于事于理都说不过去,冒充出家人,成为光头俗汉,当假和尚,一旦经忏或引魂度亡做完之后,又将袈裟脱下,马上穿上西装俗服,这种变装术可真拿手,一下子假和尚,又一下子俗人,非僧非俗,罪过无量。
一般社会上,士农工商,有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那一行都可以成就很好的事业,只要不去做非法之事,这么多的行业,我们都可以参与,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去冒充出家人,成为光头俗汉,当假和尚呢?赚这种非法不净之财,罪过是无量无边的,凭何德何能,能够超度亡者之魂?家有儿女之情,夫妻之欲,污秽不净,俗缘牵缠,有无量的贪瞋痴烦恼,凭何功德为亡者超度呢?
在家佛门弟子,不但不可以穿如来大红祖衣,而且也不可以为亡者超度,假使硬性要如此而作,这岂不是跟佛陀唱反调,与佛陀的教义打擂台,跟真理过意不去吗?
佛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交代得有明文可据,没有什么可争论的,诸君可以看看下面的经文,便得明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梵语sramana),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佛陀已经大慈大悲,彻心彻骨,皆为我们说尽了,世间好话佛说尽,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正当如是觉悟与不觉悟在此一念间,不隔毫端,转迷为悟!慎重,慎重!
沙门就是出家人,白衣(梵语avadata-vasana)就是在家人,众生假装出家人,冒充出家人,内心所想所作,都不是出家人的宗旨,毕竟是在家无知之辈,破损常住,占用常住,一方面又欺骗诳惑在家人,违背如来的戒律,造作了种种恶业,如是等辈,果报当堕落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欲求得出离地狱,无有出期之日。
由此可知,是佛门在家弟子也好,不是佛门弟子也好,冒充出家人,当个假和尚,身穿大红祖衣,在都市乡村为亡者念经、度亡、说法,当下就是不如法,违背如来戒律,都是佛门中的外道,佛门弟子不应该自破佛法,摧毁如来正法,其罪深广无尽。
很严重的破坏佛门的清规,破坏佛门的形象,破坏佛门的传统,破坏佛门的正法,让社会人士产生错觉作用,因而走入歧途,断了社会人士学佛的机缘,使佛法衰败不堪,乃是佛门中的罪魁,罪因不可思议,将后的果报亦不可思议。有关这种问题的产生,佛陀在律藏说过:
梵网经菩萨戒云:『佛子自破佛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共勉之。
我们已经归依了三宝,应该树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应该做个正信的佛教徒,千万不可模出家人的形象,同时,也劝他人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要做个正信佛教徒,本身就要如上所叙述知见,如是知见,是名正见,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五者不可非法办经忏法会
非法就是不了义、不正当、不如法、不契几之义,我们要知道,佛门四众弟子,以比丘僧为纲领,领导四众如法而修行,因而步入解脱之境。
在原始佛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的时代,根本就没有经忏之事,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转移,佛法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之前传入中国,很快的在中国生根发展,遍布整个中国大陆,每个角落都有佛法的流通。
历代高僧大德,就将大小乘的圣典,节录佛经里面的忏悔文、偈颂、与佛菩萨的圣号,因而引录成册,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金刚宝忏、大悲忏、地藏忏、焰口法本???等等,集录这经忏的本意,可供给修行者修行的方便,因忏悔业障,灭除业障,顿悟业障空性,因而了悟生死。
并有超度亡灵的作用与肯定,但是经忏的流传愈久,经忏的性质与宗旨,却被后人的扭转,应时代的潮流,而倾向于专门度亡灵的形态,经忏的实质本怀,因而受了莫大的考验与消损。
经忏法会可供给我们修行的宝筏,经忏法会也可以超荐亡灵,普令得生善道,假使我们要为亡灵做超度的法会,可请高僧大德为之超拔,令亡者得生善道。
譬如梁武帝为妻郗氏,做超度法会为例,梁武帝是位很虔诚佛门弟子,一生奉献于三宝,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寺一间,令出家众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的护持三宝。
佛法在当时曾经有过辉煌灿烂一时的盛况,只可惜梁武帝之妻郗氏,邪知邪见,不信困果,诽谤三宝,破坏三宝,嫉妒六宫,造了数不尽的恶业。
时间总是会过去的,人也同样有生无不死的,其妻郗氏,因为一生都造诸恶业,命终堕落大蟒蛇之身,受此畜牲蟒蛇苦难之报,蟒蛇身上有鳞片,鳞片里面有寄生虫,虫咬蛇身,有如万针刺身,此大蟒蛇受此刻苦,难以煎熬,呻吟万千。
因此变化现身,缠绕在宫殿内,把自己作恶多端,大小细节之事,苦诉梁武帝,希望帝王慈悲,能为她作超度法会,令脱离蟒蛇之难。
梁武帝心怀慈悲之愿,听完蟒蛇苦诉之后,即时马不停蹄赶到佛寺,虔诚的请教宝志禅师,如何超度其妻郗氏?宝志禅师很慈悲的指导武帝,令武帝节录诸经之忏悔文佛号,编辑成十卷为一册的宝忏,这就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有名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
后来梁武帝号召大集沙门,结坛诵经礼佛,宏宣忏法,为其郗氏作超度大法会,超度法会圆满后,有一日帝闻宫室内,异香馥郁,良久转美,武帝仰视,乃见一位天人,仪容端丽。
向武帝而言:『我是大蟒蛇的后身,承蒙帝王结坛,大集沙门,宏宣忏法,诵经礼佛功德,受大利益,目前得生忉利天,今特别现此天人身,为帝王明验,殷勤致谢!』言讫不见。
由于梁武帝为妻郗氏,虔诚的邀请高僧大德,诵经礼忏,因而超度郗氏生忉利天,成为, 天人相,这是经忏度亡灵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法是肯定的,无所疑惑的。
但是时代的潮流,演变为在家居士,结伙伴成立念经团,为亡者引魂度亡,不论有取得福利也好,没有取得福利也好,在家三宝弟子为亡者度亡魂,当下就是不如法的,竟然还有穿起大红祖衣的(二十五条袈裟),实在颠倒得无法收拾,在家人穿大红祖衣为亡灵超度,成何体统!
有大败佛门的体系,摧毁佛门的戒律,佛教界也一再的呼吁,呵止这辈在家念经团,不能行非法,不可为亡灵超度,但是如何的呼吁与呵止,亦然无动于衷,没有效果,力量发挥不出来,众生的业力真不可思议,真是佛门中的苦衷与伤感处!
众生假使没有福报,不明佛法,一窍不通,不知不觉者,就请到在家念经团(假和尚)来诵经,会请到这些不如法的在家念经团来念经,自己也要多忏悔自己的业障深重,过去生中,没有与佛法僧三宝结过善缘,当然今生就没有机缘,请到如法的僧宝来作超度;与不如法的结缘,当然与不如法的相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种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
我们要知道,不如法的事,如何超度!十方三世诸佛会叫冤枉的,佛菩萨看了这些不如法的事,要佛菩萨如何来超度呢?若来超度,佛所说的戒律,岂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吗?佛陀也一再的强调,一切要如法,依教奉行。
戒律是佛说的,既然是佛所说的,佛所说的戒律有出家众该行的,有在家弟子该行的,在家修行就好好的修,不要模仿出家人去赶经忏,为亡灵超度,引魂度亡,不可非法办经忏法会,为别人消灾解厄。
这一切都不是在家弟子所应该做的事,既然不是在家弟子所应该做的本份,就如法的不做它,佛门三宝弟子,若能如是而知见,是名正见三宝弟子,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六者护法不见法师过
在家弟子受过三归依,应如法护持三宝,在护持三宝当中,不要故意挑剔出家师父的是非、长短、黑白、行为好坏,因为佛门中事,自有佛门的戒律所维续,更有因果观念,有道德连繄,因此,出家师父在某一件事情,必然会引经据典,作为处事的法则,乃至修行的历程,亦必如是。
假使在家三宝弟子,不明事理的真相,不通达出家法,经典愚昧无知,因而任意加以批评武断,往往会造下诽谤三宝的恶因,将来必定会感召诽谤三宝的恶果,是故:
佛经云:『护法不见法师过。』
我们一心一意的护持三宝,就不应当见法师过而乱意批判,我们要知道,所谓謢持三宝,就是以如来正法来护持三宝,三宝的当下就是如来正法,所以说,护法就是护持如来正法。
如果不是如来正法,我们就不必护法了,法师有正知正见,通达佛法,又能演说如来正法,固然法师多少有习气的流露,我们也不要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佛门中有一句名言,说的很得体:
佛经云:『依法不依人。』
正如此意,光看法师的过失,侦察法师的错误之处,此人永远找不到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此人的心目中有专门挑剔法师的过失,犯了这种毛病,很难革除,心中有病故,此病是挑剔病,再好的善知识也成为恶知识,自己却永远处于幽暗的世界,而自己不自觉,也就无缘与善知识相逄。
十轮经云:『出家(梵语pravrajya)僧相,乃秽恶世界之清净幢相。』
是故,僧宝的出现人间,实在难遭难遇,可尊可贵,不可思议。
华严经五十三参的典故,善财童子(梵语Sudhana-sresthi-daraka)要参访善知识,当临别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梵语Manjusri)特别一再的叮咛善财童子:
具实而说:『参访善知识的意义,是为了求学来满足自己的无知,让自己无知因而解惑,因解惑而心地光明,正觉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这乃是参学的实质意义所在,才不失参访的宗旨。
相反的,如果不在这上面着手下功夫,却从不相干的地方去议论,或者不满善知识,因而钻失角尖,正因如此,当下丧失了自己参访善知识机缘,这世间能有多少善知识值得学呢?
总之,不可吹求善知识的过失,这是参访的第一义,切记于心!』
文殊师利菩萨一阵又一阵的法音,传入善财童子耳里,正当此时,有如大雷一响,震醒自己该如何参访意义,满心欢喜的流着热泪,拜别了文殊师利菩萨,于是,开始踏入他参访的生涯。
在凡夫(梵语prthag-jana)的意境,欲臆测善知识的境界,有时候衡量错误,会因此断了自己的善根,失去亲近善知识的机会,也就无法从中得到佛法(真理)的消息。
当初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端坐菩提树下之际,人类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心里皆认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过剃个光头端坐树下而已!
天人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其内心认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过剃个光头端坐树下而已!
有些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内心皆认为佛陀也跟也他们的境界一般而已!缘觉乘(梵语pratyeka Buddha-yana)看了佛陀端坐菩提树下,其内心皆认为佛与他们所悟证的诸法,正等无异,并没有特殊之处!有些菩萨乘(梵语bodhisattv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内心也认为佛陀所修证的道理与境界,与自己修证的道理与境界,平等无异!
五乘人来看佛陀所证悟甚深的境界,欲得其知,如是累生累劫,终无是处。
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所证悟甚深诸法实相,甚深至甚深,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剎,尽思共度量,无能测佛智;不退转的诸大菩萨,其数无量无边,有如恒河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佛智。
所以,佛才告诉诸弟子,佛所证悟甚深微妙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诸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yeka-buddha)、菩萨(梵语budhisattva),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正是此意。
由上面所引实例,如善财的参学意义,五乘人欲深佛智等例子,宗旨在启发学佛弟子,要以正见参访善知识,莫以凡夫的情见来衡量三宝的境界,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尚未证悟无上菩提,对三宝的真实义谛,未能究尽圆满实相,假使轻意的妄加定论,会因此落入谤佛,谤法、谤僧的果报。
同时,也由自己的无知(无明)障碍了光明的本性,永远不能参访到(明师),既然善知识参访不到,如何能开发我们的菩提自性呢?岂不是很严重的对不起自己吗?对不起自已就是让自己堕落轮回的窠臼里。
志公禅师云:『不逢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
纵然通达大乘佛法,而未能证悟菩提自性,又不逢出世名师的启发开导,那么,大乘佛法虽然通达,对于开悟本性,了生脱死,是无补于事,了无痛痒的,如何解脱生死呢?
所以,我们在参学修道的心境,要禀持着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低声下气的降伏我慢心、挑剔心、优越感之心,这些都是污秽不净之心。
佛经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若能如是知,如是见,便是参学修道者之本怀,也唯有如此才能真实的参访到善知识;不然的话,那些污秽不净之心,当下就是障道因缘,与三宝格格不入,因而漂流在三宝门 外,与三宝无缘!欲得成就佛道,遥遥无期。
七者以戒为师
我们归依了三宝,就应该以正法护持三宝,护法不见法师过,要依法不依人的严正立场,奉公守职,供养三宝,做好三宝弟子的本份,坚持如来戒律,以如来的戒律做为我们修道的标准法则,发扬如来戒律的正见观念。如此一来,才不会与佛法有所脱节,越轨道,因为戒律实质本意,乃在保障出家法,保障在家法,维护出家法,维护在家法,律法条文明细,按部就班,次序安稳不乱,律法的存在,正法方能存在;律法的消灭,正法则消灭。
所以释迦牟尼佛每当大作狮子吼的时候,时常殷勤的叮咛诸弟子,要以戒为师。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梵语pratimokso),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瘥,如囚出狱,如远行得归,当知此戒,即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这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戒律的重要性,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说佛法当中,频频流露而出,我佛门弟子皆以戒为师,就没有丝毫的争端,因为戒律是佛陀亲口所说所制定,佛门四众弟子共同遵守戒律,是无诤的、是祥和的、是解脱的、是光明的、戒律使我们身口意三业维护得清净自在,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与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关系,是故:
高僧大德曾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佛出世与佛灭度,关键问题在于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三业清净与不清净,关键问题所在,是问有持戒与无持戒之差别;有持戒则三业清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