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贤行愿品疏(第十一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20: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疏  (第十一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1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七面,批注里面谛闲法师假设了一个问答来给我们说明:

      疏【问: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办得?】

      怎么能办到?

      疏【假使能办,又如何能常供养如上所列多多佛耶?】

      就是怎么能够供养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诸佛?下面是答复。

      疏【答:须知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尽虚空界;即假故,如云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无不称于真理。各各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诸剎土;称真之物,供养诸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品物,常称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

      批注里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确实有相当的深度。但是我们每一章里面都是以这种原理,这个原理总不外乎一念三千,明白了一念三千,华严境界确确实实不难现前。下面要给我们校量,就是比较供养具里面: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这个非常要紧了,也是我们修供养里面最主要的一个部分。财供养就是用物品供养,物品供养里面要是加上观想,这个财供养也是『法供养』。譬如我们供养灯、供养香,这是财供养,物质供养,可是从这个供养当中,我们晓得灯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来供养;香表戒定,表清净信心,是以这个来供养。诸佛,前面曾经说过,这要记住的,我们以般若智慧、以清净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养诸佛,这是财、法两种都有了。供养里面特别偏重在「法供养」当中,这是不但佛在这部经上这么说,诸位常常念的《金刚经》里面,校量功德也是说大千世界微尘的七宝布施都不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可见得法供养的殊胜,决定不是财供养能够比得上的。底下一段举几个例子,一共举了七个例子:

      经【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既然举了这七个例子,这七个例子当然是法供养里面最重要的七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自然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法门,这是说明七大类的供养。第一,这一定是最重要的,摆在第一个决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说修行』。如谁所说?如佛所说的。所以这一条太要紧了。假如我们不能够「如说修行」,我们就对不起佛。佛一生的教导,结果我们一句话也不听,都没有照做,这很对不住他。纵然是四事供养得很周到,如说的衣食、卧具、医药统统都供养到了,但是他教给我们的我们并没有去照做,这个不是真正供养。真正供养,宁愿在事供养里面有欠缺,甚至于全缺,一样也没做到,就是财物上的供养一样都没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讲的来修行,这还是真供养。佛给我们说了这么多,就是教我们要修行。佛对我们的期望,是期望我们个个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样。能够满足他的大愿,这才叫真供养。这是诸供养当中第一供养,我们要晓得。

      「如说修行」,包括的范围就非常的广大,以本经就这一章而说,主要的就是讲十条大愿,这个十条大愿每一条你都要做到了,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怎么能做到?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这十个名目的意义、境界,你决定达不到。所以对这部经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譬如礼敬,我们要以真诚、清净之心,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这是修「礼敬诸佛」。我们的言词一定是有益于一切众生,有利于一切众生的,出自于至诚,这就是「称赞如来」的供养。我们有力量必须要帮助人,无论是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别人、用我们的才艺帮助人、用我们的体力帮助人、用我们的财富帮助人,这都叫供养,这个都是「广修供养」。以智慧助人,这是法供养;以我们的体力去帮人家服务的时候,叫内财供养;以金钱财物去帮助别人,叫外财供养,身外之财。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这叫如说修行供养,这个是对佛的真正供养。

      佛给我们讲的法门太多太多了,说到修行,是不是这些法门都要学?这是个问题。佛讲了许许多多的经,这些经我们是不是都要读?这个问题很大。可是我们在佛法里面一定要细心去观察,看看佛陀在世他那些弟子们怎么修的,看看那些诸菩萨们怎么修的,你就明了了。佛说一切法是度一切人,记住,度一切人,不是度我,佛要度我,只说一法。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为无量无边众生而说的。因此我们就明了了,我们要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面只取一法就行了。佛在世的时候好办,太容易了,你要是遇到佛,你向他请教,他给你说一个法门,你依教修行就成功了。现在我们最大的困难,因为佛不在世,我们没法子问他。留下来的经典,都是他老人家从前在世替一切人说修行的方法,这些记录记载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看一些经典,就如同看大夫的处方一样。这个大夫从前在世替人看病,人家来了,他马上替他开个方子,一吃就好了。现在大夫不在了,那些治好的人也不在了,药方堆了一大堆,堆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堆药方,《大藏经》就是一堆药方,是他从前治别人的一堆药方。

      所以,我们今天看这个东西很头痛,哪一个药方对我合适?我们都有病,你要是把所有药方统统都用,准死无疑,这诸位要记住。你说《大藏经》我统统搞,准死无疑,绝对不会开悟的,没有人这种学法的。所以佛法能救人,也能害死人,它这个经典确实就是药方,你要取舍得法,真的适合于自己病况,这个方法就很灵,非常灵验,药到病除。所以我们选择法门,这个法门选择了去修,修个一、二年,不合适就赶快换。就好像你吃药一样,你吃药当然是害病去吃药,这药吃了不对症,你会警觉这个不对症,大概吃错了,赶紧找大夫重新来调整。我们修行没有结果就得要调整,这个是要注意的,要特别提高警惕。可是我们人寿命有限,所以这警觉性要很高。自己没有办法选择,就去找这些真正有修有学的法师,或者是居士们,请他们提供一些经验来供给我们做参考,帮助我们在法门上决定取舍,这点也非常的重要,他修行是过来人。

      可是善知识难遇,真正是难遇,俗话常说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善知识?遇不到善知识,我们自己去搞,真的是盲修瞎练。你要是遇到一个恶知识,那糟糕了,碰到他,他也给你介绍,教给你的都不是正法,反而走到邪道上去了,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从前有师承,现在没有了,现在没法子了。所以现在人你在这个世间求一点科技的知识,你能够做到,真正讲求学问就很难了,求道就更难了。真正好的老师找不到学生,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找不到学生,佛法之衰就衰在这个地方。有资格做一个学道的学生不容易,相当的不容易,他要具备许多的条件,里面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对老师要有决定的信心,要有至诚恭敬心,这才能成功。佛家、儒家都是如此。所以过去讲求的是师承,对这个老师敬仰、爱慕,而且有恒心、有长远心,老师的教导百分之百的依从,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做。这种学生,你们想到哪里去找去?找不到。

      我给诸位同学说,我过去求学就是这样求的,所以我还有师承的边缘。轮到我再找个学生,我找不到,找不到像我这个学生了。我从大陆到台湾,那个时候我二十三岁,离开学校就是跟着军队到台湾来,尝到失学的痛苦。有这么个机缘,认识了方东美先生,他是过世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20:16:31 | 只看该作者
    老一代的,你们现在年轻同学可能都没有跟他见过面。他在那个时候,在三十九年、四十年的时候,他是台大哲学系的系主任,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教授。我那个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人没有见过面,不认识,寄给他),目的是希望能到学校去旁听,听他的课。当然对这个人我非常景仰,非常的尊重。

      方先生收到我的信之后,我记得好像只一个星期,他回一封信找我,要我到他家里去见他。见面之后,第一次见面我们谈了有两个小时,一见面他就问我的学历。我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我就这么个学历,到台湾来了,跟军队到台湾来。因为抗战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抗战时候我失学三年,尝到失学的痛苦,虽然是没有能上学校,可是没有离开书本,我喜欢读书。方先生也是看了很久,好像不太相信,他告诉我,他说我给他写的信,以及我写的文章,他说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最后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旁听,一定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几句话,好像是拒绝了,不让我去旁听,心里也就凉了半截。可是很难得,过了没有一会儿,他看看我那个态度好像很失望,但是向学心切。他很慈悲,他说,好,这样子吧,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没想到的。所以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在他家里,学生就我一个人,我这个课是在他家里上的,每个星期天两个小时。

      我学佛就是从哲学里面进去的,就是讲到哲学最后一个部分是讲佛经哲学,他结论上有两句话,「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两句话很动听,这样我才知道佛教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原先我最排斥的是佛教,佛教迷信。所以看看寺庙里一天到晚超度死人,讨厌得不得了,听到佛教就讨厌,就得要骂它几句。哪里晓得佛教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所以是经过他的介绍。他要不介绍给我的话,你说寺庙一般法师来给我说佛教怎么好、怎么好,我会反驳的,我不会相信的。所以我的佛法是方先生接引的,方老师接引的。接触到以后,一直到今天,三十多年了,的确正如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对他老人家非常感激,念念不忘好老师。

      当我接触佛法之后,大概不到一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这个因缘也非常非常殊胜。章嘉大师教我,跟方先生教我一样,也是一个星期两个小时,到他的办事处。他是跟政府到台湾来之后,没有住庙,我们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在青田街八号,那是个日本式的房子,前后都有花园,环境很幽雅。以后就是每个星期天到章嘉大师那里去,他给我也是讲两个小时,教了我三年,一直到他圆寂。所以我的佛学根底就是章嘉大师给我打的。我的老师就是一个老师,不是这里听听、那里听听,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我没有搞过这个,都是一个人教的。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又隔了一年,我是朱镜宙居士(最近过世的,九十七岁,他跟李老师同年)介绍我认识台中李炳南老师。以后我离了职务之后专心学佛,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所以我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不容易,真正难得,接受善知识的指导。跟李老师的期间当中,经不能随便听,不能随便看。到台中去之后,他告诉我,你既然要来学,就是我的学生,只准听我一个人讲经,除我一个人之外,任何人讲经都不准听,老师很专制。他办的慈光图书馆,我在慈光图书馆开幕之前去的,就替他做管理员,那里有《大藏经》那么多,没有经过他同意,任何经不准看。有道理,为什么?他要负责指导你,他要晓得你脑子里有些什么东西,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邪的,他要了解,他才能指导。如果你不听话,乱听乱看,他无从指导起,那没有法子教。所以你所读的东西他要知道,你所读的过程他要晓得、他要了解,这个老师对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所以一个学生成功失败,关键在老师。

      诸位你们今天学佛没有老师、没有人指导你,遇到老师也不敢指导你,你来找我,我不敢指导你。为什么?你脑子里太杂了,一塌糊涂,我理都理不清楚,怎么能指导?没有法子的。我认识方老师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对哲学有兴趣,但是是一张白纸。如果方先生要问我看过些什么书?我告诉他,那时候只看过一部《哲学概论》,其余的没有接触过;对中国的东西,我读过《老子》、《庄子》,读过几篇,儒家东西接触过一些,有兴趣。如果你要是搞得太杂了,要是听很多人讲演听多了,他顶多叫我,「学校旁听去就可以了」,不会每个星期花两个钟点在家里教我,不可能的事情。到后来他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我去参加追悼会,秦孝仪报告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我们才晓得他是我们老总统的老师。如果过去我们知道,我们不敢去找他,还敢给他写信?不敢。我就不晓得,瞎碰碰上的,不知道他的身分,只晓得他脾气很大,上课的时候拍桌子骂校长、骂教育部长,原来有那么硬的后台在后面,不晓得,不知道。

      所以,能够得到老师的爱护、教导,没有别的,就是诚敬,就是听话,没有别的,他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法,依照他走的路,依照他的模型。所以老师对学生负这个责任。可是学生要不听老师的话,他自己要去博学多闻,那老师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在师承这里面来说,老师是非常非常的专制。在过去儒家与佛门,你们诸位要是看看《高僧传》,看看这些语录,你能够看到,非常的专制、跋扈、不讲理。那个不讲理是什么?锻炼你的忍辱,锻炼你的耐心,明明你有理,老师硬说你没有理,这是考你有没有耐心;如果你没有耐心,不能忍辱,决定不能成就,不可能成就的,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一关非常重要。所以古人对于最看重的学生,将来要传法给他的,总想种种方法去折磨他、侮辱他,看他能不能受得了。

      你看《禅林宝训》里面就有许多这种例子,老师对这个学生,学生是满好的,看到就不顺眼,好像看到就生气,又是打,又是骂。学生好心端一盆水供养你叫你洗脚,老师洗完之后把这个水往他头上一倒,简直就是欺负人,为什么?都是考验。把学生赶出去,不要他,赶出去。赶出去,不走,老师讲经的时候,他在窗子外面听。老师晓不晓得?晓得,故意装不知道。讲了三年,要传法了,住持退休传法了,要找一个继承人,找谁?就把赶走的那个人找来,就是他。大家恍然大悟,原来种种折磨是看中了的人。如果没有看中,觉得这个人不是个法器,他对待他就非常之好,就是客人,欢欢喜喜的。看中他是个法器,他将来能成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那必须要用种种方法来锻炼他。所以凡是禁不起折磨的都不是法器,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你要遇到真善知识,没有真善知识不折磨人的,他要不折磨你,他没有看中你。像李老师,李老师学生很多,他如果对那个人每一次见面都很客客气气,也不骂你,也不说你,他不要你的,你不能成就;他要看中你,觉得你是可造之材,见到你就有气的样子,小小的过失就骂你、打你。李老师打人的,就是看中你对你就一点都不客气,为什么?要成就你。没有看中你的时候,对你客客气气,不跟你结冤仇,何必?反正你又不能成就,就用不着用这些方法来锻炼你。这是儒家跟佛法锻炼人才几乎都是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方法,这也就是教你修行。

      说到这个地方,行门只能取一门,唯有一门深入才能成功,古人有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怕的是你一样不通,所以学东西要精于一样。佛法跟世间法不相同,世间法你专攻一样,不能旁通第二样;佛法不然,佛法通一样,它能够旁通一切。所以佛法重要的就是要深入,真是甚深信解,要做到这四个字,一定要一门深入。我在李老师会下的时候专门学佛经,就是学讲经,他老人家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只准学一部。他学生很多,学经是随你自己选,他不替你选的。但是你所选的经要得到他的同意。你所选的也许选得太深了,不合你的程度,或者是不合这个时代,他不教,他叫你重选。如果选个三次都选得不合适,他就给你选,他的原则是叫你自己选。一样东西学成了,才可以学第二样,决定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这个他决定不教的。为什么?要叫你专心,全心全力在一部经上。他教的方法非常的严谨。所以我到台中去的时候,这个因缘也很巧,正好他开班教讲经,他开了个小班,那个班没有名字,就是台中佛教莲社叫经学班,专门研究讲经的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教授的方法是采取中国过去私塾教学,就是个别教学。上课,同学们统统来,二十多个人统统要来上课,一个都不准缺席,也不准请假,就是上课时候一定要到。教学的时候个别教,一个一个教,但是他一次就教一个人。

      在那个时候我们学的,是两个人一组,譬如学《普贤行愿品》有两个同学,两个同学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好像是讲经旁边有翻译,其实他两个人学一部经。被教的这两个人就坐在第一个位子上,跟老师面对面,旁边位子我们别的同学旁听。他把这两个人教完了,这部经教完了,换另外一部经,再换两个人,就换座位,就是接受老师教的跟老师面对面坐。教了就要上台讲,不上台讲经不准参加这个班,李老师就这一个条件。而且教的时候,不是说这部经教完了你才上台,不是的,譬如我今天教的这一个钟点教完了,你这个钟点就上台去讲,现炒现卖。下面呢?下面的还没有学,底下一段还没有学到,就是这个教法。

      学生一个星期要上台去讲一次。所以学生统统是在讲台上训练成功的,他老人家教不是在讲台下面,是讲台上面训练成功的。教了之后,譬如今天教给你了,过个两天在小班里面讲一次,等于复讲,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讲完之后,第一个就是我们听经这些同学一个个对他要批评,批评都很认真。老师说讲得怎么样?讲得好,不行,好在哪里,一条一条要说出来;讲得不好,哪些不好,也要一条一条的说出来,很严格的批评。批评怎么样?他要修正,他要改正,最后老师讲评。经过这一堂之后,他把他的讲稿重新再修正,修正以后还要讲一次,讲一次再修正一次,第三次就上台。所以我们一个星期要上三次课,三次课实际上就是一个钟点的东西。上台去讲,听众大概也有一百多人。那个时候女生在台中莲社、男生在灵山寺,男生是星期天、女生是星期六对外讲经。我们这样训练出来的,时间只有两年,训练了二十多个人,个个成就了。

      讲经不难,我那时候在班上是很年轻的,我才三十几岁,我们班上年岁最大的人,六十岁,林看治居士,现在还在,现在她大概有八十多岁了。那时候我们在一块学的时候,她年龄最大,她六十岁,她的孙子都做国民学校的老师了,她还在我们班上学讲经。程度呢?百分之八十小学毕业、初中程度。所以我那个程度,我高中念过一年的,在那里还是程度高的,有什么难?所以难的是你们自己心里头畏难:难,这个不行,我不行。那你当然不行,你注定了不行。你也拍拍胸脯:这个不难,我也可以做到。原来我也是觉得这个很难,所以李老师要我到他的班上去看一看。结果我一看之后,一堂课还没有下,我的信心生起来了,为什么?我一看这些人年龄比我大,看程度还不如我,领悟力量没有我强,那行,没有问题,我可以干。一入那个班的时候,才上半堂课,我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这样在台中一住就住了十年。所以诸位一定要努力,要依教修行,佛的教不但是教你修行,要叫你弘法利生。佛法确确实实如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哲学里面最高的哲学,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自己得到了,一定要介绍给别人,普遍的去介绍,这叫流通佛法,我们才能对得起佛菩萨。不要怕难,难是你心理上的阴影,一定要把它突破。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这条就是说要救护一切众生。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科技一天一天在发达,其实人性的迷失的确是一天一天在加重,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所以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遇到许许多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他非常迷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就是迷失了自性,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他就去依靠鬼神。鬼神也是把握了他的弱点,处处在捉弄人,说得不好听,就是处处在欺负人。人被鬼欺,这是没道理的,在六道里面人比鬼高,人怎么能被鬼欺负?现在真的是妖魔鬼怪充斥在人间,我们要有慧眼去辨别,不要上人当,不要被人欺骗。

      救度众生,先要救度自己,先救自己,这个很重要。要想救度自己,正如同虚云老和尚所说的,第一个你要相信因果,这是世出世间善法的基础。善法就是你一定要相信因果,真正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不做坏事,他晓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才真正能够改过迁善。第二要建立自信心,这个很重要,能相信自己,这是非常非常的可贵。信佛跟信仰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这一点,因为佛教它叫你信自己,这是第一个条件;宗教是叫你信神,信他,那是第一个条件。所以这个不一样的。你说即使以净土法门来讲,我们净土法门三要素,就是三个条件,信、愿、行,它这个信里面第一个要信自己,你不相信自己,你不能往生。所以第一个信并不是信阿弥陀佛,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才信佛。因为你相信自己,佛菩萨能力才帮得上你忙;你对你自己没有自信心,佛菩萨都对你无可奈何,帮不上忙。所以它跟宗教不一样。其次就是要决定行门,这点也非常重要。经典在这么许许多多当中,你也只能取一样作为理论的依据,我们修学理论的依据;行门里面,所谓八万四千行门,也只能取一种,我们依它来修行,要讲求专一,专一没有不成就的。今日之下,刚才说了,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找不到。真正善知识非常谦虚,绝对不会自我宣传的,绝对没有,没有这种善知识的。善知识都很谦虚,你也不容易找到他,你找到他,他也不一定会教你,这是相当之难。

      今人找不到怎么办?找古人,古人可以找,为古大德的私淑弟子,这在历史上成就的很多。第一个是孟子,孟子是孔老夫子的私淑弟子,孔老夫子已经不在世了,他依孔老夫子做老师。老师不在世了,怎么依他做老师?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世,依照他这些著作依教奉行,完全学孔子,他学得很像,他变成第二个孔子,所以称之为亚圣。学古人,这是决定靠得住的,决定是真正的善知识,你没有找错人,这点很要紧。类似孟子这个情形很多,譬如司马迁,诸位晓得,作《史记》的这个人,司马迁。司马迁就是学左丘明,是左丘明的私淑弟子,左丘明也不在世了,他学《左传》,他也学成功了。唐朝的韩愈学司马迁,就学《史记》,一生专攻《史记》,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都是以古人为师,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20:17:1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值得我们在今天特别提出来效法的。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例子,像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全集》在台湾出版,你们能看到的。蕅益大师是学莲池大师,那个时候莲池大师也过世,也不在了,但是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莲池大师的著作现在我们也有流通,精装本四册。他就是依这个作为自己的老师,依《莲池大师全集》来修行,专门学莲池大师,他也学得很像,他也成为一代祖师。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学古人,这样才能够成功。

      你们同学也许会问我,我学谁?我也学古人,我虽然有几个老师领导我入了门,我学的就是莲池大师。但是还有两个助教,一个就是这个本子的《四十华严》,还有一个是《印光大师文钞》,以这两个做帮助。以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演义》为主修,用《四十华严》、《印光大师文钞》来补充,所以我学的东西非常的单纯。但是你要我讲经,你在《大藏经》里面随便抽出一部经来,我一样给你讲,我讲得头头是道。问题就是你通与不通,一样通了一切都通,佛法是一个原理、一个原则,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定要专,不专就没有成就。这是说到「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我在此地把我自己的修学经验提出来供养给你们,这是供养,我在此地是法供养,供养给你们。下课。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