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9 14:23:18
|
只看该作者
一定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学起,没有这个基础太难了。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原因就在此地。退回来把基础搞好,才是真正的进步,往后进步快速,所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的基础不好,没有基础,怎么样往前钻,到最后都落空,这个理事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八卷) 2006/3/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十二首看起: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这首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七卷) 2006/3/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7》)
...天道的业因,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八定,往上去。人要往上提升,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五伦、五常、八德。中国古圣先贤教了五千年!
五千年来,从孔子那个时代,孔子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老子跟他是同时代的,你看看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讲的「失道而后德」,道失掉了,这就有德。什么时候行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是行的道,无为而治,真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人心地淳厚清净。尧舜就低了一级,道失去了,有德,尧舜掌握住德。德失掉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则有义,义失掉之后就是礼。礼不断的这样在滑落,滑到今天礼也没有了。礼是最低的谷底,礼要是没有了,社会怎么会不乱?天下大乱。
佛门里面,戒失掉了,比丘戒没有了,这个话蕅益大师说的。他老人家生在明末清初,他出生的时候是明朝,往生的时候是清朝,对於戒律很有研究的。近代对戒律下过功夫的,大家知道弘一法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就没有办法得比丘戒。比丘戒一定要比丘来传授,至少五比丘做羯摩才能够传授比丘戒,最好是有十位,三师七证,这最好的是十位。实在不得已,五位也可以,五个以上,没有了。
宋元明,从宋到明代将近四百年,出家人受的戒,这比丘戒,蕅益大师很清楚有名无实,所以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终身持沙弥戒。诸位要晓得,菩萨戒、沙弥戒没有人传,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可以自己发誓来求戒,能求得到,《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唯独比丘戒不行,这个没有开缘的。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终身受持菩萨戒、沙弥律仪,他自称是菩萨戒沙弥。在家居士,菩萨戒优婆塞;女居士,菩萨戒优婆夷,行。
怎样才叫得戒?我们知道世尊是个很讲理的人,而且是很圆融的人,他不执著。所以我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受戒是个形式,有这些仪规形式。老师给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请教他,它并不是不重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什么叫实质?你要做到。受了「不杀生」这条戒,蚊虫蚂蚁都不能杀害。不但不能杀害,不能起个念头去伤害它,起个念头是什么?那是杀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他老人家生在明末清初,他出生的时候是明朝,往生的时候是清朝,对於戒律很有研究的。近代对戒律下过功夫的,大家知道弘一法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就没有办法得比丘戒。比丘戒一定要比丘来传授,至少五比丘做羯摩才能够传授比丘戒,最好是有十位,三师七证,这最好的是十位。实在不得已,五位也可以,五个以上,没有了。
宋元明,从宋到明代将近四百年,出家人受的戒,这比丘戒,蕅益大师很清楚有名无实,所以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终身持沙弥戒。诸位要晓得,菩萨戒、沙弥戒没有人传,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可以自己发誓来求戒,能求得到,《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唯独比丘戒不行,这个没有开缘的。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终身受持菩萨戒、沙弥律仪,他自称是菩萨戒沙弥。在家居士,菩萨戒优婆塞;女居士,菩萨戒优婆夷,行。
怎样才叫得戒?我们知道世尊是个很讲理的人,而且是很圆融的人,他不执著。所以我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受戒是个形式,有这些仪规形式。老师给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请教他,它并不是不重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什么叫实质?你要做到。受了「不杀生」这条戒,蚊虫蚂蚁都不能杀害。不但不能杀害,不能起个念头去伤害它,起个念头是什么?那是杀心。你虽然没有犯戒,你这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这不行。菩萨戒的结罪,论心不论事,你动一个念头,你想害它,你已经破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它很重视形式。比丘戒非常重视形式,不像菩萨戒,菩萨戒重视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戒难持。偷盗,我没有偷人家,也没有盗人家,可是想占人家一点小便宜,那就犯了盗戒。我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动了念头,它的结罪是从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受戒。印光法师一生不传戒,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他们只劝你学佛,顶多劝你去求受个三皈,方便受个五戒,绝对不会劝你去受菩萨戒,为什么?做不到。五戒是戒律的根本,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你明不明了?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萨戒、沙弥律仪,他自称是菩萨戒沙弥。在家居士,菩萨戒优婆塞;女居士,菩萨戒优婆夷,行。
怎样才叫得戒?我们知道世尊是个很讲理的人,而且是很圆融的人,他不执著。所以我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受戒是个形式,有这些仪规形式。老师给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请教他,它并不是不重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什么叫实质?你要做到。受了「不杀生」这条戒,蚊虫蚂蚁都不能杀害。不但不能杀害,不能起个念头去伤害它,起个念头是什么?那是杀心。你虽然没有犯戒,你这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这不行。菩萨戒的结罪,论心不论事,你动一个念头,你想害它,你已经破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它很重视形式。比丘戒非常重视形式,不像菩萨戒,菩萨戒重视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戒难持。偷盗,我没有偷人家,也没有盗人家,可是想占人家一点小便宜,那就犯了盗戒。我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动了念头,它的结罪是从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受戒。印光法师一生不传戒,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他们只劝你学佛,顶多劝你去求受个三皈,方便受个五戒,绝对不会劝你去受菩萨戒,为什么?做不到。五戒是戒律的根本,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你明不明了?就是受了,受了懂不懂?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戒怎么持法?里头有开遮持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当中有不同的做法,活的不是死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断,通权达变,这种持戒才叫圆满。
所以基本的戒律没有了,佛就没有了。佛没有了,剩下来这是什么?剩下来叫佛学。诸位同修要知道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的人没有了,佛学留在世间,佛学变成世间一种学术,让一些喜欢研究的人去做研究工作,这是他们研究的资料,变成佛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理论,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做不到。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菩萨戒难持。偷盗,我没有偷人家,也没有盗人家,可是想占人家一点小便宜,那就犯了盗戒。我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动了念头,它的结罪是从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受戒。印光法师一生不传戒,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他们只劝你学佛,顶多劝你去求受个三皈,方便受个五戒,绝对不会劝你去受菩萨戒,为什么?做不到。五戒是戒律的根本,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你明不明了?就是受了,受了懂不懂?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戒怎么持法?里头有开遮持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当中有不同的做法,活的不是死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断,通权达变,这种持戒才叫圆满。
所以基本的戒律没有了,佛就没有了。佛没有了,剩下来这是什么?剩下来叫佛学。诸位同修要知道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的人没有了,佛学留在世间,佛学变成世间一种学术,让一些喜欢研究的人去做研究工作,这是他们研究的资料,变成佛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理论,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做不到。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叫他上讲台给你讲解,他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那叫佛学,那不叫学佛。学佛一定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违背三皈五戒十善,就是他统统做到。虽然他没有念过经,他不认识字,他也不会讲经,他做到了,这叫学佛。念佛求生净土,对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不怀疑,他没有夹杂,一天到晚念个不断,心口相应,肯定往生。念佛人最怕的是外面境界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境界现前,顺境,贪心起来了;逆境,瞋恚心起来了,这就不行,这不能往生。所以险道到处都是。
菩萨发愿,『当愿众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住正法界』,这是因;『离诸罪难』,这个罪难就是三途,饿鬼、地狱、畜生,这罪难。畜生,罪报;饿鬼、地狱,那是遭了大难,罪孽深重感得的苦报。那住正法界就重要了。世间的正法,东方、西方许多的国家民族都有圣哲出现,这些人的教诲都是正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他没有夹杂,一天到晚念个不断,心口相应,肯定往生。念佛人最怕的是外面境界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境界现前,顺境,贪心起来了;逆境,瞋恚心起来了,这就不行,这不能往生。所以险道到处都是。
菩萨发愿,『当愿众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住正法界』,这是因;『离诸罪难』,这个罪难就是三途,饿鬼、地狱、畜生,这罪难。畜生,罪报;饿鬼、地狱,那是遭了大难,罪孽深重感得的苦报。那住正法界就重要了。世间的正法,东方、西方许多的国家民族都有圣哲出现,这些人的教诲都是正法。在佛法里面称正法,标准比较高一点,佛法的正法在理上讲,绝对的标准是法性,与法性相应的是正法,相违背的是邪法。从形式上、仪式上来讲,符合戒定慧这个标准就是正法,违背了戒定慧,那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戒律就是正法界的标准,我们的言语造作要依这个标准修学,言语动作与这个标准相应,那就合正法;与这个标准不相应,那你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最基本的十善业道,所有大乘教的经典几乎没有不说十善业道的。净宗依靠的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端,世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身口意就是讲的十善业。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大段的经文,其中佛就把十善业讲得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清清楚楚给你说出来。从这里下手,你要真干,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
念佛不持戒,不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违背了戒定慧,那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戒律就是正法界的标准,我们的言语造作要依这个标准修学,言语动作与这个标准相应,那就合正法;与这个标准不相应,那你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最基本的十善业道,所有大乘教的经典几乎没有不说十善业道的。净宗依靠的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端,世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身口意就是讲的十善业。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大段的经文,其中佛就把十善业讲得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清清楚楚给你说出来。从这里下手,你要真干,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
念佛不持戒,不行。你要问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是叫净土吗?那个土怎么净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诸位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你要是做不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还有杀生的念头,你还有偷盗的念头,你还有淫欲的念头,你还有妄语的念头,还有挑拨是非的念头,不清净,心不清净跟净土不相应。我们现在在大乘教里头学了这么多年,原理原则懂得一些。你心不清净,你见不到净土,你怎么能生净土?清净心,你就见到净土,见到净土,你才能够生净土,这太重要了。
大乘教里,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因定开慧。定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不起现行。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境界顶多只能生天,出不了三界;但是净宗这个法门殊胜,这叫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带业是你的业伏住了,有定伏住。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念佛的功夫,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定。什么叫成片?你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得住,虽有不起作用。把这些恶的习气、恶的念头统统控制住,当然你不会做出恶事,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功夫更高的,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断掉的。见思烦恼可以断掉,尘沙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这个没断。贪瞋痴慢疑,这个没有了,这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都没有了,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课;念佛,十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如果每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就八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就十个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