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理一心不乱以后,是自己的;理一心不乱以前,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儒家的教学也重视开悟啊,悟了才是你自己的啊。这是讲世间的学问,也要开悟。读诵,那是开悟的一种方法。是手段呢,不是目的啊,目的是叫你开悟啊。
那么由此可知,所谓是佛学院、研究所,它是以开悟为目的,还是以记问之学就算了呢?以开悟为目的的,这个是佛法,这是真学问。以记问之学的,这是世间法啦。世间法里头,都不是高明的世间法。高明的世间法,人家都不用记问之学。所以我们要是认识不清楚,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怎么能够避免歧途、岔路啊?!不容易避免啊。你认清这一点,至少也能够帮助你认识路。
所以,千经万论,楞严经特别说得清楚,就是拔除二种执著、二种障碍啊,我执、法执,烦恼障、所知障,连根拔除。这个时候,你的真心显露,周遍法界,受用无穷啊。所以这个四科七大之文,每一段都是归结到本非...(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99-b/133–会通四科之四 十八界即如来藏性 意法识界》)
...目的。阿难用的是这个,用的这么个心,所以他样样都记得,但是就是不开悟。可是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呢,叫你背诵经典,是叫你开悟的,不是叫你记诵经文。同样是念书,两种不同的目的啊。
但是这两种当中呢,这个记,容易,给诸位说,背的时候,记东西容易,开悟难。开悟要什么呢?开悟要念到把妄想都念完了、念尽了,妄想都念没有了,就会开悟。你这个记诵里头啊,记忆啊,还是打妄想,与你第六意识完全相应。所以为什么要念几千遍、几万遍,才能把你这个第六意识的妄心伏住啊,叫它不起现行,才能开悟。妙观察智,才能现前,平等性智,才能现前。
那么换句话说,阿难没有明了佛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意思,他是完全著相。听经,著言说相,读诵,著文字相,这是麻烦事情啊。你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样受持如来的教法,你才能开悟啊。不但一切这个妄想,我们要远离,连佛的言说文字,都不执著。要不要呢?要。我们在起信论里给诸位说得很清楚,要,我们要文字,要言说,我们天天要讲经,天天要读诵,要。要,而不执著。
编号100-b/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昨天我就开始,因为有几个同学来谈到这个华严经的问题,我就仔细算了一下,刚才我还给严文彦讲,我们讲堂讲的这个九十九卷本的华严经,我们差不多已经讲了一半多了。由过去这个经验来看,这一部经讲下来,大概需要两千五百个小时。两千五百个小时,我们仔细算一算,一年可以讲得完。而且什么呢?还有休息的日子。一个星期,我们如果讲六天,星期天放假,休息一天,一个星期讲六天,一年圆满。一天讲八个钟点,一个星期六天,六八四十八个小时,一年大概是五十四个星期到五十五个星期,两千五百个小时,就够了。
往年呢,清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年讲一部,他老人家讲了...(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0-a/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
...,去年的暑假。那么我们原来讲好了,在今年暑假,这个是过了一年了,同学们希望把这个圆觉经呢,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都能够深入地研究。今年暑假期间呢,我们这些老同修再来啊,来互相研究、讨论、深入。结果这次梅山讲座啊,同学是不少啊,参加的同学有一百六十多人,圆觉寺的老同修有多少呢?好像只有九个人,不到十个人。于是乎同学们就来给我说了,说我们这个研究讨论的讲座,恐怕搞不成功了。为什么呢?人数太少了。实际上人数还是不少,这一批啊,我们办这一期,有这么一次经验了。以后啊,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班,分成两个教室,这个老同修啊,我们互相再来研究讨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进步。
平时这个经大致上的意思了解了,我们要读诵,要研究注疏,要在里面发现问题,要在里面去找结论,去找修行的方法。把这些理论与方法呢,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这样才有真正的受用。所以这一个路子啊,就是学佛的这一个门路啊,我们应当要留意。或者我们今年呢,这个经讲到年底,明年我们就来试着看,向这个方向去走。
那么这种研究的方法呢,那就必须每一堂课都要来参加,不是我高兴就来参加一下,不高兴就不来参加,这个方法、态度,是不能成功的。至少啊,这一部经,自始至终,你来研究一部。好在我们这个一个星期当中,经论有很多种,都分开来。你参加哪一部经的研究讨论,这一部经呢,一定要来参加,我们讲其他的经呢,你可以不必来参加。
你譬如说你要学楞严的,楞严经的...(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5-a/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地大》)
...就是常常给大家提起的五年学戒啊。五年学戒,是专修戒律吗?错啦。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无论做文章说话,都喜欢简单明了,不喜欢啰嗦。五年学戒,戒底下是什么?是定,是慧。所以说一个戒,你就要晓得定慧,而不是单单是戒。单单戒有什么用处?!所以五年学戒,要现在人说呢,就是五年奠定戒定慧的基础,是这个意思啊。这就是有福报的人,这个就是真正是名师指点啦。
我们今天疏忽了什么呢?无论在家出家修学,没有奠定戒定慧的基础,那么诸位想想,怎么会开悟呢?不可能的事情。古人读经、背诵经典,他的目的啊,是在成就戒定慧。所以,他不是记诵之学,他目的不在记诵,目的是在求戒定慧。那么这个我也给大家讲过很多,不必再重复了。今人读诵的目的在哪呢?在记忆。所以落在什么?落在记问之学。落在记问之学了,这个戒定慧三者都得不到,都失掉。
所以你看,同样是都在那里背诵经典,一个背诵经典,成就了戒定慧;一个背诵经典,只把这个经的文字记得很熟啊,戒定慧是一样都没得到。唯有得戒定慧的人,才能开悟。不得戒定慧的人,你就是把大藏经整个背下来了,你也开不了悟。为什么呢?你死在字里行间了,你念的死书啊。阿难尊者示现的,就是这个榜样。阿难记忆力好,佛所讲的经,他全都记得,都能够背得出来。可是阿难到释迦牟尼佛涅槃了,他还是二果啊,没开悟啊。
那么这个阿难也是大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示现什么呢?记问之学,没有用处,开不了悟的。那么诸位要晓得,...(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6-a/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地大》)
...,枪的声音,你晓得它是什么型式的枪,听不出来。经验丰富啊!所以这是有道理的,不是神话。
编号107-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第三种叫「正觉世间」,这个正觉,最低限度我们要算到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以上的我们叫做智正觉世间,也就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107-b 六道是凡夫,是有情众生世间,往上去我们就称它作正觉世间。正觉世间的音声,纯正,是觉而不迷;有情世间这个音声,是迷而不悟,迷而不觉。正觉世间他们所发出的音声是觉而不迷,能够唤醒有情众生的迷惑。换句话就是说,破迷开悟,这个是正觉世间的音声,像诸佛的说法。
今天佛菩萨虽然不在世了,还有经典留在人间,我们今天读诵经典这个音声,就是正觉世间的音声,我们讲解佛经这个音声,也是正觉世间的音声,这个音声是能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的。那么这个三类世间就把十法界统统包括了,这是我们讲的「世」,这是要明了的。
你这样一想,你就晓得这个境界的确不中断的,有情世间的音声不中断,器世间的音声不中断,智正觉世间也不中断。境界不中断呢,我们的功夫就不会中断。为什么呢?你以这个为境界,以这个境界为自己所观,一心三观为能观,这个方法的确是好。
那咱们念佛人怎么观法呢?嘿,念佛人太好了,一天到晚二六时中,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正觉世间的音声。你在一切音声现前的时候,你立刻把它转成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你这个一句阿弥陀佛...(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7-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如声闻、缘觉,也有清净心、也有大悲心,他没有直心。他那个清净慈悲不是建立在至诚的基础上,他建立在哪里呢?他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的心是内守幽闲,是偏真涅盘,偏真涅盘就是内守幽闲,内守幽闲还是妄想分别。所以他的慈悲、他的清净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不叫菩提心。我们也有清净心,也有慈悲心,我们这个慈悲心、清净心还是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我们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分别妄想少,我们妄想分别太多了,所以我们不如他。
几时在一切境界妄想分别都无,这才叫真正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不把这个情形、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境界搞清楚,那我们这个菩提心是有名无实,这样会耽误我们这一生。可是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必须要读诵大乘,真正开悟,了解是一回什么事情。昨天晚上我跟大家讲一句,什么叫妄想分别,这个东西不搞清楚不行啊。好,我一切妄想分别都无了,还是妄想分别,没有法子断掉。为什么呢?因为你迷惑,你这个迷障不能突破,你几时突破迷障,妄想分别才能远离。这个迷障在今天讲是相对的,在佛法里面讲,我执、法执。
菩提心现前,不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我执破了,不迷我了,不迷烦恼了,这功夫算不错了,可是诸法你还迷,还是不觉。所以说所知障、烦恼障都要破,我法二执都要断,才能够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才能够真正证得直心。
今天我们讲菩提心,重点是在直心,有了直心,后面都有。直心是正觉之心,也就是正知正见,然后你修行,无论你修什...(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8-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是说破了,我们自己要悟入这个境界,才有用处。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我们哪一桩空了呢?没有一样空了。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把一切有为法都当作真实,几个人把一切有为法看成梦幻泡影?这就是不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自自然然迷在外面境界里面。
修学,这就有善巧了。像以前灌顶大师告诉我们,修行人没有其它的念头,唯守一法,然后见真。这个法子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看不起眼,实在是有道理,真正去用会很得力。为什么呢?那就是训练一心的办法。我们今天学佛,所用种种的办法,都不是修一心。不修一心,换句话说,增长分别执着,那怎么会成功?!增长分别执着是凡夫啊,不是佛菩萨。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增长分别执着,读诵大乘经论,也是增长分别执着,天天干这个,那怎么得了!这个问题就大了。
换句话说,我们不懂得守一法的妙处。表面上看起来,现在这个佛教挺兴盛的,特别是在我们台湾,到处都有人在讲经说法,有人在领众修行,好像是很盛,其实很衰。原因在什么地方呢?都不得法,都不能够守一法。譬如我们在民国初年大陆上,只有一个道场它提倡的守一法,那就是苏州的灵岩山,印光法师,它就守一个办法,念佛。所以灵岩山的道场是长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打佛七,它叫长年佛七道场。道场里只有念佛,它没有经忏佛事,它也没有讲经,唯守一法,的确也成就了不少人。
那么你要问为什么守一法就能成就?我们要追究这个病根之所在。《楞严》里面...(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11-a/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究教理也如此,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哪里要《大藏经》每一部都得要去学,用不着,那太笨了,一部学通了全都通达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通?那个通是圆通,像观世音菩萨,你要证得圆通才行,才是一切法都通达,正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就是你要证得圆通法门。
今日之下这个学经,死在句下,他学,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学的结果是什么?不通,不是圆通,他学的是不通。不但他本部经不通,他部部经都不通,那有什么办法?那不善学。此地经文里头,观世音菩萨善学。大家一定想,怎么样才能做到善学?我们这个道场天天在讲,天天在劝大家,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不会听。怎么不会听?把这些言语都记住了,这就不会听,记住是死在音声之下,读诵经文把经文死记住了,死在文字之下。几时你能够超越,你才能够善学,才有能力达到圆通,像这个二十五位菩萨一样。
你们想想六祖,真正讲得一心不乱的人,他没听过经,他又不认识字,他第一个碰到的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那是一个受持《涅盘经》的人。《涅盘经》你们在图书馆看到,那么大的分量。六祖在曹侯村住了九个月,这个时间相当之长,无尽藏比丘尼常常请教他。《六祖坛经》六祖自己说过,他为无尽藏比丘尼讲了这一部《涅盘经》,无尽藏比丘尼把经文念给他听,他就给她讲解。他自己说的,他所讲的没有一字一句不合佛的意思,没有一字一句违背经的宗旨。他智慧怎么来的?他圆通了。
学佛要紧的是要学这个。从纲领上来讲,这是讲戒定...(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3-b/133–佛现瑞应》)
...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里阿弥陀第一。念阿弥陀佛就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弥陀佛比又要次一等,为什么不直接去念圆圆满满的阿弥陀佛!我们通过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门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统统圆满具足。你不会犯戒、不会破戒是道共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圆满戒律、清净戒律。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所以在这个法门里面,佛教导我们至心称名、念诵;念诵就是读诵大乘。在读诵大乘经里面,是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跟大家分析过。这个分析我们没有能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一切经最后都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现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里面特别著重在第十八愿。完全依照十八愿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决定得生!只是提倡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为、可以造作罪业,到临终的时候念佛还能往生。这话说得没错,临终你有把握念佛吗?你仔细观察一些临终的人头脑能清楚吗?如果临终的时候是糊里糊涂的,别人帮他念,他也听不进去。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佛号听不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