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寂静处,很安静的处所。在从前古时候噪音最大的是牛叫,牛叫的声音很大。农村里面牛叫的声音,我这里听不到,这就很安静了。现在很麻烦,现在飞机满天飞,那噪音就太多了,真的要找一个听不到噪音的地方很难,很不容易。这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生活环境跟从前人不一样。从前的兰若,只要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就行了,现在你要想到有汽车、有火车、有工厂、有飞机,乱七八糟的这些东西,这些杂音统统听不到的,那才叫兰若。
可是比那个更麻烦的是什么?广播电视。一个修行人,如果天天听广播,天天看电视,你一天念十个钟点佛的功夫,看上十分钟电视就完了。我记得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办慈光大专讲座,我参加了十一次;从第一期到十一期,我每期都参加。记得是第三期或第四期的时候,那一期的时间最长,四个星期,同学也很多,有一百多人,来自各学校。我还记得有几个人,像郑振煌、游祥洲、蓝吉富、陈清香他们都是那一期的。四个星期佛法的薰修,实在很不容易!在结业的那一天,李老师非常感叹,他说四个星期的训练,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是变了样子,跟来的时候是不一样。他说如果你们到电影院看两个钟点电影,就完全恢复原状了,四个星期就完了,就白费了。你就想想社会是个染缸,这种薰习的力量多大!
我们今天在这样复杂染污的社会里面,能够真正让身心清净,说实在话,不是再来人是做不到的。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要能够真正修行,统统都是过去生中有大善根、大福德,才会成就。真正说过去生中没有善根福德,这一生在这个社会能够成就,不可能的事情。今天社会的染污,对於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见解、乃至生理的染污,跟古时候不能相比。不要跟太远比,就是四十年前都不能相比。同学们很多从台湾来的,你看台湾光复那个时候,那时社会是什么样的风气,现在是什么风气?那个时候人心厚道!我们刚到台湾不认识路,问个路,一般人、陌生人他很客气的跟我们讲解,还怕我们找不到,有的时候他的工作都放下,生意不做,放下,带著我们去。这种热情,感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你问人,他是摇摇头,他知道也摇摇头,他理都不理你。所以这个社会天天在变,我们佛法弘扬也是不断在变。但是记住一个大原则,这是治病,治众生的心病,治众生的身病,身心都治。这是知道佛法是活的。
佛经,我在过去讲席当中也说过,佛经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那佛是凡夫,不能成佛。佛哪有意思?禅家常常讲参禅,「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还有什么意思?有意思,就落在心意识里头。不但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持咒没有一样不要离心意识,不离心意识,永远不能开悟。离心意识叫转识成智,这个功夫才得力。我们今天修行,修了很多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离心意识。《楞严经》,我们近代可以说是一生专弘《楞严经》的圆瑛老法师。圆瑛老法师《楞严经讲义》在美国也能够看得到,他是承交光大师的说法,交光大师的《楞严》,那算是《楞严经》新旧两派,他是新派的,旧派是以长水为代表,是学天台止观,交光大师主张的是舍识用根。根是根中之性,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不是识。我们凡夫眼识、耳识用六识,他叫我们舍识用根。当然这个说法是绝对正确,但是不是平常人都能够学习的,可是他讲的话是真话。
现在问题就是如何把这心意识,如何不落在心意识里?那首先我们要认识心意识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八识,心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作用,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记忆,佛法里面讲含藏种子,叫藏识,像个仓库一样。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印象统统收藏在那里面,这是个大仓库;第七识末那识,它的作用是执著,第六意识它的作用是分别。这是粗说,细说那太复杂了,那是唯识学家讲的。这个心意识讲三百个钟点也讲不完。我们了解它主要的作用,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训练,训练什么?於一切事情不执著、不分别。不分别就不落在意识里头,不执著就不落在末那识里头,就不落在七识,再不落印象,那就不落在第八识里头。简单的说,要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心就清净自在了。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了。谁能做得到?
还有人问我:法师,如果我们待人处事都不分别、不执著,这不是一塌糊涂了、天下大乱了?男人、女人也不分别,也不执著了;儿子、老子也不执著,也不分别了,这天下不是大乱了吗?所以这里面的言语的真实义要搞清楚。不分别是我们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那人家问我们这是什么?这是茶杯。你不分别它,怎么知道它是茶杯?我实在是不分别,你们叫它做茶杯,我跟你们叫。你懂不懂这个意思?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所以说执著就是不执著。我不执著,你们执著,我随你们的执著,我自己绝对不执著,这是执著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执著;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分别。
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世间人他用心意识,就是他一天到晚所用的是什么心?就是分别心、执著心,就是用这个东西,这叫凡夫。只有圣人才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我们今天学佛是转凡成圣,我们的目标是作圣作贤,所以要学随缘不变,随顺众生,你说这是什么,我也跟著你说什么,这是随缘;不变是什么?我自己心地决定清净,决定不分别、执著这些,我知道万法平等,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修学基本上的态度,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最初方便要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决定不能离开的。人要是做不好,哪里能成佛作祖?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就是最完美的人,没有一丝毫缺陷的人。
佛门古来的大德教诫新学,一定先从五德六和上做起。五德是以我们中国孔老夫子为典型、为模范。《论语》,弟子们赞叹夫子,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孔夫子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历代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我们学夫子的什么?最重要的是学他的五德。这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我们起心动念,时时刻刻要提醒我是不是温厚?温是温和、温柔,这是态度;心地厚道,我们从这里做起。良是善良,善良要以佛法的标准来讲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要不圆满,善良就有欠缺,就没能做好,没能做得圆满。在儒家讲五伦十义,是以这个标准来说善良。佛家这十善业道讲得我们更容易懂、更容易明了。第三个是恭慎,就是不但是戒忍,就是处世(我们日常办事)要小心、要谨慎,要以恭敬心来处世。俭是节俭。古今大圣、大贤生活都简单,愈是简单的生活(诸位要晓得)愈是自在,愈是真正幸福快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苦难,那些苦难从哪里来?是你自己找来的。你自己要是不去找这些苦,你不会受苦。生活实在讲很简单,但是天天要跟人家比赛,那你就苦了。明明这件衣服可以穿个十年、二十年,这十年、二十年可以不必做衣服,不要去花这些脑筋,也不要去浪费那些金钱。可是怎么样?听说今天又有新的样式出来,流行了,这个衣服不流行了。那个服装的设计师,举个例子,我们佛门讲的魔,那是魔!天天设计新花样,新花样是什么?昨天那个不流行了,今天这个流行,你就在他魔掌里头转,受尽辛苦,把你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他,都被他所转,魔掌!
假如说房子整修一次也能够用个十来年,你家里所有一切用具很节俭的用,你除了一点生活费用开销之外,你还要什么开销?天天要买新样子,天天要淘汰旧的,那你就苦不堪言。这个苦是你自己找的,是你自己迷惑颠倒,被那些魔,那都是妖魔鬼怪,被他们在手上转。妖魔鬼怪太多了,你看不见,我看得很清楚。住的房子愈小愈好,大房子是房子住你,不是你住房子,你给房子做奴隶,天天去收拾,打扫环境,一天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多可怜!还自己以为很得意,我这个房子有多大,宫殿式的。其实我们一看是奴才,房子的奴才,房子的奴隶。真的家里面有个二十人、三十人,可以住个大房子,为什么?大家平分工作就很简单了,否则的话,你就是自讨苦吃。所以要多想一想!这想一想会开智慧,就真正觉悟、真正放下了。每天对房子照顾用个半小时就够了,超过半个小时,你得认真的考虑,我们就不能住这个地方,为什么?替它做奴才不值得,天天在伺候它。希望诸位从这里举一反三,事事物物我们都不要过分。
再告诉诸位,最健康的饮食就是最单纯的饮食。我们大陆上乡下那些老百姓他们吃什么?天天吃一样的。现在还能吃到白米饭青菜,每天都一样,他长寿,他健康;每天做几十道菜的都短命,都吃了一身的毛病。所以最健康的饮食就是最单纯的饮食。你看牛、羊吃青草,身体多健康,不生病。这就告诉我们要节俭,节俭是性德,真正做到节俭,你自然就幸福快乐。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最大的幸福是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你说这个生活多快乐,逍遥自在。特别是学道的人,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行了,粗茶淡饭,无忧无虑,这是真正的人生,最快乐的人生,最幸福的人生。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那个名闻利养是害死人。
所以人会生病,病怎么来的?都是胡思乱想来的。胡思乱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佛在大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生老病死也是从心想生,你说这个念头多可怕。念头要纯,决定不能杂,妄想多了,你的毛病就多。所以心清净、身清净,百病不生。我常常在外面跑,也很苦,最大的苦是什么?就是人家请我吃饭,做好多菜给我吃。我晓得这东西不是好的饮食,是最坏的饮食,可是又不能不吃,不吃又得罪人,这很痛苦。吃了,回去之后吃泻药,你看我那个包包里头随身带著泻药,这是真的,这不是假话。我带著泻药是中药,是中药里面最好的泻药,三黄锭。
人的身体就是跟机器一样,是一部机器,机器要保养得好,寿命就很长。疾病从哪里生的?我们从生理上来讲,这里面许许多多管道,用久了之后,里面脏的东西累积多了,它排泄不通,病就生了。如果这所有的管道天天给它清洗,洗得干干净净的,年岁老的跟年岁轻的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像汽车一样,新车跟老车是一样的,你保养得很好,它一点毛病都没有,一点障碍都没有,没有什么两样。怕的是你不懂得保养,陈年累月脏的东西累积在那,排泄不干净。所以你看医生治病,不管中医、西医,你去看病,头一句问你,你大便怎么样?大便如果不通,问题严重;大便要是通的话,没有大病,小病,小毛病,绝对不是重要的病。为什么?你的管道是正常的。如果不正常,这里面确确实实就有毛病了。所以身心健康,他只懂得生理,他不懂得心理。
心清净是根本,生理清净那是治标,心又清净,身又清净,决定健康长寿,决定百病不生。这就是说,最节俭的生活就是最卫生的生活,就是健康长寿的生活。衣食住行统统要节俭。节俭什么?妄想少了,身心负担少了,心清净了,这比什么都重要。不要看看好像我这样也不如人家,那样也不如人家,爱面子,这个面子害死人!穿的衣服不流行了,人家笑话,这同修说穿出去不行,出去人家笑话。笑的时候笑死人,他死我不死,於我不相干,他要笑死让他死好了。节俭是圣贤人的美德。
末后是忍让,处处都能够学忍、学让。《金刚经》是大乘佛法,虽然六度都讲到,但是特别强调的布施、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就。经文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一切法最高的成佛、成菩萨,最小的,我们在世间建功立业,一切大小成就都在忍让。忍让决定不吃亏,决定得好处,这是夫子一生当中,示现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的。你要真正知道它的好处,真正知道它的利益,你才肯学;你不知道事实真相,听了,不错是很好,自己还不愿意学,为什么?不知道它事实真相,也就是不知道它真正的好处,真正的利益。我们读书,我们研究、探讨,主要就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的信心就坚定了,才会认真的去学习。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一定要修学的。
内德充实了,我们在这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触社会大众?佛教给我们基本的原则是六和敬。佛说的「和」跟儒家所讲的「和」一个意思。佛说六和,儒家讲三和。前些年,我第一次到北京,那边有一些同修们带我去参观故宫。我看到故宫的建筑,故宫有三个大殿是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俗话说金銮殿,但是它的匾额上不是金銮殿,最大的第一个大殿是太和殿,太和殿后面中和殿,最后面一个保和殿。你们想想这三个名词都是出在《易经》上,太和、中和、保和。
清朝这些皇帝很聪明,用什么来治理国家?用和!朝野上下都和睦,所以它能够享国二百六十多年。到末年的时候不和了,不和国家就乱了,国也亡了,家也败了。所以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你这个家会不会兴?看看你一家人和不和。你这公司行号会不会赚钱、会不会兴旺?看看老板、员工和不和就知道了。你这个国家的兴衰,看看你这个朝野能不能相和,如果朝野都相和,这个国家一定强盛,一定有前途。我看这三个匾额深受感动。古时候的国家领袖,实在不是简单人物,真有真实的智慧。
清朝在最盛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宫廷里面念《无量寿经》,这有记载的,这是清朝皇室真是最高智慧。怎么样才和?建立共识,现在讲共识,使我们的思想、见解能够距离拉接近。他不用什么主义,也不用什么诏告、训诫,不用这些。在大陆上过去,统一中国这么大的幅员,每个人念《毛语录》;在我们台湾,我是军人,我们军中每天都要念《总统训示》,用这个建立共识。清朝皇帝了不起,用《无量寿经》来建立共识。那皇帝说,我也听佛的,大家都听佛的,这人心都平了。我们不是谁听谁的,我们都听佛的,佛是最有智慧的人,都听佛的。宫廷当中念《无量寿经》,一直到慈禧太后的时候把它废掉了,就不念了。诸位今天看看《无量寿经》,你就晓得《无量寿经》里面许许多多讲的大概是慈禧太后的毛病,她一听很不满意,这经上天天在骂我,所以不念了。这一不念,共识渐渐、渐渐就松懈掉,所以内部就不和,朝野也不和,导致於国家的灭亡,这些值得我们深思的。
佛法僧团的建立,基本的戒律就是六和,六和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换句话说,思想、见解一定要相同,我们才能够在一起共修,思想、见解不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