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幸福人生讲座南无阿弥陀佛20180602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10: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之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05/5/9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52-124-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昨天提到菩提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言语造作是不是跟这五心相应,那我们就时时在道中。当不与五心相应的时候,赶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菩提心我们比较生疏了,就要在历事的过程时时提起来,就能愈来愈熟悉,就能把妄心从熟处再转生。我们能够真诚,就不虚伪;我们能够清净,就不染浊;我们能够平等,就不贡高我慢;我们能够正觉,就不迷惑;我们能够慈悲,就不自私自利。「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昨天也提到,清净心是不受七情五欲的污染,这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个名事实上威力很大,我们往往在不经意当中都被这个名所污染。比方说,我们听到有朋友讲到,我学佛已经十五年,我吃素吃了二十年。常常把这些事挂在口上好不好?确确实实,我们愈吃素愈觉得这本来就是应该的事,而不值得炫耀。因为我们已经体会到众生与我们是一体。所以这都是该尽的本分,不应该时时挂在口上。有一个徒弟就对他师父讲到,他说师父,在这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么严重的世间,还有人像你这么样不染着,都能够清贫的修行,师父,你真是不容易!讲完之后,师父马上笑得很开心,对对对!那师父有没有染上?可能在当下都染上了,还大声的说对,像他们,我才不同流合污。所以对于名的观照能力要相当的强。

      当初莲池大师三步一拜上山参访遍融禅师,那时候遍融禅师是高僧。拜了那么长的路途,到了山上见了禅师,禅师只跟他说一句话,名闻利养沾都不能沾,不能着在名利当中。所有同行的道友听完之后都很不以为然,怎么来这一句老生常谈?莲池大师在那个当下非常震撼,久久不忍离去,一直在领受这句教诲。所以莲池大师后来修行很有成就,他也告诉大家,我的成就得力于这一句教诲,使我在整个修学的过程能够一帆风顺。确确实实,真正好的教诲,一句你能彻底去观照、去实践,都将受益终生。所以法不用贪多,重在实践。当你把一句做彻底了,很多的理你可能就能触类旁通。我们举一个例子,「一切法从心想生」,当一个人得力这一句教诲之后,时时都能这样观照,那他的德行就会提升得很快,因为他知道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己心的反射。所以当他人对他都是怒目相向,他就会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出了状况?当孩子没有教好,他马上回过头来,是不是自己没有好好的教诲?所以只要真实受持一句好的教诲,都将给我们人生相当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往后面对师长、面对善知识的每一句教诲,重点都在要好好身体力行,不可以打折扣。

      那名要不要?不可以贪名,但是也不要把名丢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我们有一个名在,比方说有一个老师的名在,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去教学生;我们在公司里面有一个经理、总经理的名位,也可以顺理成章带领下属。而名不是拿来炫耀的,名的背后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本分、一个职责。今天我们当县长是一个名,俗话又说「公门好修行」,当我们的态度是提升到要当一个父母官,要当一个好领导,那就会把这个名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真正能利用名去尽本分,去念念为部属、念念为人民服务的人,他这个名才能永垂不朽。往往我们利用这个名而炫耀,或者是以势服人,到处欺压他人,到处强迫他人,等这个名不见了,你离开那个职位之后,可能都会众叛亲离,甚至于惹来一身的骂名。

      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能够名垂千古者都是善尽他这个名背后的本分。我们看范仲淹,虽然他当大官,但是他的心中时时都是想着「先天下之忧而忧」,都是想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他处在什么位置,都是为人民,都是为江山社稷。所以他的名不朽。古代谁的名声、谁的地位最高?诸位同修,一个国家里面谁的地位最高?皇帝。诸位同修,您现在记得几个皇帝?当初他在当皇帝的时候谁不认识他?他讲的话谁敢不听?可是事过境迁,他的名字也慢慢就不见了。所以几百个皇帝当中,可能记得的只有几个。

      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被称为汉人、唐人,国外有很多唐人街,因为唐朝非常的兴盛,它的文化、它的威德影响到邻近,甚至于很遥远的国家,都受到我们的影响,受到我们的文化熏陶。唐朝最有名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唐太宗有一天对他旁边的臣子说到,他说一般人都觉得皇帝无所畏惮,没有什么好怕的,其实不然。唐太宗说,他「上畏皇天监临,下惮群臣瞻仰」,他对上害怕的是天道、天律的考核,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古代的皇帝三教经典都精通,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上畏皇天监临,下惮群臣瞻仰」,群臣、人民对他这么尊重,他是战战兢兢,唯恐自己皇上的位子没有做好,对不起臣民对他的爱戴。而且魏征也告诉他,「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只要违背德行,下场是什么?下场可能就是被人民推翻。所以当皇帝好不好当?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所以他时时要观照自己,有没有上合天意,下符人望?唐太宗把这段话讲完之后,魏征就接话了,也接得很有意思,他告诉唐太宗,「此致治之道」,皇上您现在的态度是真正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这个是肯定了唐太宗,接着魏征又说,「望陛下慎终如始,则善也」,那就更美好了。所以魏征在讲话特别有学问,他先肯定唐太宗是对的,然后顺便给他提醒一下,你这一念心可要怎么样?继续保持到底。一来,八风给唐太宗吹一下,然后马上叫他可别飘飘然。确实,一个人能留住好名声,身旁绝对不能缺肯跟他讲实话的朋友、讲实话的臣子。

      唐太宗之所以能成就,绝对不单是他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不只有魏征的功劳,唐太宗还有一个非常贤德的皇后,长孙皇后。有一次唐太宗在朝廷之上被魏征批评得一文不值,他很生气,走回寝宫,一边走一边骂,「我一定要把他杀了,要把魏征这个老头杀了!」因为气得受不了,发发牢骚,走进宫里面还念念有词。长孙皇后看到这一幕,一句话也没说,马上回房间去换上非常正式的服装,好像国家有什么喜事。换好以后就到唐太宗的面前,马上给他行礼,说到:「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在气头上,就莫名其妙,我有什么好贺的?接着长孙皇后就提到,一定是有圣君出世,臣子才敢直言不讳。所以讲话,含蓄之中,听的人会很痛快。长孙皇后有没有说谁是圣君?所以含蓄当中,言语的后座力很强,听了唐太宗气都没了,我一下变圣君,很高兴。我们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到,一个男人要成功,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贤德的女人。假如唐太宗在气头上,她马上又拿一桶石油把它浇下去,可能唐太宗就会错杀功臣都说不定。

      今天我们的人生能有所成就,您只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一路走来,不知有多少人给我们提携,多少人给我们提醒,才能成就我们的功业。所以不可以自傲,不可以居功炫耀,更应该让功于众,把功劳给谁?给大家。今天你的生意做得很好,你能够时时看着你的员工说,就是有你们的努力,有你们的携手共进,我们公司才有这么好的发展。当我们时时是这样的态度,员工听了心里怎么样?也很安慰。当我们在员工面前常常都是炫耀说,你看我多聪明,我下的决定多明智,时时这样讲,很可能员工跟我们的关系就慢慢会疏离掉,甚至于很多巴结逢迎的人就怎么样?都靠过来。所以领导者的态度会影响整个组织的一种文化。

      有一位律师,他是律师公司的合伙人,也算是老板,他在还没有学《弟子规》,没有学圣贤智慧的时候,他常常到公司就有一个念头,希望他的员工很尊重他,看到他要很有礼貌。但是员工有没有这么做?并没有做得让他很满意,因为「势服人」怎么样?「心不然」。后来学了以后,他就了解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应该首先关怀、爱护他人。他听完第一节课,回去以后坐电梯,人家一进来他就对她说,说什么?请问妳上几楼?他一百九十公分,又很壮,刚好一位女士走进来,他这么样问她,那个女士一开始有点惊讶,第一个念头很惊讶,接着就露出微笑。刚好跟他下的是同一层楼,当要下电梯的时候,这个女士就按着开关,一定要请他先走,要回他这个礼。所以其实真理,生活点滴当中都能印证。他就用这种替人着想的心、礼节的心开始对待他的员工,有时候出差去了,回来也会买一些名产,一进来,「来来来,大家吃」,把公司经营得像一个家一样。而他觉得现在都没有想说要别人尊敬他,只想着如何栽培他的下属;他不去求人家尊敬他,反而现在员工对他特别尊敬。所以这个名、这个尊重不是去求来的,而是应该尽本分之后,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就会自然而然。

      这个名,我们要时时想到《弟子规》里面的教诲,「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当然现在没有婢女了,我们学习学问不能学死了,这个婢可以扩大意思,是到我们家的帮佣也好,或者在公司里面的下属同仁,我们都应该用一种慈而宽的态度去对他们。而且「势服人,心不然」,要能「理服人,方无言」。也时时要想到「凡是人,皆须爱」,您今天有这个名位、有这个权力,你爱人就更方便。

      接下来,五欲中的食欲。我们也记得,在看到广告中提到,一个人一年可以吃掉什么?一条高速公路,相当会吃。老祖宗也说到,「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食欲不节制,往往到中晚年之后会疾病丛生。所以对食物不可不谨慎。现在坊间研究健康的书籍相当的多,其实只要欲望减轻,身体的负担就减少。现在人吃东西确实是三餐服毒,服什么毒?服的是荷尔蒙,服的是抗生素,服的是无形的毒素。什么是无形的毒素?因为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牠会很愤怒,在这个愤怒当中会分泌大量的毒素,到头来谁吃掉?人吃掉。为了满足人的口欲,就必须大量生产肉食,所以现在一只猪要养多久?现在的行情是养多久?半年就好了。那一只鸡呢?一个礼拜?太可怕了!差不多一个月上下就好了。为什么可以长那么快?都是打荷尔蒙,然后又怕牠们生病,都打抗生素。所以现在小女孩,九岁、十岁月经就来了。

      我们在大陆听到一则消息很震撼,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不可长,一长天下大乱,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带九岁的女孩去堕胎。我们听到这个消息要很谨慎,假如现在青少年的男女关系这么混乱,往后下一代会生出什么孩子出来?传播媒体为什么喜欢播暴力、喜欢播色情?因为有人看。所以大众不觉醒,这种坏现象是不可能扭转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觉醒,我们要尽一分力。所以杨老师常常看电视、看计算机,看到很多不好的节目马上去检举,不能让他们肆无忌惮的发展。这十一岁的男孩对着医生讲,因为医生告诉他去把你的父母叫来,他接着说不用叫来,我可以负责任。他能负什么责任?你看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他自己在干嘛!你看现在年轻人有没有常讲,我自己的事我负责。后来谁来收拾?还不都是父母!所以从小,这个寡欲,一定要让孩子不长这些欲望,而要长浩然正气。当他把《弟子规》学好了,他身上就有正气。所以,长养正气刻不容缓。学如逆水行舟,而且,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所以我们了解到这个客观情况,您就会取舍,教孩子一定要把德行摆前面,而不是学钢琴、唱歌重要。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出来?在抉择轻重缓急上,在取舍之间,那才是真智慧。

      现在的肉类里面含有相当多的毒素,现在的癌症也快速在攀升,得癌症的人医生都会劝他少吃肉。生病的时候少吃肉,那健康的时候能不能多吃肉?很奇怪,明明就是要健康的时候就应该少吃,往往到了病的时候都为时已晚得多。我曾经有一次在切橙子,一不小心刀子滑掉,切到我的手指头,长度差不多一公分左右,我在那个当下痛得受不了,没有叫出来,但是实在是太痛了。结果在痛的当中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割这么一小横我都痛成这样,那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这么一大横切下去,牠是什么感受?我们曾经在影带当中看到,杀猪的时候是一刀往牠的心脏插下去。所以,动物也有灵知,也会痛,「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我们这一分仁慈慈悲不只要爱护人类,也应该把它扩大到爱护动物,不要把我们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而且说实在的,快乐了吗?吃到最后都是一身病,一身病哪来的快乐?反而是长养一个慈悲心,内心才是真正的欢喜。

      不只宰杀动物会痛,动物牠也有伦理,牠也有感情。所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也提到,「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也曾经看到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去买了很多抓回来的野鸟,都很小,可能出生都没几个礼拜,在那里把玩。诸位同修,这样的行为对不对?相当不正确。这个小鸟有牠的家庭、有牠的伦理,我们把牠拿来玩一玩,把牠虐待虐待,也不知道怎么样让牠健康成长,这都是相当残忍的事情。要不要去买?你买愈多,商人抓愈多。所以爱护动物也相当重要,长养一个孩子的仁慈之心。当他对动物很残忍,这个残忍最后就变成他的一种存心。当孩子的心很残忍,诸位同修,谁最先遭殃?谁?离他最近的人。所以人算不如天算。为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当孩子有好生之德,那你当母亲的、当父亲的一定首先得到利益。

      有一个猎人刚好看到一只藏羚羊,他很高兴,一大早就看到猎物,他马上拿起枪来瞄准。藏羚羊发现牠已经被瞄准,可能也跑不掉了,突然双膝就跪下来。这个猎人打猎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只藏羚羊跟他下跪,觉得很奇怪,但是还是开枪把牠杀了。把牠抓回来以后,把牠的肚子剖开来,发现里面有一只小藏羚羊。这个猎人突然感受到,这只母羚羊为什么下跪?是不是为了牠的生命?不是,是为了牠胎里的小孩。这个猎人看了之后很感动,也很惭愧,所以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打猎。

      我们学佛的人既然已经了解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应该就要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一种胸襟去爱护一切众生。当我们走到大自然当中,要能举步常看虫蚁,时时长养我们的仁厚之心。当你看到蜘蛛网的时候要怎么样?应该要绕道而行,因为那是牠家。我们到大自然当中,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到大自然当中是作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10:11:24 | 只看该作者
    谁是主人?一花一草、所有的动物才是主人。当客人到人家家里可不可以大吼大叫?那太没修养了。而且我们都读过《地藏经》的,有山神、树神、海神,大自然当中有多少神灵,他们是主人,我们去的话要很恭敬,一边走一边念佛,供养他们,顺便也可以介绍念佛法门给他们。所以您到野外走走,除了吸收新鲜空气、锻炼经络以外,同时还修礼敬诸佛、还修广修供养,然后要离开的时候再来个普皆回向。生活即是普贤十愿,那你一定可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所以在食欲方面,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将加人,先问己」,将加动物,也要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凡是人,皆须爱」,这个人要推而广之,凡是众生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同时存在这个天地之间,都是大地的儿女,大地长养所有万物的生命,我们同一个母亲,兄弟姐妹可不可以互相残害?不行。「对饮食,勿拣择」,尽量能吃真正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食物,而不要增长欲望。其实我们人体的结构比较适合吃素食,所谓「道法自然」。诸位同修,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一般吃肉的动物牙齿都长什么样子?都露出来,那是要把肉撕开。我们有没有长成这个样子?所以从牙齿看,适合吃素。再来,从我们的肠胃看,吃肉的动物,牠小肠的长度是脊椎的三倍;吃素的动物,小肠的长度是脊椎的七倍,而人体的小肠就是脊椎的七倍左右,所以适合吃素。

      为什么动物的肠只有三倍那么短?因为肉很容易发臭,假如在身体里面停留太久,那身体就遭殃,所以牠吃下去马上要排出来,不然对身体会有害的,有大伤害。我们现在人又吃那么多肉,要好多天才排出来,所以人体的毒素就愈来愈多。其实吃肉的人都没感觉,您可以细心去体会,今天你爬山,沿路很多路人跟我们擦肩而过,假如他是吃大鱼大肉,跟你一擦肩而过,你有什么感觉?那个味道怎么样?很重,因为体内太多毒,新陈代谢就快,大量往外排。因为他长期吃肉,所以没有这个感觉。当人长期泡在高的一种毒素之下,内脏就特别容易衰竭。所以现在内脏生病的人太多了。洗肾的多不多?肝硬化的多不多?五脏六腑,现在人去检查,很多人是什么结果?找不到一个好的。所以我们也要为自己着想,也为众生着想,利人绝对利己,害人绝对害己,而害众生到头来还是害自己。

      五欲最后一个睡欲。这个睡不只是睡的时间很长,常常胡里胡涂,搞不清楚状况,这也是睡。所以要能时时明白、时时清醒才好。人为什么睡眠会睡得很长?这也跟体内毒素很多有关。杨老师一天睡觉差不多平均是四、五个小时,杨老师是早睡早起,二、三点睡,六、七点起床,而且都很有精神。不过早睡早起大家不要刻意去学,因为怕学了以后把身体弄坏了。因为很多朋友真的愈睡愈少,后来身体都快受不了。这个睡要减少,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结果看得出来睡得少,睡得少的原因在哪,你要从因上学才好。因为有愿就有力量,时时想着老祖宗的智慧不能断在我们的手上,内心这股使命跟浩然正气,自然睡欲就会慢慢减少。睡也要循着自然法则睡,最好睡的时间是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之间,刚好我们的气血走到肝经跟胆经,肝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解毒系统,这个时候让肝胆充分休息,毒素也能够排得比较干净,你就很有精神。只要你十一点到三点都有睡得比较深,你就不可能还睡八、九个小时。所以这段时间尽量要睡。

      大白天睡觉人就很容易缺氧。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经验,午睡从一点睡到三点,结果一起来,感受到什么?头涨涨的。这个就是因为在睡觉当中心脏跳动特别慢,心脏一慢,氧气供应就不足,所以头就涨。你一吃饱饭就去睡,本来血液都在胃中,结果一睡,血液就跑到脑部来,就不在胃里,那你消化也会不好。假如真的在大白天很想睡觉怎么办?补充氧气,赶快拜佛,拜十拜、二十拜,精神都来了。所以我们佛家很强调要对治习气,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对治睡魔的根本还在要立志。一个孩子从小有志向,他时时就会去提升自己,所以他生活会过得充实。我们学佛的人有一个愿心在,也能够对治睡魔。我们想着一定要好好修好,当家人的好榜样,当同参道友的好榜样,你有这一分使命感,相信一定可以「德日进,过日少」,一定可以克服财色名食睡。

      我们接着看五心的第三心,平等心。佛陀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很多大经当中也提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众生都是本具圆满的智慧,只是因为现在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而「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有众生的烦恼习气都是虚妄的,剎那生灭,所以你要看到真的东西,不能看虚妄的东西。您有这一分态度的时候,时时看到的就是他的佛性,就是他的真如本性,那您就很自然可以做到「称赞如来」。假如你没看到佛性,只看到他的习性,那就很难跟他以诚相待,平等相交。老和尚也提到,他看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这样的心境我们一定要学。

      平等心当中也是肯定每一个人的价值,所谓「勿谄富,勿骄贫」。谄富骄贫人很容易犯,一有钱就瞧不起人。现在的孩子这个现象严不严重?严重,比我们还严重,攀比心特别强。所以家里没什么钱,穿衣服要穿名牌,穿布鞋一定要NIKE的,还要有气垫的。我记得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我的同学买了七双气垫NIKE鞋,那时候一双都二、三千块。他买来干嘛?一双脚可以穿七双鞋子吗?新的款式出来了,他就去把它买来。谁助长了他这种奢靡之气?家长。奢靡之气一长,他用什么态度衡量人的价值?用金钱、用物质。当人用金钱、物质衡量他人,那他的平等心就失去了,所形成的就是傲慢、虚荣的心,就是瞧不起人的态度。我们说「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你要护你下一代的佛种性,要让他常有平等心、常有清净心。

      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