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 21:16:29
|
只看该作者
「若无信愿」,对於极乐世界有怀疑,信心不足,「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没有信,信有怀疑,愿不踏实,那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佛号是管往生品位高下的,往生条件是信愿,你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佛号虽然是没有白念,只能算是来世的善根,这一世不能结果,这个道理要懂。「中日两国大德」,蕅益大师是中国祖师,《会疏》是日本祖师说的,中日两国的大德「万里同风」,想法、看法、说法都相同,「同以信愿为往生之主因,皆是人天眼目」,我们要相信,我们要接受。
「又《弥陀疏钞》亦曰」,莲池大师的,明朝末年人,也是净土宗的祖师。《疏钞》里头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莲池大师劝我们,这都是佛教里了不起的大德。莲池、蕅益那个时候,蕅益大师晚一辈,他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著作在世,他依靠莲池大师的著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莲池大师全集》,做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像孟子跟孔子的关系,孟子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就是说孟子那个时候,孔老夫子过世了,但是著作在,他学他的著作,有疑问的时候向夫子的弟子们请教。弟子们那个时候还有不少在世的,孟子所遇到的。私淑弟子,在中国孟子是第一个人,佛门里面做私淑弟子,蕅益大师也是第一人,非常难得。他这里头的话,莲池大师的话,方知愿力如是广大。有愿决定有信,有信不一定有愿,有愿一定有信。所以说愿力,信就包括在其中,包括在里面。这个力量大,这个力量能感应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
莲池跟蕅益大师这两位大德,蕅益是出生在明朝,往生那时候是清朝了,这两个人是净宗的传人。那个时代禅风特盛,净宗衰没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完全是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架势出现,里面就用《华严经》来注解《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跟《华严》平等,让净土宗兴旺起来,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疏钞》的内容太丰富,一开头十门开启,跟《华严》一样讲十玄门,《华严》有十玄,《阿弥陀经》也有十玄,肯定《阿弥陀经》就是《华严经》的浓缩。所以,以后到清朝这些大德都赞叹,《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又说《华严》是大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经,《阿弥陀经》是小本经。说得好!一点都没说错。世尊末法九千年,这九千年,我们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末法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今年好像是四十三年,佛的法运末法是一万年,还有八千多年,将近九千年,这些众生全都依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得度。不是这个法门,那就要断烦恼证菩提。烦恼断不掉,过去行,现在高科技有这发展,带给你的烦恼你没办法断掉,只好找一个可以不断烦恼能成就的,那只有净宗信愿持名这一个法门。
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入佛门是从经教入门的,对经教特别欢喜,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学哲学,他介绍我佛经哲学。佛经哲学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从这入门的。学佛之后,正式皈依之后,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那一年我三十岁;李老师劝我修净土,这都三十多岁的事情,我都没有接受。不反对了,以前是反对,这不反对,但是我不肯修学这个法门,还是搞大乘经,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讲这些大经大论。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就忽然想到,我们年轻人最佩服的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德行,我们非常仰慕。在《四十华严》三十九卷里面看到,文殊、普贤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感到非常惊讶,读到这个经文就寒毛直竖!这才认真反省,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法门断烦恼不容易,断不了,还是这个法门正确。特别感谢李老师、感谢忏云法师,这两位大德都往生了,都过世了。所以说信多难,信愿行太难了!有信、有愿保证往生,念佛多少没关系。但是用念佛的方法伏烦恼,这个重要。
往生之后下下品往生,谁说的?莲池大师说的,蕅益大师说的,有人问他,你老人家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他们两个答,凡圣同居土下下品我就满足了。好!何必去争名位?争名位还是一个妄念,还没有断清楚,那是障碍,品位的障碍。统统放下,品位也放下。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平等世界。这个好,不去竞争。这个世界从小就学竞争,咱们要把这个习气除掉,要一生做到於人不对立,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有缘,遇到的事情是好事,利益众生的去做,全心全力去做;没有缘不去攀缘,不要去找,这就对了。一生,我们相信佛菩萨安排,包括寿命也是佛菩萨安排。我的寿命我很清楚,四十五岁,佛菩萨安排到今年,你看又加了一倍,还不走;不是我不想走,我天天都想走。《无量寿经》念熟了,你就晓得极乐世界太好了,超乎我自己想像之外,这个地方怎么能不去!海贤老和尚等了九十二年,佛来接引他,我现在天天也在等,等佛来接引。
所以愿力里头包含清净信心,要相信,要发愿。「修净业者,於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后面就念到了,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头,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心?在这个法门里面讲,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你作佛去了。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的,亲近阿弥陀佛,专念是亲近阿弥陀佛。我们也学莲池、也学蕅益,凡圣土下下品往生就满足了,我到极乐世界,从小学一年级读起,好!扎根扎得牢。极乐世界无量寿,没有生老病死,你说这个多好,一向专念。「与《小本》之信愿持名」,这信愿持名四个字,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的,「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这是念老劝我们,要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解》里头信愿持名,不能丢失,念念提起,就这句佛号一句接著一句,这一生功德圆满,决定生西方。尤其是不可暂忽,忽是忘掉、疏忽了,暂是暂时,这是我们用功的地方,不可暂忽。暂忽的人很多,常常念著念著忘掉了,想起来接著再念,不要让它中断,这是功夫。办什么事情都不妨碍,需要用思考的可以暂断、暂停,工作做完之后,一切放下,佛号提起来,这就对了。像海贤老和尚,他的工作是种地,种地是劳身,劳动身体,不需要思考,他的佛号在工作当中不断。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底下这一段,引用的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一个注解,《无量寿经》注解,乾隆年间彭居士,就是彭二林,彭际清,他的著作。这个人,佛门在家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也是个才子,以童子的身分考取进士。童子的意思,没有超过二十岁,十八、九岁考中进士。这才子一生没做官,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算是高干子弟,家里富有。所以一生不要他赚钱,他也不想干事情,也没有做官,跟儒释道的缘很深,天天跟这些人,儒释道三家这些长老们,混在一起。所以他儒释道都通,而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他对《无量寿经》的注解。经是用康僧铠的译本,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但是他把康僧铠的本子节录了,他做了一个节本,这也在九种本子里面的一种,节本。他不是会集,是节本,节得很好,读起来很顺口,让人很喜欢。他又把它做个注解,就叫《起信论》。
这里头说,他说,「亦明」,也说明,「一念与至心回向之旨」,说明一念、至心回向,它们的宗旨是什么。「论曰」,下面是论里头的文,「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这是经文。「行者诚能一念信入」,行者是修行人,学这个法门的人,诚能是真正能,能什么?一念信入。一念,不杂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真相信,真发愿,叫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那就不必去计较了,功勋都是说一般的,我们要广积功德,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需要了,不要有这种念头了。老老实实,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他的师父教他一直念下去,就可以了,就成功了。那一定要对老实人,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记住,尤其是年轻人,老实、听话、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老实,不肯干,这不行;老实,不听话,也不行。一定要具足老实、听话、真干,他才会有成就,要不然他的一生就空过了。
底下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一切众生包括九法界,流浪生死就是轮回,六道轮回出不了,生生世世都在六道里头打滚。惟此一念,这一念什么?一念错了,这一念里头没有信愿持名,这就错了。这一念里面要具足信愿持名,他就脱离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在我们这个本子,阿惟越致菩萨是四十八愿第二十愿。我们接著看下文,「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这是讲菩萨修行,发的是真,真是什么?真心,自性。所以真正学佛,真正想不再干轮回了,我这一生决定到极乐世界去,我常劝同学,要从现在起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什么?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诚是什么?《大学》里面解释得很好,什么叫诚?「毋自欺也」,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是诚。能不自欺,自然就不会欺骗别人,一真一切真,为什么?我不想再搞轮回了。你喜不喜欢这个六道轮回,喜不喜欢现在这个世界?你要是不喜欢,那你就用真心。为什么?这个世界是妄念造成的,真心跟这个正是一服对症的,对症下药,就是用真心,就是老实,老老实实做人,欺负也没关系,也无所谓。海贤老和尚所表现的我们要学,别人打他、骂他、羞辱他、责备他,他老人家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业障就消掉了。等大家搞清楚了,原来过去是冤枉他,对不起他,他没有计较,一笑了之。没有得失,念念想著这些苦难众生,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我们提倡汉学,劝人学汉学,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的认知,汉学是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根源,只要这个东西兴旺起来,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可以离苦得乐。为什么?汉学里头有真实智慧,是真实的正能量,人只要有智慧就能够解脱。这是几千年来,至少我们历史记载的三千年、五千年,五千年是从伏羲氏开始说的,如果从黄帝文明的迹象已经很鲜明了,三千年。古圣先贤,这是老祖宗把他们真实智慧,他们的理念、方法传给后世,写成文字保留到今天。我们感谢前清乾隆皇帝,做了一次整理,编成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让它不会再散失了。这部书现在存在,没有人去念它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要找会念的人、会讲的人,把它讲清楚、讲明白,再写成白话文。白话文是普及,只要这个东西根在,学文言文,世世代代都有这些人,他们来负这个责任。写成白话文可以传二百年,二百年之后又要重写,为什么?那个白话文现在人看不懂了,当时人看不懂,所以又要重翻。那省事呢?省事就是大家一起学文言,那就省事,《四库》原书人人看得懂,这个就好了。
所以中国三代就讲求、就推广,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什么?这是文化统一。夏商周政治没有统一,政治统一是秦始皇,政治统一,前面都是文化统一。夏商周是个代表,一千八百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这三个时代一千八百年,文化统一。言语,现在我们叫方言,那个时候是每个国家的国语。你看周朝的时候,这历史记载,八百诸侯,中国这一个地区八百个小国,每个国都有它的语言,没有文字,文字统一了。像现在欧洲,欧洲为什么不能统一?是因为它每个国家有文字,它统不起来,它要没有文字的话会统一,它就是有文字。文字是什么?统统都是拼音的,所以都不是最好的载体,最好的载体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一家,这一家就是汉字文言文。欧洲的汉学家告诉我们,全世界将来统一,要像中国夏商周那样的统一,为什么?避免国际之间的战争,国际战争永远不会爆发。他们想得很有道理,一千八百年做出的榜样,这个我们要吸取,是一桩好事情。用什么方法?还是用汉字文言文。
今天我听到我们同学的报告,他们现在学习汉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九千多个字,他们学的进度很快,告诉我,一天至少,少的可以学五十个字,多的可以学两百多个字。一天两百,十天就两千,所以很容易!就是一天五十个字,十天就五百,一百天就五千,不需要一年,这个根就扎下去,不是个难事情。我从前的想法,还是希望是幼稚园、幼儿园,从三岁开始到五岁,三、四、五岁三年,把文字学,这九千多个字,都能认识,都会背,都会写。小孩让他学写字,会写、认识、能读,那个根好,根深蒂固。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小孩从小都是这样学法,所以他那个社会很容易就安定、就和谐,社会风气良好,根深蒂固。民国疏忽了,钱穆先生过去在韩国有一篇讲演,谈到教育问题,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学西方的。这是民国干的事情,民国以前没有向西方学习。教育向西方学习,造成今天社会动乱,甚至於连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不敢承认,都不愿意接受。你说老祖宗要知道这个现象,我相信都流眼泪。我们不能不努力,让大家都省悟过来,都觉悟,都干了,我们就可以不干了,我们老实念佛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好。
所以末后引用《大智度论》,这是三论宗必修的课程,「《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这是《大智度论》里面一段论文,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行般若波罗蜜者,这是大乘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要从他一生教学来说,这是大学课程。阿含是小学,方等是中学,般若是大学。释迦牟尼佛的阿含,小学,讲了十二年;中学讲方等,八年,加起来二十年,二十年是扎根教育。然后讲般若,般若是他主要讲的,智慧,大乘菩萨主修的,讲了多久?二十二年。你看,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般若这个阶段就占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后面八年那是研究所,讲《法华》,叫成佛的《法华》,把菩萨再提升,成佛了,都拿到博士学位了。这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是教育家,他办的是学校。但是没有校址,他的学校是游牧民族一样,不定在什么地方。不要学校的校址,我们现在能体会,避免很多麻烦,让每一个学生一心专注,万缘放下,心地里面真的都能修成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佛做到了。
这些大乘菩萨,你看他的智慧,一念,这一念有多大的能量?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他能够数数,知道。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区,数目字是什么?是大千世界这一切山,山是微尘聚的,是微尘堆起来成山,到底有多少微尘?他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