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O三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 21: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人替他整理。那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搜集的一百九十三种的资料。我看了很惊讶,我说:你老人家从哪里找到的?他告诉我:感应,这是佛菩萨送来的。不可思议!找都找不到,怎么会这么多?这个《报恩谈》就是在他旁边的小藤椅上,坐在那跟大家讲的,听众也不过就五、六个人,像聊天一样这种方式,很轻松、很自在,有说有笑。
      这个东西有录音录像,可是那个时候的机器跟现在的机器不能比,所以音声、影像都不是十分清楚,时间也很长,整理非常不方便,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现在书印出来了。还有一个有声书,就是文字,在字幕上有文字、有声音,等於把老人所说的话复讲一遍。因为老人的话,应该是标准的北京话,很多地方人听不懂,他讲得很快,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听懂。做这个有声书的人告诉我们,她自己告诉我们说,有些难听懂的地方听一百多遍,不听懂不敢写下来。一般总要听个二、三十遍,多的时候,这难懂的地方、难了解的地方,都听上一百多遍。这个东西完成了,流通於世,《报恩谈》它的书名叫《净修捷要报恩谈》。这本书可以把它看成佛学概要看,佛学概论。为什么?把整个佛法都说到了,也就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都在这里面,给我们做最精彩的、最简单的、最扼要的报告。你看了这一份东西,你对於佛教大概都能够理解了,而且是正确的理解,非常难得。我所接近的同学们我都劝他,今天我们非常非常幸运,这些东西我们上一代的人没见到,这一代的人有福,看到黄念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这注解是集注,听到他的《净修捷要报恩谈》,还我们现在又看到海贤老和尚,二O一三年一月往生了,一百一十二岁,这一生给我们表法、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对净宗生起真正的信心,求生净土。这三样东西一定要读,这三样东西要多大福报你才能遇到,真难得。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这句经文,每一个人只要是遇到,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往生,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到极乐世界怎么样?『得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三种不退转全得到了,叫阿惟越致菩萨,在十方诸佛刹土都不容易。极乐世界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什么人?通常讲法身菩萨才做到,不是法身菩萨,念不退是做不到的,他可以做到位不退、行不退,念还是有退,极乐世界三种不退转。所以说『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华严经》上的妙觉如来。我们看下面念老的注解,「是故能生一念净信,将所有善根至诚回向,则随愿皆生」。往生极乐世界条件只有两个字,信、愿。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这个信心怎么建立?有善根的人一听他就相信了,善根不足,还是得有善根,善根不足他有怀疑,有怀疑,这个经、这个注给我们帮很大很大的忙,因为你读到这个经、读到这个注,等於读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开示,帮助你断疑生信,它有这个好处。这些东西都是现代出现的,近代出现的,老一代的没见过,这就是俗话说我们的运气比他们好,看到了。一念净信,有信、有愿,决定得生,将所有的善根至诚回向,这「至诚」两个字重要,真诚到极处。回向是我不求人间的富贵,我也不求天人的福报,我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一生成佛,到极乐世界去就圆满了,一生真能得到。所以说随愿皆生。
      「如《会疏》所开示」,《无量寿经会疏》是日本的净宗祖师他们的注疏。日本人对於《无量寿经》确实下了功夫,留下来的著作二十多种,超过中国太多了。中国古大德《无量寿经》注解只有两种,一种是隋朝慧远法师的,跟我们初祖的名字完全相同,初祖是在庐山,这个是隋朝的慧远,净影寺,所以称为净影大师,他的注解流通很广;第二个注解是嘉祥师,都是唐朝时候的,就这两种,以后就没有别人在《无量寿经》上下功夫。日本二十多种。念老写这个注解,日本的这些资料他有四种,韩国的好像有二种,二、三种,这是国外的法师。《会疏》里面所说的,「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这个唯在信一念,这个难信,真正太难相信了。这有没有根据?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这个一念是说临终的一念,临终最后一念是什么?阿弥陀佛,十念一念必定得生,这一句话太难叫人相信了。
      所以十八愿,在日本,日本有本愿念佛,四十八愿它就要一愿,就第十八愿,完全就是依这一念建立这个宗派。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这能相信吗?我说:你要读《华严》就会相信。他说:为什么?《华严经》里头有,一念就是一切念,一切念就是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就会相信了。《华严》是圆融大经,经中之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讲到究竟处,一念就是一切念,一切念就是一念。你不懂这个道理,当然有怀疑。有怀疑怎么?多念,有时间就念佛,希望佛号在心里不要间断,心里只有一念,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杂念,没有妄念,这也是一念。这样解释大家容易懂,容易明了。所以它不依念多少。
      那念多少还是有好处。信愿是往生的条件,有信、有愿就决定往生,念佛多少,那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品位高下。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你要是只有一念往生的,你到那边是小学一年级开始,从那念起;如果你念得多,你可以插班,你能插中学班,也能插大学班,都能插班。四土三辈九品,不是没有,有。虽然有,它又有个特殊,也叫人难以相信,确实有高低,分别得很严,但是待遇是平等的,这个难以叫人相信。什么待遇?通一个待遇,是用最高等的待遇,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等级最高的是等觉菩萨,在十地之上,等觉上面就成佛。换句话说,到极乐世界,我们就是真信切愿一念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享受、待遇是等觉菩萨的待遇。谁敢相信?谁是等觉菩萨?观音、势至,等觉菩萨;文殊、普贤,等觉菩萨。什么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不成佛也成佛了。到极乐世界可以说你是相似佛,看相貌跟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这占了这个便宜。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四十八愿加持你,这到哪里去求?
      海贤和尚给我们做了个榜样,这个榜样做得好。他活得那么长的时间,不是他的寿命,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我们在《永思集》里头看得很清楚,他多次见阿弥陀佛,也多次见极乐世界,所以他给我们证明,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慧远大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一生见到极乐世界四次,没跟人说过。第四次阿弥陀佛来接引,才告诉大家。人家问他,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他老人家说,跟《无量寿经》所讲的一样。远公大师那个时候,净土三经一论只有《无量寿经》翻译出来,汉译的,其他的连小本《弥陀经》都没有翻出来,都是他以后的,他没见到,他只见到汉译的《无量寿经》,只见过这一种。建立净土道场,念佛求生也就根据一部经,就这一部《无量寿经》。
      海贤老和尚为我们作证,我们相信他不会骗我们,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为我们作证,整个的来说,证明净土教不是假的是真的,这在佛门里不同宗派里头说。他没有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一生他没有念过一部经,他也没有听过一部经,也没有听过一堂课,是个老实人。他的条件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师父怎么教,他就认真。师父给他剃了头,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又告诉他,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这个明白什么意思?恐怕他自己也不懂,但是他记在心头。明白是什么?开悟了。开悟怎么?开悟不能说。为什么?人家瞧不起你,说你是农民出身,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你要讲经教学说法,人家说你胡说八道,你胡诌的。所以师父,你看,师父就知道,知道他将来有成就。
      我们看到他一生,不难看出来,他应该在二十五岁开始念,日夜不间断,晚上除睡觉,醒过来佛号又接著,心里真的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念头。这一般人很难,他能做到,他听话,他真干。这样的人,我们知道历朝历代念佛,无论是在家出家,用这种死功夫的人,大概三年都能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现前,确实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到这个功夫。功夫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找你,或在定中,或在梦中,你会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告诉你,你的寿命还有多长,告诉你,等到你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往生,等於说授记。你自己会安心,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那有名字了,你会很欢喜,会非常精进,不再怀疑了。有很多人,这我们心里能想像得到的,遇到这个机会就抓住不放,向阿弥陀佛要求,我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佛很慈悲,就会答应,告诉你,好,一个星期我来接引你,三天我来接引你。真的,他就去了。那不是短命,那是他有寿命不要了,这很聪明的人。
      还有一等人,知道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修行一天,有人说可以抵得极乐世界一百年,这里快!这是什么?大起大落,堕落得也快,起也快,这是一个机缘,你要禁得起考验。这边也是有好处,这边的恶缘多、障碍多,这都是来考你,天天考试,考不过的时候你就堕落了。所以它快,提升得快。极乐世界一切都顺利,你的贪瞋痴慢起不来,都被阿弥陀佛加持,佛力给它伏住,慢慢在极乐世界断掉,没有经过考试,慢慢断掉。所以这里也不是不好,要真正禁得起考验,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恶人不起瞋恚,真正是让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修成清净平等觉。所以他成功快,几年当中,十几年当中,就提升得很高。
      如果平等心现前,平等是什么?不计较了,不分别了,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没有男女的分别,没有好丑的分别,没有高下的分别,没有我人的分别,生方便有余土。在极乐世界是相当长的时间,这什么?你看几年就提升上去了。再向上提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只要修成初住,佛法净宗讲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六根在六尘上,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如如不动,明了,不是麻木不仁,样样都明了,样样都清楚,心里不起一个念头,就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别的念头,上上等功夫,生实报土,叫理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功夫的浅深是往生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我们是不是有心去求?有心去求求不到,这不能有心,你就得到了,自然得到。所以有一等人,他等临命终时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品位,这是一种人,一类的人。
      老和尚,海贤老和尚的师父给他说这句话意思很深,「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智慧、神通得到了,有时候现了一现,还没有让人知道,人家还没想到,偶尔露一点点,那个露也是不得已而露,帮助大家度过这个难关。老和尚住在那里那么多年,当地人都说风调雨顺,没有灾难;老和尚走了,那个地方有灾有难了。所以居民就怨老和尚这些学生,你们没有修行,你看老和尚在,我们这里不遭灾,你们没有修行,带来灾难。这些给我们做榜样。我们相信,老和尚二十五岁前后左右得功夫成片,三十岁得事一心不乱,顶多四十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他什么都知道。老和尚的谈话当中,曾经露过一句,他说「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说。这一句话不能随便讲,随便讲叫大妄语,大妄语的果报是无间地狱。这就透出这一点,懂得的人、内行的人知道,外行人觉察不到。由此可知,四十以后,能够活到这么长的寿命,一百一十二岁,全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所以佛多次,他要求,多次要求佛带他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给佛门弟子做个榜样,特别是给净宗同学,念佛求往生的人,做一个好样子。所以他的寿命是延长的,是表法的,这我们一定要知道,表得真好!
      应该我们能够推想得到,阿弥陀佛一定告诉他,因为他要求次数太多了,什么时候我来接引你?你能够遇到一本书,这本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遇到这本书,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所以他天天盼望著有这本书来。我们想像到,老和尚的信徒很多,常常带东西送吃的东西给他,不会带书给他,因为他不认识字,一生没有看过一部经,所以不可能带书本给他的。在二O一三年一月,就有一个人真的带了一本书,所以老和尚一看这个徒弟来了,带了一本书,就问他,这什么书?他一说这书名,老和尚非常欢喜,好像得到宝贝似的,马上回去把他最心爱的海青大袍穿上,搭衣,告诉大家,他拿著这本书请大家给他照相。这个举动,他的信徒、他的徒弟告诉我们,老和尚一生没有过,都是人家请他照相,他不会拒绝,主动要求照相这是第一次。你看拿到这本书之后照了相,第三天就走了。晚上走的,白天还干一天工,在菜园里头整地、拔草、浇水,干了一天,晚上走了,没有人知道。这给我们做好榜样。
      这本书里头主要内容是讲什么?就是为我们辩别,说明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真的,不是假的。反对会集,说会集是不如法的,他引经据典,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他说会集这桩事情不是从夏老开始的,佛经到中国翻译的时候就有会集本出现,那个时候不叫会集,叫合经,二种、三种合在一起叫合经,合经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会集本,给我们证明,引经据典举出许许多多证据。这没话说了,现在大家不谈了,老和尚这样一给大家做证明。我们看到老和尚一生行谊,深深体会到应该怎么修,一句佛号,万缘放下。在这个世间一切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说的,老和尚做到家了,真做到了,做好样子给我们看。一生得大自在,真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没有听说老和尚一生生过烦恼的,批评过什么人,没有。见到别人过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见到人的好处,赞扬,劝人向他学习,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要解》,蕅益大师《阿弥陀经》的注解,这里面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也决定得生。这个里头蕅益大师讲的十念、一念,十念是经上说的,一念是蕅益大师说的。这个一念,蕅益大师在净宗祖师大德当中大家赞叹到,他的《要解》写得太好了,印光大师说,即使古佛再来,替《弥陀经》写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种赞叹就等於他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己来解释的。我早年住在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有一位讲经的法师,我们也常常在一起聊天,也算是好朋友,他是我们老前辈,他大我十岁,问我这句话,印祖这个话是不是说得太过分?我告诉他,印祖说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我们要相信!有信,有愿,最后临终一句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得生,何况平常都念,念佛功德还得了!
      下面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 21:16:29 | 只看该作者
    「若无信愿」,对於极乐世界有怀疑,信心不足,「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没有信,信有怀疑,愿不踏实,那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佛号是管往生品位高下的,往生条件是信愿,你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佛号虽然是没有白念,只能算是来世的善根,这一世不能结果,这个道理要懂。「中日两国大德」,蕅益大师是中国祖师,《会疏》是日本祖师说的,中日两国的大德「万里同风」,想法、看法、说法都相同,「同以信愿为往生之主因,皆是人天眼目」,我们要相信,我们要接受。
      「又《弥陀疏钞》亦曰」,莲池大师的,明朝末年人,也是净土宗的祖师。《疏钞》里头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莲池大师劝我们,这都是佛教里了不起的大德。莲池、蕅益那个时候,蕅益大师晚一辈,他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著作在世,他依靠莲池大师的著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莲池大师全集》,做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像孟子跟孔子的关系,孟子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就是说孟子那个时候,孔老夫子过世了,但是著作在,他学他的著作,有疑问的时候向夫子的弟子们请教。弟子们那个时候还有不少在世的,孟子所遇到的。私淑弟子,在中国孟子是第一个人,佛门里面做私淑弟子,蕅益大师也是第一人,非常难得。他这里头的话,莲池大师的话,方知愿力如是广大。有愿决定有信,有信不一定有愿,有愿一定有信。所以说愿力,信就包括在其中,包括在里面。这个力量大,这个力量能感应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
      莲池跟蕅益大师这两位大德,蕅益是出生在明朝,往生那时候是清朝了,这两个人是净宗的传人。那个时代禅风特盛,净宗衰没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完全是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架势出现,里面就用《华严经》来注解《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跟《华严》平等,让净土宗兴旺起来,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疏钞》的内容太丰富,一开头十门开启,跟《华严》一样讲十玄门,《华严》有十玄,《阿弥陀经》也有十玄,肯定《阿弥陀经》就是《华严经》的浓缩。所以,以后到清朝这些大德都赞叹,《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又说《华严》是大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经,《阿弥陀经》是小本经。说得好!一点都没说错。世尊末法九千年,这九千年,我们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末法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今年好像是四十三年,佛的法运末法是一万年,还有八千多年,将近九千年,这些众生全都依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得度。不是这个法门,那就要断烦恼证菩提。烦恼断不掉,过去行,现在高科技有这发展,带给你的烦恼你没办法断掉,只好找一个可以不断烦恼能成就的,那只有净宗信愿持名这一个法门。
      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入佛门是从经教入门的,对经教特别欢喜,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学哲学,他介绍我佛经哲学。佛经哲学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从这入门的。学佛之后,正式皈依之后,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那一年我三十岁;李老师劝我修净土,这都三十多岁的事情,我都没有接受。不反对了,以前是反对,这不反对,但是我不肯修学这个法门,还是搞大乘经,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讲这些大经大论。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就忽然想到,我们年轻人最佩服的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德行,我们非常仰慕。在《四十华严》三十九卷里面看到,文殊、普贤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感到非常惊讶,读到这个经文就寒毛直竖!这才认真反省,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法门断烦恼不容易,断不了,还是这个法门正确。特别感谢李老师、感谢忏云法师,这两位大德都往生了,都过世了。所以说信多难,信愿行太难了!有信、有愿保证往生,念佛多少没关系。但是用念佛的方法伏烦恼,这个重要。
      往生之后下下品往生,谁说的?莲池大师说的,蕅益大师说的,有人问他,你老人家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他们两个答,凡圣同居土下下品我就满足了。好!何必去争名位?争名位还是一个妄念,还没有断清楚,那是障碍,品位的障碍。统统放下,品位也放下。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平等世界。这个好,不去竞争。这个世界从小就学竞争,咱们要把这个习气除掉,要一生做到於人不对立,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有缘,遇到的事情是好事,利益众生的去做,全心全力去做;没有缘不去攀缘,不要去找,这就对了。一生,我们相信佛菩萨安排,包括寿命也是佛菩萨安排。我的寿命我很清楚,四十五岁,佛菩萨安排到今年,你看又加了一倍,还不走;不是我不想走,我天天都想走。《无量寿经》念熟了,你就晓得极乐世界太好了,超乎我自己想像之外,这个地方怎么能不去!海贤老和尚等了九十二年,佛来接引他,我现在天天也在等,等佛来接引。
      所以愿力里头包含清净信心,要相信,要发愿。「修净业者,於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后面就念到了,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头,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心?在这个法门里面讲,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你作佛去了。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的,亲近阿弥陀佛,专念是亲近阿弥陀佛。我们也学莲池、也学蕅益,凡圣土下下品往生就满足了,我到极乐世界,从小学一年级读起,好!扎根扎得牢。极乐世界无量寿,没有生老病死,你说这个多好,一向专念。「与《小本》之信愿持名」,这信愿持名四个字,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的,「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这是念老劝我们,要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解》里头信愿持名,不能丢失,念念提起,就这句佛号一句接著一句,这一生功德圆满,决定生西方。尤其是不可暂忽,忽是忘掉、疏忽了,暂是暂时,这是我们用功的地方,不可暂忽。暂忽的人很多,常常念著念著忘掉了,想起来接著再念,不要让它中断,这是功夫。办什么事情都不妨碍,需要用思考的可以暂断、暂停,工作做完之后,一切放下,佛号提起来,这就对了。像海贤老和尚,他的工作是种地,种地是劳身,劳动身体,不需要思考,他的佛号在工作当中不断。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底下这一段,引用的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一个注解,《无量寿经》注解,乾隆年间彭居士,就是彭二林,彭际清,他的著作。这个人,佛门在家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也是个才子,以童子的身分考取进士。童子的意思,没有超过二十岁,十八、九岁考中进士。这才子一生没做官,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算是高干子弟,家里富有。所以一生不要他赚钱,他也不想干事情,也没有做官,跟儒释道的缘很深,天天跟这些人,儒释道三家这些长老们,混在一起。所以他儒释道都通,而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他对《无量寿经》的注解。经是用康僧铠的译本,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但是他把康僧铠的本子节录了,他做了一个节本,这也在九种本子里面的一种,节本。他不是会集,是节本,节得很好,读起来很顺口,让人很喜欢。他又把它做个注解,就叫《起信论》。
      这里头说,他说,「亦明」,也说明,「一念与至心回向之旨」,说明一念、至心回向,它们的宗旨是什么。「论曰」,下面是论里头的文,「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这是经文。「行者诚能一念信入」,行者是修行人,学这个法门的人,诚能是真正能,能什么?一念信入。一念,不杂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真相信,真发愿,叫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那就不必去计较了,功勋都是说一般的,我们要广积功德,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需要了,不要有这种念头了。老老实实,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他的师父教他一直念下去,就可以了,就成功了。那一定要对老实人,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记住,尤其是年轻人,老实、听话、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老实,不肯干,这不行;老实,不听话,也不行。一定要具足老实、听话、真干,他才会有成就,要不然他的一生就空过了。
      底下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一切众生包括九法界,流浪生死就是轮回,六道轮回出不了,生生世世都在六道里头打滚。惟此一念,这一念什么?一念错了,这一念里头没有信愿持名,这就错了。这一念里面要具足信愿持名,他就脱离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在我们这个本子,阿惟越致菩萨是四十八愿第二十愿。我们接著看下文,「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这是讲菩萨修行,发的是真,真是什么?真心,自性。所以真正学佛,真正想不再干轮回了,我这一生决定到极乐世界去,我常劝同学,要从现在起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什么?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诚是什么?《大学》里面解释得很好,什么叫诚?「毋自欺也」,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是诚。能不自欺,自然就不会欺骗别人,一真一切真,为什么?我不想再搞轮回了。你喜不喜欢这个六道轮回,喜不喜欢现在这个世界?你要是不喜欢,那你就用真心。为什么?这个世界是妄念造成的,真心跟这个正是一服对症的,对症下药,就是用真心,就是老实,老老实实做人,欺负也没关系,也无所谓。海贤老和尚所表现的我们要学,别人打他、骂他、羞辱他、责备他,他老人家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业障就消掉了。等大家搞清楚了,原来过去是冤枉他,对不起他,他没有计较,一笑了之。没有得失,念念想著这些苦难众生,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我们提倡汉学,劝人学汉学,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的认知,汉学是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根源,只要这个东西兴旺起来,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可以离苦得乐。为什么?汉学里头有真实智慧,是真实的正能量,人只要有智慧就能够解脱。这是几千年来,至少我们历史记载的三千年、五千年,五千年是从伏羲氏开始说的,如果从黄帝文明的迹象已经很鲜明了,三千年。古圣先贤,这是老祖宗把他们真实智慧,他们的理念、方法传给后世,写成文字保留到今天。我们感谢前清乾隆皇帝,做了一次整理,编成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让它不会再散失了。这部书现在存在,没有人去念它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要找会念的人、会讲的人,把它讲清楚、讲明白,再写成白话文。白话文是普及,只要这个东西根在,学文言文,世世代代都有这些人,他们来负这个责任。写成白话文可以传二百年,二百年之后又要重写,为什么?那个白话文现在人看不懂了,当时人看不懂,所以又要重翻。那省事呢?省事就是大家一起学文言,那就省事,《四库》原书人人看得懂,这个就好了。
      所以中国三代就讲求、就推广,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什么?这是文化统一。夏商周政治没有统一,政治统一是秦始皇,政治统一,前面都是文化统一。夏商周是个代表,一千八百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这三个时代一千八百年,文化统一。言语,现在我们叫方言,那个时候是每个国家的国语。你看周朝的时候,这历史记载,八百诸侯,中国这一个地区八百个小国,每个国都有它的语言,没有文字,文字统一了。像现在欧洲,欧洲为什么不能统一?是因为它每个国家有文字,它统不起来,它要没有文字的话会统一,它就是有文字。文字是什么?统统都是拼音的,所以都不是最好的载体,最好的载体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一家,这一家就是汉字文言文。欧洲的汉学家告诉我们,全世界将来统一,要像中国夏商周那样的统一,为什么?避免国际之间的战争,国际战争永远不会爆发。他们想得很有道理,一千八百年做出的榜样,这个我们要吸取,是一桩好事情。用什么方法?还是用汉字文言文。
      今天我听到我们同学的报告,他们现在学习汉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九千多个字,他们学的进度很快,告诉我,一天至少,少的可以学五十个字,多的可以学两百多个字。一天两百,十天就两千,所以很容易!就是一天五十个字,十天就五百,一百天就五千,不需要一年,这个根就扎下去,不是个难事情。我从前的想法,还是希望是幼稚园、幼儿园,从三岁开始到五岁,三、四、五岁三年,把文字学,这九千多个字,都能认识,都会背,都会写。小孩让他学写字,会写、认识、能读,那个根好,根深蒂固。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小孩从小都是这样学法,所以他那个社会很容易就安定、就和谐,社会风气良好,根深蒂固。民国疏忽了,钱穆先生过去在韩国有一篇讲演,谈到教育问题,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学西方的。这是民国干的事情,民国以前没有向西方学习。教育向西方学习,造成今天社会动乱,甚至於连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不敢承认,都不愿意接受。你说老祖宗要知道这个现象,我相信都流眼泪。我们不能不努力,让大家都省悟过来,都觉悟,都干了,我们就可以不干了,我们老实念佛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好。
      所以末后引用《大智度论》,这是三论宗必修的课程,「《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这是《大智度论》里面一段论文,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行般若波罗蜜者,这是大乘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要从他一生教学来说,这是大学课程。阿含是小学,方等是中学,般若是大学。释迦牟尼佛的阿含,小学,讲了十二年;中学讲方等,八年,加起来二十年,二十年是扎根教育。然后讲般若,般若是他主要讲的,智慧,大乘菩萨主修的,讲了多久?二十二年。你看,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般若这个阶段就占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后面八年那是研究所,讲《法华》,叫成佛的《法华》,把菩萨再提升,成佛了,都拿到博士学位了。这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是教育家,他办的是学校。但是没有校址,他的学校是游牧民族一样,不定在什么地方。不要学校的校址,我们现在能体会,避免很多麻烦,让每一个学生一心专注,万缘放下,心地里面真的都能修成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佛做到了。
      这些大乘菩萨,你看他的智慧,一念,这一念有多大的能量?能数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他能够数数,知道。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区,数目字是什么?是大千世界这一切山,山是微尘聚的,是微尘堆起来成山,到底有多少微尘?他知道,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