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 14:56:4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礼行于夫妇矣』。
【长幼有序。伯友仲恭。礼行于兄弟矣。】
『伯』是指哥哥,『友』是爱的意思,『仲』是指弟弟,『恭』是恭顺的意思,『礼行于兄弟矣』。这在之前「悌」的主题,我们也谈过不少例子。接着:
【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于朋友矣。】
『乐群』就是合群,跟人都能和睦相处,不会发生冲突。『敬业』,朋友、同学之间非常尊重学业,尊重事业、家业。所以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论语》里面才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毋相聚以邪谈』,朋友之间道义相交,有缘相聚,都是要彼此提升、彼此成就,而不是谈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甚至于是谈一些会增长邪思,那就更要不得。所以「毋相聚以邪谈」,就要做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只要跟经典相应的这些道理,听了就非常欢喜,而不是谈人家的隐私谈得很高兴。比方,有个名词叫八卦,那都是违背教诲,叫相聚邪谈就是谈八卦。朋友的道义当中应该是不言朋友的隐私,不在别人面前谈他的家庭、谈他的缺点,谈了就有损于朋友的道义。所以以文会友,这个「以文会友」其实就是「乐在正论」,然后以朋友来辅助自己提升道业、提升仁德之心。交朋友当中,历史典故里,最具代表的是哪一对朋友?我们说这个朋友很知心,然后刚刚讲的刎颈之交,都会想到管仲跟鲍叔牙,我们说「管鲍之交」。俗话又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得这个朋友能够惺惺相惜,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朋友因缘。
我们一起来看「管晏列传」,《史记》,在四十四页。这里提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司马迁选到这篇文章,可能他也有感触。因为司马迁当时遇上李陵投降匈奴,但是司马迁觉得李陵是因为当时派的援兵都没到,可能是他的权宜之计,他不是真正投降,或者传的有误,所以他替李陵说话。汉武帝那时候特别生气,他还替李陵说话,最后被关入狱中,然后执行宫刑,所以也很凄惨。而当他下狱的时候,这么多的朝廷同仁,却没有人替他讲话,可能也是感触良多,所以这篇文章里面就比较详细有谈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我们来看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仲」是字,『夷吾』是名,管夷吾,字仲。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这个「颍上」是现在的安徽省。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少时』应该是年轻的时候,常常跟鲍叔牙交朋友。这个『游』是交游。
【鲍叔知其贤。】
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鲍叔牙深深了解管仲是一个很有贤才的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管仲家里比较穷,结果跟鲍叔牙在南阳做生意。『常欺』,这个「欺」,不是欺负,是占便宜,赚了钱多拿点。
【鲍叔终善遇之。】
这个『终』就是至始至终,『善遇』就是对他很好,「善遇之」。
【不以为言。】
他度量也很大,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不以为言』就是不会说些什么批评的话。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这个『已而』是后来,鲍叔侍奉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他们各为其主。
【及小白立为桓公。】
后来公子小白先回齐国当了齐桓公。
【公子纠死。】
公子纠没有赶回齐国,就死了。
【管仲囚焉。】
管仲被关在牢里,因为他要射杀齐桓公。
【鲍叔遂进管仲。】
这个鲍叔牙,我们刚刚提到,七十次推荐管仲,最后齐桓公接受了。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管仲被重用了。『任政于齐』,就是把齐国的政治重任付托给管仲。
【齐桓公以霸。】
齐桓公最后成就霸业。
【九合诸侯。】
这个『九合』有好几种说法。《史记》里面记,确实有九次。另外的经典有两个说法,一个是「纠」,就是督导的意思;再一个说法是这个「勼」,聚的意思。不管哪一个意思,都讲得通,就是多次把诸侯团结起来,抵御这些戎狄外患。因为那时候情势也比较危急,这些戎狄都要入侵中原,他能团结大家。「九合诸侯」,重要的是尊王攘夷,让所有诸侯都能尊重周天子,然后攘夷,就是抵御这些外族。
【一匡天下。】
这个『匡』是匡正。当时候天下这些诸侯都比较无礼、都比较僭越,然后他带头来做表率尊重周天子,其它的人也尊重佩服他,也跟着效法,让天下得以匡正。
【管仲之谋也。】
这多亏了管仲的智慧谋略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是叙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接着管仲说:
【管仲曰。吾始困时。】
这个『始』就是当初,我当初很贫困。
【尝与鲍叔贾。】
这个『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曾经。大家看到这个「尝」字,有想到哪句经文没有?「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个尝就是曾经,这『贾』就是经商,我曾经跟鲍叔一起经商。
【分财利多自与。】
在分钱的时候,『自与』,就是给自己,多拿了。
【鲍叔不以我为贪。】
鲍叔不觉得我是贪心。
【知我贫也。】
知道我贫穷,家里需要。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他曾经帮鲍叔办事、出主意,结果出了几次反而让情况愈来愈糟,『更穷困』就是陷入窘境。
【鲍叔不以我为愚。】
鲍叔不觉得我是愚笨。
【知时有利不利也。】
因为鲍叔知道时机有利跟不利,我是刚好都遇到时机很不利,不是我笨。大家边读这个文,边观照一下自己的人生。你假如遇到一个朋友,你多拿的时候,他不觉得你贪心,知道你家里贫穷;还有你给他出主意,出了好几次都砸锅,更惨了,他不责怪你,还觉得刚好时节因缘。接着: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这个『仕』是当官,三次当官。『见逐』,这个「逐」就是逐出,被罢黜了。本来当官,当得不好,领导把他fire掉了,把他辞官,免职了。三次当官,三次都干得被人家免职。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觉得我是无能:
【知我不遭时也。】
没遇到好时机、好领导。
【吾尝三战三走。】
我又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都失败,赶紧逃走。
【鲍叔不以我怯。】
这个『怯』是胆怯。打仗最重要的勇气,我失败逃走了,鲍叔不觉得我是胆怯。
【知我有老母也。】
知道我还有老母要奉养,不能死。
【公子纠败。】
『公子纠』管仲曾经辅佐过。「公子纠」死了,当时是召忽跟管仲辅佐公子纠,一起辅佐,结果公子纠败了以后,召忽很有气节,他马上就自杀,跟自己的主子一起死,但管仲没有死,他被关起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被囚禁,受屈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非常理解我,我是不为这个小节感到羞耻,而是怕自己这一生不能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留名于后世,这才是我最羞耻的事情,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接着管仲讲了一句非常真情的流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诸位学长,你们交的朋友当中,有没有你的朋友曾经感动的对你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某某朋友、同仁也。但是我们现在这整段文章读下来,我说任何人遇到鲍叔牙,都会被他的诚心感动。这么样的信任,这么样的支持我们,我们假如不真干,我们假如不真正以心相交,感觉好像对不起这个朋友。大家读着读着,有没有觉得这个鲍叔牙挺傻的?人傻到别人都不想欺骗你,那是智慧,那是修养!当然,鲍叔牙也确实能看到管仲内心世界。管仲有没有缺点?我想是有,但是鲍叔牙都是看人家的好。再来,鲍叔牙都是时时以天下为重,他念念想着管仲可以利益齐国,后来成就了这个因缘。接着文章讲到:
【鲍叔既进管仲。】
鲍叔牙,『进』就是推荐、荐举管仲。
【以身下之。】
『下之』就是居管仲的部下。
【子孙世禄于齐。】
他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俸禄,因为他有德行,他念念为国家着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后代子孙:
【有封邑者。】
『邑』就是国家封给他们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属他们管理。这个地方所收到的这些人民的纳税都由他去掌管,有这个封邑的后代就超过十世。
【十余世。】
就是十几世。
【常为名大夫。】
而且都是很有德行,闻名于国家社会的好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不多』,这个「多」是指赞美。当时候的天下人,以至于后世的人,比较不多赞美管仲的贤才,反而更多的赞美鲍叔能够知人,能够识别好的人才,进而去推荐他,为国举才。所以进贤受上赏,这不只是为国家,为整个自己的团体,甚至为了文化的承传,推荐贤德之人,会得到老天最大的封赏,因为这样会利益的人群跟时间非常深广。蔽贤、嫉妒,让团体、国家用不到贤才,马上会遭天谴,很明显的处罚会看到。我们曾经举过秦国李斯嫉妒自己的师弟韩非子,最后他后代都被诛杀,「蔽贤蒙显戮」。「进贤受上赏」,这段就做了最好的批注,「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好,接着讲到:
【管仲既任政相齐。】
担起了重任,为齐国的宰相。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这个『区区』就是小小的意思。以一个小小的齐国,而且还位处于海滨,位处于边陲的地方,流通货物是『通货』,『积财』是积聚财富,而且还『富国强兵』,等于是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国家、军队也很强。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得民心,人民团结和睦就能兴盛。『与俗同好恶』,这个「俗」就是指人民,他时时想着人民需要什么,人民需要财富、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活安定,这都是人民需要的。孟子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不喜欢作奸犯科这些行为,厌恶这些行为。孟子有段话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去成就人民的幸福,人民也会为你想,怎么让你幸福;时时想着怎么去化解人民的忧虑,那人民回报回来的,也是常常想着你的忧虑。所以能以父母的心来照顾人民,那一定可以王天下。就是把整个国家带得非常好,人民团结一致,都来自于与民同忧喜、同好恶。其实就是跟人民的心完全紧密结合在一起,都是为他们想。
【故其称曰。】
『故其称曰』,「故」是所以,「其」就是指管仲。所以他说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仓」是指放谷类的仓库,「廪」是指放米的仓库。其实就是存放粮食的这些仓库都非常充足,人生活没有匮乏吃得饱,才知礼节。一般的老百姓,你让他都挨饿受冻,然后叫他来重视礼节,比较困难;他要先生活无忧,他进一步来学习这些忠孝节义的道理。所以他能理解老百姓这些生活的需要。『衣食足』,衣服、食物都非常富足,人民慢慢的他就知道荣辱,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让他们吃得饱,进而再教育他们礼节荣辱。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讲到「富之」,进一步再「教之」,让他们生活无忧了,赶紧要教他。假如生活无忧,不赶紧教他,慢慢愈来愈有钱,社会风气就会堕落。笑贫不笑娼,整个道德仁义跟财富没有并进,愈来愈有钱,道德观念没有提升,社会容易扭曲掉,这在很多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就很明显。所以这个管仲也点出来了,先让他生活无忧,进一步再教他礼节、教他荣辱,这些道德观念。下面也强调:
【上服度则六亲固。】
『上』是指领导者,『服』就是能实行,自己能实践,上位者能实践,『度』是指法度、礼仪,就是他带头守法、守礼,他的行为都是跟圣贤教诲相应。这一点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做得很好,康熙、雍正、乾隆,尤其康熙做得非常好,他都是带头做。比方皇帝那个时候都有祭农神,重视农业,几千年来是以农立国,而且皇帝亲自耕田。那个时候康熙皇帝为了在耕田的时候能耕得水平比较稳定,自己私底下还常常练习,代表他很重视,给人民做个榜样,自己亲耕,重视农业。所以上位者能真正以身作则,『则六亲固』。上位者也做出孝道,落实五伦、八德,六亲就会非常稳固、团结。「六亲」是指父子、夫妇、兄弟。父母、兄弟、妻子这几个关系,六亲固。康熙皇帝是很孝顺的,他母亲不在了,可是他对他的奶奶很孝敬。有一次,他奶奶孝庄,有一次要出去,请几个人扛轿子。结果他奶奶不忍心,这么远的路,这几个人会很累,还是坐车就好了。结果毕竟他奶奶年纪大了,大家想,康熙皇帝的奶奶,岁数至少要多他四十岁左右,结果实在因为马车颠簸,老人家骨头还是受不了,所以奶奶就说「我还是有点受不了」。结果康熙皇帝说,「奶奶,我请他们一路跟来」,就是那些扛轿的,虽然奶奶拒绝了,但是他很细心,怕奶奶中途受不了,所以赶紧换上这些轿夫,继续后面的路程。虽然是一个细节,但是可以看出康熙的孝心非常细腻,想得很周到。接着讲到:
【四维不张。】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不张』就是不能发扬光大。
【国乃灭亡。】
『乃』是就要,国家就要灭亡。这一段话在管仲的文章里面有讲到,「国有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礼义廉耻只要有一维不足、严重缺乏了,这个国家社会就倾倒,问题就会层层不绝;「二维绝则危」,假如两个四维不足了,那这个国家危险了;「三维绝」,这个国家就要翻覆了;假如四维都没有,「四维绝」,铁定就要灭亡。好,我们从管仲这段话来看看,我们自身跟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四维是什么情况?大家笑什么?我们现在来思惟面对情况,这不是开玩笑,这些都是古圣先贤,他们的话都很值得我们省思!只要这四维的德行没有,他再有博士学历,他有再多的财富,他的家庭社会还是要亡掉。所以「德者本也」,值得我们深思!
【下令如流水之原。】
上位者下命令,如流水自源头下流。等于是上位者就是源头活水。而这个下的令要怎么样?
【令顺民心。】
才好。顺了民心,下流以后就通达无阻,政通人和。这段话还是很强调上位者要做榜样,要考虑人民的实际情况,法令要能顺民心,而且四维也要上位者来做表率。
【故论卑而易行。】
这个『论』是指政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