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8 19:29:11
|
只看该作者
忍辱波罗蜜圆满了。忍辱波罗蜜圆满就是自利行的圆满,自利圆满这就能利他了。
我们看「利他行」,这分两科,第一段「慈和劝进」,有四句经文: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念老的注解,「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惠是布施,利益群生,以最好的、最真实的布施给众生。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真实的?佛法,这第一;第二,世法。懂得佛法的,超越世法,世法不能超越佛法。世法能得世间的利益,也是真实的利益。什么叫真实?这一生得利益,来生还得利益,佛法说这是真实的。如果这一生得到利益,来生得不到,这不是真实的。
我们看过唐太宗的光盘,他自己说的,他在生前是个好皇帝,明君,死了以后堕畜生道。畜生跟皇上比不能比,所以那就不是真的利益。畜生道以后又回到人道,人道之后又堕到地狱道,地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三集) 2012/3/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3 》)
...佛」,一定要学。普贤十愿是净宗修学最重要的科目,你看《无量寿经》一开端,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品,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真的要修,这不是假的。我们要真干,要修六和敬,要修十大愿王,要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我们这个团体真干,对于化解灾难肯定起作用。不能起大的作用,也能将灾难减轻,不至于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 2012/3/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六五页,第五行「利他行」,第一段「慈和劝进」。说到利他,首先经典上就教导我们要慈悲、要忍耐、要和爱、要劝导大家,由这几个字我们就知道怎样去接引大众、去宣传佛陀教育。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云惠利群生」,这是慈,「忍力成就」,这是忍。要有真诚的慈悲和爱心,要有很大的忍耐功夫。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圣教疏忽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人认真学习,没有人讲解,社会大众对佛法、对圣贤教诲感到非常的陌生。我们相信,他要是明白了、搞清楚了,他对圣贤教诲会非常的热爱,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人性本善,只有圣贤教诲跟大乘佛法很容易把本性本善引发出来,所以慈跟忍是必要的条件。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这经上讲的是『常怀慈忍』。一定要爱护,一定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 2012/3/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4 》)
...定要相亲相爱,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样相亲相爱,那叫敦伦。扩大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敦伦要做到这一点,还要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当然就不吃众生肉,这肯定的道理。
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这分是什么?我们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这十二个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归纳起来,这十二个字就统圆满了。在佛法里面,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本分。皈依之后,「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学佛人的本分。修学净宗,净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这四句是净业三福最后一条,讲的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念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其他的放下。唐太宗说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一部经、一句名号,自己这样学,也劝导别人。这是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闲是防止,一切邪恶我们要防止,不能让它伤害我们。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是非、什么是邪恶,你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经读多了就明白,与经上相应的是善法,与经上不相应的是恶法。经典是我们一张挡箭牌,保护自己。存诚,心总要存诚敬。你看,有这样的条件才信愿持名。信愿持名,没有前面这个条件,跟净土结个缘,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问题,不见得能往生。所以,灾难遇到了,学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万不要以为学佛的人,他学得很好,怎么他也走了?我们凡夫看人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
...多,我们都想见,谁不想见阿弥陀佛!能见得到吗?能,至诚就能感通。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此指现在以及当来一切众生」。现在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当来包括我们这些人,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末法还有九千年,也就是包括九千年以后的这些众生。「欲于当世」,在我们有生之年,「亲自眼见阿弥陀佛」。念老也集不少的经文,让我们明了这桩事情。「《观经》谓上品上生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数量之多,不可思议,「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这段经文是说明上品上生的人,这个是现前见佛。临命终时他还没断气,他还很清楚,看到这些景观。所以这是属于今世现前见佛。上品上生的人这样殊胜,一点都不迷惑、都不颠倒,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会把所见到这个境界告诉大家。那我们就晓得,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临终见佛来接引,就跟这个讲的一模一样,我们就知道远公大师上品上生。可是大师告诉我们,这样的境界,他在过去曾经见过三次。在什么时候见到的?念佛止静的时候,念佛大家坐下来,止静的时候见到的。从来没有给人说过,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这第四次了,佛来接引我,我要走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四集) 2012/5/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4 》)
...我们今天学了,学了没用,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是毛病习气很重,并没有真正改善。不犯威仪也没做到,威仪是什么?规矩,现在没有规矩了。这小乘。没有第一条,第二条就做不到;没有第二条,第三条就做不到。
第三条是大乘,可是说是大乘的根本戒。你看「发菩提心」,要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菩提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今天用真诚心待人,别人用假心对待我,我不是上当了、不是吃亏了吗?怕上当、怕吃亏,把真心丢掉,全用妄心,妄心跟佛法是相违背的,是不相应的。学佛学了多少年依旧没用处,这是什么?没有用真心。「深信因果」,对因果我们是什么态度?半信半疑,好像相信又不相信。「读诵大乘」,虽然读诵,不懂。那「劝进行者」也谈不上了,劝进行者必须自己做个榜样、做个模范,别人看到了生欢喜心、生恭敬心,好向你学习。现在这一点很难,太难了,你就做个好样子,人家把你看成异类,顶多赞叹你几句话,绝对不跟你学。为什么?跟你学要吃亏,这怎么可以?所以他不相信了。这个社会乱了,灾难来了,从净业三福我们就能把灾难的根源看出来,为什么会有灾难、为什么社会动乱,全看出来了。
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学佛的终极目标,从这里出发,最后还回归到三福,福慧圆满。成佛叫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人成佛了。你看这三种福,从这开始到最后回归,这个三福你全得到了。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完全得到是天人,比人的道德水平高,人间中品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2012/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9 》)
...诵大乘」,这里面还有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论什么样的经典,你对它真正欢喜,这个欢喜就是有缘。为什么有缘?过去生中曾经学过,现在又碰到了,所以你对它欢喜。行,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说得很明白,无论哪一部经论,要紧的,一门。一门,你专心,专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你是一心,一心就是专心。专心时间久了,决定得定,就得三昧,你学《华严》得华严三昧,你学《法华》得法华三昧,你学《楞严》得楞严三昧,三昧无量无边,学净土的得念佛三昧,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三昧。得三昧之后,缘成熟了,他就开悟,大彻大悟,那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晓得,读诵大乘有这个秘诀在里头。自己成就了,就教化众生,「劝进行者」,劝进行者,今天讲的弘法利生。你看,净业三福一共十一句,前面十句自利,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利他,利他只有一句,劝进行者是利他,自行化他。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极乐是世出世间最大的福地,福地福人居,没有大福报的人,那个地方你怎么能住得住?所以具足净业三福,这是大福德的人,那极乐世界就是为你准备的。一心信乐念佛人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相应了。所以,佛说出这一段话之后,告诉韦提希夫人,「汝今知不」,你知不知道?「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重要。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这些修行人要想成佛,都要以这个作为正因,这三条做不到,他决定不能成就,你就知道这多重要。
我们也晓得,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这些弟子四面八方传教,教化众生。我们从历史上看,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0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0 》)
...解,「上文」,上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这第一段。「明第一类正因」,这一品经里头是讲往生正因,第一类的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这样子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段经文,完全是采取的宋译本,《无量寿经》十二种版本最后翻译的,宋朝的译本。「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第一个「受持本经」、第二个「求生净土」、第三个「发菩提心」、第四个「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六个条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决定得生。
「《观经》曰:读诵大乘」。我们在《观经》三福上看到,第三福就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第三句是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观经约论》」,这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彭际清居士作的,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这说明为什么要读诵大乘。不读大乘你就不明了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经上讲什么?全是讲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众生,就是说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里面自然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所以古时候的中国跟印度人重视智慧。读书旨在开悟,宗旨是要帮助你开悟,记诵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净心重要,开智慧重要。能够明佛心你就契佛智,这个地方的佛是阿弥陀佛。「不契佛智」,纵然生到极乐世界,「不得见佛」,你见不到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1 》)
...有高下。选择一门之后,选择要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学起来没有障碍,很轻松,这就是适合我的法门。这是我的正法,一门深入,然后再用助道法。助道法,一般都讲的三十七道品,这是助道法。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是这部《无量寿经》,助道法不能缺少,三十七道品全用得上。可是我们依从《无量寿经》的经文,依照这部经来指导。
在大乘里头,佛告诉我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净宗的正道。三福是所有佛法的根基,佛给我们讲这个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善;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善。佛最后做总结,这三条「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凡夫修成佛果,都以这个为基础,所以这个三福是根本的根本。根本的根本,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是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儒释道的三个根,就在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从这儿下手,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我们不用儒跟道的,那就得用小乘。这是佛说过的,佛反对躐等,经上佛说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唐朝中叶之后,中国这些祖师大德不学小乘了。为什么不学?用儒跟道代替。代替有没有问题?通过这一千三百年的实验,没有问题。这一千三百年,每一个宗派都出现高僧大德,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五集) 2012/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5 》)
...三福,这是福的根。现在没有了,现在人没有福,所以灾难起来了,社会乱了。第二福,第二福是从第一福提升的。第一个福是人天福报,在佛法里讲,这是俗谛,世俗。第二,第二这就佛法,佛法建立在世间福报的基础上,世间有福报的人学的。第二福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福,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但是世间福报是佛法的基础。那我们就晓得,世间法的基础是孝道,佛法是师道,人不孝父母,他就不会尊敬师长,那他什么都学不会,佛菩萨再慈悲教他,他也没法子学。因为圣贤教育、心性的学问,要从真诚心、恭敬心才能得到;没有真诚恭敬,佛菩萨教他也枉然,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第三福,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四句。合起来看,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最后是成就别人;劝进行者是弘法利生,对于发心修学的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
这是最高指导原则,不仅是净宗,世尊当年这些话是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告诉她,这三种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成佛道,不能离开这三福,离开三福他不会成就。所以,这三福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导原则。起步是从持戒,不学小乘那怎么行?今天学小乘,小乘戒也不能持,为什么?世间的根没有。让我们回想到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到四面八方去教学,传授佛陀教育。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没有了。我们在印尼爪哇岛看,那里有佛教的遗迹,佛灭度之后七百年没有了。换句话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