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3 12:18:57
|
只看该作者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长者。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大乘。何谓声闻。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第0411部~演道俗业经一卷)
...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给诸穷乏。二曰不择豪劣行轻重心。三曰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四曰以此功德施于众生。佛于是颂曰。
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
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
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护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礼节。三曰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四曰以是...(第0411部~演道俗业经一卷)
...大乘单译经·第0415部
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一卷
开元拾遗附梁录失译人名
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去舍卫城西二十余里。有一村名曰长提。有一婆罗门。名婆私腻迦。在其中住。其人学问广博。深信内典敬承佛教。时婆罗门欲设大会。至祇洹所请佛及僧。佛则受其请。婆罗门还家。又克其时。佛与大众往诣彼村。至婆罗门舍。尔时长者。见佛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率诸眷属来至佛所。各各礼佛恭敬而住。其婆罗门有一长女。名庵提遮。先[女*適]与人暂来还家。侍省父母。其女容貌端正。其度高远。用心柔下。其怀豁然。能和夫妻。侍养亲族。事夫如禁。其仪无比。出于群类。父母眷属皆出见佛。唯有此女独在室内。其女自以生来。父母莫测其所由。故名之庵提遮。尔时如来。即知长者有一女。在室内未出。知其不出所由。若其出者利益无量大众。及诸天人。佛即告长者言。汝之眷属出来尽耶。其婆罗门。束手长跪佛前。以此女不出之状。将之为耻。默然未答。佛则知其意。仍告之言。中时向至可设供耶。时婆罗门。即承佛教起设供养。大众及其长者。眷属中食已讫。唯有此女。未及得食。时如来钵中故留残食。遣一化女将此余食。与彼室内女庵提遮。时化女人。以偈告曰。
此是如来余 无上胜尊赐
我当承佛教 愿仁清净受
其女庵提遮。即以偈叹曰。
呜呼大慈悲 知我在室已
今赐一味食 寻仰睹圣旨
复以偈答彼化女曰...(第0415部~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一卷)
...
呜呼大胜尊 今随济我愿
不辞破小戒 恐当不同闻
其夫见庵提遮说偈言已。即还以偈责曰。
呜呼汝大痴 不知善自宜
劳圣赐余食 守戒竟何为
时女庵提遮。即随其夫往诣佛所。各自礼佛及诸大众。恭敬而立。时女庵提遮。以偈叹曰。
我念大慈悲 救护十方尊
欲设秘密藏 赐我净余食
大圣甚难会 世心有所疑
谁可问法者 发众菩提基
尔时舍利弗。即白佛言。世尊。此是何女人。忽尔来至此。复说如是法偈言得余食。佛告舍利弗言。此是长者女。复问曰。从何而来。何因至此。佛告舍利弗。此女人不从远来。只在此室。虽有父母眷属。其夫不在。以自诫敬顺夫因缘故。不从父母轻尔出游现于大众。时舍利弗白佛言。是女以何善因故。生此长者家。其容若此。复以何因缘故。得如是士夫禁约。若此不能自由见佛及僧。佛即告舍利弗。汝自问之。时舍利弗。问其女曰。汝以何因缘。生此长者家。复以何因缘。得如是人为夫禁戒。若此不能自由见佛及僧。其女庵提遮。以偈答曰。
我以不恶生 生此长者家
又不执女相 得是清净夫
我在内室中 以为自在竟
是分未曾越 圣知赐我余
呜呼今大德 不知真实由
丝毫不负越 故名大自在
我虽内室中 尊如目前现
仁称阿罗汉 常随不能见
大圣非是色 亦不离色身
声闻见波旬 谓...(第0415部~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一卷)
...。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若有闻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无有疑虑。时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以世间一切义论难诘彼佛。尽其辞辩而不能屈。即便信伏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我今于佛法中。诵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长发为相修行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是经一心除乱。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国王淫荒彗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未曾为法。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尔时兔王即为群兔。而说偈言。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尔时兔王说此偈已。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所以者何。我从多劫丧身无数。三毒所使为鸟兽形。唐生唐死未曾为法。吾今欲...(第0416部~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
...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未曾为法。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尔时兔王即为群兔。而说偈言。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尔时兔王说此偈已。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所以者何。我从多劫丧身无数。三毒所使为鸟兽形。唐生唐死未曾为法。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舍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虽有慈心何缘能办。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作此语已即语其子。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尔时兔子闻母所说。跪白母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作此语已。自投火中母随后入。当于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大动。乃至色界及以诸天。皆雨天华持用供养。肉熟之后。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说偈曰。
宁当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时彼国中诸人民等。见金色光从山树出。寻光来至。既见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见所说偈并得佛经。持还上王。王闻此法传告共...(第0416部~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
...。魔王言王名袒荼罗王名斤持罗。王名茂持罗王名乾基罗。王名多林罗王名波林罗。王名檀林罗王名禅多林罗。王名穷伽林罗王名迦林罗。王名穷伽林罗王名波林罗。如是等王各各唱言。我等当受持读诵陀罗尼经摄救行者。令其坚固三菩提心令获善利。尔时华聚赞魔王言。善哉善哉汝等今日发大勇猛。汝能受持拥护陀罗尼典及以行者。不久当得成等正觉。时诸魔王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即从座起礼菩萨足。前后围绕欢喜奉行陀罗尼典。尔时雷音即从座起。合掌恭敬白华聚言。善哉众法聚士。持此大方等陀罗尼来以救我。令我增寿法中生心。譬如死者死已还生。我今亦复如是。汝今即是法中雄猛是诸法母。令我坚固法心生身。华聚言我非是诸法母。如是陀罗尼。乃可为母亦可为父。汝当受持此陀罗尼。尔时雷音白华聚言。我向来时世尊。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华聚问雷音言其名云何。答曰名释迦牟尼。慈悲普覆无量众生如汝无异也。大慈无量亦踰于汝。救摄一切地狱之厄与无量乐。我等二人可共至彼。供养世尊当获善利。作是语时。时虚空中有八十二亿忉利诸天作天妓乐烧香散华供养华聚。尔时虚空众中。有一天王名摩诃伽赖奢。告诸天众此二大士欲兴大法。我等往彼可得正闻诸佛甘露。时二大士即从座起整衣服已与诸魔众及诸天人涉路而去。尔时诸天即从二人往诣只桓。尔时世尊遥闻天乐。从禅定起告阿难言。往至外听此为何声。尔时阿难奉世尊教即往外听。见有二人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犹如金山来诣只桓。尔时阿难还只桓中...(第0417部~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
...此戒时法应如是。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第二
初分余
善男子汝若未了此事。当更为汝略说往昔因缘本事。善男子尔时上首重告恒伽言。过去有佛号栴檀华至真等正觉。国名栴坛香。彼佛于中成等正觉。国王名宝栴檀。其王有弟名曰林果。尔时大王有九百九十九子。是诸王子治世暴恶不顺律行。其王大吉常以诸善。顺化众生得究竟乐
尔时大王及弟林果即坐思惟。曾从九十二亿恒河沙诸佛受此妙戒。今我复应持此妙戒。摄我诸子使得正见。作是念时十方无量亿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异口同音而赞大王。善哉善哉大王及弟林果。乃能受持如是妙戒欲摄诸子。尔时大王及弟林果闻诸佛声。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即召诸子。尔时诸子往到父所。见诸佛已各礼佛足却住一面。即白父言欲何所敕。尔时大王与弟林果告诸子言。汝等知不我有妙戒。曾从无量亿千那由他诸佛受是妙戒。汝等今能受此戒不。尔时诸子欢喜踊跃。顶礼父足叉手合掌。瞻仰父目而报父言。唯然慈父我等能受如是妙戒。尔时大王及弟林果。现其神力令诸子等。得见十方无量亿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住在虚空。尔时诸子各礼佛足求受妙戒。尔时诸佛默然许之。是时诸子如是第二第三请已。尔时诸子各自烧身。经八万四千劫供养诸佛已。复从地起瞻仰诸佛求受妙戒。尔时诸佛即授诸王子如上妙戒。善男子尔时上首告恒伽言。欲知尔时诸王子最上首者。今则我是。欲知诸王子中第二者。岂异人乎今则汝是也。善男子尔时上首说此法时。虚空中有九十二亿诸天得住无生法忍。
复次善男子尔时上首。广为恒伽演说如是大利益法。尔时恒伽欢喜踊跃受是妙戒。善男子如是等人。是汝往昔善知识也。是故我今当为汝说。善男子尔时上首者。今则华聚菩萨是。欲知尔时恒伽...(第0417部~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
...难但得一心。念摩诃袒持陀罗尼句。尚不容语笑诸恶秽念。况得务也。
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此经者。若眼见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维卫佛式佛。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过去雷音王佛秘法藏佛。是诸佛前至心忏悔。当灭九十二亿生死之罪。此人于三涂永无有分生死漏尽。即时得见现前诸佛。复更忏悔以种种香华幡盖而供养之。涂香末香亦用供养。如是供养已。即见十方妙乐世界。如是见者慎莫语言。若言见者尚不得福。况出生死。还堕三涂经百千万劫苦痛难处。此人现身得白癞病。又狂聋痴哑。不知咸淡不别好丑。欲求聪明反得愚痴。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行人者。辞家出时当作何言。佛告阿难此人出时应如是语。我欲修行陀罗尼典。父母听不。若言听者我当出去。如是语已心中默自念言。我亦欲舍妇儿家属。修行陀罗尼典趣向道场。应如比丘法修行净行。具于三衣杨枝澡水食器坐具。行者如是应畜。生于道场如比丘法。又复亦应受于六重。如优婆塞法舍恶律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