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0 10:04:08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指日可待了。
--------------------------------------------------------------------------------
七、世间的法律,因过失杀人或自卫杀人,一般都会从轻量刑。请问大师,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自卫杀人有罪过吗?
答:自卫杀人,有没有罪过?这要看自卫的程度,有时候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自卫,不必一定要杀人。等于一个小偷,把他吓走,或防备严密,最为上策;小偷上门了,把他吓走,也不失为中策;遭了小偷,造成财物损失,或与之打斗,此乃下策。
现在美国枪枝泛滥,就是因为让人民拥有枪枝自卫;中国人过去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棍棒,也是为了保护一家安全。现在有的人雇请保镳、侍卫,也都是为了自卫。
多年前在台湾的北投曾发生一桩案件,一名台湾民众刘自然被美国士兵用枪打死,结果美国判决士兵无罪,理由是自卫杀人。此事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美国对自卫的重视。
另外,在美国也发生过两个小孩到邻居家的院子玩,结果被屋主打死,杀人者同样被判无罪。美国人对个人的隐私权极为保护,所以每个国家对自卫杀人的定义、看法、判刑程度,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自卫杀人,理由正当;也有的人觉得因自卫而杀人,太过分了。
其实自卫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最好不要让杀人事件发生。例如家中装设警铃、红外线、摄影机。尤其财勿露白,不要引起别人的觊觎,自能减少危机。
在佛教来讲,自卫杀人也是杀生,杀生当然有严重的罪过,不过视其杀时的动机、心态,也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有的人是过失杀生,有的是奉命杀生(如刽子手),有的为保护国家而杀害敌人,有的为了生活而捕鱼打猎,有的为了生存而杀生,像肉食动物,包括人类。但也有人虽有杀生之行,但没有杀心,其罪较轻;具有杀心之人,罪无可逭。总之,不管如何,自卫杀人总是有罪,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
八、佛教提倡吃素不杀生,但是吃蔬菜水果可以吗?蔬菜水果有生命吗?甚至素食者能吃鸡蛋吗?请大师开示。
答:戒杀生,主要是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提倡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也就是不忍众生苦。因为动物有心识,你伤它的命,吃它的肉,它会害怕、恐惧、痛苦。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老断,自惴应如何?」儒家也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佛教主张不杀生,主要是指有生命的动物;至于蔬菜水果等植物只有生机,没有心识,因此它没有痛苦,所以吃蔬菜水果是为佛制所许可。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讲「花草树木皆能成佛」,植物既能成佛,难道没有生命?佛教徒吃蔬菜水果难道不算杀生?这个问题就像常有人问: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众生,他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会空吗?如果地狱永远没有空的一天,地藏王菩萨是否永远成不了佛?其实,地藏王菩萨心中的地狱早就空了。意思是说,「树木花草能成佛吗」?人能成佛,树木花草当然也能成佛。人是有生命的有情,而树木花草一般说只有生长的机能现象,并没有心识,它怎么能成佛呢?只要我成佛,我心里的法界、我心中的宇宙万有都会跟着我成佛。也就是说,不是树木花草成佛,而是我成佛了,它们是我生命之流所流出,所以因为我成佛而能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吃蔬菜水果算不算杀生?由于植物与动物不一样,植物只有「生机」(生长的机能),没有「心识」,所以青菜萝卜只有物理上的反应,没有心识的反应;有「心」,佛教才承认他是生命,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至于素食者能否吃蛋的问题,见仁见智。好吃者,自有很多理由;不好吃者,也有很多说法。重要的是,佛教主张吃素,不是「吃」的问题,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清净行为。有一些人虽然口说不吃鸡蛋,但是平时所吃的蛋糕、饼干,其实都掺有鸡蛋。再说,西藏佛教喇嘛吃牛肉、羊肉,南传、日本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个严重问题。只不过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也就是要避人讥嫌。例如佛教徒为了吸引荤食者吃素,特意将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或取荤菜的名称,虽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但不宜太过分,形像、味道弄得太像,难免让人讥嫌。
因此佛教徒能否吃鸡蛋?有的人为了避免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这是饲料鸡产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鸡。为了避讥嫌,于是干脆不吃;但有的人吃蛋素,也不是严重的问题。
--------------------------------------------------------------------------------
九、物竞天择,这是自然发展的定律;弱肉强食,这是万物维生之道,甚至有人认为猎杀飞禽野兽,才能维持生态平衡,请问大师,佛教对素食与肉食的看法如何?
答:素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饮食习惯之一,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很少吃素。中国佛教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所谓「见其声,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二是佛教经典中也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素食有很多好处,例如可培养仁慈的心,养成柔和的性格及耐力。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主要是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毒素。
站在佛教的立场,其实不一定要佛教徒全然吃素,吃不吃素是一个形式,心地的清净最为重要。平时我们也常听到不信宗教的人说: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何必要吃素呢?乍听之下,好象很有道理,若仔细去想,便发现此中有矛盾。因为如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欢喜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无视于被杀者的惨痛,这还能说是心地善良吗?佛教劝人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连儒家对食肉都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之言,可见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其重要意义。
不过素食者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要为了一人吃素影响大家,反而容易造成他人对佛教反感,所以能够素食当然很好,如果无法全素,有条件的吃三净肉、肉边菜也可以。只不过现代人喜欢「活吃」实在太残忍了,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当我们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为分明,听者自不识。」
另外,有一些肉食主义者认为,肉食才能生态平衡。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为了大量供应肉食的需要,以一贯作业大量生产的方式养殖牲畜鱼虾,不仅耗费大量的土地、水源、电能、人力、粮食,而且砍伐大量的天然森林。肉食文化造成森林消失、土地贫瘠、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将会招来地球反扑的恶果。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彼此相互依存,必须均衡发展,但由于人类长久以来的滥杀、滥捕,已经导致生物炼的破坏,乃至许多动物濒临绝种的危机。试想鱼在水中悠游戏水,这是多美好的生态现象,但是在台湾有些贪婪的渔民过去用竿钓,用网捕鱼,现在用炸、用毒、用电,水里的鱼虾不分大小,不是被炸昏、电昏,就是被毒死、电死,真正是赶尽杀绝。甚至每年灰面鹫和伯劳鸟都会从台湾的屏东恒春过境,也总是有一些人会想尽方法去猎捕残杀。人类这样破坏生态,大自然的资源慢慢枯竭,实乃自绝生路,终将自食恶果。因此在加拿大有一条法律,只要钓到的鱼不满一尺,一定要再放回水中,不然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对于维护自然资源,实在很有远见。
谈到生态平衡,自从一八七二年美国成立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一百多年来,经由不断的研究,自然与人间的关系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及无生物环境,因为物质、能量的相互交换而造成自然界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系」,而人只是整个能量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而非主宰。如果人们不节制和善用自然资源,一旦资源耗尽,环境就会严重污染,而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对生命要护其生存,凡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要说一个人,就是一只小麻雀、一条鱼、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甚至山河大地、一花一木,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护他的生存,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体共生」的关系,唯有彼此尊重,才能共存共荣。
--------------------------------------------------------------------------------
十、常见一些佛教徒喜欢在法会中「放生」,藉此功德祈福消灾,但往往因为「放生」不当反而造成「杀生」。请问大师,佛教对「放生」的看法如何?
答:佛教徒的慈悲,充分表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而且不仅尊重人权,同时尊重生权,所以主张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
放生的立意很好,本来应该值得嘉许,但是常见许多不当的放生最后反成「放死」,所以值得商榷。例如,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生」未放得,早已「死」去许多,有些豢养的鸟类则因没有野外求生的能力,放出去没多久就饿死了。甚至还有一些不当的放生,如:买毒蛇放生,危害到人的安全;把乌龟放到放生池吃鱼;把食人鱼放生到鲤鱼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鱼放到海里,把海水鱼放到淡水中等等,凡此刻意的放生、不当的放生,虽美其名曰放生,实际上是不如法、不道德的,所以佛教提倡随缘放生,不要刻意放生,进而要护生。
佛教的护生思想,如《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施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根据《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
到了中国,常以佛教徒自居的梁武帝,着有〈断酒肉文〉,并曾颁行禁屠诏令;以佛教精神统治天下的隋文帝,在开皇三年诏示天下:「正、五、九三月为长斋月,以及每月六斋日禁杀一切生命。」唐高祖在武德二年也曾诏示:「庶民须习佛制,今后每年之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一切人等不许执行刑戮,杀害动物,捕杀鱼贝,此禁令即为国制。」由于帝王崇佛,使体现慈悲精神的戒杀运动能普及于全国。
此外,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经常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明朝莲池大师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并在云栖寺设置放生场,寺里的僧众则自减口粮节约两百石,用来赎换鸟类,将其放入放生场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曾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私用官钱买鱼虾等生禽放生,事后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戚容,典刑者追问其详,他坦然地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护生,自己并没有私用一文。」后来,被无罪释放。
由于佛教僧侣们「以爱物为己任」,广行放生,不但拯救无数生灵,且蔚成社会善良的风气。甚至过去祖师大德因慈及六道众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与虎豹共处而无阻扰的事例很多。例如隋代慧日道场的慧越法师,于群兽前来时,为其说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发,更以法师的双膝为枕,时人传为美谈。新罗慈藏法师,日常以慈救为先,隐居山林,绝粮数日,感得异鸟衔果供养。《杂宝藏经》载,一位即将命终的沙弥因为抢救落水的蚂蚁而得延长寿命。这种种的例证无非启示后人,「护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为祥和的利器。
然而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或海里的生物,无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杀生,不但增加内在心灵的污染,也影响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增加暴戾之气。
有一次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上课,车行经过淡金公路,看到沿路都是露天的海鲜餐馆、钓虾场,内心忍不住涌起「为什么要用杀生来娱乐」的感叹。
豢养宠物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沁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众生的,所以杀生被列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放生更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体现。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最合乎现代举世关心的生态保育,所以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哪怕是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乃至一枝笔、一张纸、一条毛巾、一块地毯,任何物品都有生命,都应好好维护它的功能,延长它的使用年限,创造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总之,放生要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