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十四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在浙江省。从了凡居士所举的这些例子,大多数都是浙江这个地区一些掌故。由此可知,举比喻这个原则,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听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才有公信力。而在时代,是愈接近愈好。“屠康僖”,他在刑部里面作官,“主事”是当时的官职的职称。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们在一起,细细的去打听这些囚犯的情状。于是乎知道囚犯当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被人诬告的。屠先生他并不自以为功,他把这些情形秘密的写在纸上,送给他的堂官。堂官是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
“后朝审”,过几天,再重新审问这些囚犯;堂官摘录屠康僖公一些案情,来讯问这些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一时”,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辇下’意思就是说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大家都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下面说: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上的建议,给尚书的建议。他说:在京城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京城以外,在全国里面,民众多了,哪里没有冤枉的?想必冤枉人很多。“宜”是应该,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于这些案件重新来核实平反。这是好事情。
【尚书为奏】
他的长官,刑部尚书同意他这个意见,把这个意见奏给皇帝。
【允其议】
皇帝同意。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这是平反许许多多冤枉的人。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这是感应。自己能够修德积善,上合天心,上帝无不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作法、你的建议与天心非常相应。你命中没有儿子,现在:
【上帝赐汝三子】
他并没有求儿子。没有求儿子,得到这个感应。
【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这是善因善果。这个文里面“衣紫腰金”,这是讲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礼服,皇族穿的是黄色的龙袍,那只限于皇族;文武百官,文官里面‘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都是尚书以上的,部长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这是一个例子。下面,第九个例子是包凭。这个人资助修缮寺庙,也得感应: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人包凭”,这里连他的字“信之”都写出来了。由此可知,包凭跟了凡先生相当熟悉。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太守”比知县高一级,跟知府是同等的官,池州是在安徽贵池县。他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大概他是儿女多,所以这个小孩就入赘平湖袁氏,跟袁了凡是一家人,入赘到他们家。“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的父亲跟包凭常常往来,这是好朋友的关系。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累举不第”,每一次去考试,都没有考取。于是“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跟道,他去学佛、去学道去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无虽裸裎何伤?】
我们看这一段。有一天,他到外面去游玩,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里面,看到观音像。大概这个时候下雨,寺庙里面房屋漏雨,观音菩萨像被淋湿了。他看到很难过,就“解橐中”,‘橐’是钱包,把钱包打开看看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十金”就是有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了,交给寺院里面出家人,请他把房屋修好,菩萨不要淋到雨露。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他带著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纻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就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么多!’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著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这是子孙贵显之报。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我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他们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我们要问:造像到底有没有功德?看到包凭这个故事就晓得,造像确确实实有功德。但是,功德必须要具足条件。如果只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这个像造在那边,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一个道场,一定要讲经,一定要修行,所谓是解门、行门,‘解行相应’,这个重要。
解门里面,中国的宗派很多,属于哪一个宗派的道场,一定要依据这个宗派的经典来修学;这些经典要读诵,要研究,要讲解透彻,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才具足了功德。佛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般群众,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知道‘我要发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把佛像当作神明来看待,到那里去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叫迷信,那就错了。我说到此地,同学们应该能体会得到。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学佛,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行门里面,也各个不相同。像天台,他修止观;禅宗里面,他参话头,或是用观心;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里面,用持名念佛。选定一门,功夫不能间断,都能够得到清净心,都能够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第十个例子:
【嘉善支立之父】
这也是浙江嘉善人。他姓“支”,单名叫“立”。他的父亲:
【为刑房吏】
在衙门里面管刑事案件的。
【有囚无辜陷重辟】
他知道有个囚犯,确实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可能是判了死刑。
【意哀之】
他的心里明了,非常同情他。
【欲求其生】
他帮助他,脱他的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这一番好意,来替他辩护。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他说:‘支公有意思帮助我,来脱离我的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这是救命之恩,他说:‘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大概他们是乡下人,而且跟她商量,要她‘以身事之’。他说:‘或者支公会更用心,这样子我可以能够生还。’
【其妻泣而听命】
这个太太也非常贤良,果然就照这样做。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他这个案子平反过来了。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