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7 17:59: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思考要改变。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真如而来。你从什么地方去?我从真如而去。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地方就是,其实这个所依、因缘跟所缘,这三个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无分别智,后面只是在讲它的功德作用。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缘当中,你都要观察──不管是顺境、逆境,它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真如,这是你的所缘境,你只有一个所缘境而已。
你要慢慢体验大乘佛法,它那个无住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时候,你就拥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处是舍,结果是得。说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还在流转、痛苦当中,就是我们不愿意舍掉自我意识,不舍掉心中的法执。
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让自己痛苦?
我们还没修止观之前,我们总是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它跟我的想法没有关系,它永远都是有独立体性的。就是所谓的好人、坏人,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离开我们的心,有独立体性的,有自主性、不能改变的。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实都是我们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或者说虚妄的联想所引生的。
当我们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个叫义相。其实这个义相,也是我们第六意识再一次的分别产生。由这个名、义所带动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心所假立的。
因为你有不同的分别心,所以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么角色,不是他有体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这个角色,这些都是一个假立,内心的分别所假立的。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一切的好坏、得失都不存在。
我们现在应该很冷静的回顾过去的生命,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让自己痛苦。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当然不能说联想错,因为佛菩萨也有很多的观想,若佛菩萨要没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萨是没有办法度化众生的。
我们凡夫的联想错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联想是一个单向的思考。当我们看到一个好人,我们就认为这个人绝对是好人;这个人是一个坏人。人有好坏,事有得失,这件事情对我有利,这件事情对我有伤害,就是我们心中的联想是不平等,内心不平等,就是有所执取。
在所有的金刚般若的经典当中,佛陀教诫我们:不能生起单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经》都是双向思考──是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灭,不是垢也不是净、不是增也不是减,它是双向思考,而且是双向的否定。
你在佛前很认真地告诉自己、告诉十方诸佛菩萨: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你的目标,誓愿力。但是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觉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没有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这观照力最重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是不是落入一种习惯性的单向思考?永远都保持一种对立──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永远在好坏得失当中打转,你很难跳脱你心中的遍计执。
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
我们凡夫不经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缘法里面活动,一个人内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体,而在因缘上活动,你会产生二种思考,只有二种思考:第一个,你会把所修的资粮,转成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你会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资粮,转成二乘的偏空涅槃。这二个都是因缘法、都是极端的,一个是因缘的生起,一个是因缘的消失。
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你经常把心带回家,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因为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这个时候你会发觉:既然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如果你过去发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萨有很多庄严的果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样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是从因缘上发菩提心。
你看我们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个愿是摄受一些还没有上路的菩萨,从外在的因缘来说,众生要度、烦恼要断、佛道要成。
一个真正上路的菩萨,他是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他完全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菩萨从修习因缘观的菩萨,而提升到修真如观的菩萨,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转了。当你从众生无边誓愿度而转成自性众生誓愿度,你的生命就开始产生变化了,你的无上菩提,外面的风吹雨打,不容易干扰你。
你说没有我,那谁去断恶、修善、度众生呢?这个地方是说:你应该依止一念的心识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依止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生灭的,但是你后后比前前超胜。
菩萨的个体生命不依止自我,是依止菩提心,依止愿力。就是说,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它唯一的价值就是你心中的愿望,就是菩提愿望。这个菩提心是你整个生命的价值、整个生命的主导者。
我们以前都是以自私的心情来主导自己的生命,保护自我、爱着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然后就起烦恼造业,这种个体生命是不对的。你应该从今以后观想:你的个体生命就是一个菩提心,一个剎那剎那生灭的菩提心,以你的愿望,来当作你整个生命的核心价值,这样子把这个自我意识慢慢地远离掉。
精进: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候生命的环境就有改变。
当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为。虽然我们因为过去的罪业,会现出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些障碍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坚持。
有时候我自己在拟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在修加行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诸位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你精疲力尽的时候,其实在障碍你的烦恼,它也精疲力尽。你说:诶,烦恼在障碍我,其实对方也精疲力尽。这个时候谁能够战胜对方呢?就是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修行当中,很多都是差一点点就成功,结果你放弃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无怯弱精进、无退转精进、无喜足精进,你相信事在人为,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身为一个菩萨,只要你的生命还在、你的明了性还在,你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因为你的心有无量的潜能、无量的功德,等待你去开发,我们不应该有这种挫折的念头。
忍辱是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的一个保护。精进是针对于你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怎么去追求。
空正见是保护菩提心的
大乘的波罗蜜多,它根本的功德相,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见。
我们看世间人,有些真的是福报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资具特别的尊贵,但是他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他为他的福报所障碍,产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报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报当一回事,他能够把这个福报当作如梦如幻,他继续修习他的戒定慧,继续往佛道前进,他不会被这个路旁的小花障碍住。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目标,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这种大乘的善根。
每一个人充其量是在保护自己,如此而已。如果你是他,你也是这样子。所以菩萨在知道这个相貌的时候,他一定要跟人事接触,因为他要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一定要接触人群。如果菩萨连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心中,这样的一个基本概念都没有,那这个菩萨肯定是伤痕累累。
空正见是保护菩提心的,这句话你要知道。你有菩提心,你没有空正见,你那个菩提心不会持久。
你的福报,如果背后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福报对你不是好事情。诸位要知道,所有的地狱果报,都是福报大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你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福报愈大,你这个生死业力愈大,你造罪愈大。
当你有福报,你背后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那就不同了,那这个福报是一种资粮,你前进到无上菩提的一种动力。
一个菩萨能够长时间的度化众生,他的心一定要安住在无所得的平等心。一个人感情太重,他度化众生好坏的心太强烈,他一定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
我们经常看到经典上,赞叹菩萨没有休息,其实他不是勉强,是任运的,因为他内心平等,所以他就能够不断地做下去。
你希望创造来生一个什么样的生命?
我们讲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你要永远相信。就是说外境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出来的,你有这个心,就会有这个果报。
同样是水,饿鬼道如果不改变他的心念,他看到的水就是火。重点不是你把这个火拿掉,重点是你心念的改变。所以说唯识无义,其实整个生命是因为你动念头才有的。
我自己的修行经验,我感觉:当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觉得这段时间人事的障碍很多,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改变别人,你去修忏,你修顶多三七二十一天、再多三个月,就会有改变。
《了凡四训》说: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跟你讲几句话,他就知道你以后是怎么样。为什么呢?你嘴巴的话,是你内心安立的。你为什么会讲这个话?因为你有这种心情。你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的心念,就看出你这个人的格局是怎么样。
你不用去算命,从你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你以后是什么样的命运──相由心生。
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不动念头,重点是你要往哪个方向去动念头?你希望创造来生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你就尽量往那个方向动念头,那个果报就会出现。那你经常往不好的方向去动念头,那以后的果报肯定你不会满意。
一切法的相貌,是我们的心念所创造的,它本身是没有真实相,所以修无分别智是合乎道理的。
菩萨成就功德之前,先产生内心的观照。
你看菩萨修善、成就功德之前,先产生内心的观照。你自己要有反省的力量,否则你这个菩萨道资粮力一修下去,谁也不能改变你,这个地方错就一直错下去。所以你看菩萨修六度之前,先成就观照力,然后再产生行动力。就是你有这个观照,你在行动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微调一下。
菩萨修学的重点,要成就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誓愿力,第二个是观照力,第三个是行动力。
在我们生命当中,就着能够产生重大的转变──转凡成圣的这个角度来说,那个就是观照力。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的功德,还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福报,而是在于他内心当中,对生命是不是有正确而不颠倒的观照。
我们刚开始是观照我们的报障,从这样的观照,对痛苦的感受,就会产生纾解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观照是下等的观照,因为它不能产生反省。
我们进一步观照:痛苦的果报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我们内心有种种的罪业。我们从痛苦的感受当中再继续地观进去,观察它的因缘,观察这个痛苦的深处有很多的罪业在那个地方累积,我们生起惭愧心,开始忏除罪障,断恶修善。一方面忏除过去的罪业,一方面从今开始避免造作罪业。这样的观照就更深刻了,从痛苦的感受,再观到内心的业力,来消灭我们的业障。
我们从这个业障再观进去:什么是业力的本来面目?我们再观进去──原来业力的深处,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累积在那里,就是有烦恼的滋润,才有业障的现前。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内心的自我意识。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才会摄持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罪业、很多的痛苦,所谓无明而缘行,乃至生老病死。
菩萨最深的观照,就是观察这一念心当中的自我意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它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这个时候,我们因为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把心中的自我意识慢慢慢慢地消灭掉了。大地的菩萨之所以称为地,他就是观照真如理地,他能够从报障、业障、烦恼障当中,观察整个生命的根源──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然后把它消灭掉。所以烦恼灭则业灭,业灭则报灭,整个生命就产生一种还灭门。
所以大乘佛法的观照,刚开始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观境是现前一念心性,整个障碍是从内心显现出来的,不管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都是一念心显现,我们就着它的浅深,开展出报障、业障、烦恼障,是这个道理。
一个有观照力的人,起码今生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会有过错,但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一个人今生会产生重大的罪业,一定是没有修观照力。因为这个罪业不可能马上产生,所有重大的罪业都是点点滴滴的,今天做一点,没事;明天再做一点,也没事;愈做愈大胆,然后罪业愈造愈大、愈造愈大。
为什么他这个罪业在生命当中能够连续那么久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点过他,但是有什么用!他自己不观照,谁点你也没有用。所以说,你内心当中有真实在观照,我们不敢说你没有过错,但是你起码不会有重大的过错,因为你有小过错就可以调整过来。
那菩萨的六度跟其它乘的六度,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菩萨的六度有增上的功德:菩萨在修习六波罗蜜的时候,你每一次的持戒,你每一次的布施,你的菩提心会不断地辗转增上,而趋向无上菩提,这一点是其它乘所没有的;第二个,菩萨的六度有解脱的功德,它能够让你在烦恼障、所知障当中得到解脱。因为菩萨修习六度的时候,他有一种甚深的观照。
你在佛前很认真地告诉自己、告诉十方诸佛菩萨: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你的目标,誓愿力。但是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觉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没有观照力。
誓愿力、行动力,这观照力最重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是不是落入一种习惯性的单向思考?永远都保持一种对立──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永远在好坏得失当中打转,你很难跳脱你心中的遍计执。
当我们破遍计执以后,我们知道一切法没有好坏得失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因缘。这个人、这个事,只是我生命当中要实践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历练对象,如此而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它只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所缘境界而已。这样菩萨才能够没有罣碍、没有恐怖的去做该做的事情。
资粮位的菩萨说穿了,就是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资粮位的菩萨是从业力上修行,因为他止观太薄弱,他的菩提心完全是靠他的行为,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善良的心态,然后由这个善良的心态,来资持他的菩提心,这个菩萨只要造罪,他的菩提心就受到伤害。
什么叫造业来资持菩提心呢?就是说,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来资持菩提心,就是资粮力,积集福报、听闻佛法,靠这二个。
加行位的菩萨不同,加行位的菩萨是完全在一念心中修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