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8-5-6 10:39:34
|
只看该作者
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华严疏云。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所以放一光。总圆福智。涅槃疏云。放光照文殊者。见色知心。文殊睹光。遂解佛意。净名私记云。或有光明而作佛事。何故如此。体遍虚空。同于法界。畜生蚁子。有情无情。皆是佛子。此即是解脱法。即是须弥入芥子。如上解释。方了佛所说经。即同净名之见。不同二乘唯见空解脱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若得一切解脱者。岂有一法非佛事乎。菩提树为佛事者。此树色香微妙。复出法音。见闻嗅触。皆悟圣道。衣服卧具为佛事者。昔阎浮提王。得佛袈裟。悬置高幢。以示国人。...(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须陀洹果。含笑而去。大智度论云。昔王不立厩于寺者。谓此王有象。可以敌国。每有怨敌。庄严器仗。无不克胜。后敌国皆惧。久而无敌。遂于寺中。立厩养之。久闻僧众礼念。熏心。驯善成性。后有邻国兵众相侵。严象敌之。都不肯战。其王忧愁。虑国衰败。智臣白王。此象久久处之精舍。见闻善事。与之化矣。可处屠坊。令常见杀。后未经久。恶心还起。畜生尚尔。况复于人。近善不善。近恶不恶。故儒典中。亦令君子慎所习也。今若闻宗镜。熏起一乘。广大难量。善利无尽。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嗤而...(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又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初生而后长为大。无异大也。是知差别行门。皆入毕竟空中。无有分别。
如龙树菩萨问曰。若菩萨知佛是福田。众生非福田。是非菩萨法。菩萨以何力故。能令佛与畜生等。
答曰。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是故于一切法无分别。如畜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为畜生。佛亦如是。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若人怜愍众生。得无量福德。于佛着心起诸恶因缘。得无量罪。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故不轻畜生。不着心贵佛。复次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是取相。是故等观。故经偈云。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大法炬经云。涅槃义者。本来自有。非人所为。故名涅槃。又真涅槃者。所谓一切世间。乃至若有若无。如是一切悉名涅槃。若取相分别。则非涅槃。是以若见一法异。则失唯心第一义门。便成魔事。故大集经云。于...(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是以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岂可憍慢而不顺旨乎。故世尊言。我今得成佛。最初皆因遇善友因缘。且如外道须跋陀。最后若不遇释迦。何由舍邪归正。故大涅槃经云。佛言。须跋陀。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调心。须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观色即是常乐清净。作是观已。欲界结断。获得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第1595-03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土。即似尘识。知觉乃众生。即是识识。今述颂曰。虚空生我心。我心广无际。咄哉迷中人。云何自拘系。
阿罗难陀。梁言欢喜。
郁庾伽波罗。梁言勤守。亦云温独伽波罗。此云勇进勤护。
吉蔗。或名吉遮。正言讫栗着。此云所作。文句云。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伅(徒损)真。此云神人。
畜生篇第二十五
切以。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鲛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行集经...(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坚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嚬申。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又大论明。佛说本事。有师子至。佛言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业故。从毗婆尸佛。至今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法界次第云。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那先。此云象。异物志。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过委)身陪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渠委)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唐奘三藏传云。西域有伽蓝。以沙弥。知寺任。相传昔有苾刍。招命同学。远来礼拜。见野象衔华安置塔前。复以牙芟(音衫)草以鼻洒水。众见感叹。有一苾刍。便舍大戒。愿留供养。谓众人曰。象是畜生。犹知敬塔。我居人类。岂睹荒残。而不供事。遂结宇疏地。种华殖果。虽涉寒暑不以为劳。邻国闻之。共建伽蓝。即屈知僧务。乃为故事。大论云。如象王视。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大人相者。身心专一。右有所观身心俱回。
堙罗那。此云香叶。帝释象王名。身长九由旬。高三由旬。
瞿摩帝。此云牛。易曰。服牛乘马引重致...(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肉眼天眼见世谛粗相。通教菩萨。亦但三眼唯见二谛幻化之相。别教菩萨。得四眼三眼如前。别得法眼。见界内外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之理。并是见相见也。若圆教菩萨住十信位。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相似圆见法界相惑未除犹名见相见也。若入初住。发真无漏即五眼圆开。此皆通辨。次别明者。净名疏引首楞严云。何那律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白佛具说。佛言眠是眼食。如人七日不食。则便失命。七日不寝。眼命即断。难可治之。当修天眼用见世事。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谓之半头者昔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此违楞严明前不明后。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但见于前不见于后。今谓此解违。净名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斋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不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旱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今约理解。故云斋者秖是中道。后不得食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智论问曰。何...(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2)
...以有戒存则法不尽灭。有此不尽灭之戒法。是如来法身常度众生也 二方便远离清净戒(二)。初不同凡夫增过护。二不同外道损智护。论云。护根本净戒此护初文依根本义。有其二种。一者不同凡夫增过护。二者不同外道损智护。遮戒虽多。今约喜犯曲嘉诫勉。能止此恶则名清净 初不同凡夫增过护。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不得两字贯于下文。贩者。一方便求利过。卖者。二现前求利过。贸易者。三交易求利过。论云。若依世价无求利心不犯。贸易谓交博也如以衣易衣以衣易钵等。萨婆多论以四义制之。安置田宅者。四所安业处求多安隐过。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用。若供养僧者得受。若以池施僧。供给浣濯...(第1604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属增过。此是外眷属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复说民。以其同在人中。于善法不同畜之生漏故。增一云。长者将施佛不受。若受者渐生重罪。僧祇云。若施园民妇人不应受。若言施供给僧男净人得受。尼僧反之。奴婢者。六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乃至四人。不听受田宅园林车马奴婢等常住物。若满五人乃得受之。大集亦同。畜生者。七养生求利过。四分律云。比丘畜猫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南山云。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卖者。并不合圣教。一切种植者。八多事增过。僧祇云。为僧营理者别得人不开。自种教他一切不合。及诸财宝者。九积聚增过。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开。僧祇云。若病人得者令净人畜。为贸药故。又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准义付他。善见云。若施器仗僧应打坏。不得卖。施药器者不得捉得卖。皆当远离者。文虽...(第1604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众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女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问木口和上。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哑。木口曰。老兄作么生。师曰。遮畜生。大觉到参。师举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收坐具入僧堂。众僧曰。遮莫是和上亲故。不礼拜又不吃棒。师闻令唤新到僧。大觉遂出。师曰。大众道汝未参长老。大觉云。不审。便自归众。麻谷到参敷坐具。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麻谷转身拟坐绳床。师拈拄杖打。麻谷接却相捉...(第1613-02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三十六卷)-001)
...卒归于二边而已。凡愚痴惑下。此明受习之非。以自破坏正见故。有诸趣生死相续。无由解脱下文。诸过之相可见。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 |
|